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輔導技巧與個案評估

輔導技巧與個案評估. 2012.10.04 自強國中 鄭秋娥 學校心理師. 在進行個案評估之前. 初步了解個案「 被轉介 」的主述問題 ( 令人困擾,大家在抱怨的問題 ) 是什麼。 目的在於幫助我們晤談前對於個案當前狀態有猜測、有想法。 這將決定我們對問題的澄清與界定,以及晤談未來的方向。 但隨著我們對個案的概念化思考,將有所改變。. 個案評估. 為什麼要做個案評估 ?? 想對個案目前狀態有更深、更廣的了解,以發展合適的介入策略。 藉由在輔導歷程中不停地評估,幫助我們更有效的幫助個案。. 評估是反覆在晤談中建構的歷程. 被 轉 介 的 問 題.

dyl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輔導技巧與個案評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輔導技巧與個案評估 2012.10.04 自強國中 鄭秋娥 學校心理師

  2. 在進行個案評估之前 初步了解個案「被轉介」的主述問題(令人困擾,大家在抱怨的問題)是什麼。 目的在於幫助我們晤談前對於個案當前狀態有猜測、有想法。 這將決定我們對問題的澄清與界定,以及晤談未來的方向。 但隨著我們對個案的概念化思考,將有所改變。

  3. 個案評估 為什麼要做個案評估?? 想對個案目前狀態有更深、更廣的了解,以發展合適的介入策略。 藉由在輔導歷程中不停地評估,幫助我們更有效的幫助個案。

  4. 評估是反覆在晤談中建構的歷程 被 轉 介 的 問 題

  5. 動動腦 • 為什麼要上輔導技巧與個案評估?? • 為什麼要做個案評估?? • 個案評估的功能為何?? • 評估的結果是永恆不變的嗎?? • 個案評估與輔導技巧之間的相關為何??

  6. 對個案的理解與假設 晤談開始前,我們會從個案周遭系統得知個案的訊息,形成對個案的想像(猜測)。 在理解個案後(藉由晤談中釐清,蒐集個案資料),逐漸形成對個案的假設。 所謂的假設,就像是個案概念化(case conceptionalization)。

  7. 個案概念化 • 主要根據一個理論、模式做為說明個案的整體表現與問題。 • 簡單來說,就是將個案與問題作有系統的整理與陳述。 • 個案問題現象。 • 成因(近因、遠因)與對策。 • 特別注意,個案生活在學校脈絡(家庭)裡,我們也要了解系統中的其他人,是如何影響個案。

  8. 如何進行資料蒐集 • 除了晤談外,也可利用觀察(班級教室觀察、家庭互動,活動場所)。 一、個案本身: • 心智狀態檢查認知功能、語言發展。 • 自我概念、感覺、知覺、情緒發展 • 人際關係(歷史)、因應策略與防衛(歷史)。 • 學校紀錄(A、B卡)。 二、系統資料蒐集

  9. 蒐集資料的原則 • 吳武典(1987) • 客觀原則:考量發生頻率、發生情境。 • 持續原則:不斷修正、增添。 • 多樣原則:多方資料進行蒐集。 • 重點原則:掌握與個案密切關聯者。

  10. 個案評估 • 心理衡鑑:心理評估 • 目的:在個案所處的生態脈絡下,適當理解個案困擾後,發展解決之介入策略。 • 功能:要給個案的幫助、學習為何。 並非要將個案進行診斷或標籤化,而是清楚明白要給何種策略。 • 反覆的評估,能幫助我們追蹤介入策略的成效。

  11. 個案評估向度(基本評估) • 個案評估向度說明。 • 經心理評估蒐集資料解讀,實施輔導策略後,如仍有適應困難,則需進行進一步診斷。 • 轉介專業人員進行診斷。

  12. 診斷的工具介紹 測驗:智力測驗、成就測驗、社會、情緒與功能測驗、投射測驗。 常用測驗: 兒童行為檢核表(CBCC)。 行為評量表(BRS)

  13. 進階評估的指標1 • 個案現階段的社會心理壓力評估 • 嚴重程度(高、中、低)、 • 緊急事件、爾發事件、長期事件(how long) • 造成此事件的主要源頭。 二、預期性事件、突發性事件。 • 何種情境下,個案會預期即將發生。

  14. 進階評估的指標2 三、事件是單一、複合 • 複合型事件的種類有: 四、多少人與個案一起面對 • 一起面對的人員名單: 五、考量危險因子

  15. 進階評估的指標3 六、系統正向支援評估 • 家庭系統 • 學校系統 • 社政系統 • 醫療體系 • 其他(例如:宗教)

  16. 處遇發展 • 個案的狀況---個案的需要。。 • 家長的困難---家長的資源。 • 導師的困擾---導師的用心。 • 輔導老師的思考---輔導老師的策略。

  17. 助人歷程與輔導技巧 • 基本態度 • 了解問題---------------------探索 • 問題澄清與確定------------洞察 • 問題處理與解決------------行動

  18. 一、基本態度-輔導技巧1 • 溫暖:傳遞支持、肯定、關心、接納、被歡迎的感受。 • 真誠:輔導歷程中都需力求真誠一致,甚至內化到生活中,成為人格的一部份,才能由內而外的散發。 。 • 接納:對個案的想法、感受不予評價,並尊重對方的獨特性,透過口語、非口語的溝通使對方感受到安全、輕鬆、、自由與關懷。 • 尊重:以不評價、不強迫的態度,接納個案的獨特性,同時相信對方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

  19. 一、基本態度-輔導技巧2 5.支持:對個案的情緒、安全需要提供適度的關懷與肯定。

  20. 了解問題-輔導技巧1 • 專心投入(attending) • 起始技術(beginning) • 結構化(structure) • 簡述語意(paraphrase) • 情感反應(reflection of feeling) • 同理心(empathy) • 摘要(summarization) • 具體化(concreteness) • 回饋(feedback)

  21. 專注投入:調整個人身心狀態以適應諮商情境的順利進行專注投入:調整個人身心狀態以適應諮商情境的順利進行 • 包括:生理專注、心理專注。 1-1: R.O.L.E.S. • R.(relaxation):輔導者要保持放鬆,因為你的緊張、焦慮與擔心是會感染個案。 • O(openness):開放,肢體動作的開放有助於表達自己的接納、願意,可增加安全感。 • L(Leaning):前傾,聽到關鍵、表情聲調有變化時,可將身體自然前傾,表示:「我很投入在你所說的……」。 • E(Eye contact):眼神專注表示尊重,可讓個案感覺到,你很重視我,很想聽我說話。 • S(Squarely):面向個案,座位的安排要能自然互相面對。

  22. 注意事項 • 盡量避免不專注的行為,例如:一邊改作業一邊和學生講話。 • 要習慣看來談的學生。 • 對於學生的非口語行為,不宜太早做直接、武斷的解釋。

  23. 結構化(structure) • 目的 -讓對方知道諮商架構與方向。 -讓對方知道進入晤談後實際的狀況。 -避免對方有錯誤的觀念(例如:神奇的治療、不合理的期待) • 讓對方請楚 • 他們身在何地? • 我們是誰? • 我們要做些什麼? • 談話的目的?(來的目的是要協助他們面對問題,而非跳下去解決問題)

  24. 輔導老師的角色與限制 • 輔導老師不是萬能的,但有時導師、家長會有不當得期待,以為接受輔導問題就可以消失,或者把改變的責任交給你。 • 角色的限制:輔導老師跟老師的不同。 • 責任的限制:輔導老師並不能替學生做任何的決定,或代表導師做保證。 • 關係的限制: • 特別注意界限議題,要不要給個案沒有設限的陪伴與關懷。

  25. 同理心(empathy) • 初層次同理心與高層次同理心(適合在關係穩定後使用)。 • 初層次主要是反应表面。例如:你對這件事情很生氣。 • 高層次是了解個案口語背後的隱性訊息,並提出新的觀點與了解,進而讓個案有新的覺察。 • 同理心=簡述語意+情緒反應。

  26. 老師說:真氣人,我辛辛苦苦用了那麼多種方式教導學生,家長不但不讚許,還說我是不適任教師。老師說:真氣人,我辛辛苦苦用了那麼多種方式教導學生,家長不但不讚許,還說我是不適任教師。 • 你在教學上的用心,不被肯定,反而受到責難(簡述語意),這讓你很生氣(情感反應)。

  27. 避免假裝了解。 • 避免鸚鵡式模仿。 • 避免當事人漫談。 • 避免停留在第一階段。 • 避免反應過長。 • 避免以問題代替同理心。 • 使用語言層次,能配合對方狀態。 • 注意非語言行為的一致性。

  28. 摘要(summarization) • 當晤談到一個段落時,準備換新主題時,可以進行摘要。 • 若晤談內容訊息過多時,可進行摘要整理與確認。

  29. 具體化(concreteness) • 協助個案明確表達個人感覺、經驗、行為或問題。 • 通常涉及:人事時地物、怎樣、如何(什麼情況、做了什麼、發生什麼事)。 • 把握5W原則,避免問why(因為對方常會用不知道回應)。 • 適用於模糊訊息時。 • 例如:我很害怕,又要考試了。

  30. 常見的模糊訊息

  31. 回饋(feedback) • 在談一陣子後,可針對個案進步或獨特之處給予回饋。 • 好的專心投入就是一種好的回饋。 • 回饋須謹慎使用,不論正向或負向回饋。 • 小心,當個案主動要回饋時,須審慎評估個案動機。

  32. 三、問題澄清-輔導技巧 • 引導。 • 探問。 • 澄清。 • 重覆。 • 解釋。 • 面質。 • 立即性。

  33. 引導 • 目的促進個案探索經驗、想法、行為或感受,也讓個案負起晤談責任。 • 藉由發問,讓個案描述內在困擾與痛苦。 • 「多說一些」

  34. 探問 • 封閉式問句v.s.開放式問句。 • 探問就是詳細了解,可對個案的反應做更深入的了解,有不同知覺。 • 可幫助個案探討平常不願意、想逃避的部份。

  35. 澄清 • 將個案表達不清楚之處,直接說明,或說出自己的理解,與個案進行核對。 • 澄清可幫助我們蒐集更多訊息、幫助個案更清楚自己感受、想法。

  36. 重覆 • 重說個案說過重點字語,讓個案在重點稍作停留,增強覺察。 • 也是一種自我面質,讓個案有更多聯想與發現。

  37. 解釋 • 對個案的行為與生活事件做專業說明,以專業深入的方式說明。 • 著重在個案的情感、態度行為上重覆發生之現象,協助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與困擾。

  38. 面質 • 指出個案在行為、思考、情感意義上的不一致或矛盾之處。 • 幫助個案覺察困惑與衝突。

  39. 立即性 • 將個案在晤談當下發生的情況,或彼此間關係真誠又及時的討論。 • 對此時此地正在進行之事件,有更深的覺察。

  40. 四、問題解決與處理 • 問題解決技術 • 角色扮演 • 行為改變技術 • 家庭作業

  41. 問題解決技術 • 個案在經歷自我探索、自我了解並藉定與接受問題後,共同討論具體可行的行動計畫,以幫忙個案突破困境。 • 將一個人的資源有系統、分析、執行,找出有效解決問題方式。

  42. 角色扮演 • 類似戲劇扮演方式,將個案過去發生、現在、未來可能發生之困擾情境,再加以重新演出,或預演。 • 藉此幫助個案得到宣洩、自我探索、領悟、心理準備。

  43. 行為改變技術 • 制約。 • 增強。 • 削弱。 • 類化。 • 分化概念。

  44. 謝謝聆聽

  45. 家庭作業 • 讓個案在實際生活情境中,亦能練習所學到之適應行為。 • 促使個案行為能從晤談情境到真實自然情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