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第 3 節 體液的恆定

第七章 體液的恆定. 第 3 節 體液的恆定. 動物體液. 維持正常的濃度,才會具有適當的滲透壓 細胞也才能具有穩定的生理機能. 體液酸鹼值. 影響到許多酵素的活性 必須維持在適當的範圍之內,酵素才得以順利催化生化反應 體液的恆定→重要. 7-3.1 水分與電解質的恆定. 人體由飲食獲取 水分及電解質 ,藉 排尿、蒸發、流汗 等方式排除之 腎臟 對水分及電解質的恆定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腎元及集尿管受到 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 ADH ) 醛固酮( aldosterone ) 的調控,以再吸收作用來達到恆定.

dylan-barr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3 節 體液的恆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體液的恆定 第 3 節 體液的恆定

  2. 動物體液 • 維持正常的濃度,才會具有適當的滲透壓 • 細胞也才能具有穩定的生理機能

  3. 體液酸鹼值 • 影響到許多酵素的活性 • 必須維持在適當的範圍之內,酵素才得以順利催化生化反應 • 體液的恆定→重要

  4. 7-3.1水分與電解質的恆定 • 人體由飲食獲取水分及電解質,藉排尿、蒸發、流汗等方式排除之 • 腎臟對水分及電解質的恆定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5. 腎元及集尿管受到 •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 醛固酮(aldosterone) 的調控,以再吸收作用來達到恆定

  6. 抗利尿激素與水分的恆定 • 抗利尿激素(又稱血管加壓素) • 下視丘分泌 • 暫存於腦垂腺後葉的激素 • 具有增加遠曲小管和集尿管對水的通透性 • 可調節水分的回收量

  7. 曝露於乾燥環境或運動大量出汗 • 沒有攝取足夠水分 → 血液滲透壓升高 → 刺激下視丘滲透壓受器 • 引起口渴感覺 • 促使抗利尿激素合成與釋放,增加水分再吸收,排出較濃的尿液

  8. 若大量飲水時 • 身體將減少分泌抗利尿激素,腎臟遂形成大量稀薄的尿液,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 • 酒精: • 抑制身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使排尿量增加 • 酒後常有口乾舌燥等現象,即是由於個體輕微脫水導致的

  9. 無法進行正常的水分再吸收: • 體內無法產生足量的抗利尿激素 • 腎臟內的抗利尿激素受體不足 • 尿崩症:大量的尿液就有如崩潰決堤一般的排出

  10. 醛固酮與Na+的恆定 • 血漿中的電解質:Na+ 和 Cl- 就占了90 %以上 → Na+ 對人體的重要性 • 當血液中的Na+ 濃度過低時,往往血壓也會隨之下降

  11. 近腎小球複合體(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JGA) • 位於入、出球小動脈管壁附近 • 感受到此種變化,而分泌一種稱為腎素(renin)的酵素 • 此種酵素能使血液中的化學物質轉變成血管張力素(angiotensin)

  12. 隨著血液循環到腎上腺皮質,刺激其分泌一種稱為醛固酮的激素隨著血液循環到腎上腺皮質,刺激其分泌一種稱為醛固酮的激素 • 這種激素可促使遠曲小管和集尿管對Na+的再吸收,而使Na+回升到正常濃度

  13. 隨著Na+回收到微血管網,間接引起一部分水分的再吸收隨著Na+回收到微血管網,間接引起一部分水分的再吸收 • 血管內水分的增加而促使血壓隨之回升,故血壓受器不再引發Na+ 的調節機制

  14. 心房排鈉素對腎素分泌的調控 • 心房排鈉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 • 當血液中Na+濃度過高時,隨著血壓的上升,將刺激心房內分泌細胞分泌 • 可抑制腎素的分泌,間接造成Na+再吸收的減緩,故可使血液中Na+的濃度漸趨正常,而血壓也可隨之回降

  15. 7-3.2 血液酸鹼的平衡

  16. 酸鹼維持的重要性 • 人體血液的pH值:弱鹼環境(pH 7.35 ~ 7.45) • 太高或太低都很危險: • 當pH值過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傳導功能,造成個體昏迷甚至死亡 • 當pH值過高:促進突觸間的神經衝動傳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易造成痙攣甚至死亡

  17. 調節的機制 • 血液的pH值調節主要是藉: • 血液緩衝系統 • 呼吸作用 • 腎臟的排泄作用

  18. 血液緩衝系統 • 「碳酸 -- 碳酸氫鹽」 • 「酸性 -- 鹼性磷酸鹽」 • 蛋白質

  19. 碳酸 -- 碳酸氫鹽系統 • 血漿和組織液中最主要緩衝物質 • 當血液中的H+ 增加時,HCO3- 便可和H+ 結合,如此便可使H+ 減少,以維持酸鹼平衡

  20. 蛋白質 • 含有胺基或羧基可接受H+ 或釋放H+ : → 細胞內主要的緩衝劑 • 有中和酸鹼的功能: 紅血球中的血紅素可和H+ 結合: → 中和血液的酸性

  21. 呼吸作用的調節 • 若代謝導致: • 血液pH值過低:刺激呼吸調節中樞,增加呼吸頻率 → 排出體內過多的CO2,恢復血液的pH值 • 血液pH值過高:呼吸速率減緩,血液中碳酸增加,降低血液的pH值

  22. 呼吸系統對pH值變化的調節快速 • 無法排除因碳酸以外的酸所引起的酸鹼失衡

  23. 腎臟的調節 腎臟有許多維持體液酸鹼平衡的調節機制: • 利用腎小管細胞內由碳酸分解出來的氫離子,與其管腔濾液中的鈉離子交換 • 氫離子進入濾液與碳酸氫鹽結合,初形成碳酸,隨即分解為CO2和水,CO2可進入腎小管細胞,在碳酸 的催化下,形成碳酸。然後再解離為H+和HCO3-,後者被再吸收回到血液循環再參與酸鹼緩衝的功能

  24. 腎臟系統調節血液pH值的作用雖較慢 • 經腎小管加強分泌氫離子及再吸收碳酸氫根離子等方式 • 可有效保持血液pH值變化在恆定範圍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