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likes | 201 Views
课题论证. 在个别化区角活动中 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策略的研究. 钱丽芳 2008 年 11 月. 研究现状评述.
E N D
课题论证 在个别化区角活动中 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策略的研究 钱丽芳 2008年11月
研究现状评述 《课程指南》明确指出:“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式的主要方式”。个别化区角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我们发现,区角活动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学前教育二期课改都提出了幼儿园课程 “整合”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关注幼儿生成活动,满足幼儿探索的兴趣与需要”、“捕捉寻常时刻,提供机会之窗”、“幼儿园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的融合”等“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些崭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促进了游戏课程中的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的价值判断的研究思考,并为推进游戏课程的深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行动研究的依据。
困惑一:区角活动中的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是平行分离的,没有结合,缺乏有机的联系和整合。困惑一:区角活动中的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是平行分离的,没有结合,缺乏有机的联系和整合。 困惑二:活动中的教师对幼儿的生成活动缺乏价值判断。 困惑三:实践中,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回应及生成与预设活动的整合缺乏对策。 我们的困惑
1、有目的、有意识地整理、总结、概括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的关系,并寻找教师对教育契机和价值判断的规律,调整和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1、有目的、有意识地整理、总结、概括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的关系,并寻找教师对教育契机和价值判断的规律,调整和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 2、帮助教师在新教育观念指导下建立新的教育行为,有助于提高教师对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指导水平,让教师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幼儿生成活动的意义,把握幼儿生成活动的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关注幼儿生成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形成对幼儿生成活动正确的价值判断, 并予以适时适宜的指导。 3、归纳、总结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指导的策略,进一步推进游戏课程中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整合,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 1、教师在“个别化区角活动”中对开展幼儿生成活动及其回应指导的理解;幼儿生成活动的特点与不同年龄孩子在生成活动中的表现; 2、教师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指导的策略,对幼儿生成活动的教育契机和价值判断的规律。
(一)观察法 观察目的:教师更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生成活动;教师更有效地回应和指导 观察方法: 采取叙述性描述记录法,用文字方式将孩子及教师在所观察的时间段中的行为记录。 (二)行动研究法 目的:提出问题——提升反思——改进方法,调整行为 拍摄照片、归类行为特征、问题研讨、 提出方法、实施反馈 研究方法
过程设计 1、研究时间:2006年12月——2007年12月 2、研究阶段及主要任务 ①、准备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2月 主要任务:学习研讨:成立课题组:制订研究方案: 邀请专家论证。 ②、实施阶段:2007年2月——2007年10月 主要任务:课题组人员参研、定题、定时、定任务, 实施研究方案;收集阶段成果;进行阶段总结。 ③、总结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 主要任务:全面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 整理研究成果。
谢谢! 请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