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紀水沙連

附錄 〈 二 〉. 紀水沙連. 藍鼎元. 題解 文體、主旨 寫作背景 水沙連名稱由來 邵族簡史. 日月潭 光華島. 本文選自 《 東征集 》 。紀,通「記」,記述。水沙連是指以日月潭為中心的南投山區。 「 沙連 」 一詞原為邵族語 saeum 或平埔族語 soalian 的音譯,其義為水。後人不解其義,又因此區有日月潭,遂加添 「 水 」 字,故名水沙連。清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反清之際,水沙連原住民亦殺其通事。是年秋天藍鼎元北巡,冒險遊歷水沙連,寫下這篇有名的遊記。.

du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紀水沙連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附錄〈二〉 紀水沙連 藍鼎元

  2. 題解 • 文體、主旨 • 寫作背景 • 水沙連名稱由來 • 邵族簡史 日月潭 光華島

  3. 本文選自《東征集》。紀,通「記」,記述。水沙連是指以日月潭為中心的南投山區。「沙連」一詞原為邵族語 saeum 或平埔族語soalian 的音譯,其義為水。後人不解其義,又因此區有日月潭,遂加添「水」字,故名水沙連。清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反清之際,水沙連原住民亦殺其通事。是年秋天藍鼎元北巡,冒險遊歷水沙連,寫下這篇有名的遊記。

  4. 本文以描寫水沙連嶼(拉魯島)為主體,由日月潭的自然風光擴及島上原住民的生活,文末則寄語執政當局做好教化工作。其中自然風光,作者僅以「山青水綠,四顧蒼茫,竹樹參差,雲飛鳥語」四句淡筆勾勒,而關於原住民的生活風貌,則是濃筆彩繪,從山頂不得建屋的禁忌,到以獨木舟迎客的方式,無不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冀望為政者修文德以教化原住民,讓百姓能暢快往遊,這才是作者立言的旨趣。本文以描寫水沙連嶼(拉魯島)為主體,由日月潭的自然風光擴及島上原住民的生活,文末則寄語執政當局做好教化工作。其中自然風光,作者僅以「山青水綠,四顧蒼茫,竹樹參差,雲飛鳥語」四句淡筆勾勒,而關於原住民的生活風貌,則是濃筆彩繪,從山頂不得建屋的禁忌,到以獨木舟迎客的方式,無不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冀望為政者修文德以教化原住民,讓百姓能暢快往遊,這才是作者立言的旨趣。

  5. 沙連一文大約是作於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初秋北巡期間,那時藍鼎元四十二歲。沙連一文大約是作於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初秋北巡期間,那時藍鼎元四十二歲。 那年朱一貴被擒,然而各地餘黨仍伺機反抗,連在內山的阿里山、水沙連的原住民也趁機殺通事,表達對通事橫暴欺凌的不滿,這一事端也被清廷視為叛亂。身為戎幕參謀的藍鼎元,為了熟悉地方事務和山川形勢,更為了積極治臺的主張,他在初秋隨即展開北巡,歷涉險惡之地,來到水沙連訪視,因此紀水沙連決非一般的休閒旅遊作品,而是以「知番」進而有效「治番」、「化番」的經世論點為依歸。

  6. 最早出現「水沙連」名稱的文獻是蔣毓英纂修的《臺灣府志》,該書內容應可視為蔣毓英在臺灣知府任內,即康熙二十四~二十五年(西元一六八五~一六八六年)之間的臺灣見聞,該書釋「木排田」為:最早出現「水沙連」名稱的文獻是蔣毓英纂修的《臺灣府志》,該書內容應可視為蔣毓英在臺灣知府任內,即康熙二十四~二十五年(西元一六八五~一六八六年)之間的臺灣見聞,該書釋「木排田」為: 木排田在諸羅縣水沙連社,四面皆水,中一小洲,其土番以大木連排盛土,浮之水上,耕種其中,若欲他適,并田扯去。 這段文字清楚地記載「水沙連社」,顯然「水沙連」是一個原住民的社名,這個原住民的社址所處的地理位置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日月潭。

  7. 這一群居住在山光水色而風光明媚的日月潭邵族人,在清領時期的早期,由於漢人不顧清廷禁令,不斷侵墾邵族傳統的生活領域,甚而暴力相向,導致族人四處流竄。清領後期,治理官員力主開放政策,漢人入墾更是如入無人之境,加上不同族群的人口接觸後,族人對於外來的若干疾病(如天花拉魯島)並未具備抗體,因而導致邵族人口在十八世紀下半葉急劇銳減,原有數千人的人口遞減至清末的三百人左右。這一群居住在山光水色而風光明媚的日月潭邵族人,在清領時期的早期,由於漢人不顧清廷禁令,不斷侵墾邵族傳統的生活領域,甚而暴力相向,導致族人四處流竄。清領後期,治理官員力主開放政策,漢人入墾更是如入無人之境,加上不同族群的人口接觸後,族人對於外來的若干疾病(如天花拉魯島)並未具備抗體,因而導致邵族人口在十八世紀下半葉急劇銳減,原有數千人的人口遞減至清末的三百人左右。

  8. 清末至日據初期,邵族人為了躲避瘟疫的感染,四處易居,避過瘟疫感染的族人散居在日月潭畔,建立起十數個隔離式的小聚落,才保住邵族的民族命脈。清末至日據初期,邵族人為了躲避瘟疫的感染,四處易居,避過瘟疫感染的族人散居在日月潭畔,建立起十數個隔離式的小聚落,才保住邵族的民族命脈。 大正年間,日人欲發展輕工業,因此於西元一九一九年,開始在日月潭興建發電廠,並因而淹沒了邵族人居住的村社。日人為了安頓邵族人,將他們移居到卜吉社(今德化社拉魯島),每一丁口分配兩分地以維生計。

  9. 臺灣光復後,大量漢人移入經商,並在此購地或租屋,造成不少土地紛爭,加上學校、山地文化中心的設立,以及實施街地重劃,邵族人的最後居地終於逐漸流失。 繼漢人移墾水沙連、日人強制移居,以及因瘟疫肆虐族人四處易居之後,不僅改變了邵族原有的生活方式,更讓邵族面臨了被觀光化的命運,同時也使得邵族人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組織起了急劇的變化。

  10. 作者 • 生平闡述 • 二三事 • 「籌臺之宗匠」

  11. 藍鼎元,字玉霖,號鹿洲,清福建漳浦(今福建省漳浦縣)人。生於聖祖康熙十九年(西元一六八○年),卒於世宗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年五十四。藍鼎元,字玉霖,號鹿洲,清福建漳浦(今福建省漳浦縣)人。生於聖祖康熙十九年(西元一六八○年),卒於世宗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年五十四。 藍鼎元十歲喪父,母許氏守節撫孤。鼎元感奮勵志,經史百家、禮樂名物、韜略行陣,無不用心涉獵。十七歲時,泛舟閩、浙沿海各島嶼,閱歷甚廣。二十七歲讀書福州 鰲峰書院,巡撫張伯行延請編纂先儒著作,稱許他為「經世之良材,吾道之羽翼也」。

  12. 康熙六十年朱一貴起事,藍鼎元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來臺平亂。由於他善言論,觀察敏銳,行事果決,深得藍廷珍之賞識,因此文案書札、軍機要務多由其主筆策劃。雍正六年,任廣東普寧縣知縣,不久兼攝潮陽縣。為政公正清廉,因得罪權貴,被誣去職。至雍正十一年,再起為廣州知府,抵任甫一月即病逝。

  13. 藍鼎元為學著述,講求經世致用,即使偶有遊觀之作,也足見其留心軍國民瘼。著有《東征集》、《平臺紀略》、《鹿洲初集》、《鹿洲公案》等書。其中《東征集》與《平臺紀略》,記在臺平亂經過以及論述善後事宜,由於提出治臺諸多方案,遂被譽為「籌臺之宗匠」。藍鼎元為學著述,講求經世致用,即使偶有遊觀之作,也足見其留心軍國民瘼。著有《東征集》、《平臺紀略》、《鹿洲初集》、《鹿洲公案》等書。其中《東征集》與《平臺紀略》,記在臺平亂經過以及論述善後事宜,由於提出治臺諸多方案,遂被譽為「籌臺之宗匠」。

  14. 藍鼎元是清廷平定朱一貴民變的重要人物。他擔任其堂兄藍廷珍的幕僚,提出許多關鍵性的戰略,讓清兵能快速順利的平定這場民變。當初由於朱一貴的聲勢甚大,一時之間黨眾與一般百姓難以分辨,有人便主張一律消滅,但藍鼎元持反對意見。他認為應招降游移分子,不但省去軍力的耗損,還可避免傷及無辜。於是他撰寫招降檄書,並且有效地進行分化手段,各地民眾紛紛與黨眾劃清界限,大大削弱朱一貴反抗軍的勢力,使清軍短短七天就收復臺灣府城。因此民間對這位幕後英雄便以「戎馬書生」稱之。民變平定後,他更為治理臺灣提出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而被譽為「籌臺之宗匠」。藍鼎元是清廷平定朱一貴民變的重要人物。他擔任其堂兄藍廷珍的幕僚,提出許多關鍵性的戰略,讓清兵能快速順利的平定這場民變。當初由於朱一貴的聲勢甚大,一時之間黨眾與一般百姓難以分辨,有人便主張一律消滅,但藍鼎元持反對意見。他認為應招降游移分子,不但省去軍力的耗損,還可避免傷及無辜。於是他撰寫招降檄書,並且有效地進行分化手段,各地民眾紛紛與黨眾劃清界限,大大削弱朱一貴反抗軍的勢力,使清軍短短七天就收復臺灣府城。因此民間對這位幕後英雄便以「戎馬書生」稱之。民變平定後,他更為治理臺灣提出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而被譽為「籌臺之宗匠」。

  15. 預言藍廷珍將立功臺灣 在朱一貴事起前,南澳總兵藍廷珍曾巡哨南方海面,突然間迅雷擊中船隻,從大桅焚燒而上。藍廷珍心裡很不快樂,覺得那是不吉利的預兆。藍鼎元寫信告訴藍廷珍:「舟中起雷,本非災異。唯君子遇災而懼,百凡修省。無事常如有事之防,不可以為常也而忽之。」並且進一步判斷雷震東方、聲聞四海之象,表示將建勳業於臺灣,要藍廷珍未雨綢繆,以防亂遏禍為海疆第一急務。後來事情發展,果如藍鼎元所料。

  16. 邪廟變為書院 普寧縣有對神棍夫妻,女的是林妙貴,其夫胡阿秋,自號「仙君」,用符咒水為人治病、求嗣,又說能使寡婦晚上見到亡夫。知縣藍鼎元派吏卒逮捕他們,吏卒不敢前往,都說林妙貴的神兵會攝人精魂。於是藍鼎元親往擒拿,經由審問得知林妙貴他們種種騙術劣行,判刑斃之。藍鼎元將那座邪廟改建為棉陽書院,祭祀宋代五位理學家,聚普寧人士在此講習儒學,他還撰寫棉陽學準,以收移風易俗、提振文化的功效。

  17. 課文注釋 •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 第五段 日月潭 光華島

  18. 自斗六門沿山入,過牛相觸,溯濁水溪之源,翼日可至水沙連內山。山有蠻蠻、貓丹等十社,控弦千計,皆鷙悍,未甚馴良,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自斗六門沿山入,過牛相觸,溯濁水溪之源,翼日可至水沙連內山。山有蠻蠻、貓丹等十社,控弦千計,皆鷙悍,未甚馴良,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 斗六門:舊地名,在今雲林縣斗六市。 牛相觸:舊地名,在今南投縣埔里鎮,因位於南港溪 坪仔頂台地上,隔溪與烏牛欄台地相望,狀似兩牛相觸,故名。 溯:音ㄙㄨˋ,逆流而上。此處指溯源,即向上尋找溪水的發源處。

  19. 濁水溪:為臺灣最長的溪流,發源自中央山脈合歡山南麓,全長一百八十六公里。濁水溪:為臺灣最長的溪流,發源自中央山脈合歡山南麓,全長一百八十六公里。 翼日:明日、次日。翼,通「翌」。 蠻蠻貓丹:均為水沙連原住民部落名。 控弦:拉弓、持弓。此指能夠射箭的人,即原住民。 鷙悍:凶猛強悍。鷙,音ㄓˋ,凶猛,狠戾。 王化所敷:君王德化的傳布。敷,傳布、散布。

  20. 羈縻勿絕:只能懷柔籠絡這些原住民力求不斷絕關係。羈縻,音ㄐㄧ ㄇㄧˊ,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籠絡、懷柔。 濁水溪一隅

  21. 水沙連嶼在深潭之中,小山如贅疣,浮游水面。其水,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匯為潭。潭廣八、九里,環可二、三十里,中間突起一嶼,山青水綠,四顧蒼茫,竹樹參差, 雲飛鳥語,古稱蓬瀛不是過也。 水沙連嶼:即邵族的祖靈聖地拉魯島( Lalu )。國民政府來臺後改稱光華島,民國八十九年,南投縣政府為了表達對邵族的尊重,正名為拉魯島。

  22. 贅疣:音ㄓㄨㄟˋ ㄧㄡˊ,指附生於體外的肉瘤。疣,皮膚上的小肉瘤。 包絡:包圍環繞。 蓬瀛:即蓬萊與瀛洲,均是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 雲海

  23. 番繞嶼為屋以居,極稠密,獨虛其中為山頭,如人露頂然。頂寬平,甚可愛,詢其虛中之故。老番言:「自昔禁忌相傳,山頂為屋,則社有火災,是以不敢。」嶼無田,岸多蔓草,番取竹木,結為桴,架水上,藉草承土以耕,遂種禾稻,謂之浮田。水深魚肥,且繁多,番不用罾罟,駕蟒甲,挾弓矢射之,須臾盈筐。發家藏美酒,夫妻子女大嚼高歌,洵不知帝力於何有矣!蟒甲,番舟名,刳獨木為之,划雙槳以濟,大者可容十餘人,小者三、五人。環嶼皆水,無陸路,出入胥用蟒甲。外人欲詣其社,必舉草火,以煙起為號,則番刺蟒甲以迎,不然不能至也。番繞嶼為屋以居,極稠密,獨虛其中為山頭,如人露頂然。頂寬平,甚可愛,詢其虛中之故。老番言:「自昔禁忌相傳,山頂為屋,則社有火災,是以不敢。」嶼無田,岸多蔓草,番取竹木,結為桴,架水上,藉草承土以耕,遂種禾稻,謂之浮田。水深魚肥,且繁多,番不用罾罟,駕蟒甲,挾弓矢射之,須臾盈筐。發家藏美酒,夫妻子女大嚼高歌,洵不知帝力於何有矣!蟒甲,番舟名,刳獨木為之,划雙槳以濟,大者可容十餘人,小者三、五人。環嶼皆水,無陸路,出入胥用蟒甲。外人欲詣其社,必舉草火,以煙起為號,則番刺蟒甲以迎,不然不能至也。

  24. 番:指日月潭一帶的原住民,多數為邵族。 虛:作動詞用,空出。下文「詢其虛中之故」的「虛」,義同。 桴:音ㄈㄨˊ,竹筏、木筏。 藉:鋪墊。 罾罟:音ㄗㄥ ㄍㄨˇ,同義複詞,魚網。 蟒甲:平埔族語,也作「艋舺」、「莽葛」,即獨木舟。 挾:音ㄒㄧㄚˊ ,帶著。下文「必時挾軍士以來遊」的「挾」,義同。

  25. 發:開、打開。 洵:音ㄒㄩㄣˊ,實在、確實。 帝力於何有:帝王的作用對他們有什麼關係。〈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刳:音ㄎㄨ,挖空。 胥:音ㄒㄩ,全、都。 刺:撐船、划船。  

  26. 嗟乎!萬山之內有如此水,大水之中有此勝地,浮田自食,蟒甲往來,仇池公安足道哉!武陵人悞入桃源,余曩者嘗疑其誕,以水連沙觀之,信彭澤之非欺我也。但番人服教未深,必時挾軍士以來遊,於情弗暢,且恐山靈笑我。所望當局諸君子,修德化以淪浹其肌膚,使人人皆得宴遊焉,則不獨余之幸也已。嗟乎!萬山之內有如此水,大水之中有此勝地,浮田自食,蟒甲往來,仇池公安足道哉!武陵人悞入桃源,余曩者嘗疑其誕,以水連沙觀之,信彭澤之非欺我也。但番人服教未深,必時挾軍士以來遊,於情弗暢,且恐山靈笑我。所望當局諸君子,修德化以淪浹其肌膚,使人人皆得宴遊焉,則不獨余之幸也已。 水沙連內山,產土茶,色綠如松蘿,味甚清冽,能解暑毒,消腹脹,亦佳品云。

  27. 仇池公:指晉朝楊初。東漢末年,氐族頭目楊騰率領族眾占據仇池山,傳至楊初,自號仇池公。仇池山在甘肅省 成縣西,此山盤迴曲折,其上有仇池,風光極為秀麗。仇,音ㄑㄧㄡˊ。 武陵人入桃源:事見陶潛桃花源記。悞,音ㄨˋ,同「誤」。 曩者:從前。曩,音ㄋㄤˇ。 誕:荒唐怪異。 彭澤:指陶潛,因其曾任彭澤令。 當局諸君子:當政的官員。

  28. 淪浹其肌膚:深入他們的肌膚,比喻感化之深。淪浹,同義複詞,深入、通透。浹,音ㄐㄧㄚˊ。淪浹其肌膚:深入他們的肌膚,比喻感化之深。淪浹,同義複詞,深入、通透。浹,音ㄐㄧㄚˊ。 松蘿:一種地衣類植物,淺綠色,性喜寒涼潮溼,常附著在中高海拔的樹木上。 清冽:清醇。冽,音ㄌㄧㄝˋ。

  29. 深度鑑賞 • 題材來源 • 「德化」之義 • 寫作技巧 日月潭 光華島

  30. 一、主要題材多源自「諸羅縣志」 臺灣文學史上以日月潭地區景觀和原住民生活風貌為書寫對象,就專篇遊記而言,藍鼎元的〈紀水沙連〉是第一篇。 《諸羅縣志》雖是康熙五十五年諸羅縣令周鍾瑄纂修,其實是他延攬陳夢林來臺撰寫。陳夢林是藍鼎元的同鄉(福建漳浦),也是藍鼎元的同學,朱一貴亂起,同為平亂的參謀人員,陳夢林所提供的水沙連資料,也許是藉由通事的調查,再加以記錄而成;而藍鼎元帶著士兵冒險走一趟,有了實情的察考,既證明了陳文可信度之高,也同時進行若干增補。

  31. 二、德化為名、擴張為實的弔詭現象 所謂「德化」,其實是透過「馴化」以征服原住民。藍鼎元主張推展教化,宣揚儒家尊君思想及倫理觀,一切和教化在臺的漢人相同。假以時日,讓原住民逐漸不認同自己的文化,也不再結夥反抗。為政者宜避免給予過多的恩惠和關懷,以免原住民反而伺機製造禍端或坐大勢力。換句話說,必須寬嚴並濟,不得有矯枉過正的情形。另方面,為了保護「我民」(漢人),不惜用武力征討「不庭」(叛逆)的原住民,進而積極開發山地,聽任漢人前往墾殖,既可將原為生番所有的土地拓展為清帝國的領域,任由大清子民趨前拓殖,而更重要的是可藉此機會徵收生番的賦稅以充實國庫。

  32. (一)順逆法 所謂順逆法,是一種通過對順勢與逆勢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浪迭起,起伏變化的寫法。 首段作者有意省掉險峻路況的描述,而僅以「溯濁水溪之源,翼日可至水沙連內山」兩句話帶過,可稱得上「順勢」。然而隘寮丁勇「皆鷙悍,未甚馴良」,加上「王化所敷」只是「羈縻勿絕」的感慨,形成危疑不安的氣氛,更有著逆勢錯雜、波瀾起伏的效果。

  33. 「嗟乎!萬山之內有如此水,大水之中有此勝地」,親遊水沙連嶼後,藍鼎元發出一連串的讚嘆,水沙連是個贏過仇池,而與桃源並駕齊驅的海外樂土。就整個行文而言,此段遊賞的發展趨勢,無疑是順勢的,而且應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然而緊接著「但」字一出,以逆勢抒發缺憾和心聲, 「必時挾軍士以來遊,於情弗暢,且恐山靈笑我」、「所望當局諸君子,修德化以淪浹其肌膚,使人人皆得宴遊焉」。使順勢發展的過程中,再度面臨大障礙,以致無法一瀉而下。這即是順逆法的運用,「頓挫」之妙存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4. (二)疏密法 疏密,主要是個詳略問題。略寫則疏,詳寫則密、疏密相間是寫作謀篇的一個重要美學原理。 水沙連內山顯然不是全文的重點,所以僅在首段就地理位置、部落數量略作交代,以及末段附記土茶而已,並沒有隨意點染。而水沙連嶼既是本文書寫的主體,作者也就用了泰半的篇幅詳述,從自然風光到生活風貌,外加點出旨趣的結描部分。如此既與前者疏密相間,更是以疏襯密,以略顯詳,成功地凸出主旨,可為疏密法的典範之作。

  35. (三)伏應法 伏,即預伏,「是指作者在文章的前邊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出某種暗示」;應,即照應,作者針對伏筆,而在文章的後邊進行呼應、說明。像藍鼎元先在首段提及原住民丁勇「未甚馴良」、「王化」力有未逮,雖然與下文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的描寫,彼此似乎無法相銜接;可是到了抒發感受時,「但番人服教未深」、「修德化以淪浹其肌膚」這些句子的出現,即是用以呼應首段的伏筆。而隨著伏應法一路下來,我們也就能確切指出作者立言的旨趣了。

  36. (四)類比聯想法 將「桃花源」、「水沙連」類比,倒不是其地形地貌有何類似之處,而是著眼於兩處同為「洵不知帝力於何有」、自足自樂的國度。從意境氣氛和實際生活形態看來,水沙連使藍鼎元不再認為桃源是詭誕不可稽。類比之後,足以凸顯水沙連性靈意境之美,並且「信彭澤之非欺我也!」一切有如洪繻〈遊珠潭記〉(駢文篇)所說的「桃源真境,幸已身逢」。

  37. (五)縮放法 以「水沙連嶼」為立足點或圓心,逐步擴大畫面的景物範圍,由嶼(潭中小山)而潭,而四周大山,到山外溪流,畫面如由小而大的同心圓,也是由近而遠不斷地轉換、變化畫面,此為縮放法中的「放」。「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匯為潭。潭廣八、九里,環可二、三十里,中間突起一嶼」這幾句的畫面順序,恰好與上一小段落相反,這回是用縮放法中的「縮」。

  38. 語文天地 • 關於《東征集》 • 字辭辯證 日月潭 光華島

  39. 關於《東征集》 從書名東征集、平臺紀略即可知作者立於所謂「征討」、「平亂」的觀點,為鞏固統治政權而寫,題目即明白概括了主旨。平臺紀略為清治時期首部紀錄臺灣戰亂的史傳文學作品,繼之者有楊廷理與金門人林豪的東瀛紀事,及臺灣本土文人吳德功的戴案紀略、施案紀略。平臺記略一書的要旨在儆勵地方文武官員,當刻刻以吏治、民生為念,當起忠孝仁讓之心,而消其「犯上作亂」之氣。

  40. 東征集全書各篇俱以散文寫作。總體來看,根據內容觀察而言,除了少數遊記文章,絕大多數為說理性散文,表現出征戰期間諸項措施的協調或要求;再根據應用的形式而言,則大體是以實用性散文為主體,均為藍鼎元隨軍參謀期間的各級往來文書。讀者依次閱讀全書,可有如隨軍征討,彷彿親體戰情的變化起伏。以下透過多樣層次的分類,以便概觀其意涵:東征集全書各篇俱以散文寫作。總體來看,根據內容觀察而言,除了少數遊記文章,絕大多數為說理性散文,表現出征戰期間諸項措施的協調或要求;再根據應用的形式而言,則大體是以實用性散文為主體,均為藍鼎元隨軍參謀期間的各級往來文書。讀者依次閱讀全書,可有如隨軍征討,彷彿親體戰情的變化起伏。以下透過多樣層次的分類,以便概觀其意涵: 1.就編排體例綜觀

  41. 2.就行進時間分野 以朱一貴被清軍擒獲為界線作劃分,除了紀遊諸篇無從全然確知其時間外,統觀其他各篇,則前期涵括一、二卷,作品有十九篇;後期涵括三至六卷,文章計達三十四篇,顯示出實際上平臺之戰時程短,要求明確,而善後剿清經理的層面廣,諸事龐雜,東征集的確頗能精要取樣,反映政府官軍處理朱一貴事件的始末作為。前期以檄文為大宗,後期以論文為最大多數,顯示出前期以有效應戰為首要目標,後期則以長治久安的規劃為討論重點。

  42. 3.就文體歸類區別 包括有四大類,為:論辨體(政論)三十一篇、檄移體十六篇(含檄十三篇、露布三篇)、詔令體六篇(含札二篇、諭一篇、看語三篇)、遊記體七篇東征集中的「論」文占全體的半數以上,具體呈現出官員彼此思慮論辯的層面,實最能顯現思考者對局勢的掌握程度,也同時考驗了執筆者表陳邏輯條理的議論能力;檄文、露布顯示企圖;令諭、斷語必為上級對下級告知的文書;遊記體諸篇多為藍鼎元在臺地行跡的紀錄,所言深入內山水沙連,遠達北臺竹塹、後山花東,臺地之奇景異情,躍於紙上。

  43. ▲蠎 甲 問題討論 邵族生活風貌 寫景敘事之法 桃花源之喻 作者感受

  44. 一、說明本文所提及的邵族生活風貌和特色。 答: 1.住屋─繞著島嶼蓋屋而居,相當稠密,卻嚴格遵守禁忌,空出寬平的山頭,不敢在上面建房屋。

  45. 2.農漁─島上雖然沒有田地,卻編結筏子,「藉草承土以耕」,形成耕浮田的農作特色。捕魚方面,他們不用魚網,而是駕船射魚,一下子就能滿載而歸。2.農漁─島上雖然沒有田地,卻編結筏子,「藉草承土以耕」,形成耕浮田的農作特色。捕魚方面,他們不用魚網,而是駕船射魚,一下子就能滿載而歸。 3.娛樂─全家大小一塊喝酒吃魚,引吭高歌,不覺得有什麼帝力的束縛。 4.交通─全靠水路,所以船隻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他們的船隻叫「蟒甲」,也深具特色,是把樹幹挖空而成的獨木舟,大的可容納十幾個人,小的可乘載三、五位。

  46. 二、本文如何運用寫景、敘事二者交融的寫作技巧?

  47. 答:本文描繪水沙連嶼,顯然以奇麗的自然風光和具有特色的生活風貌為主。寫景是山水遊記的重頭戲,本文也是先勾勒水沙連嶼四周的景物,「山青水綠,四顧蒼茫,竹樹參差,雲飛鳥語」,輕描淡寫,壯麗柔美已兼而有之。接著,作者更就島上原住民的生活風貌濃筆彩繪,以自然風光為背景,進行食、住、行、樂等人文經濟地理的敘述。既增加作品的生動性,更讓讀者感受到原住民的生活特色和生命力,體認其人文精神和意義,這就是運用寫景、敘事二者交融的效果。答:本文描繪水沙連嶼,顯然以奇麗的自然風光和具有特色的生活風貌為主。寫景是山水遊記的重頭戲,本文也是先勾勒水沙連嶼四周的景物,「山青水綠,四顧蒼茫,竹樹參差,雲飛鳥語」,輕描淡寫,壯麗柔美已兼而有之。接著,作者更就島上原住民的生活風貌濃筆彩繪,以自然風光為背景,進行食、住、行、樂等人文經濟地理的敘述。既增加作品的生動性,更讓讀者感受到原住民的生活特色和生命力,體認其人文精神和意義,這就是運用寫景、敘事二者交融的效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