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968 Views
第一章 第一級產業. 壹、 農業系統. 一、農業的定義. 1. 狹義:僅指農作物的栽培。 2. 廣義:泛指農、林、漁、牧業。. 3. 農業的發展歷程 (1) 原始 農業:狩獵、游牧、游耕。 (2) 傳統 農業:簡單工具耕作,僅供自給。 (3) 市場 指向農業:工業化、都市化後興起,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 利潤 為最大目標。. 二、農業系統. 1. 定義: 投入 過程 產出 回饋 。. 2. 運作 (1) 投入: A 自然 投入: a 氣候 : 氣溫、日照、降水. 四種作物生長所需的氣候條件.
E N D
一、農業的定義 • 1.狹義:僅指農作物的栽培。 • 2.廣義:泛指農、林、漁、牧業。
3. 農業的發展歷程 • (1)原始農業:狩獵、游牧、游耕。 • (2)傳統農業:簡單工具耕作,僅供自給。 • (3)市場指向農業:工業化、都市化後興起,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利潤為最大目標。
二、農業系統 • 1. 定義:投入過程產出回饋。
2. 運作 • (1)投入: • A自然投入: • a氣候:氣溫、日照、降水 四種作物生長所需的氣候條件 • 小麥、棉花、稻米、橡膠,哪兩種作物生長在多雨的氣候環境中?
b地形:坡度、坡向、土壤厚度、高度 • 馬鈴薯、甘蔗及玉米應各分布在左圖的甲、乙、丙何位置上? 甘蔗 甲: 玉米 乙: 馬鈴薯(耐寒) 丙: 安地斯山脈氣候、物產與高度的關係圖
自然要素-地形 坡度與農業機械化的關係
c土壤:酸鹼性、透水性、厚薄 • 例如:石灰岩地區的土壤,多偏酸性、透水性強、土層較薄,不利農耕。 • 河流沖積土或風積黃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且透水性適中,適合農作物生長。
B人為投入: • a市場 • 例如 世界重要的貿易作物有哪些? 小麥、咖啡、大豆、牛肉
b勞動力與資本 較高 較低 較高 較低 較高 較低 集約度:單位土地面積產量產值高
美國 中國 各國農業的勞動力與機械化比例(2007)
c生產技術:農業科技(品種改良、 灌溉 d交通運輸→商品化、專業化 e政府農業政策: f其他:農民本身的知識、能力、性格
(2)生產過程:農務勞動 • (3)產出:農作物、動物產品,農業廢物 • (4)回饋:現金或產出再投入農業系統
一、1.農業系統 • 1.投入:自然投入,少許勞力 • 2.生產過程:順應自然環境 • 3.產出:僅能提供自我消費 • 4.其他說明:人口少、土地利用粗放、長期休耕
游牧—季節性移動 蒙古地區的冬窩與夏窩 蒙古地區的冬季非常寒冷,牧民多選擇在背風、向陽的山谷地區紮營;夏季則移往河川、湖泊等水源地置營。由於必須經常遷移,聚落的地點也常不固定,故蒙古人有『冬窩』、『夏窩』之別。
主要作物:山芋、山薯、香蕉 • 因雨林區烈日曝曬與豪雨沖刷,土壤沃度下降迅速,因此耕 作數年後需遷移至他地再耕只適合於地廣人稀地區,否則土地休養時間不夠會破壞地力
自給性農業-游耕 休耕期長 須大片土地輪流更換 須地廣人稀環境 休耕期縮短原因 人口增 糧食壓力大 休耕期長短與地力恢復之間的關係
http://cimg2.163.com/cnews/2007/9/27/200709270216259fd29.jpg blog.roodo.com/oneday1000/archives/7228019.html
原始農業 甲 乙 甲、乙兩地生活環境有何差異?
原始農業 採集漁獵 游牧 天然食物為主 人工畜養 高溫多雨 乾燥日夜溫差大 熱帶雨林為主 乾燥氣候為主 不固定 不固定
學生活動3-1 居住在中國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基諾山的基諾族,大多數村社是以「刀耕火種」為主要生產方式。用刀把山地的林木砍倒,即為「刀耕」;將砍下的林木燒成灰燼,作為種植作物的肥料,是為「火種」。以基諾山上基諾族村寨之一的巴亞寨為例,其山林按慣例分為十三大片,每年砍伐其中的一片,一般耕種一年即拋荒,十三年後被拋荒的土地上再度長出茂密的森林,又輪到它被砍伐耕種。由於土地不固定,因而形成了「地跟山轉,人跟地走,廣種薄收」的現象。請問:
刀耕火種與旱稻 資料來源:http://www.lifeworld.com.cn/Item/4698.aspx
學生活動3-1 1.基諾族的生產方式,主要的人為投入為何? 答:勞力 2.基諾族的生產方式必須在何種前提下,才能維持生態平衡? 答:人口密度小
參考答案 • 1. 投入以土地最重要。產出最大的特色是作物種類龐雜,如此經營方式最大的優點是符合其生態環境的多樣化,以及土地的永續經營。 • 2. 男人:負責伐木、砍林、焚林等前置作業,以及狩獵。女人:負責播種以及採集。
一、農業系統 • 1.投入:自然投入,勞力 • 2.生產過程:集約度高 • 3.產出:較原始農業階段為多 • 4.其他說明:集約度高、人口密度大,輪種、堆肥
二、特徵 • 1.糧食作物為主 • 2.勞力密集→單位面積產量高 • 4.耕地狹小→單位勞力生產量則不高。 • 3. 小農制 • 4. 人口稠密。
三、實例 • 1.季風亞洲開發中國家的稻作農業 • (1)平均每人耕地面積狹小 • (2)高度集約、機械化低、科技低 印尼的梯田稻作景觀 稻作成長期需要四個月的高溫和充足的水分,為了蓄水,必須整平土地,四周築有田埂,田與田間,留有出入水口,以利灌溉、排水。為增加耕地,山坡地或盆地邊緣也常開闢為梯田。
(3)單位面積產量高,單位勞力產量低。 (4)注重水利工程 (5)作物:水稻 (6)生態平衡循環
農舍、畜廄、溝池、穀倉、曬穀場、堆肥場等 穀倉 曬穀場 照片來源:http://www.erhshui.gov.tw/mywarmday/building.htm
因交通革新與技術進步而逐漸商品化 • ex:泰國與越南為重要稻米輸出國
2.十九世紀前歐洲大平原的三圃式農業 • (1)三年輪耕制 • (2)共同耕作 • (3)敞田 • (4)田塊長條形 • (5)集體耕作
歐洲大平原傳統農業 圖中田園的形狀是什麼?為什麼? 長條型。因當地共同使用畜力犁田、集體耕作,為減少笨重的犁具在耕田時調頭轉彎的次數,田塊多劃分成長條型 歐洲中部的傳統農村景觀 (敞田)(法國中部平原)
3.歐洲的圈田 • (1)丘陵 • (2)散村 • (3)畜牧為主
歐洲緩起伏丘陵區傳統農業 此區採個別耕作,農家散居在各自的田地中。為避免休耕地放牧的牲畜踐踏或啃食作物,田塊四周常用石塊圈圍,形成圈田農村景觀 圖中田園的形狀與上一張有何差異?可能原因是什麼? 歐洲丘陵地區的傳統農村景觀(圈田)(英國約克夏中部)
學生活動3-2 位於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之間的蘭陽平原,河流出山處為一系列的山麓沖積扇,沖積扇的前端形成湧泉帶。湧泉帶的泉水匯流成河,東流入海。出海口附近為低濕帶及沙丘帶。
學生活動3-2 蘭陽平原略成帶狀分布的自然環境,為不同維生方式的族群,提供多元的謀生資源。例如,最早進入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大部分選擇海拔高度五公尺以下的低濕帶及沙丘帶的沿河地區漁獵為生;漢族於嘉慶年間大規模進入蘭陽平原後,多選擇在湧泉帶至低濕帶之間拓墾,投入大量勞力從事一年兩熟的集約水稻農作。請問:
學生活動3-2 1.上文中,噶瑪蘭族的維生方式屬於何種農業活動? 答:原始農業活動中的採集 2.嘉慶年間漢族在蘭陽平原所進行的維生方式,屬於何種農業活動? 答:傳統農業活動中的傳統稻作農業 3.漢族選擇在湧泉帶至低濕帶之間拓墾,主要乃因該地帶具備何項優越的自然投入? 答:地形、水源(湧泉)
影片欣賞:臺灣水稻農作(04:09) 影片來源:大愛電視
影片學習 ◎影片中提到農人與環境間存在何種關係? 答:農業活動依附在自然之下,須尊重自然並不斷學習如何與環境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