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629 Views
第三章 千變萬化 的天氣. 大氣的組成和結構 天氣變化 氣團和鋒面 台灣的氣象災害 天氣預報. 大氣的 組成和結構. 大氣主要成分. 氣體 為主,以及少量的 液體 和 懸浮微粒 所組成。 懸浮微粒: 漂浮在大氣當中的 又可稱為 氣懸膠體 簡稱 氣膠. 控制天氣的氣體. 天氣變化 水循環 。 水循環的 蒸發(晴天)、 凝結(陰天)、 降水(雨天), 造就了天氣變化。 僅 對流層 有天氣。. 溫室氣體. 吸收 地表輻射之紅外線 的氣體 包含了 CO 2 、 CH 4 、 H 2 O 、 NO 2 、 O 3 、 CFCs. 低層大氣的主要成份.
E N D
第三章千變萬化的天氣 大氣的組成和結構 天氣變化 氣團和鋒面 台灣的氣象災害 天氣預報
大氣主要成分 氣體為主,以及少量的液體和懸浮微粒所組成。 懸浮微粒:漂浮在大氣當中的又可稱為氣懸膠體簡稱氣膠
控制天氣的氣體 天氣變化水循環。 水循環的蒸發(晴天)、凝結(陰天)、降水(雨天),造就了天氣變化。 僅對流層有天氣。
溫室氣體 吸收地表輻射之紅外線的氣體 包含了CO2、CH4、H2O、NO2、O3、CFCs
低層大氣的主要成份 有循環系統
低層大氣的主要成份 有循環系統 總合溫室效應能力最高 單一溫室效應能力最強 ∵惰性氣體 可吸收UV,保護生物
大氣能量來源 外營力的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熱輻射以及地表輻射 太陽加熱地表後,再透過地表放熱加熱大氣
太陽輻射與地表輻射 太陽輻射以 可見光波段為主 多數大氣不易直接吸收能量。
太陽輻射與地表輻射 地表輻射以紅外線波段為主。較易被多數氣體直接吸收其能量。
總能量收支恰成平衡 大氣能量收支 100% 65% 20% 15% 20% 5% 10% 55% 50% 2% 3%
大氣垂直結構 對流層 平流層 中氣層 增溫層
大氣梯度 溫度隨高度的變化程度,我們稱之為大氣梯度。 大氣梯度即為大氣分層劃分依據。
大氣垂直結構 對流層 平流層 中氣層 增溫層
對流層 • 以對流為主 • 空氣DMAX • 具天氣變化 • 平均厚度約11km。
對流層厚度 對流層厚度與熱對流強弱隨有關,對流越旺盛對流層越厚 故厚度隨地理緯度、季節、晝夜改變。
溫度變化性質 大氣主要吸收地表所輻射之紅外線輻射熱 故高度↑氣溫↓
大氣梯度 故對流層大氣梯度 乾燥大氣約為-10°C/km 潮溼大氣約為-5°C/km ∵水氣凝結放熱
學測練習 某地地面空氣溫度是26℃,假設空氣塊自地面上升而形成積雲,積雲雲底離地面約2000公尺,且雲頂離地面超過3 公里,則該地上空3000公尺高處的雲中溫度大約是多少? • -4 ℃ • 1 ℃ • 6 ℃ • 11 ℃
平流層(臭氧層) 以水平運動為主無垂直對流運動氣流穩定。
平流層分層 依大氣梯度可分為上平流層和下平流層 上平流層 下平流層
下平流層 • 臭氧稀少,故氣溫無太大變化 • 長途飛航的航線 上平流層 下平流層
上平流層 • 含大量臭氧別名臭氧層 • 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分解放熱令溫度升高 上平流層 下平流層
臭氧洞 受到NO2及CFCs等分子影響造成臭氧減少,於 每年十月在南極 出現稀薄區域 上平流層 下平流層
中氣層 大氣的中間層 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熱源來自於平流層的臭氧分解熱 Tmin
增溫層 大氣溫度呈現遞增趨勢之處 別名熱氣層、電離層
大氣梯度變化成因 氣體分子受到太陽高能輻射造成分子激發在激發過程中釋放熱能&光 因此溫度上升 &造成極光
增溫層特色 人造衛星多數都放置於本層
中場休息時間 什麼電視這麼重要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