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801 Views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颜色,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而且生理活性多种多样,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研究进展很快。. 仅截止到 1974 年为止,国内外已发表的黄酮类化合物共 1674 个(主要是天然黄酮类,也有少部分为合成品,其中苷元 902 个,苷 722 个),并以黄酮醇类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次为黄酮类,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余则较少见。 至于双黄酮类多局限分布于裸子植物,尤其松柏纲,银杏纲和凤尾纲等植物中。至 1993 年,黄酮类化合物总数已达到 4000 个。.
E N D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 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颜色,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而且生理活性多种多样,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研究进展很快。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而且生理活性多种多样,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研究进展很快。
仅截止到1974年为止,国内外已发表的黄酮类化合物共1674个(主要是天然黄酮类,也有少部分为合成品,其中苷元902个,苷722个),并以黄酮醇类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次为黄酮类,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余则较少见。仅截止到1974年为止,国内外已发表的黄酮类化合物共1674个(主要是天然黄酮类,也有少部分为合成品,其中苷元902个,苷722个),并以黄酮醇类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次为黄酮类,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余则较少见。 • 至于双黄酮类多局限分布于裸子植物,尤其松柏纲,银杏纲和凤尾纲等植物中。至1993年,黄酮类化合物总数已达到4000个。
一、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 • 以前,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l-chromone)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生物合成研究表明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B环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研究表明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B环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
二、结构分类和结构类别间的生物合成关系 •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 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重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如下:
(一)黄酮类 • 黄酮类是以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核,3位无含氧取代的一类化合物。 • 天然黄酮A环的5,7位几乎同时带有羟基,而B环常在4’位有羟基或甲氧基,3’位有时也有羟基或甲氧基。 黄酮类(flavones)
常见的黄酮及其苷类有芹菜素、木犀草素、黄芩苷等。常见的黄酮及其苷类有芹菜素、木犀草素、黄芩苷等。 芹菜素 木犀草素
(二)黄酮醇类 • 黄酮醇类在黄酮基本母核的3位上连有羟基或其他含氧基团。 黄酮醇(flavonol)
常见的黄酮醇及其苷类有山柰酚、槲皮素、杨梅素、芦丁等。常见的黄酮醇及其苷类有山柰酚、槲皮素、杨梅素、芦丁等。 山柰酚 杨梅素
槲皮素 R=H 芦丁 R=芸香糖
(三)二氢黄酮类 • 二氢黄酮类结构可看作是黄酮基本母核的2、3位双键被氢化而成。 二氢黄酮类 (Flavanones)
如橙皮中的橙皮素和橙皮苷;甘草中的甘草素和甘草苷。如橙皮中的橙皮素和橙皮苷;甘草中的甘草素和甘草苷。 橙皮素 R=H 橙皮苷 R=芸香糖 甘草素 R=H 甘草苷 R=glc
(四)二氢黄酮醇类 • 二氢黄酮醇是黄酮醇类的2、3位被氢化的黄酮类化合物,而且常与相应的黄酮醇共存于同一植物中。 二氢黄酮醇类 (Flavanonols)
如满山红叶中的二氢槲皮素和槲皮素共存,桑枝中的二氢桑色素和桑色素共存。如满山红叶中的二氢槲皮素和槲皮素共存,桑枝中的二氢桑色素和桑色素共存。 二氢槲皮素 二氢桑色素
黄柏叶中具有抗癌活性的黄柏素-7-O-葡萄糖苷也属于二氢黄酮醇类。黄柏叶中具有抗癌活性的黄柏素-7-O-葡萄糖苷也属于二氢黄酮醇类。 黄柏素-7-O-葡萄糖苷
(五)异黄酮类 • 异黄酮类母核为3-苯基色原酮的结构,即B环连接在C环的3位上。 异黄酮类(Isoflavanone)
豆科植物葛根中所含有的大豆素、大豆苷、大豆素-7,4’-二葡萄糖苷、葛根素和葛根素木糖苷均属于异黄酮类化合物。豆科植物葛根中所含有的大豆素、大豆苷、大豆素-7,4’-二葡萄糖苷、葛根素和葛根素木糖苷均属于异黄酮类化合物。 大豆素 R1=R2=R3=H 大豆苷 R1=R3=H R2=glc 葛根素 R2=R3=H R1=glc 大豆素-7,4’-二葡萄糖苷 R1=H R2=R3=glc 葛根素木糖苷 R1=glc R2=xyl R3=H
(六)二氢异黄酮类 • 二氢异黄酮具有异黄酮的2、3位被氢化的基本母核。 二氢异黄酮类(Isoflavanones)
如中药广豆根当中含有的紫檀素、三叶豆紫檀苷、高丽槐素具有抗癌活性,苷的活性强于苷元。毛鱼藤中所含有的鱼藤酮也属于二氢异黄酮的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杀虫和毒鱼作用。它们都属于二氢异黄酮类的衍生物。如中药广豆根当中含有的紫檀素、三叶豆紫檀苷、高丽槐素具有抗癌活性,苷的活性强于苷元。毛鱼藤中所含有的鱼藤酮也属于二氢异黄酮的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杀虫和毒鱼作用。它们都属于二氢异黄酮类的衍生物。
紫檀素 R=CH3 三叶豆紫檀苷 R=glc 高丽槐素 R=H 鱼藤酮
(七)查耳酮 • 结构特点为二氢黄酮C环的1、2位键断裂生成的开环衍生物,即三碳链不构成环。 查耳酮类(Chalcones)
在酸的作用下,查耳酮可转化为无色的二氢黄酮,碱化后又转为深黄色的2’-羟基查耳酮。在酸的作用下,查耳酮可转化为无色的二氢黄酮,碱化后又转为深黄色的2’-羟基查耳酮。 二氢黄酮 2’-羟基查耳酮
如红花的花中含有的红花苷 红花苷
(八)二氢查耳酮类 二氢查耳酮为查耳酮αβ双键氢化而成。 二氢查耳酮类(Dihydrochalcones)
二氢查耳酮在植物界分布极少,如蔷薇科梨属植物根皮和苹果种仁中含有的梨根苷。二氢查耳酮在植物界分布极少,如蔷薇科梨属植物根皮和苹果种仁中含有的梨根苷。 梨根苷
(九)橙酮类(噢口弄类) • 结构特点为C环为含氧五元环。母核碳原子的编号也与其他黄酮类不同。 橙酮类
此类化合物较少见,主要存在于玄参科、菊科、苦苣苔科以及单子叶植物沙草科中,如在黄花波斯菊花中含有的硫磺菊素属于此类。此类化合物较少见,主要存在于玄参科、菊科、苦苣苔科以及单子叶植物沙草科中,如在黄花波斯菊花中含有的硫磺菊素属于此类。 硫磺菊素
(十)花色素类 • 结构特点是基本母核的C环无羰基,1位氧原子以(金羊)盐形式存在。 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
花色素在中药中多以苷的形式存在。花色素是使植物的花、果、叶、茎等呈现蓝、紫、红等颜色的色素,如矢车菊苷元、飞燕草苷元和天竺葵苷元以及它们所组成的苷最为常见。花色素在中药中多以苷的形式存在。花色素是使植物的花、果、叶、茎等呈现蓝、紫、红等颜色的色素,如矢车菊苷元、飞燕草苷元和天竺葵苷元以及它们所组成的苷最为常见。 矢车菊苷元 R1=OH R2=H 飞燕草苷元 R1=R2=OH 天竺葵苷元 R1=R2=H
(十一)黄烷醇类 • 根据C环上的3,4位存在羟基的情况分为黄烷-3-醇和黄烷-3,4-二醇。 1.黄烷-3-醇类,又称儿茶素类 黄烷三醇类(Flavan-3-ols)
主要存在于含鞣质的木本植物中。如儿茶素为中药儿茶中的主要成分,有四个光学异构体,但在植物中主要有异构体两个,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主要存在于含鞣质的木本植物中。如儿茶素为中药儿茶中的主要成分,有四个光学异构体,但在植物中主要有异构体两个,儿茶素和表儿茶素。 儿茶素 表儿茶素
2.黄烷-3,4-二醇类 • 又称为无色花色素类, 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
这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分布很广,在含鞣质的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中更为多见,如:无色矢车菊素。这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分布很广,在含鞣质的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中更为多见,如:无色矢车菊素。 无色矢车菊素
(十二)双苯吡酮类 • 又称为苯骈色原酮,母核由苯环和色原酮的2,3位骈合而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
常分布在龙胆科、藤黄科、百合科植物当中,如:存在于石苇、芒果叶和知母叶中具有止咳去痰作用的异芒果素。常分布在龙胆科、藤黄科、百合科植物当中,如:存在于石苇、芒果叶和知母叶中具有止咳去痰作用的异芒果素。 异芒果素
(十三)高异黄酮 基本母核为3-苄基色原酮 高异黄酮类(Homoisoflavones)
(十四)其他黄酮类 • 包括双黄酮类,黄酮木脂体类,生物碱型黄酮等。 银杏素
水飞蓟素 榕碱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和糖形成苷而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连接位置及连接方式不同,组成了各种各样的黄酮苷类。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和糖形成苷而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连接位置及连接方式不同,组成了各种各样的黄酮苷类。
组成黄酮苷的糖类主要有单糖、双糖类、三糖类和酰化糖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主要有单糖、双糖类、三糖类和酰化糖类。 单糖类: • 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
双糖类: • 槐糖(glc 1→2 glc)、龙胆二糖(glc 1→6 glc)、芸香糖(rh 1→6 glc)、新橙皮糖(rh 1→2 glc)、刺槐二糖(rh 1→6 gal)等。
三糖类: • 龙胆三糖(glc 1→6 glc 1→2 fru)、槐三糖(glc 1→2 glc 1→2 glc)等。 • 酰化糖类: • 2-乙酰葡萄糖、咖啡酰基葡萄糖(caffeoylglucose)等。
黄酮苷中糖的连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类型有关。黄酮苷中糖的连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类型有关。 • 如黄酮醇类常形成3-, 7-, 3’-, 4‘-单糖苷,或3,7-, 3,4’-及7,4’-双糖链苷等。
除氧苷外,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还发现有C-键苷,如:葛根黄素木糖苷。和葛根素共同构成了中药葛根扩张冠状动脉的有效成分。除氧苷外,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还发现有C-键苷,如:葛根黄素木糖苷。和葛根素共同构成了中药葛根扩张冠状动脉的有效成分。 葛根黄素木糖苷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Vp样作用:芦丁、橙皮苷等有Vp样作用,能降低血管脆性及异常通透性,可用作防治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辅助治疗剂。 • 扩冠作用:芦丁、槲皮素、葛根素、人工合成的立可定。 • 降血脂及胆固醇:木樨草素
芦丁 • 是从我国独有的国槐的花蕾中提取的植物药,具有降低毛细血管的异常通透性和脆性的作用,是心脑血管保护药,是国内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制剂的主要成分,国外还大量用于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的生产当中。
2. 抗肝脏毒作用 • 从水飞蓟种子中得到的水飞蓟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保肝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多种中毒性肝损伤。 • (+)-儿茶素(Catergen)也具有抗肝脏毒作用,可治疗脂肪肝及因半乳糖胺或四氯化碳等引起的中毒性肝损伤。
3. 抗炎 • 芦丁及其衍生物羟乙基芦丁、二氢槲皮素等具抗炎作用。 4.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 如木樨草素、黄芩苷、黄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