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亞洲音樂的 ” 聚 ” 與 ” 散 ”

亞洲音樂的 ” 聚 ” 與 ” 散 ”. 演講者:吳榮順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傳統音樂系主任. 世界音樂體系. 王光祈依據各地域民族使用音階的不同,將世界音樂分成三大樂系: 以五聲音階 (pentatonic) 為基礎的中國樂系 以七聲音階 (septatonic) 為基礎的希臘樂系 微分音階 (micro-scale) 為基礎的波斯阿拉伯樂系。. 王光祈分類法之優缺. 優點: 點出了亞洲地區東方以五聲音階的中國音樂,與亞洲地區西方以微分音階的波斯阿拉伯音樂,兩大支配點共構所形成的亞洲音樂文化圈。

dun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亞洲音樂的 ” 聚 ” 與 ” 散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亞洲音樂的”聚”與”散” 演講者:吳榮順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傳統音樂系主任

  2. 世界音樂體系 • 王光祈依據各地域民族使用音階的不同,將世界音樂分成三大樂系: • 以五聲音階(pentatonic)為基礎的中國樂系 • 以七聲音階(septatonic)為基礎的希臘樂系 • 微分音階(micro-scale)為基礎的波斯阿拉伯樂系。

  3. 王光祈分類法之優缺 • 優點: • 點出了亞洲地區東方以五聲音階的中國音樂,與亞洲地區西方以微分音階的波斯阿拉伯音樂,兩大支配點共構所形成的亞洲音樂文化圈。 • 隨著歷史的發展與族群的遷移互動,這兩個支點的文化在各個基礎之下,融合之後發展出各國的音樂文化系統。 • 缺點: • 簡化了區域音樂與族群音樂的多樣性 • 忽略了音樂文化輸出及輸入的涵化現象

  4. 亞洲的地理區分 • 從地理區劃來看,可分為: • 1.東北亞的中國、韓國、日本及台灣 • 2.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及緬甸 • 3.中國音樂的影響力是呈幅射狀,向東(東北亞)及向南(中南亞)發展。台灣除了原住民的南島音樂系統,可以說幾乎完全承襲自此。

  5. 日 本 音 樂

  6. 日本從第七世紀所流行的「歌垣」(Utagaki)歌舞,一直到今天尚在日本民間保存的「雅樂」、「歌舞伎」、「能」、「文樂」等等,都是日本傳統的音樂,日本人稱為邦樂(Hogaku)。原來在西亞稱為Ud的四弦橫彈樂器,從西亞、中亞,到中國變成琵琶之後,連同當時中國唐代的燕樂,一起傳到日本之後,變成了日本古典音樂的雅樂(Gagaku)。琵琶這項獨奏樂器,來到日本之後,在九州一帶流行而轉化成為日本典型的說唱音樂,諸如薩摩琵琶(satsuma biwa)、盲僧琵琶(moso biwa)、平家琵琶(heike biwa)、肥後琵琶(kyuji biwa),以及筑前琵琶(chikuzen biwa)等等都是。前日本音樂的中國音樂系統與日本味十足的三味線音樂系統結合之後,加上日本人強調「體態」與「美姿」的形式美學,才發展成今天我們聽到歌、舞、樂、劇樣樣都令人想屏息靜聽的日本音樂。

  7. 雅 樂(時間 0:29)

  8. 歌舞伎(時間 1:20)

  9. 琉球音樂(時間 2:59)

  10. 北海道(時間 0:46)

  11. 三味線(時間 0:59)

  12. 韓 國 音 樂

  13. 韓國的音樂系統 • 大家過去稱為「高麗」,如今稱為韓國(Korea)的音樂系統當中,曾深受中國雅樂影響的「雅樂」(Agak),其器樂獨奏的散調(Sanjo)如今仍是國樂院的瑰寶。民間韓國傳統的「巫樂」(Sinawi)系統也發展出一套以說唱為主的P’ansori音樂,以及高麗民間農民發展出來的四物打擊樂團農樂( Samulnori) ,如今都是韓國音樂的典型樂種。

  14. 說唱音樂 P’ansori(時間 1:04)

  15. 農樂 Nongak (時間 1:04)

  16. 越 南 音 樂

  17. 越南音樂文化 • 東南亞方面,越南的文化、樂器、合奏、樂譜和語言,都強烈的受到中國的影響。由於它地理環境,越南也和古印度的占婆王朝(Champa)有密切的往來。因此越南音樂的結構仍有中國和印度的文化痕跡在內。當然之後越南人民也貢獻了他們自己的傳統音樂要素在越南音樂當中,因此它與日本、韓國、中國是有很大的不同。越南的宮廷音樂,以及豐富的民間器樂合奏及歌唱如阿陶歌(Hat a Dao )、順化歌(Ca Hue)都是越南人的最愛。

  18. 越南l單弦琴 (時間 0:36)

  19. 越南l竹琴合奏 (時間 0:42)

  20. 寮 國 音 樂

  21. Khene是寮國及泰國的國家代表樂器,中文稱為「笙」。笙分布在亞洲從日本到泰國、從孟加拉到婆羅洲的自由笙簧樂器,都有相關的屬性。寮國和中國南方的「苗族」是使用六管笙,普米族是使用五管笙,金屬簧是鑲入碗狀木頭風箱當中。中國境內的緬-藏語族及孟-高語族,甚至婆羅洲的某些族群使用的笙,音箱是由真正的葫瓜所作。在緬甸的卡冷族(Karen),笙是以水牛角來作音箱,這種情形在寮國及柬普寨的少數民族也在使用。寮國人的笙,除了是歌舞的伴奏樂器之外,它也是寮國人說唱藝術當中,最重要的催化劑。

  22. 緬 甸 音 樂

  23. 緬甸位於東南亞與南亞之交,文化形態上相當程度的從東南亞與南亞當中區隔出來,音樂文化上亦然。緬甸最特殊的是所謂「強風格音樂」:以排鼓來當主奏樂器的室內樂團-盛懷樂團Hsaing waing,以及「柔風格音樂」:緬甸的國寶樂器-豎琴Saung gauk(鳳首箜篌)為主題,或獨奏或來伴奏的宮廷歌,都是緬甸音樂最有媚力的樂種。

  24. 緬甸~柔風格音樂(時間 1:26)

  25. 盛懷樂團(時間 1:40)

  26. 人偶戲(時間 1:58)

  27. 「南島音樂文化區」 • 除以上之外,亞洲音樂還可細分成四個小區塊: • (1)馬來亞波里尼西亞(malayo-polynesia): 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馬達加斯佳。 • (2)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 關島、帛琉、馬里亞納群島及加洛林群島。 • (3)馬拉尼西亞(malanesia): 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倒、萬那度及紐西蘭。 • (4)波里尼西亞(polynesia): 斐濟、東加、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及復活節島。

  28. 菲 律 賓 音 樂

  29. 菲律賓~平面鑼合奏(時間 1:58)

  30. 竹製西塔琴與凸心鑼(時間 0:59)

  31. 印尼與馬來西亞

  32. 馬來西亞~Sapeh(時間 1:29)

  33. 印尼 • 印尼的甘美朗(時間 0:44) • 巴里島的層次複音~Kecak (時間 0:46)

  34. 結語 • 南島音樂文化圈是以歌舞合一的方式為音樂主體,器樂則是以簡單的竹管樂器為主,例如,鼻笛、排笛及竹管琴(印尼sasandu或馬達加斯佳valiha)等都是。然而隨著印度教、佛教、回教及基督教的輸入,以及東南亞陸地民族的南遷,印尼、馬來西亞及南菲律賓的民答拿峨島原南島民族,已發展出以鑼群文化及竹群文化為主的gamelan音樂系統或kulindan音樂系統。此外,澳洲的原住民音樂則並不屬於南島語族文化區的成員,其木管(dijeridu)泛音的演奏是完全自外於該文化區的音樂系統。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