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元明清文学专题

元明清文学专题. 主讲: 梁文宁. 绪言 元明清文学的特点与我们的学习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抒情文学 叙事文学 士大夫正统文学 民间通俗文学. 重视阅读原著. 通读和精读. 注意理解角度立场的转变. 语言文字的新障碍. 例: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第一讲 戏曲起源和元杂剧特点 第一节 中国戏曲的起源. 巫觋(上古歌舞). 俳优(春秋时宫廷艺人). 角抵戏(汉魏百戏). 歌舞戏(隋唐戏弄). 还有认为起源于参军戏、傀儡戏或梵剧传入等.

dymp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元明清文学专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元明清文学专题 主讲: 梁文宁

  2. 绪言 元明清文学的特点与我们的学习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抒情文学 叙事文学 士大夫正统文学 民间通俗文学

  3. 重视阅读原著 通读和精读 注意理解角度立场的转变 语言文字的新障碍 例: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4. 第一讲 戏曲起源和元杂剧特点 第一节 中国戏曲的起源

  5. 巫觋(上古歌舞) 俳优(春秋时宫廷艺人) 角抵戏(汉魏百戏) 歌舞戏(隋唐戏弄) 还有认为起源于参军戏、傀儡戏或梵剧传入等

  6. 一、戏剧的基本要素——从戏、剧等名词的含义及其发展说起。一、戏剧的基本要素——从戏、剧等名词的含义及其发展说起。 戏 繁体字:戲 本义是兵器 1.第一阶段:从名词发展为动词,从“兵器”发展为“力量相较”,“口舌相争”

  7. 例一:《国语·晋语》“少室周,为赵简子之右,闻牛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 (注:戏,角力也) 例二:《诗经·澳淇》“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尔雅》注:“戏,谑也。”

  8. 2.第二阶段:从动词变为名词,伎艺的统称。

  9. 例一:《史记》“汉武帝时,角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起。”例一:《史记》“汉武帝时,角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起。” 例二:张衡《西京赋》“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列各种伎艺:扛鼎、走索、跳丸剑、戏豹、舞熊、女娥(娥皇女英)坐而长歌,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东海黄公……。 例三:《史记》“优倡侏儒为戏于前。”

  10. 3.第三阶段:从统称变为专称,专指包含装扮人物,含有故事表演意义的伎艺。3.第三阶段:从统称变为专称,专指包含装扮人物,含有故事表演意义的伎艺。

  11. 例一: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击鼓吹笙和杂戏。”例一: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击鼓吹笙和杂戏。” 例二:唐·杜佑《通典》:“歌舞戏有大面,钵头,踏摇娘,窟儡子等戏。”

  12. 4.第四阶段:“戏”“曲”连称,成为一项伎艺体制的专称。“戏”指装扮、故事的特性,“曲”指乐曲和唱词的形式。4.第四阶段:“戏”“曲”连称,成为一项伎艺体制的专称。“戏”指装扮、故事的特性,“曲”指乐曲和唱词的形式。

  13. 例: “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元·陶宗仪《辍耕录》)

  14. 戏 (戲)本义是兵器 1.第一阶段:从名词发展为动词,从“兵器”发展为“力量相较”,“口舌相争” 2.第二阶段:从动词变为名词,伎艺的统称。 3.第三阶段:从统称变为专称,专指包含装扮人物,含有故事表演意义的伎艺。 4.第四阶段:“戏”“曲”连称,成为一项伎艺体制的专称。

  15. 以上探讨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于戏剧基本要素的认识,就是:以上探讨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于戏剧基本要素的认识,就是: 故事性 代言性 综合性

  16. 二、中国古代伎艺中各种戏剧因素的萌芽

  17. 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装扮人物 娱神 巫觋: 俳优: 角抵戏: 歌舞戏: 参军戏: 喜剧因素的积累 如: 优孟衣冠 装扮人物 随机应答 戏剧性故事的演出 如:东海黄公 装扮人物 规定故事情节 或称:中国最早的戏剧剧目 戏剧性质的演出。 如: 踏摇娘 装扮人物 规定故事情节 综合 或称: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目 因题设事,滑稽对白

  18. 唐崔令钦《教坊记》:“踏摇娘出于北齐,有人姓苏,疱鼻,实不仕,而自号郎中,嗜饮酗酒,每饮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 ;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

  19. 一、戏剧的基本要素——从戏、剧等名词的含义及其发展说起。一、戏剧的基本要素——从戏、剧等名词的含义及其发展说起。 二、中国古代伎艺中各种戏剧因素的萌芽。 巫觋: 俳优: 角抵戏: 歌舞戏: 参军戏: 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有人物装扮 娱神 优孟衣冠 喜剧因素的积累。 装扮人物 随机应答 戏剧性故事的演出。 装扮人物 规定故事情节 或称:中国最早的戏剧剧目 东海黄公 踏摇娘 戏剧性质的演出。 装扮人物 规定故事情节 综合 或称: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目 戏剧性质的演出。 因题设事 滑稽对白 参军

  20. 三、中国戏曲的形成期。 1.宋杂剧——戏剧的雏形。

  21. 资料: “先作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宋杂剧分四部分:艳段,正杂剧两段,杂扮。

  22. 2.金院本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3.南戏 目前能确定的中国戏曲最早的剧本: 《张协状元》 保存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23. 第二节 元杂剧——中国戏曲的高度成熟 一、元曲 元杂剧

  24. 二、形成固定的体制 一本四折(四折一楔子) 一人主唱 旦末净 曲词、宾白、科范

  25. 1 一本四 折(四 折一楔子) 折:元杂剧基本体制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戏剧的一幕,是故事情节的一个段落,也是音乐的一个单元(同一宫调的一套曲)。 楔子:元杂剧基本体制的名称,短小的插入部分,位置不固定,相当于今天戏剧的序幕或过场。

  26. 2 一人主唱 旦本 末本 3 旦末净(旦末净杂) 正旦 正末 关于中国戏曲的特有风格 ——程式化与虚拟性

  27. 4 曲词 宾白 科范 曲词: 宾白: 科范:剧本对演员动作表情与舞台效果的提示 哭科 跪科 例:风科

  28. 三、出现了成熟的文学剧本,标志着中国戏曲文学的确立三、出现了成熟的文学剧本,标志着中国戏曲文学的确立 《元曲选》(明·臧晋叔)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

  29. 资料: “元杂剧的形成使我国的戏曲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中国戏曲由简单到复杂,由零乱到严整,开始形成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

  30. 第三节 元杂剧繁荣的社会原因 一、都市经济的畸形繁荣为戏曲的兴盛创造了物质条件。

  31. 二、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为戏曲繁荣提供了新型的创作队伍。二、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为戏曲繁荣提供了新型的创作队伍。

  32. 资料: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此种人士,一旦失所业,固不能为学术上之事,而高文典册又非其所素习也,适杂剧之新兴,遂多从事于此,又有一二天才出其间,充其才力,而杂剧之作,遂成千古独绝之文字。”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33. 三、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促使观众文化需求的转变。三、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促使观众文化需求的转变。 四等人制: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34. 参阅书目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吴 梅《戏曲概论》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 张 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 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 么书仪《戏曲》(古代文体丛书之一)

  35. 思考题: 1.了解中国戏曲孕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伎艺名目。 2.什么是元杂剧?什么是折和楔子?元杂剧有什么体制特点? 3.思考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