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12 Views
高齡人力資源的開發與退休準備. 林主任麗惠 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 玄奘大學高齡研究與服務中心. 不容忽視的人口老化現象. 根據內政部( 2011 )的統計,至 2011 年 1 月為止, 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已達 2,489,282 人,佔總人口的 10.75 %。 預估到 2021 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將大於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 到了 2027 年 ,老年人口將達四百九十萬人左右,佔總人口數的 20.69 %,即 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高齡者 。. 人口高齡化的發展趨勢. 台灣與日本人口老化速度比較表.
E N D
高齡人力資源的開發與退休準備 林主任麗惠 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 玄奘大學高齡研究與服務中心
不容忽視的人口老化現象 • 根據內政部(2011)的統計,至2011年1月為止,台灣地區65歲以上的高齡者已達2,489,282人,佔總人口的10.75%。 • 預估到2021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將大於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到了2027年,老年人口將達四百九十萬人左右,佔總人口數的20.69%,即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高齡者。
人口高齡化的發展趨勢 台灣與日本人口老化速度比較表 台灣由14%上升至20%所需的時間比日本還短,預估僅需8年,故以老化速度而言,台灣堪稱世界第一
對於老人 的刻板印象?
未來退休報告 匯豐銀行跟英國牛津大學高齡研究所合作 從2005年開始,每年進行調查、發布的「未來退休報告」,今年已經邁入第三年。 針對年齡界於40歲到79歲的2萬1千多位中、高齡人士進行訪談。 研究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深入了解全球各地退休生活的真正面貌。
高齡新世代已經來臨 經濟:全球退休志工 創造數以萬計產值 家庭:享受奉養? 其實給的比拿還多! 職場:世界趨勢-延長退休
全球退休志工 創造數以萬計產值 根據調查結果,世界各地超過60歲的高齡者,曾經擔任過義工、分文未取從事社會服務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一。 從美國的例子來看,他們年過60歲的志工,平均每年總共投入36.7億個小時來從事義工活動,其經濟效益高達189億美元的產值,折合新台幣約為6千多億元,對社會帶來的貢獻相當可觀。 在亞洲地區,高齡退休者擔任志工的比例分布在20%到25%不等,成為支撐社福體系的一大力量。
職場:世界趨勢-延長退休 「只要行有餘力,希望能夠一直做下去。」這是全球超過半數年屆40與50多歲的受訪者,談到希望何時退休的心聲。 延長退休的趨勢,在已開發國家特別普及,在這些國家裡,年過60歲仍然在工作的比例,平均超過半數,在美國,更有將近二成的70多歲高齡人士,依舊身處職場,貢獻一己之力。
職場:世界趨勢-延長退休 在亞洲地區,情況卻正好相反。台灣、土耳其、中國以及香港,高齡者的勞動參與率遠比其他國家還低。 進行調查的學者認為,政府決策、企業作法,以及個人身體健康狀況,都可能是影響退休年齡的因素之一。
你退休的夢是什麼呢? • 退休的夢—有時間做以前沒空或沒錢做的事,許多新鮮美好的可能一一展開。 • 在美國,69歲的退休醫師史科瓦茲,已提供窮人及無家可歸者醫療服務多年。 • 在法國,58歲的葛莎退休後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為女人、老人等弱勢團體爭取福利。 • 在台灣,高中退休的梁老師,上午在動物園裡認真為一群校外教學的小娃娃介紹澳州無尾熊;下午又趕到消費者保護團體擔任志工團召集人,負責志工訓練。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你考慮退休嗎?你是希望去環遊世界,或是貢獻施展你的才藝技能,亦或是跟你的孫子好好相處。然而,無論你的退休夢是什麼,它都是需要付出金錢代價的。 • 請針對下列十二項議題選出您的期望,並將每題的分數累積下來(選項號碼等於該題的得分數),此一評價表可以反映出你的退休成本是否昂貴。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一、再工作1. 對我來說退休表示離開工作環境,所以我不打算工作。2. 我要開始進修,並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3. 我將兼差或者擔任諮詢的工作︰為此賺取額外的收入且保持身心活躍。4. 我將繼續在我選擇的新職場中繼續工作。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二、參與志工1. 我的夢想是參與海外志工團隊,即使需付費參加。2. 我沒時間參與志工,但是我願意捐獻金錢物資給慈善機構。3. 我想回饋或參與我們社區的志工團隊。4. 我不打算參與志工。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三、嗜好1. 我將完全投入我的嗜好,即使它需花費很多金錢。2. 我想將我的嗜好轉變成一個生意,但我不在乎生意好壞。3. 我希望花費更多時間在我的嗜好上,但花費需有限制。4. 我沒有任何嗜好。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四、終身學習1. 我打算回到學校繼續享受進修。2. 我夢想出國旅行來更加瞭解這個世界。3. 我將參與社區活動或參與文藝講座活動。4. 我想從圖書館來獲取知識。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五、娛樂1. 我將盡情的享受娛樂與出遊。2. 我將偶爾放縱自己。3. 我將只在促銷期間才會去消費高價餐飲或娛樂。4. 我的娛樂是修補房子周遭或是拜訪鄰居。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六、健康1. 因為患有慢性疾病,我需不斷看病與購買藥物。2. 我希望定期購買有益保健的健康食品。3. 雖然我身體健康,但是我擔心需預留未來的看護費用。4. 我將透過長期購買醫療保險的方式來取得保障。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七、家庭1. 即使我退休了,我仍須照顧、支付我子女或子孫的養育費用。2. 我喜歡大方的為家族(直系血親)貢獻金錢,因為這使我感到愉快。3. 我偶爾會去探望子女的家庭。4. 我們家族住得很近,我經常可以方便看見他們。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八、住房1. 我需支付的租金每年將繼續上升。2. 我正想買一處度假住宅。3. 我仍然在清償我的住屋抵押貨款。4. 我目前已無房貸負擔,我也將住在此地;或者賣掉此屋改買一間不貴的新住所。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九、運動鍛鍊1. 退休後我想進行刺激的運動休閒,即使未來需支付更多的醫療費用。2. 我想要參加所有最新、高價的、最熱門的活動。3. 我打算參加健身俱樂部來保持活力。4. 我喜歡隨心所欲的去散散步。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十、旅行1. 我想要進行世界之旅。2. 我遊遍國內每個角落。3. 我計畫每年進行一次重要的旅行。4. 我沒有旅遊嗜好,也不太有出遊的意願。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十一、金錢管理1. 儲蓄?這要幹嘛?我只在乎今天的生活感受。2. 也許我需要一些儲蓄,但是我將在退休之後才開始進行。3. 我之前有養成良善的儲蓄習慣,將能應付未來的開支。4. 我感到幸運︰基於養老金和過去的投資所得,我將住得更好,並且可為子孫留下遺產。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十二、保險1. 我將需要許多的投保,包括:汽車,居住、人壽等保險。2. 由於我的孩子長大了,所以我將降低人壽保險。3. 此外,我將不再開車了,因此我也不需要再支付相關的汽車保險與稅金。4. 此外,我將更換更小的房子,因此我的保費與稅金支出將會更加減少。
退休地圖自我評價表 • 此份自我評價表,共計包括十二個單選題,每題都提供四種不同意向的選項,且分別以一至四來計分,回答完該十二道單選題後,再將各項分數進行累積。 • 當積分在37分以上者,表示退休生活不會造成財務上的憂慮;積分在25-36分之間者,表示部分退休活動需調整,亦或是會造成財務上的壓力;而積分若在24分以下者,則代表退休生活是非常昂貴的,可能會造成填表個人的財務無法支應!
高齡人力資源之界定 • 所謂有酬的高齡人力資源,係指中高齡者於退休後,再度進入工作職場,提供勞務或服務,並獲取報酬,從而發揮高齡人力運用之功能; • 所謂無酬的高齡人力資源,係指中高齡者於退休後,依其意向投入志願服務工作的行列,提供勞務或服務,但並不獲取報酬,以彰顯高齡人力運用之良能。
有酬的高齡人力運用—中高齡者再就業 • 所謂高齡者再就業的意義,係指具有能力(如身體健康、具備某種工作知能),又有工作意願(如再就業或志願服務)之高齡人口,提供其工作機會,讓每一位有能力且有意願的高齡者,均能擔任適性的工作,並藉由此一過程,善加運用高齡者的智慧資本,以利人類知識的傳承與累積,進而發揮高齡人力的經濟效益。
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工作 • 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的概況 -內政部(2008a)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得知,社會局96年底志願服務志工之年齡分佈,50-64歲參與志願服務者佔32.30%,65歲以上參與志願服務者 ,佔10.85%。 -若分析65歲以上者參與志願服務的活動類別,亦以環保及社區服務最高(佔50.4%),其次為社會福利服務(佔17.7%),第三則為醫療衛生保健服務(佔11.2%)。
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工作 • 綜觀上述資料得知,50-64歲是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主要來源,若就65歲及以上的高齡者進行分析,發現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比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 事實上,不論從人力資源運用、老人福利服務或老年生涯規劃觀點,均可瞭解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之意義,因此,實有必要持續引導高齡者加入志願服務之行列,從而彰顯高齡人力運用之價值。
如果您退休了~ 您會想要再就業或參與志願服務嗎?
讓老年生活成為二度青春期 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曾說過,在人的一生中有四種工作,分別是「有薪工作、家庭工作、奉獻性工作與學習工作」,離開職場後的退休者,其實是「退而不休」,藉由社會參與的途徑,持續發揮他們的高齡新勢力。
促進高齡者的社會參與 • 包括教育的參與、志工的參與、政治的參與、組織的參與、宗教的參與,以及其他各種社會活動的參與。 • 其中教育的參與及志工的參與,更值得關注。
影片欣賞 阿公阿嬤上大學 阿公阿嬤上學去
快樂的老年生活—五老 稱心的「老身」--健康的身體 安心的「老本」--適當的財富 放心的「老居」--無障礙的生活環境 知心的「老伴」--和諧的家庭生活 歡心的「老友」--豐富的人際關係
經驗分享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