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二 独立分配规律

二 独立分配规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在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离规律基础上,孟德尔继续研究两对和多对因子杂交的遗传规律,提出独立分配规律,也称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1 ) F 2 出现的四种类型:圆形、绿和皱形、黄色两类是和亲本一样的性状组合;另两类,圆形、黄色,皱形、绿色是不同于亲本的新的性状组合,即性状重新组合的类型。. 2 )若将两对性状分别考虑: ( 1 )粒形:圆形 =315+108=423 占 76%     皱形 =101+32=133 占 24%      圆形:皱形 =3 : 1

dust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二 独立分配规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二 独立分配规律

  2.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在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离规律基础上,孟德尔继续研究两对和多对因子杂交的遗传规律,提出独立分配规律,也称自由组合定律。

  3.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4. 1)F2出现的四种类型:圆形、绿和皱形、黄色两类是和亲本一样的性状组合;另两类,圆形、黄色,皱形、绿色是不同于亲本的新的性状组合,即性状重新组合的类型。

  5. 2)若将两对性状分别考虑: (1)粒形:圆形=315+108=423 占76%     皱形=101+32=133 占24%      圆形:皱形=3:1 (2)粒色:黄色=315+101=416 占74.8%    绿色=108+32=133 占25.2%      黄色:绿色=3:1

  6. 同时出现两种性状的概率: 黄子叶、圆粒=3/4×3/4=9/16 黄子叶、皱粒=3/4×1/4=3/16 黄子叶、圆粒=1/4×3/4=3/16 绿子叶、皱粒=1/4×1/4=1/16

  7. 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  黄子叶3/4:绿子叶1/4 × 圆种子3/4:皱种子1/4 黄圆9/16:黄皱3/16:绿、圆3/16:绿、皱1/16

  8.   如果将孟德尔获得的556粒F2种子,按上述9:3:3:1理论推算,即556分别乘以9/16、3/16、3/16和1/16,得出以下结果:  如果将孟德尔获得的556粒F2种子,按上述9:3:3:1理论推算,即556分别乘以9/16、3/16、3/16和1/16,得出以下结果: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实得粒数 315 101 108 32 理论推算 312.75 104.25 104.25 34.75 差 数 +2.25 -3.25 +3.75 -2.75 从统计分析看,是完全符合的。

  9. (二)、独立分配规律的解释 1、独立分配基本要点      不同的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这一对因子与另一对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

  10. F1自交结果

  11. F2

  12. (三)、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13. 1、测交法 用F1与双隐性纯合体测交。当F1形成配子时,不论雌配子或雄配子,都有四种类型,即YR、Yr、yR、yr,而且出现的比例相等,即1:1:1:1

  14. F1 黄圆 (YyRr) X (yyrr) F1配子 绿皱配子 测交子代合子 YR YyRr Yr yr Yyrr yR yyRr yr yyrr

  15. 配子 YR Yr yR yr yr 理论期望的测交后代 YyRr 黄圆 1 Yyrr 黄皱 1 yyRr 绿圆 1 yyrr绿皱 1 实际测交结果 F1母本 F1父本 31 24 27 22 26 25 26 26 豌豆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的F1和双隐性亲本测交的结果 F1黄、圆YyRr 绿、皱yyrr

  16. F2

  17. 2、自交法  ( F2自交结果)

  18. (四)、独立分配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19. 实质:控制这两对性状的是两对等位基因.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实质:控制这两对性状的是两对等位基因.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20. (五)、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1. 1、三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2. P YYRRCC × yyrrcc  F1 YyRrCc  F2 27:9:9:9:3:3:3:1 64组合、8表型、27基因型

  23. 2、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4. (六)、基因互作

  25. 1、互补作用   两对独立基因分别处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称为互补作用。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26. 香豌豆花色遗传中有两种白花品种,杂交F1代开紫花,F2代分离出9/16紫花和7/16白花。如下图分析香豌豆花色遗传中有两种白花品种,杂交F1代开紫花,F2代分离出9/16紫花和7/16白花。如下图分析 P        白花CCpp×CCPP白花                       ↓ F1      紫花CcPp       ↓ F29紫花(C_P_):7白花(3C_pp+3ccP_+1ccpp) 属于二对独立基因的互补作用 F1和F2的紫花植株和它们的野生祖先的花色相同。 返祖遗传:在杂种后代重现祖先的某些性状。

  27. 对互补作用的解释

  28. 2、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则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

  29. 南瓜果形遗传:圆球形对扁盘形为隐性,长圆形对圆球形为隐性。南瓜果形遗传:圆球形对扁盘形为隐性,长圆形对圆球形为隐性。 P        圆球形AAbb×圆球形aaBB       ↓ F1              扁盘形AaBb      ↓ F2 9扁盘形(A_B_):6圆球形    (3A_bb+3aaB_ ):1长圆形(aabb)

  30. 3、重叠作用   不同对基因互作时,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称为重叠作用。

  31. 荠菜果形的遗传:   常见果形为三角形蒴果,极少数为卵形蒴果。 P    三角形T1T1T2T2× 卵形t1t1t2t2                        ↓ F1三角形T1t1T2t2                        ↓ F2    15三角形(9T1_T2_ +3T1_t2t2 + 3t1t1T2_) :1卵形 (1t1t1t2t2)

  32. 4、显性上位作用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称为上位性。反之,后者被前者所遮盖,称为下位性。如果是显性起遮盖作用,称为上位显性基因 。

  33. 西葫芦的皮色遗传: 显性白皮基因(W)对显性黄皮基因(Y)有上位性作用。 P    白皮WWYY × wwyy 绿皮                      ↓ F1          WwYy白皮                     ↓  F2 12白皮(9W_Y_+3W_yy):3黄皮(wwY_):1绿皮(wwyy)

  34. 5、隐性上位作用   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

  35.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遗传 P     红色CCprpr×ccPrPr白色                      ↓ F1CcPrpr紫色                      ↓  F2 9紫(C_Pr_): 3红(C_prpr) : 4白(3ccPr_+1ccprpr)

  36.   上位性和显、隐性作用的不同是什么?

  37. 6、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之基因抑制 。

  38.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有无遗传: P    无色CCII×无色ccii                    ↓  F1    无色CcIi                      ↓  F2  13无色(9C_Ⅰ_+3ccⅠ_+1ccii)           : 3有色C_ii)

  39. 上位作用和抑制作用有何不同?     

  40. 西葫芦的皮色遗传: 显性白皮基因(W)对显性黄皮基因(Y)有上位性作用。 P    白皮WWYY × wwyy 绿皮                      ↓ F1          WwYy白皮                     ↓  F2 12白皮(9W_Y_+3W_yy):3黄皮(wwY_):1绿皮(wwyy)

  41.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有无遗传: P    无色CCII×无色ccii                    ↓  F1       无色CcIi                      ↓  F2  13无色(9C_Ⅰ_+3ccⅠ_+1ccii)           : 3有色C_ii)

  42.   可以看出,基因间互作各种表现型的比例都是从9:3:3:1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只是比例有所改变,而基因型的比例仍然和独立分配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虽然这种比例不同,但并不能由此否定孟德尔的基本规律,而应该是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可以看出,基因间互作各种表现型的比例都是从9:3:3:1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只是比例有所改变,而基因型的比例仍然和独立分配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虽然这种比例不同,但并不能由此否定孟德尔的基本规律,而应该是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43. (七)、一因多效和多因一效

  44. 1、一种性状受许多不同基因的影响,为“多因一效”现象。1、一种性状受许多不同基因的影响,为“多因一效”现象。 2、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叫“一因多效”现象。 3、修饰基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