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likes | 1.05k Views
历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情况简介. 张澍 2012 年夏.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地点: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后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人员:12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 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 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 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 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 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E N D
历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情况简介 张澍 2012年夏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 地点: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后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 人员:12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 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 • 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 • 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 • 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 • 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 • 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 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
中心议题: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 内容: • 《中国共产党党纲》 • 《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 • 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党纲》 • 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 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 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 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 • 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
《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 • 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 • 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
党的领导机构 • “一大”选举的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 • 陈独秀虽然没出席大会,但由于他当时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的影响和威望,以及他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所作的贡献,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 • 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他们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意义 •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 地点: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成都北路7弄30号) • 人员: 12人,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 • 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邓中夏、施存统、王尽美、邓恩铭、项英、向警予、高君宇、张太雷 •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中心议题: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中心议题: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 • 大会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议会行动》、《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少年运动问题》、《妇女运动》和《共产党的组织章程》等9个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 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大会决定出版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蔡和森担任主编。
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 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 李汉俊、李大钊、向警予(女)为候补委员 • 陈独秀被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为委员长 • 张国焘为中央组织部部长 • 蔡和森为中央宣传部部长 • 向警予为中央妇女部部长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 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 • 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 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意义 • 这次大会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这次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 地点: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 • 人员:30多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9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 瞿秋白、 张太雷、张国焘等 •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
中心议题: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心议题: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 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12日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 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
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王荷波、谭平山、罗章龙、朱少连、项英9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 李汉俊、邓中夏、邓培、徐梅坤、张连光为候补委员 • 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常设机构是中央局 • 由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 • 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 毛泽东为秘书,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
意义 •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地点:上海 • 人员:20人(其中有表决权者14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 • 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陈潭秋、张太雷、周恩来、彭述之、李立三、罗章龙等 •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
中心议题: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上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中心议题: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上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 • 大会通过了《对于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代表报告之议决案》、《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之议决案》、《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报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状况之议决案》、《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对于职工运动之议决案》、《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以及对于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党的组织、宣传工作等11个决议案,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大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会议通过的文件指出:对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不是以附属于资产阶级的身份,而是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和目的参加的。在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虽还幼稚,但因为它最受压迫,所以最有革命性,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无产阶级的有力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 • 大会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若不去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 • 大会还在总结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党同国民党关系的新政策,基本方针是:打击右派,争取中派,扩大左派。大会强调指出,共产党要在国民党内和党外,坚持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 为适应革命大发展的需要,大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并决定将原党章中有5人以上方可组织小组的规定,改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
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 中央执行委员(9人):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彭述之、李大钊、谭平山、李维汉、项英 • 候补委员(5人):邓培、王荷波、张太雷、罗章龙、朱锦堂 • 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
意义 • 党的“四大”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的阐述,表明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 地点:武汉 • 人员: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 • 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李维汉、毛泽东、张国焘、李立三等 • 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也出席了大会
主要任务: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主要任务: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之决议》、《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职工运动决议案》、《组织问题决议案》、《对于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决议案》,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大会还发表了《为“五一”节纪念告世界无产阶级书》和《为“五一”节纪念告中国民众书》。
大会批评了陈独秀在过去中央领导工作中犯了忽略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右倾错误,否决了陈独秀“向西北去”的错误主张,提出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但会议没能改变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大会批评了陈独秀在过去中央领导工作中犯了忽略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右倾错误,否决了陈独秀“向西北去”的错误主张,提出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但会议没能改变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 大会在陈独秀的操纵下拒绝讨论毛泽东向大会提出的关于加速深入农民斗争,立即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提案,甚至把毛泽东排斥于大会之外,剥夺他在大会上的表决权。 • 大会通过的文件把蒋介石的叛变革命当作整个资产阶级都叛变了,从而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革命的对象,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同时,把汪精卫、唐生智等人当作激进的小资产阶级代表,对他们抱有很大的幻想,对他们公开叛变革命的危险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准备。 • 大会提出了土地革命的要求,规定了将土地无条件地转给农民的原则,但又将实现土地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汪精卫集团身上。更为重要的是,大会没有认真讨论如何实现和发展党直接领导革命军队的问题。因此,会议虽然对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批评,却没有拿出纠正这些错误的任何办法。
新的中央委员会 • 陈独秀等29名中央委员 • 毛泽东等11名候补中央委员 • 仍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 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 大会选举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意义 • 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召开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却没有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但周恩来、任弼时等一批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所认识、有所抵制的同志,被选进了新的中央委员会,这为后来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供了组织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 地点:苏联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的塞列布若耶乡间别墅 • 人员:142人(其中有表决权者84人),代表全国党员4万多人 • 共产国际负责人布哈林和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也参加了大会。 • 少共国际、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以及意大利、苏联等国共产党的代表。
背景 • 1927年,正当第一次国共合作下,革命形势发展迅猛的关键时刻,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叛变革命;而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致使同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 • 大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直接支持下的蒋介石,在全国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反革命政权。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 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选举了临时中央局,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 9月初,毛泽东领导了湖南秋收起义,随后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创建红军、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新时期。
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制定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思想,发展革命力量。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制定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思想,发展革命力量。 • 大会通过了《政治决议案》、《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农民问题决议案》、《职工运动决议案》、《组织决议案提纲》、《宣传工作决议案》、《军事工作决议案(草案)》、《共青团工作决议案》、《妇女运动决议案》、《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等。 •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章》第四次修正案,通过了《定“广州暴动”为固定的纪念日的决议》以及关于党纲、大会宣言问题的决议。
大会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同时批判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明确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会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同时批判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明确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十大政治纲领: • 第一,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 第二,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 • 第三,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 • 第四,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 • 第五,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 • 第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与社会保险等; • 第七,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民; • 第八,改善兵士生活,发给兵士土地和安置工作; • 第九,取消一切军阀政府的税捐,实行统一的累进税; • 第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
新的中央委员会 • 中央委员23人,候补中央委员13人。 • 中央审查委员会:孙津川、刘少奇、阮啸仙为正式委员,叶开寅、张昆弟为候补委员。 • 随后,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向忠发、周恩来、苏兆征、项英、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 中央政治局会议选举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
意义 • 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 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 并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 • 地点: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 人员: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
主要任务: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主要任务: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 大会完成了三个历史性的任务:决定了党的路线,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 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案》、《关于军事报告的决议案》及《关于死难烈士追悼大会的决议》。
在“七大”正式会议上,毛泽东主持了大会,致开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在“七大”正式会议上,毛泽东主持了大会,致开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 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 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 。在大会讨论过程中,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问题》的重要发言;由华北、华中、西北等几个有代表性地区的代表作了工作报告。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 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 • 报告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郑重地提出了中国人民强烈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基本要求。 • 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 报告还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新党章 •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 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全党有了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论基础。
新的中央委员会 • 大会选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会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 • 七届一中全会选举出13名中央政治局成员 •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 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意义 • 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是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的。 • 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 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 地点:北京政协礼堂 • 人员: • 正式代表1026人, 候补代表107人, 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 • 59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
目的和宗旨: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目的和宗旨: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 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 和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至1962年)的建议》。
在大会上,毛泽东致了《开幕词》,刘少奇作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会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 • 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 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 • 中央委员97人,候补中央委员73人。 • 八大决定中央委员会增设副主席和常委,中央书记处增设总书记和候补书记 • 加强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机构,设书记、副书记。
意义 • 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 • 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 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 这次大会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69年4月1日─24日 • 地点:北京 • 人员: • 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党员。
任务:总结经验,落实政策,准备打仗。 • 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正草案。 • 新党章,错误地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了总纲; • 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歪曲的阐述; • 砍掉了原党章中党员权利一节,取消了党员的预备期,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取消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构。 • 大会选举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70人,候补中央委员109人,其中原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只有53人。在大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过程中,林彪、江青一伙暗中操纵选举,使其集团的主要成员几乎全部进入了中央委员会,而许多久经考验的老干部却被排除在外。
报告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核心,全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对马列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伟大的新贡献;报告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核心,全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对马列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伟大的新贡献; • 把党的全部历史说成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即所谓“毛主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同党内右的和‘左’的机会主义路线斗争的历史”,虚构了以刘少奇为头子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肯定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 • 对中国社会的形势以及党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所谓“斗、批、改”的新任务。报告对战争到来的可能性作了紧迫和夸大的估计,过分强调要准备打仗。
意义 • 九大自始至终被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狂热气氛所笼罩。 • 它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合法化。 • 实践证明,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 时间: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 地点:北京 • 人员: • 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249人, 代表全国2800万党员。
议程: • 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 • 王洪文代表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并向大会提出中国共产党章程(草案); • 选举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