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第七十七课

第七十七课. 顶礼 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 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 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一品 观境.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三品 观总别. 第七品 观 相违.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观察相属. 造论究竟之事宜. 入论分支. 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真实论义. 彼识知境之方式. 抉择各自事相之义.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十七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十七课

  2. 顶礼 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 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一品 观境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三品 观总别 • 第七品 观相违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观察相属 造论究竟之事宜 入论分支 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真实论义 彼识知境之方式 抉择各自事相之义 法相之安立 所知境 从总反体抉择所知 观察相违 所诠与能诠之证知方式 现量 比量 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 总及别之证知方式 相属及相违之证知方式 自利比量 他利比量 总说 别说 能知识 第六品 观相属 第八品 观法相

  4. 安立法相 自利比量 法相 总安立 通达之因 事理相违 法相 现量相违 不共之故无有比量,与名词已成之共称相违,是故彼相违也非宗法。 认清事相 信许相违 • 怀兔者不能称呼为月亮,因为存在之故 略说 他宗 • 辨析可说共称与已成共称 第一种说法 说明由因所证之所立 自宗 • 对方有不定因和相违因的过失,凡是存在的法,都可以称呼为月亮。 宣说有害宗法之相违 比量相违 分别之自性 决定彼之自性 共称相违 广说 • 辨析可说共称的对境是否固定 • 前派承许已称共称,否认可说共称 他宗 第二种说法 抉择意义 自宗 • 已称共称、可说共称都可承许 分析彼等之意趣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5. 不共之故无有比量,与名词已成之共称相违,是故彼相违也非宗法。不共之故无有比量,与名词已成之共称相违,是故彼相违也非宗法。 声论派:怀兔者不能称呼为月亮,因为存在之故 (论式上否定已说共称和意义上否定可说共称)

  6. 不共之故无有比量,与名词已成之共称相违,是故彼相违也非宗法。不共之故无有比量,与名词已成之共称相违,是故彼相违也非宗法。

  7. 安立法相 自利比量 法相 总安立 通达之因 事理相违 法相 现量相违 可说共称 认清事相 信许相违 略说 第一种说法 破他宗之观点 说明由因所证之所立 宣说有害宗法之相违 比量相违 分别之自性 可共称于事成立,然依名称与说意, 名词若成即说成,故谓名成之共称。 依于共称比量证,相违不误不可能。 名称共称成立原因 决定彼之自性 共称相违 广说 认清名词已成共称 说自宗之合理性 第二种说法 抉择意义 名称共称是比量 分析彼等之意趣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8. 《量理宝藏论释》 认清名词已成共称 单单可以如此共称这一点尽管对于一切事物都成立,但是依靠名称的命名与命名者想说的意图的一个能诠名词如果成立,那么说明它对于一切事物可说共称也就成立,因此叫做名言已成共称。 可共称于事成立,然依名称与说意, 名词若成即说成,故谓名成之共称。 依于共称比量证,相违不误不可能。 • 任何一个名称可以用于任何一个事物,我们将月亮这个名称用在世间任何一个法上都没有违害。 • 从已共称的角度来讲,把瓶子叫牦牛、牦牛叫柱子,这与人们已经有的传统和习惯相违,现在用起来恐怕有世间共称的违害。 • 但是从可共称的角度来讲,这种共称在任何一个事物上都可以成立。

  9. 《量理宝藏论释》 认清名词已成共称 单单可以如此共称这一点尽管对于一切事物都成立,但是依靠名称的命名与命名者想说的意图的一个能诠名词如果成立,那么说明它对于一切事物可说共称也就成立,因此叫做名言已成共称。 可共称于事成立,然依名称与说意, 名词若成即说成,故谓名成之共称。 依于共称比量证,相违不误不可能。 成立原因 • 对于一切事物可说共称成立 • 名称完全是凭人们的想像而安立的。 “说意”:凭想像或意图可以对任何一个法随便安立名称。 将来可共称 现在约定俗成角度 名称的命名与命名者想说的意图 名言已成共称

  10. 《量理宝藏论释》 认清名词已成共称 如此一来,怀兔可用月亮的名词来表达这一点依靠共称比量可以证成,由此可见,它在比量的对境上并不相违,如果相违,那么无误比量就不可能涉及了。 可共称于事成立,然依名称与说意, 名词若成即说成,故谓名成之共称。 依于共称比量证,相违/不误不可能。 成立原因 • 名称共称其实是一种比量,比如: • “任何法可以用月亮来共称,人们凭自己的想像可以安立之故。” • 这种推理就叫做共称比量。 这种共称不会有另一个真实比量对它有害。 比如对“月亮这个名称在任何法上都可以用,这是以世间名称(共称)比量成立之故”。

  11. 《量理宝藏论释》 认清名词已成共称 如此一来,怀兔可用月亮的名词来表达这一点依靠共称比量可以证成,由此可见,它在比量的对境上并不相违,如果相违,那么无误比量就不可能涉及了。 可共称于事成立,然依名称与说意, 名词若成即说成,故谓名成之共称。 依于共称比量证,相违/不误不可能。 成立原因 • 一个比量说月亮的名称可以用在任何一个法上,任何一个法用月亮都可以表示; • 而另一个比量说月亮只能对怀兔者使用,而在其他的法上不能使用。 • 任何法可以用月亮来共称, • 人们凭自己的想像可以安立之故。 • 如果有两个比量互相冲突,则不能证实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是这种情况是没有的。 • 我们通过论证,通过名称共称的比量,可以说明任何法都能用其他名称来表示。

  12. 《量理宝藏论释》 认清名词已成共称 如此一来,怀兔可用月亮的名词来表达这一点依靠共称比量可以证成,由此可见,它在比量的对境上并不相违,如果相违,那么无误比量就不可能涉及了。 可共称于事成立,然依名称与说意, 名词若成即说成,故谓名成之共称。 依于共称比量证,相违/不误不可能。 成立原因 • 如果无误比量不合理、相违的话,那这种无误比量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法,可是这一点是不能承认的。 • 因为这样的无误比量——共称比量可以涉及任何一个法,在轮涅所摄的一切法上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完全是可以的,这一点是没有妨害的。 • 任何法可以用月亮来共称, • 人们凭自己的想像可以安立之故。

  13. 《米拉日巴道歌集》中记载:从前,米拉日巴尊者在雅龙地方,施主们对他特别恭敬,经常供养。当地有一所研习因明的显宗寺院,寺院中有两位著名的法相师,一个叫达罗,一个叫罗顿。他们对尊者十分嫉妒,经常诽谤,说尊者是行邪法的外道。《米拉日巴道歌集》中记载:从前,米拉日巴尊者在雅龙地方,施主们对他特别恭敬,经常供养。当地有一所研习因明的显宗寺院,寺院中有两位著名的法相师,一个叫达罗,一个叫罗顿。他们对尊者十分嫉妒,经常诽谤,说尊者是行邪法的外道。 有一次,当地的施主开了一个法会,邀请达罗和罗顿坐一排,米拉日巴尊者和惹琼巴等坐一排,然后对他们恭敬供养。达罗和罗顿本来就对尊者非常不满,借此想煞煞尊者的威风。于是罗顿走到尊者面前,说:“不懂因明的话,会破坏佛陀的教法,不够资格做一个佛教徒。因此,我请你在大众面前,立一个简单的因明量。”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依止因明的上师,获得了因明的口诀,通过因明的精进,住在因明的山谷中,修行因明的法,获得了因明的境界,于是自然成为施主们因明的福田……” 公案一

  14. 达罗听了很生气,骂道:“你这样胡言乱语,唱些骗人的烂歌来搪塞,却拼命吃人家的供养。像你这样的行径,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说着,就在地上抓起一把灰,向尊者的脸上撒去。达罗听了很生气,骂道:“你这样胡言乱语,唱些骗人的烂歌来搪塞,却拼命吃人家的供养。像你这样的行径,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说着,就在地上抓起一把灰,向尊者的脸上撒去。 • 米拉日巴拭去脸上的灰,微笑着给他讲了一些教言。惹琼巴见上师受此侮辱,特别不高兴,觉得达罗是该降伏的对境,如果不杀他,就是违犯了三昧耶戒。于是拿起一根棍子,准备去打达罗。 • 尊者立刻抓住惹琼巴的手,说:“急需时不能应急的财宝,苦难时不能援助的亲友,遇逆缘时不能帮助的佛法,都是深可悲叹的大不幸!你要快快集中全力,提起正念,好好对治当前的烦恼!”惹琼巴听了只好作罢。 • 后来,达罗和罗顿又找尊者辩论,尊者说:“我对其他的因明不懂,但自相续的烦恼若得以调伏,这就是因明。既然你们非要坚持辩论,那我先提出一问:虚空是有碍法,还是无碍法?” • 达罗回答:“当然是无碍法。” 公案一

  15. 于是米拉日巴一显神通,达罗的身体丝毫不能动,好像被四周坚固的东西密密包围起来的样子,一直僵坐在那儿。而尊者身腾空中,在空中行走、卧倒,就像在地上行动一般。于是米拉日巴一显神通,达罗的身体丝毫不能动,好像被四周坚固的东西密密包围起来的样子,一直僵坐在那儿。而尊者身腾空中,在空中行走、卧倒,就像在地上行动一般。 • 米拉日巴又说:“我现在另立一宗:眼前这块大崖石是无碍法。你认为如何?” • 达罗回答:“崖石当然是有碍法。” • 只见尊者身体随意穿过崖石,上入下出,下入上出,无碍地穿来穿去,就像在空气中一样。 • 达罗见此,比以前更为气愤了,说这只是外道的魔术,对此不但不起信心,反而一味萌生邪见,大肆诽谤,结果死后转生为一个大恶魔。罗顿却对尊者的行为生起了信心,后归入米拉日巴的教法,成为他的五大出家弟子之一。 • 所以,内心被嫉妒所蔽的话,根本看不到别人的功德,通过辩论也不行,显现神通也不承认,自己只会一直诽谤。现在个别人也是这样,整天在网上、书上恶口骂人,除此之外,什么道理和理由都讲不出来。这样的人,即使佛陀亲自降临,也肯定暂时调伏不了他们。 公案一

  16. 以前倓虚大师跟一个外道进行交流,对方对自己的上师非常恭敬,他说我的老师境界非常高,他修道的功夫非常不错。大师问,你所谓的道到底是什么?对方说我们的道超越你们的佛教,我上师的道是怎么样呢?有几个方面,第一是七天当中他不吃不喝,很厉害;第二是夏天的时候可以穿皮袄;第三是冬天的时候可以在雪地里赤脚而行,而你们佛教有没有这样的道啊……以前倓虚大师跟一个外道进行交流,对方对自己的上师非常恭敬,他说我的老师境界非常高,他修道的功夫非常不错。大师问,你所谓的道到底是什么?对方说我们的道超越你们的佛教,我上师的道是怎么样呢?有几个方面,第一是七天当中他不吃不喝,很厉害;第二是夏天的时候可以穿皮袄;第三是冬天的时候可以在雪地里赤脚而行,而你们佛教有没有这样的道啊…… • 后来大师淡淡地对他说,一方面你们的大师也很了不起,但是你所说的这些不一定是道。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相当多。比如说不吃不喝,一般来讲知了(蝉)在地下很多年不吃任何东西,后来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就从地下钻出来,它的身体成熟后整天都在树上叫,它的生活除了风和露水以外什么都不享用。所以七天不吃饭也不一定有道,也许过了七天以后吃得更多了(因为七天当中肚子一直空空的,那七天后可能吃得更多,他也会补充的)。这是第一个道理。 公案二

  17. 第二个道理,夏天穿皮袄也不一定是道的征相,世间的狗每天都是穿着皮袄,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众生已经热死了;还有冬天赤脚也不一定有道,因为鸭子冬天也在冰冷的水里游泳,还高兴得呱呱叫,还有麻雀等也是一生下来就赤脚而行,而且它们趴在电线上不会触电,这种现象在旁生界相当多。它们与人在业力方面有一些差别。第二个道理,夏天穿皮袄也不一定是道的征相,世间的狗每天都是穿着皮袄,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众生已经热死了;还有冬天赤脚也不一定有道,因为鸭子冬天也在冰冷的水里游泳,还高兴得呱呱叫,还有麻雀等也是一生下来就赤脚而行,而且它们趴在电线上不会触电,这种现象在旁生界相当多。它们与人在业力方面有一些差别。 • 所以佛教所谓的道不一定体现在外面的形象上,像几天不吃不喝或者作比较特殊的行为等。 公案二

  18. 法王如意宝在按莲花生大师窍诀所作的《直断要诀释》中说:“若无丝毫信心、悲心等正道的验相,则无碍地穿越山崖,在空中如鸟一样飞,在水中如鱼一样游,大的变小,小的变大,看他人一眼,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在山崖、虚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将一般的魔降伏后收作眷属,这些都是魔所作违缘的验相,故不能认为是正道。应以慈悲之心降伏魔众,以智慧之眼照见并趣向解脱之道。”法王如意宝在按莲花生大师窍诀所作的《直断要诀释》中说:“若无丝毫信心、悲心等正道的验相,则无碍地穿越山崖,在空中如鸟一样飞,在水中如鱼一样游,大的变小,小的变大,看他人一眼,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在山崖、虚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将一般的魔降伏后收作眷属,这些都是魔所作违缘的验相,故不能认为是正道。应以慈悲之心降伏魔众,以智慧之眼照见并趣向解脱之道。” • 大小乘共同承认的了义神通,是调伏相续烦恼; • 显密共同承认的了义神通,是具圆满殊胜菩提心,弘扬佛法; • 密宗尤其大圆满不共地认为,降伏业障深重、难以调化的众生,将他们的心以舍字形象融入阿弥陀佛等的心间而往生净土,这才是最了义的神通。 教言

  19. 现在很多人就是对事物的外相比较执著,实际上对佛教的信心相当薄弱。现在很多人就是对事物的外相比较执著,实际上对佛教的信心相当薄弱。 我们对名称、对世间语言的相还是很执著的。其实,这种相只不过是分别念和习惯这两者结合起来后,引生的迷乱而已,真正言词的相在事物自相上是不存在的。 比如一个人赞叹我,赞叹我的言辞在我身上不一定存在;如果存在,那么这种赞叹只能在我身上用,在别人的身上不能用。 如果这种赞叹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言辞,那不仅在我上可以用,在别人方面也可以用。 对别人诋毁也罢、赞叹也罢,或者给别人取吉祥的名称、不吉祥的名称,这些完全都是以众生的分别念来假立的。 教言

  20. 安立法相 自利比量 法相 总安立 通达之因 事理相违 法相 现量相违 认清事相 信许相违 略说 第一种说法 说明由因所证之所立 宣说有害宗法之相违 宣说事理比量是可说共称以外异体对境 比量相违 分别之自性 共称若由事理成,如比量境成决定。依欲说意所命名,诸名无有何不用。 决定彼之自性 第二种说法 共称相违 广说 抉择意义 破他宗之观点 分析彼等之意趣 说明阿阇黎之意趣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21. 《量理宝藏论释》 宣说事理比量是可说共称以外异体对境 共称如果是由事势理所得出的,那么如比量中所作与无常、烟与火一样各自的对境决定是唯一,相反,由对方欲说的意乐来命名,所有名词都没有不可涉及的任何对境。 共称若由事理成,如比量境成决定。 依欲说意所命名,诸名无有何不用。 要以事势理成立或者在事物的本体上存在。就像火中产生烟或者火中产生热性一样。 如果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名称,而不能有任何其他的名称 那么共称名称的对境也会像真实比量的对境一样,决定成为唯一。 ——只能叫杯子而不能叫其他

  22. 《量理宝藏论释》 宣说事理比量是可说共称以外异体对境 共称如果是由事势理所得出的,那么如比量中所作与无常、烟与火一样各自的对境决定是唯一,相反,由对方欲说的意乐来命名,所有名词都没有不可涉及的任何对境。 共称若由事理成,如比量境成决定。 依欲说意/所命名,诸名无有何不用。 • 真实比量的对境决定是唯一的。 • 以彼生相属来推理,烟唯一是在火中产生。 • 柱子的无常和所作之间是同体相属的关系, • 比量(无论彼生相属还是同体相属)的对境都是固定的。 • 共称比量的对境并没有固定。 • 因为它是依靠自己的意乐和想像力发挥而命名的,任何一个名称可以用在任何一个法上,而且没有世间的违害。这是从将来可共称的角度来讲的。 比量

  23. 安立法相 总安立 事理相违 法相 现量相违 认清事相 信许相违 略说 第一种说法 宣说事理比量是可说共称以外异体对境 说明由因所证之所立 宣说有害宗法之相违 比量相违 分别之自性 决定彼之自性 第二种说法 共称相违 广说 是故涉及一切故,共称于境不适用,此说他喻难寻觅,非共同因如所闻。 声论派之因成为不共因 破他宗之观点 宣说自宗内道之其他说法不合理 乃为讲说共相时,怀兔作为比喻已,说明遍及诸所知,达哲非树等亦同。 分析彼等之意趣 说明阿阇黎之意趣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24. 声论派之因成为不共因 是故涉及一切故,共称于境不适用, 此说他喻难寻觅,非共同因/如所闻。 我方 我们前面所讲的世间共称,实际上涉及一切万法。 虽然从已共称的角度讲,月亮的名称只有怀兔者才能用, 但是从可称呼的角度来讲,对任何一个法用月亮来称呼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它可以涉及一切法。 于是对方说:“共称于境不适用”,也就是说世间共称只能在固定的对境上适用,而万法中的其他法并不适用。 对方

  25. 《量理宝藏论释》 声论派之因成为不共因 因此,声称可以涉及一切的那一共称,不涉及这一怀兔对境、以月亮不可称呼的其他同品喻实在难以找到,由此运用存在的因就成了不共不定因,如同运用“声是所闻”之因一样。 是故涉及一切故,共称于境不适用, 此说他喻难寻觅,非共同因/如所闻。 我方 对方 我方 “怀兔者不能用月亮来代替,因为它存在之故” • 凡是存在的法都不能用月亮来代替,但这种推理的同品比喻根本找不到。 是一种不共不定因(是相似因),如同声无常,所闻之故。它并不能证成任何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说这种说法不合理。

  26. 安立法相 总安立 事理相违 法相 现量相违 认清事相 信许相违 略说 第一种说法 宣说事理比量是可说共称以外异体对境 说明由因所证之所立 宣说有害宗法之相违 比量相违 分别之自性 决定彼之自性 第二种说法 共称相违 广说 声论派之因成为不共因 破他宗之观点 乃为讲说共相时,怀兔作为比喻已,说明遍及诸所知,达哲非树等亦同。 宣说自宗内道之其他说法不合理 分析彼等之意趣 说明阿阇黎之意趣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27. 《量理宝藏论释》 宣说自宗内道之其他说法不合理 对方 解释《集量论》的有些论师说:阿阇黎的那一教证是说明由月亮的名词推测可说共称本身不存在比喻,所以它是不同不定因。 内教中有些解释《集量论》的个别论师认为: 阿阇黎前面的教证只是说明月亮的名称只能用在怀兔上,其他上面不能用。(如果怀兔者不能用月亮的名称,那么这完全与世间共称相违。) 可见,可说共称本身不存在比喻,是不共不定因。 《集量论》中说:“不共之故无有比量,与名词已成之共称相违,是故彼相违也非宗法。”

  28. 《量理宝藏论释》 宣说自宗内道之其他说法不合理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原因是:这里是在讲可以共称之共相的时候,是以怀兔作为比喻来说明这样的道理在一切所知上决定可以说,而并不是其他意思,否则,用树木的名词不可称呼达哲等也都同样以世间共称有害。 我方 乃为讲说共相时,怀兔作为比喻已, 说明遍及诸所知,达哲非树等/亦同。 对方说月亮的名称只能用在怀兔者上而不能用在柱子、瓶子等法上,这种说法不合理。 因为在这里是宣说共称之共相,此时并没有说唯独这个事物才可以用月亮这个名称,别的上面不能用,这里并没有分析自相法。 陈那论师的《集量论》只不过是用怀兔者和月亮作个比喻而已,并没有说明月亮只能用在怀兔者上,目的是为了说明,这样的名称可以用在一切所知上。

  29. 《量理宝藏论释》 宣说自宗内道之其他说法不合理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原因是:这里是在讲可以共称之共相的时候,是以怀兔作为比喻来说明这样的道理在一切所知上决定可以说,而并不是其他意思,否则,用树木的名词不可称呼达哲等也都同样以世间共称有害。 我方 乃为讲说共相时,怀兔作为比喻已, 说明遍及诸所知,达哲非树等/亦同。 如果有人说不能用月亮来代替,那就有世间共称的违害。 比如说达哲本是一种树的名称,如果我们说达哲不是树,那就有世间共称的违害。 同样的道理, 如果我们说未来的任何法不能用月亮的名称来代替,那就像说达哲树不是树一样,会有世间共称的违害。

  30. 安立法相 总安立 事理相违 法相 现量相违 认清事相 信许相违 略说 第一种说法 宣说事理比量是可说共称以外异体对境 说明由因所证之所立 宣说有害宗法之相违 比量相违 分别之自性 决定彼之自性 第二种说法 共称相违 广说 破他宗之观点 分析彼等之意趣 冰片以及水银等,以月亮名共称他, 彼作比喻而证成,具凉光月/共同因。 说明阿阇黎之意趣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31. 《量理宝藏论释》 说明阿阇黎之意趣 其实,怀兔用月亮的名词可称呼这一点并非没有比喻,因为,由香配制成的冰片、由避谷术形成的水银等也使用月亮的名词来表达。因此,月亮的那一名词也共称怀兔以外的其他事物,为此,由它作为比喻可以证明具凉光表示月亮是共同因。 我方 冰片以及水银等,以月亮名共称他, 彼作比喻而证成,具凉光月/共同因。 • 阿阇黎法称论师的真正密意: • 怀兔者可以用月亮的名称; • 而且,除了怀兔者以外世间其他很多法都可以叫月亮。

  32. 《量理宝藏论释》 说明阿阇黎之意趣 其实,怀兔用月亮的名词可称呼这一点并非没有比喻,因为,由香配制成的冰片、由避谷术形成的水银等也使用月亮的名词来表达。因此,月亮的那一名词也共称怀兔以外的其他事物,为此,由它作为比喻可以证明具凉光表示月亮是共同因。 我方 冰片以及水银等,以月亮名共称他, 彼作比喻而证成,具凉光月/共同因。 配制香的过程中有一种专门的原料叫月亮 避谷术的修法需要一些原料,其中也有月亮的名称 藏药中白色的花等也以月亮表示 密宗修法中的日月,则代表红白菩提 在词藻学里面,月亮也叫凉光者 世间有些医生的名字也叫凉光、月光等。 这样一来,月亮的名字只能用在怀兔者上而不能用在其他法上的说法就不合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