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47 Views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说明. 2012 年 3 月. 总体要求. (一)组织开展墒情监测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都要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二)建立墒情监测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规模和范围 (三)建立工作制度 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 关键农时和重大情况发生时,提高实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 (五)加快墒情监测基础研究
E N D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说明 2012年3月
总体要求 • (一)组织开展墒情监测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都要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 (二)建立墒情监测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规模和范围 • (三)建立工作制度 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 • (四)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 关键农时和重大情况发生时,提高实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 • (五)加快墒情监测基础研究 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手段,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监测点布设 各县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划分主要类型区,每个类型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建立监测点。 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
设立统一标识,内容包含名称、气候类型区、土壤类型、项目主持单位及实施单位。设立统一标识,内容包含名称、气候类型区、土壤类型、项目主持单位及实施单位。
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
数据采集 主要监测指标: 土壤含水量:0-20cm、20-40cm、40-60cm、60- 100cm四个层次,0-20cm、20-40cm为必 测层。播种出苗期时,加测0-10cm土层 气象因子:降水、温度、光照等 作物表象:长势长相、萎蔫情况 干土层厚度:春季、旱情严重 灌溉情况:灌水量和次数 水田还包括田面开裂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田面开裂等情况 。
采集时间 • 每月10日、25日 • 关键农时季节4—6月每月检测4次数(5、10、20、25日)
墒情监测点 :每月10日和25日将作物长相长势、降水、灌排情况、农事措施等调查数据于当天录入“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 固定自动监测和流动自动监测土壤含水量数据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 非自动监测应在采样日2天内录入“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指标体系建立 • 分不同气候区域、土壤类型、种植作物开展墒情指标试验研究,建立主要作物土壤墒情指标体系。 • 资料收集 • 田间试验 • 建立指标体系 • 指标体系的校正
墒情评价 • 根据土壤水分、作物表象、生产状况等因素综合评价墒情等级。 • 分为渍涝、过多、适宜、不足、干旱、严重干旱六个等级。
墒情会商 • 在关键农时季节或发生重大旱涝灾情时,组织有关专家开展墒情会商。对墒情进行综合会商判断,提出相关对策措施建议,编写有针对性的简报。
墒情监测简报编写 内容主要包括: 作物生长情况:主要作物生育期,生长状况 土壤水分状况和墒情等级:土壤相对含水量(不用土壤含水量)、墒情等级、同比、环比、发生旱涝灾情时和常年同期比较 天气状况:降水、温度、大风情况 墒情变化趋势及预测:7-10天左右 对策措施建议;措施要具体有针对性 相关图表:用图示化显示
如果发生旱涝等灾害,应明确表述不同耕地类型的受害程度和面积(包括所代表的乡镇名称)、可能造成的损失和补救措施等。如果发生旱涝等灾害,应明确表述不同耕地类型的受害程度和面积(包括所代表的乡镇名称)、可能造成的损失和补救措施等。
成果应用 信息发布 • 墒情简报应在监测日2天内上传中国节水农业信息网和省土肥站,并及时报送有关领导、发送相关部门。 • 通过报刊、杂志、网络、手机短信、电视台、电台、明白纸等多种方式公开发布。
效益评价 • 墒情监测和技术指导覆盖的农作物种类和面积 • 高效节水面积,减少灌溉、排水次数、节约水量、人工、能耗等,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力提高情况 • 实行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效益,因墒改种、早种、晚种所减少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损失和增产增收效益 • 提早采取抗旱排涝减灾措施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