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628 Views
教育政治學研究 經驗分享. 王麗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 國科會教育學門研習營. 報告大綱. 什麼是教育政治學研究? 教育政治學的研究主題? 如何進行教育政治分析? 我進行教育政治學的經驗與感想? 教育政治學議題討論. 什麼是教育政治學?. 教育應該跟政治發生關係嗎? 教育有無可能中立呢?. 為什麼教育要和政治扯上關係?. 我必須去研究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子女或許會有學習數學和哲學的自由,而他們的子女也才有可能有權學習繪畫、作詩、音樂和建築。. 為什麼教育要和政治扯上關係?.
E N D
教育政治學研究經驗分享 王麗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 國科會教育學門研習營
報告大綱 • 什麼是教育政治學研究? • 教育政治學的研究主題? • 如何進行教育政治分析? • 我進行教育政治學的經驗與感想? • 教育政治學議題討論
什麼是教育政治學? • 教育應該跟政治發生關係嗎? • 教育有無可能中立呢?
為什麼教育要和政治扯上關係? • 我必須去研究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子女或許會有學習數學和哲學的自由,而他們的子女也才有可能有權學習繪畫、作詩、音樂和建築。
為什麼教育要和政治扯上關係? • Get Politics out of education and get the school out of politics • 大P與小P
什麼是教育政治學? 教育上 • 管理眾人之事 • 權力(鬥爭) • 意識型態 • 政治策略 • 價值
政治即是價值 • 不同的價值與信仰系統如何與教育政治產生關連?對立的價值系統又對學校教育產生那一些影響?這些問題構成了教育政治學者研究的內涵,也構成了教育政治學「是什麼」的部份。
教育政治學五個待處理的問題 • 誰應該上學? • 學校教育的目的為何? • 兒童應該學習什麼? • 誰應該決定學校方向與政策等問題? • 誰應該為學校教育付費?
價值的內涵 • 選擇(choice): 干預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應該儘量保存人們選擇的自由。
價值的內涵 • 效率(efficiency): 需要有有秩序、可預測以及受控制的系統來確保不同團體之間的衝突不會威脅到社會秩序,這點有賴政府提供有效率、有秩序的公共服務。
價值的內涵 • 均等(equity): 對於這項價值政府所能作的是程度的問題,是有作與沒有做之間的差別。基本上政府無法消除不平等,只能減輕不平等,者有在該項不平等被認為是相當嚴重必須消除時,政府減輕不平等的行動才會有合法的基礎。
價值的內涵 • 品質與卓越的追求(quality): 政府的施政必須要能夠保證提高公民生活的品質,政府所提供的服務只有在其品質和私人機構一樣好或更好時才能合法化。
Politics of Education Yearbook • 1987 "The Politics of Excellence and Choice in Education" -- W. Boyd & C. Kerchner (eds.) • 1988 "The Politics of Reforming School Administration" -- J. Hannaway & R. Crowson (eds.) • 1989 "Education Politics for the New Century" -- D. Mitchell & M. Goertz (eds.) • 1990 " Politics of Curriculum and Testing" -- S. Fuhrman & B. Malen (eds.) • 1991 " The Politics of Urban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J. Cibulka, R. Reed, & K. Wong (eds.) • 1992 "The New Politics of Race and Gender" -- C. Marshall (ed.) • 1993 "The Politics of Linking Schools and Social Services" -- : L. Adler & S. Gardner (eds.) • 1994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Politics" -- J. Scribner & D. Layton (eds.) • 1995 "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 R. Crowson, W. Boyd & H. Mawhinney (eds.) • 1996 " Expertise versus Responsiveness in Children's Worlds" -- M. McClure & J. Lindle (eds.) • 1997 "The Politics of Accountability" -- R. Macpherson, J. Cibulka, D. Monk & K. Wong (eds.) • 1998 "Accuracy or Advocacy: The Politics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 B. Cooper & E. V. Randall (eds.) • 1999 "The Politics of Teacher Education" -- K.S. Gallagher & J.D. Bailey (eds.) • 2000 "Interest Groups in United States Education" -- H. Mawhinney & C. Lugg (eds.) • 2001 "Interest Groups in Education" (double edition in Educational Policy; check the coeditors) • 2002: Elections and Education (Double issue in Ed Policy; edited by V. Darleen Opfer and Kenneth K. Wong • 2003: The Poli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 Michael McLendon and James Hearn (eds.) • 2004: Curriculum Politics in Multicultural America -- Bonnie C. Johnson Fusarelli and William L. Boyd (eds.)
Politics of Education Yearbook • 2003: The Poli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 Michael McLendon and James Hearn (eds.) • 2004: Curriculum Politics in Multicultural America -- Bonnie C. Johnson Fusarelli and William L. Boyd (eds.) • 2005: “The Politics of Teacher and Administrator Prepar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ora Cohen-Vogel & Carolyn Herrington, eds • 2006: “Power, Educ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Social Justice,” Andrea K. Rohrer & Catherine A. Lugg, eds • 2007: “The Politics of Privatization,” Katrina Bulkley & Lance Fusarelli, eds. • 2008: “Fear and the Emerging Politics of Educational Reform,” Rick Ginsburg & Bruce Cooper eds. • 2009: “The Politics of Advocacy in Education" edited by Janelle Scott (New York University), Christopher Lubienski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nd Elizabeth DeBray-Pelot (University of Georgia)”. • 2010: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Leadership & Identity in Multiple Contexts" edited by Jeffrey S. Brooks,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Brendan D. Maxcy, 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polis
我的教育政治學研究主題 • 教育治理機制(國家、市場、民間) • 中央教育治理 • 地方教育治理 • 政治社會化 • 課程政治 • 研究與政治 • 經費分配與政治 • 教育壓力團體與政治
我的教育政治學研究主題 • 教育政策歷程之政治分析 • 教育政策內容之政治分析 • 教育改革政治分析 • 微觀政治 • 教育政治學研究方法與倫理
如何進行教育之政治研究 • 與一般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無異,但是在倫理上的責任更複雜 • 常用的資料蒐集方法:訪談、文件分析、調查 • 常用的分析角度:一般質性分析、批判論述分析
如何進行教育之政治研究 • 教育研究中的菁英訪談 • 菁英接受訪談的動機 • 表達自己的觀點 • 對研究主題關心 • 澄清或說明 • 提出警告 • 助人 • 害人
如何進行教育之政治研究 • 接觸菁英訪談的困難 • 政治文化的限制(我現在只想好好的過完剩下來的公務人員生涯) • 不易維持的匿名性 • 時間限制 • 守門人的過濾 • 菁英確認的困難
如何進行教育之政治研究 • 訪談關係 • 權力關係 • 對抗關係
如何進行教育之政治研究 • 資料問題 • 個人意見或是團體意見(教育部的立場是) • 訪談資料的信實度 • 組織環境與文化的影響 • 擔心受評論 • 組織文化氣氛 • 研究問題敏感性 • 擔心不可預見的後續影響(基於行政倫理,無法評論長官) • →說謊、保留、簡化、表面
如何進行教育之政治分析 • 政策或行動之政治成因分析 • 政策或行動之政治效果分析
我進行教育政治學研究的經驗與感想 • 由課程社會學到政治學 • 相信制度與系統的改變在某個程度上可以影響教育發展
我進行教育政治學研究的經驗與感想 • 王麗雲(2009-2011)。教育政策借用問題及其評估指標建置,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98-2410-H-003-008-MY2) • 王麗雲(2007-2008)。地方教育治理制度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96-2413-H-003-053-SS2)。 • 王麗雲(2006)。地方權力結構與教育治理關係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95-2413-H-003-007)。 • 王麗雲(2002)。我國縣市政府教育局局長角色與功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新進人員研究補助。
我進行教育政治學研究的經驗與感想 • 王麗雲(2009-2011)。教育政策借用問題及其評估指標建置,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98-2410-H-003-008-MY2) • 王麗雲(2003)。校園行政創新行動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龍安國小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1- WFA 0300642)。 • 王麗雲(2001)。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制定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整合型計畫之子計畫(NSC90-2413-H-003- 001)。王麗雲(2000)。研究所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新進人員研究補助。 • 潘慧玲、王麗雲(共同主持)(1999-2000)。學校授權賦能組織之研究—以教師會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NSC89-2420-H-003-002-F-19)。
我進行教育政治學研究的經驗與感想 • 研究案例一:地方權力結構與教育治理關係之研究 • 特定縣市之地方權力結構如何?縣市政府首長及教育局長在此地方權力結構中的結構位置與角色為何? • 不同地方權力結構對地方教育治理的影響如何?管道為何?成因為何? • 特定縣市政府教育局如何因應地方權力結構對教育的影響?這些作法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如何?
我進行教育政治學研究的經驗與感想 • 研究規劃與流程
我進行教育政治學研究的經驗與感想 • 研究案例二:地方教育治理制度研究 • 瞭解我國地方教育治理制度的現況與問題; • 分析我國地方教育治理制度民主權與專業權的運作現況與管道; • 整理歸納主要國家地方教育治理之模式與利弊得失: • 提供建構或修正我國地方教育治理制度的規劃。
進行教育政治學研究的經驗與感想 • 倫理的議題:在小小的臺灣中研究公眾人物與議題的難處 • 能不能揭露個別縣市? • 能不能揭露特定人士,如某個政治人物的施政問題? • 有必要主持公道甚至法律嗎? • 傷了人,能不傷己嗎?傷了己,還能做研究嗎? • 不傷人,研究還有用嗎?研究的結果如果不公佈於世,是民主的傾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