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古代汉语 文字

古代汉语 文字. 一 、 文和字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三、汉字构造与“六书” 四、繁简字、异体字、通假字 文字章节的部分内容取材于马建东先生课件。特此说明并致谢。. 一 解说文和字. 文和字 在古代,文和字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叙》: “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 jin 去声)多也。 ” 可以看出,文字是有区别的,以时间而论,文比字要早;从结构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亦指初文,即 “ 依类象形 ” ,单独画成为文, “ 形声相益 ” 为字。

dus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古代汉语 文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代汉语 文字 一、文和字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三、汉字构造与“六书” 四、繁简字、异体字、通假字 文字章节的部分内容取材于马建东先生课件。特此说明并致谢。

  2. 一 解说文和字 • 文和字 在古代,文和字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jin去声)多也。”可以看出,文字是有区别的,以时间而论,文比字要早;从结构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亦指初文,即“依类象形”,单独画成为文,“形声相益”为字。 如:红:糸+工==红(即由糸mian和工两文形声相益合成) 旗: yan+其===旗

  3.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钟鼎文 )→籀文(大篆 )→小篆→隶书 • 1、甲骨文 • 殷周时期刻在龟甲或牛骨上的文字(大部分是卜辞),主要出自河南安阳,亦称殷墟卜辞。后来在陕西周原上又发现了这些东西,则主要是西周的。 • 甲骨文常识

  4. 甲骨文常识 19世纪末,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经常有一些骨片出土 ,这些骨头影响庄稼的收成,老百姓常常捡起来扔掉。不知何时,这些骨头被老百姓当作龙骨,宋沈括《楚溪笔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主治小儿、妇科和男子虚弱等各种症状,当地老百姓把它碾成了粉末敷在伤口上当作刀尖药。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山东潍坊古董商人范维卿收到一些龙骨,到北京找到他的老主顾——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鉴赏,王懿荣认为是古代卜骨。从此,甲骨文终于被发现了。 (王懿荣发现的甲骨文、1900年发现的敦煌写经、随后发现的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等一起成为我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甲骨文发现后,收藏也开始了,其中王懿荣、王襄、刘鹗、罗振玉、端方等为其中大家。但是外国人的染指也开始了,英国传教士库寿龄、美国宣教士方法敛、德国人威尔茨、卫礼贤,日本人西村博、三井源右卫门、林泰辅等是其中的盗窃者,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牧师明义士,在收购甲骨文骨片时,开始常被老百姓用假物欺骗,后来潜心研究,成为一代甲骨文研究大师1917年已经藏有50000片,仅1937年存在于他任职的齐鲁大学内的就有8000多片 ,可惜于日战时期下落不明。 1928年,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在广州成立,10月,以傅斯年为所长的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其第一件事就是去安阳调查,而董作宾是当时前往调查的人。

  5.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1922年师从国学大师王国维,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自从甲骨文被发现,王懿荣认为在“篆籀之间”,后来刘铁云《铁云藏龟》使甲骨文得以刊布流传引人注意;真正涉足这一学科的是清末朴学大师孙诒让,他写出了《契文举例》则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罗振玉作为收藏大家,认为孙诒让还是“未能洞悉奥隐、”毫无可采之处,最后写出了《殷商贞卜文字考》。王国维《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通过甲骨文对《史记》等作了重要考证。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造诣最深,他编成《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此四人即有名的董彦堂、罗雪堂、王观堂和郭鼎堂“甲骨四堂”。

  6. 甲骨文图片

  7. 甲骨文图片

  8. 2、金文 也叫钟鼎文,亦叫铭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

  9. 3、籀文 也就是大篆。《说文》共收225个。相传,这种文字以古代一部史书《史籀篇》而得名。

  10. 4、小篆 现代研究文字,以《说文》为经典著作。《说文》就是篆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由李斯等人写定的文字。由籀文到小篆,是汉字划时代的时期,后来的汉字就以小篆为基础造型。

  11. 5、隶书 有秦隶和汉隶两种。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12. 《说文解字叙》:“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隶。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注:虫书即鸟书,“以书幡信,首象鸟形”;符者,竹而中剖之,字形半分;摹印,印章上所刻也,“摹印屈曲填密,则秦玺文也”;署书,“汉高六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则是题匾一类文字;殳书,“书于殳也,殳体入觚,随其势而书之”,则是在葫芦上书写也。)《说文解字叙》:“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隶。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注:虫书即鸟书,“以书幡信,首象鸟形”;符者,竹而中剖之,字形半分;摹印,印章上所刻也,“摹印屈曲填密,则秦玺文也”;署书,“汉高六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则是题匾一类文字;殳书,“书于殳也,殳体入觚,随其势而书之”,则是在葫芦上书写也。)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13. 从小篆到隶书,要注意两个现象:隶定和隶变 (一)隶定。 指从小篆到隶书,笔画没有减少,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定型。如“永”。 (二)隶变。 1、省变。从小篆到隶定,中间有了简省。如“粥”。

  14. 2、讹变。 不是省略笔画,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如“服” 还如“奏、奉、秦、泰、春”。 再以后就有了草书、楷书、行书。

  15. 三、汉字构造与“六书” 1、前人对汉字的产生和起源不同说法: 神授说;结绳说;八卦说;仓颉说。 2、有关《说文》的几点内容:许慎《说文》一书历来为各代学者所重,但也有问题,当时甲文未出,根据的是经文等少数文字,所以康殷《文字源流浅说》很有些驳议。但是其功太大,9353个汉字,错几个字本来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唐人李阳冰想改《说文》。宋代《说文》研究稍兴,郑樵第一个改正《说文》六书,也有人另搞一套,如王安石《字说》二十卷,不承认有形声字,皆以会意释之。 元人没有较大贡献。至清代,文字研究大为兴盛,除段玉裁、王筠、桂馥、朱骏声四大家之外,尚有不下百家。四大家墨守《说文》,虽对六书解释不一,但力证《说文》之说,作出贡献极大。 敢于向《说文》挑战的是孙诒让,他以金文证《说文》,著有《名原》,从此开始,金、石、甲文字学大兴,如吴大澄、王国维等就是大家。

  16. 3、六书概说 最早有关六书的说法,在战国时候,《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五曰六书。”六书是汉字造字中的主要手段。六书说法之成体系,始于西汉末年。说法有两种: 一说: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二说:郑众《周礼·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说文解字叙》之许慎说,则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之说来源于刘歆,其师承关系如下:刘歆—郑兴—郑众—贾微—贾逵—许慎。 4、六书次序 六书次序说法不一,我们取名用许慎,次序则班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郑樵《通志》:“六书以象形为本,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五不足而假借生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象形、指事皆独体也;会意、形声皆合体也。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二者为纬,用字之法也。”

  17.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段注:诘诎,屈曲也。所谓画成其物,并不统一。

  18. (1)象形 象形与其他的区别: 象形与指事的区别:象形以形体来表现事物,而指事则以符号表示或标志、指点形体某一部分。 会意字与合体象形的区别:(1)复合象形有一部分不是字,而会意字的每一部分都是字;(2)象形的整体象形,而会意字两部分各成体。

  19.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指事字较少: A、标识指事:纯指事字,完全以某些符号来表示主观概念,如数词一、二、三、四。 B、加识指事:这一类字,其中某一部分本身是象形,而加上去的东西都不成字,整体又不象形。如天、本、朱、刀、刃、亦、甘。

  20. (2)指事 指事与其他的区别: 与象形的区别在于其整体是否成形,成形则为象形。 孔广居曰:“愚以为事者人事也。指者,指此事也,指事象事,其义一也。……其事非加点画以指其处之谓也。……本末非人事,谓之会意,而步屮屮则为人事,采驭舂暴,莫非事也,谓之指事”,就混淆了指事和会意。 他还说:“事与形较,则事虚而形实,事与意较,则事实而意虚,故班固次象事于形意之间也”,这种观点对段玉裁、王筠等人的影响很大。如王筠说:“山有山形,水有水形,惟其为物也,互是何物有形哉?只是指事。” 都是因为概念没有划分清楚。其二,都是以字义辩字,而未能以字形辨字。 指事古人有三种叫法:指事、象事、处事。

  21.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武信是也。” 王筠曰:“合谊即合意之正解,说文用谊,今人用义。会意者,合 二字之义以成一义,不作会悟解也。” 段玉裁曰:‘“指 与指麾同,谓指向也。” 许慎说法正确,但用例不对。凡止者,都有行动之义,故为动戈义。人言为信,恐更不可信。或云人言为形声,言在元部,信在真部,可通。 会意所从的字,一般是象形,其区别只在一个是纯单体,有附加,但绝不成字,会意则二部分都是字,所以象形为物类之状,会意则类物之情。

  22. (3)会意 A、即形会意:它所用的可以是同类形体,但位置不能变动,变动就成了另外一字,有强烈地象形色彩,这一类会意字很多是用同样的形体构成,是最原始的会意字。 B、合形会意。如臭、顷、妇、奴、令

  23. (4)形声 •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A、形声起源 • 一是由于某些象形、会意由于演变难于辨认,故加简单声符而便于读;二是由于同类事物太多,为了相互区别,亦加声符。如木,本为树,但具体树木太多,就只好加声符如松、柏、杉等。 • B、形声字的构造 • 形声字一部分为形,即表意,一部分则表音。最简单的是一形一音,但有些字由于原声符音变而难读,于是再加声符,如昭—照—召—刀。 C、辨析形声字的困难 1、形声字的声符位置不固定:

  24. (4)形声 2、同一部首有不同的写法,如忄-心、刀- (点刀) 3、有时将一个声符放在某一个角落,如 颖(顷声) 4、同一字,常有几个声符,便出现异体字。如 吟- , -迹,。 5、隶变、楷变以后,失去原形,难以判断,但约定俗成下来,往往造成误解。 6、有时形旁也表音。 7、省声常有,尤其令人容易混淆。如家,从豕省声,哭从狱省声。省声简化了汉字,但却令人难于识字。 以上诸种,都是我们难于正确判断形声字的所在。

  25. (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转注的解释不一: A、以形体说转注: 裴雾齐《切韵考》:“考字左回,老字右转”,甚是可笑。 元人戴元侗《六书通》:“转注者,因文(形体)而转注之”,并列举说“侧山为 ”,“倒人为匕”。——以形体说转注不全面。 B、以义训说转注: 1、互训说——以段玉裁为代表。段玉裁在这一问题上,将戴东原的说法具体化了。《说文解字注》:“转注,犹言互训也。注者,灌也,数字展转,互相为训”。 2、引申说——以朱骏声为代表 《说文通训定声》:“窃以为转注者,即一字而推广其意,非合数字而雷同其训”,认为引申即转注,认为许慎的说法有误,应“体不改造,引意相授,考老是也”。 我们当作如下认识:所谓转注就是指同一偏旁部首、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共同点的一组字。一个字无所谓转注。

  26.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是用字之法,基本特点许氏说得非常清楚,只是举例有点怀疑。 令者 ,象人跪而受命也;长者,发长者,又作 ,象老者策杖也。在文字学本身,说他们是假借则不通,因为令的本身是号令之意,为会意;长就是长发的人,为象形,最多是引申意。但在另外一个问题上,在汉代,令亦可作为县令之令,则为假借;长为县长之长,亦为假借。故在此义上,称假借是对的。 孙诒让《与王子庄论假借书》云:“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将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者所以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即以为造字之本,亦奚不可乎?” 假借大约有两类: A、本无其字而假借。这是假借正例,即假借之始。 1、大部分虚词,无形可象,只好假借。如:之、何、其。 2、貌词中的大多数,如:犹豫、参差、玄黄、孟浪、望洋。 B、已有其字而假借(通假)。如逑——仇;燕——宴。

  27. 总之,我们学习汉字构造,对于我们认识字的本义,词的本义,以及分析它们的引申义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形声字,占整个汉字的80%以上,分析它们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认识其意符,就有以下几点:总之,我们学习汉字构造,对于我们认识字的本义,词的本义,以及分析它们的引申义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形声字,占整个汉字的80%以上,分析它们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认识其意符,就有以下几点: (A)意符是表示形声字的意义范畴的,因此它和假借义没有关系,和引申义也没有必然的关系,如以贝作意符的字很多,那只是说这些字一开始和钱财物有关系,但与具体的每个字的确切含义并不十分密切。 (B)从掌握意符辨认本义来说,我们要注意后起的形声字,后起形声字的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C)有些意符由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28. 四、繁简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 • 阅读古书只认识简化字是不行的,应该对繁简字的对应关系有所了解。大致有三种情况: • (1)两者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如遼——辽。 • (2)原来的几个繁体字在意义上有一定联系,简化后成了另一个字。如:復和複,简化为“复”。饑和飢都简化为“饥” 。 • (3)原来的几个繁体字在意义上没有关系,简化后成了一个字。如: • 后——後, 發——髮(都简化为发),面——麵,谷——穀,里——裏,汇——彙滙

  29. 四、繁简字、异体字、通假字——异体字 • 异体字是一种文字歧异的现象,阅读古书只认识简化字不认识异体字也是不行的。从字形看异体字常见的类型有下面几种。 • (1)同为形声字义符不同;意义上相同或相近。如:暖煖,猫貓,磚甎,睹覩。 • (2)同为形声字,声符不同。如:綫線,螾蚓。 • (3)同为形声字,声符和义符相同。但位置不同。胷胸,畧略,稿稾。 • (4)一个是会意字一个是形声字。如(会意字在前)岳嶽,邨村,泪淚,岩巖。

  30. 四、繁简字、异体字、通假字——通假字 • (1)假借是汉字在记录词语时候的一种借用,研究的目的是要探求借用那些字表示的是那一个词。 • (2)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 ①不能把某个字简单地看作就是某个字,简单地看作就是这个词。 • ②假借条件必须是读音(指古音)相同或相近。 • ③如果一个字的本义和假借义都是经常用到,在一句话中两个意义都解释得通,便可能发生歧解,需要认真分辨。 • ④一个字原来表示的词与借来的词,不一定没有关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