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725 Views
真知 真味 真趣 —— 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 杭州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汪燕宏. 美国教学大纲中关于读物的分类(学生读物): A 小说 B 非小说 C 科普 D 诗歌 E 杂志 美国把人物传记、游记、写景文章、写物 的说明文统统归到“非小说”中,相当于我们“纪实 作文” 。. 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价值取向 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真知.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而给人以知识的文体 。. 说明文教什么?传统的教学思路大致是 :. 知道说明的内容; 了解说明的方法;
E N D
真知 真味 真趣 ——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 杭州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汪燕宏
美国教学大纲中关于读物的分类(学生读物): • A 小说 • B 非小说 • C 科普 • D 诗歌 • E 杂志 美国把人物传记、游记、写景文章、写物 的说明文统统归到“非小说”中,相当于我们“纪实 作文” 。
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价值取向 • 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真知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而给人以知识的文体 。 说明文教什么?传统的教学思路大致是 : 知道说明的内容; 了解说明的方法; 把握说明的顺序; 学习感受说明的语言。
任何人的任何话都是表达某种意图的,说话的本质就是表达意图和实现意图。那么,对于说明文教学,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读者对象是说明文教学内容构成的前提性要素。从学以致用的要求看,只有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读者的对象,说明的内容、顺序、方法等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任何人的任何话都是表达某种意图的,说话的本质就是表达意图和实现意图。那么,对于说明文教学,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读者对象是说明文教学内容构成的前提性要素。从学以致用的要求看,只有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读者的对象,说明的内容、顺序、方法等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真知 从作者意图本位出发,重构说明文教学内容。 作者为什么写这个作品; 作品是写给谁看的; 作品是怎样写的; 作品写了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质疑的地方。 王尚文
真味 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字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 。 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 (叶圣陶)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真味 说明文在语言形式上有其独特的长处: 内容丰富,科学性强; 层次井然,过渡连贯慎密; 语言简练精确,说明方法灵活多样。 教师应首先沉入文本,努力挖掘教学的“语文味”,有效地是实施在课文表达形式的理解过程中。
真趣 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叶圣陶) 《中国石拱桥》 推断出作品的意图:一是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二是歌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 中国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 (茅以升)
真趣 说明文教学因循着作者创作意图本位,就必须有情感有情趣,才能激起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等万物一切的情感和探求的兴趣,进一步培养起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品质。
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价值取向 1、习得科学知识的表达方式。 2、沐浴科学知识的光辉。 3、培养科学探究和创造的精神。 4、走向科普读物的广阔天地。
1、习得科学知识的表达方式。 科普说明文运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假设、引用等。 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1、习得科学知识的表达方式。 说明文往往行文眉目清晰,有条不紊,呈现出丰富的结构丰富: 《飞向蓝天的恐龙》按时间顺序写的,“大约在两亿三千年钱出现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数万年后,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恐龙,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体型逐渐变化;亿万年前,演化出鸟类。” 《电脑住宅》按空间顺序来介绍: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
2、沐浴科学知识的光辉。 科普说明文往往传达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懂得最新、最优质的科普知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知识的无穷力量。
3、培养科学探究和创造的精神。 科普说明文不仅带给学生知识,还有字里行间所充满的科学的理性的光辉,能激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探索的欲望,也能培养学生严谨踏实、不断求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走向科普读物的广阔天地。 一旦学生科学兴趣被激起,他们探求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的欲望更强烈,课外阅读科普读物就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课内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架设起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
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价值取向 1、习得科学知识的表达方式。 2、沐浴科学知识的光辉。 3、培养科学探究和创造的精神。 4、走向科普读物的广阔天地。
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价值取向 • 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1、引学生沉入文本,让教学充满“语味” 2、助学生进入情境,让教学洋溢“趣味”
1、引学生沉入文本,让教学充满“语味” 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语文课堂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感情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程少堂) 要舍弃枯燥无味的一遍一遍指令性的读,要舍弃繁琐的说明方法的分析,要有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绘声绘色地讲解,有令人澎湃的激情表达,有的是触人心弦的追问和质疑。让语言在学生的读、思、叩问、表达的过程中荡漾于每个人的心襟,语文味就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中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例《太阳》 (1)理清文脉,了解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⑴太阳离地球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⑵步行去太阳要三千五百年 ⑶坐飞机要二十几年 ⑷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⑸太阳是个大火球 ⑹太阳表面温度有六千度 ⑺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⑻关系密切 ⑼形成生态环境 ⑽产生气象变化 ⑾杀菌防治疾病 ⑿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指板书)这是什么关系?前面一个(远),后面三个(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步行三千五百年,飞行二十几年)师:(指板书)这是什么关系?前面一个(远),后面三个(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步行三千五百年,飞行二十几年) 生:是不是……总、分关系。(较犹豫) 师:对,是总分关系。咱们今天先不说它总分关系。打个比方:这⑴、⑵、⑶三条好像是三个少先队员,这个“远”在前面领着它们,它是什么? 生:老师。 师:不是,不是,是小队长。一个小队长领着三个少先队员。注意了,(指黑板)你们写的这一片里面还有好几个小队长。有的就在黑板上面,有的在黑板后面藏着,你们能找到吗?第一个小队长叫“远”。还有哪些小队长? 生:还有“大”。 生:还有“热”。 生:还有关系。 师:关系怎么样? 生:密切。 师:对了,关系密切。四个小队长都找到了。你们把“远、大、热”还有“关系密切”都放在一起,让它们比一比,是不是一边高? 生:不是。 师:谁高些? 生:“关系密切”。
师:对,“关系密切”高一点。“远、大、热”都说的是太阳本身,而它(指“关系密切”)它不但说了太阳,还连上谁了? 生:地球。 师:对,连上了地球。关系是指谁和谁的关系呢?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它显然要比别的小队长—— 生:高。 师:对。在四个小队长中它高出一些来。这样,它还能当小队长吗? 生:不能。 师:提拔了,该当什么了? 生:中队长。 师:对了,它在课文后半部,我们可以说它是第二中队长。那么这“远、大、热”三个小队长就不能有一个中队长管管它们吗?那么这个中队长该叫什么名字? 生:叫“特点”。 师:中队长都有了,该不该有个大队长? 生:该。 师:大队长叫什么名字? 生:太阳。师:对,“关系密切”高一点。“远、大、热”都说的是太阳本身,而它(指“关系密切”)它不但说了太阳,还连上谁了? 生:地球。 师:对,连上了地球。关系是指谁和谁的关系呢?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它显然要比别的小队长—— 生:高。 师:对。在四个小队长中它高出一些来。这样,它还能当小队长吗? 生:不能。 师:提拔了,该当什么了? 生:中队长。 师:对了,它在课文后半部,我们可以说它是第二中队长。那么这“远、大、热”三个小队长就不能有一个中队长管管它们吗?那么这个中队长该叫什么名字? 生:叫“特点”。 师:中队长都有了,该不该有个大队长? 生:该。 师:大队长叫什么名字? 生:太阳。
例《太阳》 文章的谋篇布局一般包括:开头和结尾、层次结构、过渡照应等。从这个片段不难看出,老师把重点落在了说明顺序和层次结构上。他没有惯用“总分”概念,而是形象地采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少先队系统”来比喻,从而明确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学生在无形中轻松地感悟到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例《麋鹿》 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这是在著名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出现的一幕。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与其他鹿科动物一样,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每年脱换一次。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例《麋鹿》 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它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每胎仅产一仔。雄性小鹿两岁时长角分叉,六岁时叉角才发育完全。 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就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例《麋鹿》 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到1967年,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并向各国输出。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从此,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如今,这群珍异动物正在祖国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
师:我再继续检查,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一个同学读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板书:外形)(生读)师:我再继续检查,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一个同学读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板书:外形)(生读) 师:谁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板书:传奇经历)(生读) 师:请你们一起来读和这个词语对应的段落。(板书:生活习性)(生读) 师:你们觉得整段话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浓缩。 生:我觉得这段话概括了整篇课文。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从你们的回答来看,你们已经掌握了“主要内容”的概念,那么谁可以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再简洁一点。 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 师:我把生字结合到这段文字里了(出示大屏幕),请你自己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之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例《鲸》 (2)品读文字,感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特点——很大,形容鲸的大有很多词,你还能用哪些形容词? 众生:庞然大物,庞大,硕大,无比大…… 师:那作者是不是这样说,鲸真的很大,非常大,大大大大大?生(笑):不是。 师:其实这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用各种办法写大,再读读,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这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因为用了很多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鲸可大了。 师:你们发现这个句子的特点了吗?
(2)品读文字,感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例《鲸》 师:你们发现这个句子的特点了吗? 生:有许多数字。 师:你们把这些数字拎出来。 生:十六万、两千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 师:数字,数字,还是数字!面对这些数字,你想说什么? 生:作者想用数字让我们感觉到鲸的大。 师:诶,我发现在这么多的数字词中,只有“十几头大肥猪”中的“十几头”用得太模糊,太不准确了,若换成“十三头”或“十九头”什么的岂不更好? 生:不行!因为鲸的舌头有大有小,猪的重量也无法确定,所以这里只能用模糊的数字。 师:看来这模糊的数字也是为了准确的表达啊。像这样模糊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课文中还有很多,找出来体会体会。
(3)知悟方法,体会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例《太阳》 (教师要求学生标画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生:我读懂了“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师:这是从那个传说里读懂了,是吧? 生:是。 师:你说这传说的事是真的假的? 生:假的。 师:哎!这就奇怪了,这篇文章是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的东西可不能来半点虚假。可是为什么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先讲一个假的故事? 生:因为它是一个传说。 师:为什么要先写传说呢?有什么内容就直接写什么多痛快! 生:因为他先写传说,把太阳引出来,然后再介绍科学知识。 生:我觉得应该是先吊吊读者的胃口。 师:吊一吊读者的胃口?有意思。一开始你们读这个传说,觉得挺有意思是吧?有意思就愿意往下读,这叫“引人……” 生:“入胜”。
(3)知悟方法,体会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例《鲸》 生:我喜欢第一自然段中这句话: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师:孩子们,我们来摸摸鲸的上腭,够得到吗? 生:够不到! 师:再高点,再高点! (全班学生站起来,踩上凳子,兴致勃勃地摸) 师:好不容易够到啊!孩子们,如果让你们去鲸的嘴里看书,去吗? 生:(异口同声)去! 师:那鲸要是合上嘴了怎么办?那不就没命了吗?(生大笑) 师:所以,林老师是不愿意让你们白白送命的,作者也不会同意的。这句话里啊有一个词说明这只是设想,而不是真的去,是哪个词啊? 生:“要是”。 师:对,从“要是”这个词看出作者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生:假设。 师:假设不是常用的说明方法,但用在这里给人你想象,非常有情趣。
2、助学生进入情境,让教学洋溢“趣味”。 巧创情境,让科普说明文教学多点“儿童的科学的趣味味”。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课要体现儿童味。即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实现。而科普说明文教学更要儿童的科学的趣味。 学生不喜欢上说明文,说明文文体的限制不是主要原因。说明文教学如果我们都能善于创设一个个巧妙的情境,“诱”孩子去亲近文本、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那有谁不爱学说明文呢?
(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 创设说写语言实践的情境,就是含而不露地引导学生凭借教材、立足语言。只有这样,才算走进文本,体验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如果脱离文本,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乱谈、乱写,写得再精彩,也不能实现“言意兼得”。
(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 例《只有一个地球》 师:(出示布什总统抛弃《京都议定书》资料投影)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些文字,能用脸部表情表达出来吗?(有的同学愤怒,有的同学咬牙切齿) 师:那么,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我要劝一劝布什总统。 生:我要和布什总统讲讲道理。 师:那好吧,你们就动动笔写一写,从课文中找说服资料,劝劝布什总统。(有的学生还扮成小鱼等来劝说)
(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 例《只有一个地球》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不过,此后各缔约方一直就如何实现议定书中所规定的减排指标进行磋商。在前不久举行的海牙国际气候会议上,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最终未能就上述问题达成一致,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坚持要求允许一些国家可以将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抵消《京都议定书》中所规定的减排指标中的一部分,而欧盟国家却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是对《京都议定书》的破坏。
(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 例《只有一个地球》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不过,此后各缔约方一直就如何实现议定书中所规定的减排指标进行磋商。在前不久举行的海牙国际气候会议上,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最终未能就上述问题达成一致,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坚持要求允许一些国家可以将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抵消《京都议定书》中所规定的减排指标中的一部分,而欧盟国家却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是对《京都议定书》的破坏。
(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 例:《松鼠》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 例:《松鼠》 ☆ 根据短文内容,并以下面这段话开头,写出松鼠娜娜和快快搭建新窝的过程,注意写清步骤、表现出松鼠窝的特点。 娜娜和快快是一对,娜娜对快快说:“我预感到不久咱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咱那老窝不行了,我要让孩子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窝。”于是,它们找到了一棵老枞树,准备为孩子们搭一个新的住所。……
(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 例:《新型玻璃》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了。)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
例:《麋鹿》 师:看来,你们都读懂了麋鹿。如果,我们的教室里出现一头鹿,你能辨别出它是否是麋鹿吗? 生:(齐)能。(大屏幕出示“驯鹿”图) (有学生说是,有学生说不是) 师:请举手说“是”的同学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认为它是麋鹿? 生:因为图上的这种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师:我首先要表扬你们有善于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进行辨析的意识,但是你们认错了,图中的这个动物,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但它不是麋鹿。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头鹿,并再读一读这篇课文,请你们从文章中寻找出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条,简要地记录一条。(生开始读、寻找) 师:建议你们不要讨论,自己独立观察、寻找、辨析。 师:可以交流了吗?
例:《麋鹿》 生:书上写着“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而这头鹿的角就是指向前方的,所以我认为它不是麋鹿。 生:书上写着“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而这头鹿的尾巴像兔子尾巴一样几乎没有,所以它不是麋鹿。 生:书上说“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但是这头鹿的蹄子好像并不是很大。 师:你能注意到这点很不容易,由于麋鹿蹄子宽大,横渡长江易如反掌。 生:麋鹿的生活环境是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但是,这幅图里,林不茂,草也不丰。所以,这不是麋鹿。 生:书上说“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毛总是偏棕色的,但是图上这头鹿却是灰色。因此它不是麋鹿。 师: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理由,都是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紧紧抓住这些特点来写,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这头很像麋鹿的叫驯鹿,想看真正的麋鹿吗? 生:想。
师:可以给你们看,但有一个交换条件,你们看了以后,要像一个师:可以给你们看,但有一个交换条件,你们看了以后,要像一个 讲解员一样上台来介绍麋鹿的主要特点,行吗? 生:行! 师:这就是麋鹿,请你们在座位上练一会儿。 生:(介绍略) 师:讲得真好!但是现在讲解员很难当啊,因为很多参观者要提 问,如果面对大家的提问,能从容应对,那这个讲解员才算是高级讲 解员,谁愿意当高级讲解员?(一生踊跃上台) 师:听说麋鹿喜欢生活在湿地环境中,那么它身上哪些特征和湿地 环境相适应?生:这位先生,麋鹿的尾巴比较长,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 沼泽环境中的生活。麋鹿蹄子宽大,因此它可以水中跋涉、游泳和寻 找食物,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师:听说麋鹿身上有许多鹿中之最,你能为我介绍吗? 生:麋鹿的角型在鹿科动物中是最独特的,它站着的时候,鹿角的 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麋鹿的蹄子也 可能是鹿科动物中最宽大的,行动轻快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 涉、潜游和觅食。
师:刚才我在麋鹿群旁边看到一块牌子,上面有师:刚才我在麋鹿群旁边看到一块牌子,上面有 几句古文,能帮我翻译吗? (出示:海陵县多鹿,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 处成泥,麋,牧者有角。麋喜泽,冬至解角。麋似 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 师:各位讲解员,如果我现在问你们,麋鹿和驯 鹿的区别在哪里?你能说吗?(能)。是啊,读书 不能死读书啊,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 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1)创设说写实践的情境,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 (2)创设图表情境,轻松自然地感知内容。 (3)创设比较情境,清晰明快地拓展知能。 例《假如没有灰尘》
例《假如没有灰尘》 (三)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1.引入:灰尘很小,它还有其他的好多特点,现在我们来自学4-6自然段。 2.指导自读自悟4—6自然段,选择一个段落作为重点研究,还有时间请再选择另一个段落,完成填表(明确灰尘的特点和用途)。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指名学生说,补充不同意见,不断修正表格中的内容。 3.灰尘具有不同的特点,使得灰尘具有不同的作用。你通过学习有没有发现这三段中文字在结构上、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吗?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我的发现
4.第3段在结构上(写法上)还有什么特点? 5.从文章中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到现在使阳光变柔和,使填空呈现蔚蓝,形成气象万千的景色,你对灰尘有了什么新的看法呢? (四)拓展阅读 1.学生自读《灰尘的旅行》。 2.写作:选择用第一人称来介绍灰尘,重点突出其中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注意用上合适的介绍方法,并采用正反两方面介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