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67 Views
中医学导论.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中医学的起源.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 热熨法和灸法: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 针刺疗法:使用石器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黄帝内经 》 ——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 难经 》 —— 补充了 《 黄帝内经 》 的不足. 孕育于战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神农本草经 》 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 365 种 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 《 伤寒杂病论 》
E N D
中医学导论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中医学的起源 •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 •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 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 • 热熨法和灸法: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 • 针刺疗法:使用石器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 ——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孕育于战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神农本草经》 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 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 《伤寒杂病论》 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奠基于秦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诸病源候论》 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针灸甲乙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种针灸专书 《唐本草》 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阐发于晋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寒凉派”;张从正 “攻下派” 李杲 “补土派”;朱丹溪 “养阴派” 深化于金元
成熟于明清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本草纲目》 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一万多个 治疗温病(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的成就 叶桂《温热论》; 薛雪的《湿热条辨》 吴瑭《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医林改错》 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 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 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 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 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 辉煌于现代
著名医家及其学术成就 • 扁鹊 “起死回生” • 张仲景 “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 葛洪 “炼丹术” • 陶弘景 “诸病通用药” • 孙思邈 “大医精诚”“药王”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 • 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
六腑 五体 五脏 五官 经络 九窍 四肢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人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 季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 人体: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 • 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 • 人体:必须与之相适应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二、恒动观念 1.自然界是恒动的 2.人体生命是恒动的 生理:气:“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血:“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病理: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转化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三、辨证论治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 辨证:把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三、辨证论治 中医诊病主要不着眼于“病”的异同, 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 感冒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暑湿感冒 体虚感冒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三、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 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 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 同样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思维方法 中医思维的三个层次 • 初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 中层——形象思维 • 高层——灵感思维与特异思维
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比较 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 中医:偏重于功能联系、整体综合和动态改变,属宏观整体医学。 西医:偏重于结构还原、解剖分析和实验比较,属微观分析医学。
中医学主要学术内容 • 中医临床知识及技能 • 中药方剂知识与经验 • 养生保健技能及生活科学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元 气 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元气论 气: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 “元者犹原也” “元者为万物之本”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气的基本特征 •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 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 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 气化和形气转化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元气论对中医学的渗透 • 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 说明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 说明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 阳光的向背: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 引申: 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 • 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 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的特征 阳:剧烈运动的、外向的、 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 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