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有一項藝術, 在咱們中國人的世界裡,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咱們老祖宗流傳下來最精華的文化遺產, 卻取材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逐漸地在西潮衝擊下,

有一項藝術, 在咱們中國人的世界裡,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咱們老祖宗流傳下來最精華的文化遺產, 卻取材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逐漸地在西潮衝擊下, 它和許多民俗技藝一樣,都曾經不那麼光彩耀眼, 今天, 它是如浴火鳳凰般再生, 它是真正的語言藝術, 也是結合了演講、文學、藝術、幽默 … 之綜合體 … . 讓咱們時時生活在輕鬆逗趣的語言藝術裏, 藉這說、學、逗、唱,使生活大放異彩。. 中國的說唱藝術 相 聲. 組員:貞德 阿璿 阿瓏 騷二 威威 指導老師 : 林世奇老師. 大綱及報告內容.

earl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有一項藝術, 在咱們中國人的世界裡,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咱們老祖宗流傳下來最精華的文化遺產, 卻取材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逐漸地在西潮衝擊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有一項藝術, 在咱們中國人的世界裡,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咱們老祖宗流傳下來最精華的文化遺產, 卻取材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逐漸地在西潮衝擊下, 它和許多民俗技藝一樣,都曾經不那麼光彩耀眼, 今天, 它是如浴火鳳凰般再生, 它是真正的語言藝術, 也是結合了演講、文學、藝術、幽默…之綜合體…. 讓咱們時時生活在輕鬆逗趣的語言藝術裏, 藉這說、學、逗、唱,使生活大放異彩。

  2. 中國的說唱藝術相 聲 組員:貞德 阿璿阿瓏騷二 威威 指導老師 : 林世奇老師

  3. 大綱及報告內容 1.介紹相聲 --- What / When / Where / How (形式 , 方式 ,技巧 , 四字訣) / 表演道具 / 包袱 / 上台一鞠躬 2.相聲的發展 ---中國的相聲名家(馬三立,侯寶林, 馬季) / 中國相聲的派別 / 台灣 相聲的發展 / 台灣的相聲名家 3.相聲瓦舍[記得當時那個小] ---內容 ,目的 ,形式 及精神 ,相聲瓦舍創立及其精神 2.表演內容 ---

  4. (What)什麼是相聲? 象生、像生、象聲(口技、隔壁戲、暗春)、相聲「相貌之相,聲音之音,相是表情,聲是說唱。」

  5. (When)相聲的起源 1.史記 滑稽列傳 2.變文的講唱 3.唐朝-參軍戲戰國時代便有了源頭,孕育了胚胎,唐代以後出現了和「相聲」近似的劇種. 參軍戲名稱來自一名犯官。因他原是個參軍,故曰參軍戲。在實際演出中,參軍一詞已失去了官職的含義,而衍化爲腳色名稱,並形成一種固定的格式:兩個演員相互問答,以滑稽諷刺爲主,在對白、動作之外還加進了歌唱及管弦伴奏。其中一個叫參軍,即那被諷刺的物件,比較愚笨遲鈍;戲弄參軍的叫蒼鶻,比較伶俐機敏。

  6. (Where)相聲表演地點的演變 相聲,一種本來發生於民間低下階層的娛樂形式,也就是它的「祖師爺」根本就是一群乞丐,從一種討好謀生的技能,逐漸發展出一套成熟的規範、技巧,最後成為一種大眾娱樂文化。北京的各個客棧、大街、廣場等等表演街頭藝術的地方。後來,跟著時代的變化,它從客棧、大街上消失,出現在舞台上內容也作了一些改變,以角色扮演為出發點,因而服裝的變化性也隨之增高。

  7. (How)相聲的表演形式 單口相聲:一個人的表演。一人演出,類似說書,與說書最大差別在於說書不一定要有哏(包袱又稱“哏”,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笑點”)。單口相聲內容通常具有故事性。 對口相聲:幾乎是相聲的最主要形式,在相聲歷史的演化中,也證明了這樣的表演模式最為簡練,效果也最佳。主述者稱為“逗哏”,幫腔者稱為“捧哏”。 群口相聲: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演員之間必須有絕佳的默契。 相聲劇:相聲融入舞台劇

  8. 相聲的表現方式 (1)說:是相聲的主要表演方式。說,指吟 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顛倒話、歇後語、俏皮話、短笑話、趣聞鐵事等。 (2)學:模擬表演一些人事物的聲音、動作、表情‧‧等。各種口技、雙簧,摹擬方言、市聲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風俗習慣禮儀。 (3)逗:是相聲特殊喜劇風格。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賓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貶評論,諷刺嘲謔。 (4)唱:模擬一些曲藝表演的身段及歌唱,流行歌曲也算。

  9. 相聲表演四字訣 「遲」:語言的速度要慢 「急」:語言速度要快 「頓」:語氣之間要有技術性停頓 「挫」:詞窮、詞不達意、話到口邊留半句

  10. 相聲的表演道具 (1)扇子-不見得一定要用,但「扇子」確實是相聲表演中最重要的道具,平時除了可以藉著開扇子的聲音來表現氣勢外,亦可藉搖扇子來意示閒暇,還可以拿來打人(當然不是真打,而是視情況需要來要求打人的力道) (2)長袍馬褂-原本是相聲的基本穿著,時至今日已經多不這麼穿了。 (3)竹板-當段子裡有「竹板快書」及「數來寶」的時候可以用。若無竹板可用「高低木魚」代替,但味道就差了一些。

  11. 相聲的基本技巧 貫口活:大段連貫的台詞,講究“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分大貫口與小貫口。 怯口活:運用方言或外語。 柳活兒:帶唱的段子。 腿兒活:引進戲曲表演的肢體動作。 巧活兒:表現舞蹈、武術、口技等特殊才藝。 雙簧:前面的人作動作不出聲(愚者),後面的人出聲不作動作(智者),利用聲音語動作的不協調性及誇張性,達到充分的喜劇效果:通常帶點整人的味道。

  12. 什麼是包袱 包袱是相聲慣用的術語,實際上包袱就是相聲裡的笑料噱頭,引人發笑的地方。「對話,表演,抖包袱」三者互相依存,融合在一起,這就是相聲的獨特風格。抖包袱時,要使觀眾感到出乎意料,失聲大笑。

  13. 上台一鞠躬 許多人以為「魏龍豪,吳兆南,上台一鞠躬」是傳統相聲的固定形式,事實上不然,這便是魏與吳兩人「發明」出來的,因為早年相聲多藉廣播流傳,看不到人,演員當然就要先自報名號,久而久之,就成了慣例。長袍馬褂,摺扇輕搖,加上一口京片子,60年代的相聲,是許多外省人對祖國鄉愁的解藥之一。

  14. 中國相聲泰斗 馬三立藝術功底扎實,有口皆碑,擅演“貫口”和文哏段子,如《誇住宅》、《地理圖》、《吃元宵》、等。喜歡用第一人稱的表演方式,“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諷刺嘲諷的物件。有人曾這樣評論:“他就是被諷刺的物件,有時雖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並沒有公開的評論。他盡力把被諷刺的物件演活,而把評論工作交給觀衆。演員與觀衆配合默契,達到集體抒情。”

  15. 語言大師侯寶林 侯寶林被尊爲相聲界具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並被譽爲語言大師。侯寶林因爲大部分作品都是站在新社會的角度,批判舊社會,從而成了社會主義新文藝的代表。相聲中雖然有政治內涵在裏面,但因爲有一種把苦難化爲一笑的瀟灑。以他爲代表的一批相聲藝術家使這門藝術真正走進千家萬戶,達到一個令人矚目的藝術高峰。他爲相聲事業傾注了畢生精力。

  16. 新相聲代表人物  馬季,中國新相聲的代表人物,馬季是相聲承前繼後的關鍵人物,他繼承並且發展侯派還創出了自己創作的道路,主張相聲諷刺與歌頌並舉,創立了歌頌型相聲的美學原則,馬季在掌握傳統的表演技巧後,大膽地將這些技巧加進了他自己的創作中。爲大多數相聲後來者所遵循,爲中國相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7. 中國相聲的派別 馬季的看法是:相聲沒有派別,但侯寶林與馬三立是兩種不同的風格。馬三立是正統的相聲藝術,講究硬功夫,在掌握相聲技巧方面成熟老練,而侯寶林由於時代的變化而追求新的東西,講究標新立異。馬三立表現出洞見的智慧,所以尊之爲師,從侯寶林那裏表現出模仿的美感,所以尊之爲匠。

  18. 台灣相聲發展 台灣相聲發展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60年代中期,當時有兩位相聲演員魏龍豪和吳兆南,他們把當年在北京西單“啟明茶社”聽到的相聲重新整編,通過廣播讓更多台灣人聽到了傳統相聲。馮翊剛說:“在80年代中期以前,台灣人只聽過相聲,沒有看過相聲。‘相聲’二字,‘相’是看,‘聲’是聽,它是舞臺表演藝術,但因為它在廣播媒體的發展,使它被誤認為成純說話的語言藝術。”二就是80年代中期,賴聲川做了第一個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刺激並提醒觀眾:相聲是要看的。

  19. 魏龍豪的介紹 1927年10月30日生,北京師範大學畢業。1999年去世。魏甦(龍豪)先生是當代中國相聲藝術的大家,從事相聲表演三十多年,搜集不少相關資料,成立了「龍,說唱藝術實驗群曲藝團」,研習相聲、古書與古曲。三十多年的相聲表演經驗,讓魏甦把相聲薪傳責任扛在肩上,但個人的力量實在有限,有時他也難免感到心急。如何培養優秀的相聲人才?推廣吸收相聲人口?都是他努力的方向。魏龍豪對相聲的一片苦心,不是名利之間的角逐,而是一種情感、一種榮譽、一種永遠無法推避的責任。

  20. 吳兆南的介紹 吳兆南,字宗炎。1924年生於北京,畢業于北平中國大學經濟系。1949年赴臺灣,從事戲劇工作。1952年起以相聲為專職,曾隨“軍友社”、“婦女會”等團體多次赴金門、澎湖、馬祖等地演出。1999年先後收江南、侯冠群、郎祖筠、劉增鍇、劉爾金、樊光耀等為弟子,是為使相聲藝術之繁衍而達成寓教於樂之目的。

  21. 魏龍豪 吳兆南

  22. 介紹馮翊綱 •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藝術碩士,現為【相聲瓦舍】團長及主要演員。人高馬大,氣宇軒昂;穿著馬掛說相聲,表演不盡的相聲段子。看似謙沖有禮,其實任性無比,要說他孩子氣嘛!他的敬業精神又無人可比。 • 謹守原則,自覺無愧於心後,他便爽落地跨著大步 笑傲江湖了。而且他笑起來的聲音真的是這樣子的(頻率由高到低,節奏由慢到快):「啊 --- --- 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23. 介紹宋少卿 •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為【相聲瓦舍】創辦人及主要演員。擔任主演【相聲瓦舍】歷年舞台演出作品,因為多年來在相聲藝術創作及展演之貢獻,榮獲中國文藝獎章。 • 自小出生在深山,有原住民阿美族血統;才華洋溢,深情無限;愛熱鬧,愛朋友。阿綱常說他,實在太像韋小寶。率真的個性,機敏的反應,再艱困的環境他都活得了。

  24. 相聲瓦舍---記得當時那個小

  25. 相聲瓦舍---記得當時那個小 表演日期:93年12月8日地點:新舞台領銜主演:黃士偉滿場亂竄:梅若穎、黃小貓、御天十兵衛、高揚、葛文彪端茶倒水:馮翊綱、宋少卿主辦單位:相聲瓦舍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6. 表演內容 序場第五場:話劇 第一場:A片過場 第二場:空襲第六場:約會 過場第七場:鴕鳥 第三場:志向 第八場:身世 過場 過場 第四場:黑話第九場:車站 ~~中場休息~~尾聲

  27. 表演目的 【相聲瓦舍】邀請中輟生前來欣賞舞台劇《記得當時那個小》的演出,讓中輟生也有親近藝文表演的機會;同時也將義賣演出票券,全部收入捐贈天主教善牧基金會,作為幫助中輟生的基金。舞台劇《記得當時那個小》,正是一齣以校園為背景的歡樂相聲劇。

  28. 表演形式及精神 不同於以往,馮翊綱在這齣戲中初次將導演與創意發想的工作交由宋少卿執掌,整個編排上跟之前的表演上更加活潑。 跟一般相聲不同的是,除了是以舞台劇的形式來呈現,更多了跟台下的互動。表演內容貼近校園生活,讓民國40、50年代的人重回學生時代外,表演的背後更有令人深省的意義和價值。以動員戡亂為背景,敘述四位學生、校長、教官等等有趣的事情,讓大家更加認同不管當時環境如何,只要用心發覺,即使在戒嚴的時期,也是充滿味道的。

  29. 相聲瓦舍的創立 1988年4月,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生馮翊綱、宋少卿、金尚東以「在劇場裡說相聲」為意,號召同學帶便當到戲劇系中庭看相聲表演,取名為【相聲瓦舍】。透過舞台劇的演出與台下觀眾彼此間互動讓真實感再度重現。

  30. 相聲瓦舍的特色 • 生活中充滿了相聲 • 大家希望看到什麼樣的相聲 • 說相聲很容易 • 說相聲不容易 • 相聲的趣味及生命的品質

  31. 參考資料 http://www.ngng.com.tw/中國相聲網 http://www.ngng.com.tw/相聲瓦舍

  32. 工作分配 • 貞德 : 整理資料 / 報告 • 阿璿 : 找資料 / 報告 • 阿瓏 : 編排 / 美編 / 報告 • 騷二 : 整理資料 / 報告 • 威威 : 編排整理 / 報告

  33. 結束!!謝謝!!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