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

dymp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黑色素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黑色素瘤

  2. 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生成細胞(melanin-forming cells)所形成,黑色素(melanin)由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產生,存在於黑色素細胞的黑色素體(melanosomes)內。黑色素細胞的前身為黑色素芽細胞(melanoblasts),黑色素芽細胞來自神經外胚層,正常情況下黑色素細胞為樹突狀細胞,存在於表皮-皮膚接合處(epidermal-dermal junction)的基底細胞層之間,基底細胞與黑色素細胞的正常比率約為10:1。黑色素細胞所生產的黑色素可轉運給附近的基底細胞。黑色素如被巨噬細胞吞食後,這種含有黑色素的巨噬細胞稱為含黑色素細胞(melanophores)。

  3. 隨著人口老化,衛生署研究發現,以往在本港不常見的皮膚癌患病率和死亡個案,勢將上升。署方分析過去20年黑色素瘤皮膚癌個案,發現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65歲,數據顯示,同期近1000宗新增個案中,年齡增長是患上皮膚癌的一個顯著風險因素,相信這與身體免疫系統較弱,難以抵抗腫瘤病變或感染有關。隨著人口老化,衛生署研究發現,以往在本港不常見的皮膚癌患病率和死亡個案,勢將上升。署方分析過去20年黑色素瘤皮膚癌個案,發現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65歲,數據顯示,同期近1000宗新增個案中,年齡增長是患上皮膚癌的一個顯著風險因素,相信這與身體免疫系統較弱,難以抵抗腫瘤病變或感染有關。

  4. 黑色素瘤常發生的部位為皮膚、黏膜、眼睛(包括虹膜、睫狀體、脈絡膜)。黑色素瘤經常是單獨存在的,並以皮膚為最常發生的部位,例如臉部、眼瞼、鼻幹及四肢;其次為口腔,如口腔黏膜、上顎、嘴唇。黑色素瘤常發生的部位為皮膚、黏膜、眼睛(包括虹膜、睫狀體、脈絡膜)。黑色素瘤經常是單獨存在的,並以皮膚為最常發生的部位,例如臉部、眼瞼、鼻幹及四肢;其次為口腔,如口腔黏膜、上顎、嘴唇。

  5. 本港的皮膚癌發病率不高,過去20年,每年平均每10萬人口中只有0.8宗新增個案,但外國早有研究顯示,人口老化將令皮膚癌個案上升。衛生署社會衛生科及中大社區及家庭醫學系分析1983至2002年,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紀錄的989宗黑色素瘤皮膚癌新增個案(510男479女),當中378人(217男161女)患病死亡。數據顯示,無論是新增個案或死亡個案,均以男性較多,而年齡增長是明顯的風險因素。本港的皮膚癌發病率不高,過去20年,每年平均每10萬人口中只有0.8宗新增個案,但外國早有研究顯示,人口老化將令皮膚癌個案上升。衛生署社會衛生科及中大社區及家庭醫學系分析1983至2002年,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紀錄的989宗黑色素瘤皮膚癌新增個案(510男479女),當中378人(217男161女)患病死亡。數據顯示,無論是新增個案或死亡個案,均以男性較多,而年齡增長是明顯的風險因素。

  6. 以年齡分析,65至74歲組別的皮膚癌發病率為每年每10萬人口中有3人,75至79歲組別則為5人,85歲以上組別更多達7人,較全港平均數0.8人顯著倍增。根據政府統計處推算,在2021年,每4名港人便有1人是60歲或以上,到了2031年,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將佔全港人口的24.3%。以年齡分析,65至74歲組別的皮膚癌發病率為每年每10萬人口中有3人,75至79歲組別則為5人,85歲以上組別更多達7人,較全港平均數0.8人顯著倍增。根據政府統計處推算,在2021年,每4名港人便有1人是60歲或以上,到了2031年,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將佔全港人口的24.3%。

  7. 男性個案較多 年齡增長顯著因素 研究人員預料,隨著本港人口老化愈趨嚴重,皮膚癌新增和死亡個案將增加,一些西方國家亦正面對人口老化致皮膚癌個案上升所帶來的沉重醫療負擔。

  8. 衛生署早前發表一份針對本港63宗黑色素瘤個案研究亦顯示,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65.5歲,男女比例為1.33比1,當中66.7%個案發現黑色素瘤的地方均在腳部,主要在腳掌和腳趾。部分個案的腫瘤甚至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衛生署早前發表一份針對本港63宗黑色素瘤個案研究亦顯示,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65.5歲,男女比例為1.33比1,當中66.7%個案發現黑色素瘤的地方均在腳部,主要在腳掌和腳趾。部分個案的腫瘤甚至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

  9. 手腳掌長痣 風險較高 皮膚科專科醫生史泰祖解釋,皮膚癌主要分3種,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黑色素瘤,以黑色素瘤最令人擔心,除因可致命外,癌細胞亦會轉移擴散,雖然黃種人較白種人患上皮膚癌的機率較低,但若先天性在手掌腳掌長有痣者,則有黑色素瘤風險較高。 外國研究亦顯示,當年齡漸長,皮膚吸收紫外光所造成的損傷累積愈多,亦會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

  10. 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皮膚癌有何徵狀? 若皮膚上突然長出黑痣,或本身的痣在外狀、顏色和面積出現變化,可能是患黑色素瘤的警號,一般而言,可從「ABCDEF」分析痣突變,即Asymmentry—形狀不規則;Border—邊界凹凸不平;Colour—顏色不平均,甚至混合黑、紅、白、黃多色;Diammeter—直徑超過6毫米;Enlargement—突然變大;Feel—感到痕癢、痛楚甚至發炎流血。

  11. 切除懷疑出現突變的痣可預防患上皮膚癌,或瘤細胞進一步擴散,但切勿以激光脫除有關痣,以免只將皮膚表面的黑色素去除,但癌細胞仍留在皮膚深處,病情惡化也不察覺。切除懷疑出現突變的痣可預防患上皮膚癌,或瘤細胞進一步擴散,但切勿以激光脫除有關痣,以免只將皮膚表面的黑色素去除,但癌細胞仍留在皮膚深處,病情惡化也不察覺。 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