1 / 44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的 : 1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与范围,掌握东中西 经济地带的自然与经济的差异 2 掌握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及自然与经济的差异 3 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重点难点 : 在了解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明确区域优势,寻求正确发展方向. 计划课时: 3 课时. 中. 部. 西. 经. 9 个. 部. 东. 济. 经. 12 个. 部. 10 个. 地. 济. 经. 地. 带. 带. 济. 地. 带.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eda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的: 1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与范围,掌握东中西 经济地带的自然与经济的差异 2掌握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及自然与经济的差异 3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重点难点: 在了解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明确区域优势,寻求正确发展方向 计划课时:3课时

  2. 部 西 经 9个 部 东 济 经 12个 部 10个 地 济 经 地 带 带 济 地 带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一)划分

  3. (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GDP:1999年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中部的1.9倍,西部的2.4倍 1、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一半 2、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比中、西部快, 东西差异越来越大

  4. 2、产业结构差异 (1)产业结构都呈现出”二、三、一”特征 (2)第一产业比重:东部〈中部〈西部, 只有东部低于平均水平 (3)第二 产业比重:东部〉中部〉西部, 只有东部高于平均水平 (4)第三产业比重:东部〉西部>中部, 只有东部高于平均水平

  5. 2、产业结构差异

  6. 66.6 34.7 该城市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从工业结构来看,轻工业的比重上升很快,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7. 3、工业化、城市化的差异 城市密度@

  8. 对外开放的差异 对外开放的差异: 东早西晚,东高西低 (1)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9. 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气 候 @

  10. 二、南方与北方 淮河 秦岭

  11. >0℃ <0℃ <800毫米(半湿润) >800毫米(湿润) 结冰 不结冰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一年两到三熟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小麦、玉米 水稻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水路 苹果、柿、枣 茶树、柑橘、柚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12. 亚热带 暖温带、寒温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短 小 长 大 大 小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大 小 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积雪融水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棕壤、黑土红壤、砖红壤

  13.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棕壤、黑土、钙质土 水田为主,重要商品 粮.棉.淡水养殖基地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三角) 工业@ 第一产业比重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公路、铁路 水路.公路.铁路 开放早,程度高 开放晚,程度低

  14.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15. 三、西部大开发 内蒙古 新 甘 宁 青 陕 藏 川 渝 贵 云 桂 10+2

  16. 2004年中国经济最发达十强县(市)已排定座次,分别是:①江苏省昆山市.②广东顺德区.③江苏江阴市.④江苏张家港市.⑤江苏常熟市.⑥广东南海区.⑦浙江萧山区.⑧江苏武进区.⑨浙江绍兴县.⑩江苏太仓市。与去年相比有两大变化:江苏昆山市取代连续四年稳居榜首的广东顺德区,摘得冠军;江苏太仓市取代江苏吴江市,进入十强。  数据显示,2004年十强县以全国0.1%的国土面积和0.7%的人口,创造出全国3.6%的GDP,平均GDP超过全国大部分地级市,共实现GDP5000亿元、财政收入606亿元、上交税收349亿元。另外,2004年十强县共给本县域以外地区提供超过500万个就业岗位,出口总额39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6%,平均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 (1)全国面积最大的五个省级行政区均在西部 大开发的区域; (2)西部大开发地区,地域辽阔,总面积占全国的71.4%; (3)人口相对稀少,占全国的28.6%,人口密度 为52人/KM2,低于全国水平; (4)有漫长的边境线,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17.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众多山脉 西部地区大多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一、二级阶梯上。本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以及众多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祁连山、秦岭、横断山脉等。众多的地貌类型是形成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和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基础。 阿尔泰山、 准噶尔盆地 天山 内蒙古高原 塔里木盆地 祁连山 昆仑山 柴达木盆地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秦岭 横断山脉 喜马拉雅山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18. 三、西部大开发

  19. 东中西部差异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区 域 发 展 的 差 异 经济水平差异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产业结构差异 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自然条件的差异 南方与北方 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西部打开发 目的.优势.劣势.意义 结束

  20. 吉 新 辽 内蒙古 京津 冀 晋 宁 鲁 青 甘 豫 苏 陕 藏 沪 皖 鄂 渝 川 浙 赣 湘 闽 贵 云 桂 粤 16% 27% 57% 41.1% 35.7% 23.2% 琼 10个 9个 12个 返回

  21. 三大高原:四大盆地:众多山脉 阿尔泰山、 东北平原 准噶尔盆地 天山 塔里木盆地 祁连山 华北平原 昆仑山 柴达木盆地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秦岭 横断山脉 长江中下游平原 喜马拉雅山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返回

  22. 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2)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划分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之间大致以400mm降水量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1)东部季风区:①海拔较低,平原广阔 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 ③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生物种类多 ④河流为外流河,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 ⑤栽培植物广泛分布,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①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 ②位于欧亚大陆内部,距海远,气候大陆性明显。③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生物种类远比东部少。④大部分为内流河,河流短小。湖泊较多,但多为咸水湖。⑤水是本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分布。 (3)青藏高寒区:①高、寒为本区最显著的特点。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较大。②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③大部分地方属内陆流域,多冰川湖泊,多大河源地。④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

  23. 3、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1)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北部地区,气候湿润程度随距海里程的增加而较少也是区域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自然分区:①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②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④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1)原因:深居内陆,加上山地、高原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被层层截留,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 (2)植被差异:从东往西,本区的植被大体上依次分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自然分区: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5、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1)地域差别: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 (2)植被的水平差异:在高原面上,由东南向西北出现了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变化。 (3)垂直差异:海拔由低到高,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垂直变化,从高原边缘至内部,垂直变化由繁至简。

  24. 中国的经济区域差异 1、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 (1) 三大经济的带的划分:依据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2) 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均是东部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落后 (3) 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自然原因;社会和经济原因 2、三大经济地带的特征与发展 东部: (1)发展优势与特征:①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②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③交通便利,集中了目前大多数的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四通八达,海岸线长。④经济国际化程度很高。⑤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优势。⑥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 (2)发展趋向:①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使其对内成为全国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对外成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金融、海洋开发基地。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③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大力开拓新兴产业。 中部: (1)发展优势与特征:(2)发展趋向:

  25. 西部: (1) 发展优势与特征:①边境贸易优势。②资源优势 (2) 发展趋向:①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林牧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绿洲农业。②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③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利资源,使其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3、东部经济地带的内部差异: (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突出特点: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②地理位置相当优越;③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④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 (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突出特点:①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大。②工农业生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③乡镇工业发展迅速,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环渤海经济区的优势:①地理区位优越。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农业生产稳固发展,基础工业实力强大。④文化科技发达,人力素质较高,研究开发潜力巨大。

  26. 表4-5 1995年三个地带出口额和直接利用外资及占全国的份额

  27. 表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三个地带的分布及其变化(亿元,%

  28. FANH

  29. 环渤海城市带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珠江三角洲城市带 城市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返回

  30. 表4-2 80年代以来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总量(GDP) 及占全国比重的变化(GDP单位为亿元,当年) 2004年 60.5 26.41 13.09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