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第八章 织物的外观及其保持性检验

第八章 织物的外观及其保持性检验. 一、纺织品颜色与色差 (一)颜色的表示方法 颜色:物体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特性表现在人视觉上所产生的反映。 1. 分类: 非彩色: 只有明度而无色相和彩度的一类颜色。包括从白到黑以及无数介于白黑之间的灰色。 彩色: 非彩色以外的各种颜色。所有的彩色都对可见光内的某一部分波长有比较明显的吸收。. 2. 基本特征 ( 1 )色相(色调) :是指彩色彼此互相区分的特性。 可见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表现为视觉上的各种色调,如红、橙、黄、绿、蓝等。

drea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 织物的外观及其保持性检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织物的外观及其保持性检验 一、纺织品颜色与色差 (一)颜色的表示方法 • 颜色:物体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特性表现在人视觉上所产生的反映。 1. 分类: • 非彩色:只有明度而无色相和彩度的一类颜色。包括从白到黑以及无数介于白黑之间的灰色。 • 彩色:非彩色以外的各种颜色。所有的彩色都对可见光内的某一部分波长有比较明显的吸收。

  2. 2. 基本特征 (1)色相(色调):是指彩色彼此互相区分的特性。 • 可见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表现为视觉上的各种色调,如红、橙、黄、绿、蓝等。 • 物体表面色的色相取决于三个方面:①照明体光源的光谱组成,②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特性,③不同的观察者。 (2)饱和度(纯度、彩度):是指彩色的纯度。 • 可见光范围内的各个光谱色其饱和度都是1,即饱和度最高。 • 饱和度的高低可以从光谱色与白光的混合来理解。任意一个颜色都可以看成是白光与光谱色混合后得到的,此时白光的成分越多,则饱和度越低,白光的成分越少,则饱和度越高。

  3. (3)明度(亮度):表示物体表面明亮程度的一种属性。(3)明度(亮度):表示物体表面明亮程度的一种属性。 • 在非彩色中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而灰色的明度则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 • 各种不同的彩色也有明度高低之分,通常明亮的颜色明度高,而比较暗的颜色则明度较低。如同样都是红色,暗红色的明度就低于浅红色。 一般地说,色相取决于有色物质的颜色,饱和度和颜色的鲜艳度有关,而明度取决于有色物质的浓淡。但是,这些关系往往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4. 颜色立体 • 常用三维空间的类似球体模型来表示颜色的三个特征。 • 图中纵坐标表示明度,围绕纵轴的圆环表示色相,离开纵轴的距离表示饱和度。

  5. 3. 表示方法 色刺激:引起色知觉的光 表色系:表示由于色刺激而产生的色知觉的体系,通常分为混色系和显色系两大类。

  6. (1)CIE—XYZ表色系统 • 颜色最通用的表示方法:国际照明协会(CIE)推荐的三刺激值表示法,主要有CIE 1931—RGB基础表色系统、CIE 1931—XYZ表色系统、CIE 1964补充表色系统。 • 三色系统的三原色光为:红(R)波长为700.0nm可见光谱长波末端,绿(G)波长为546.1nm水银光波,蓝(B)波长为435.8nm水银光谱。又设R、G、B为颜色的混合比例,也称为三刺激值或三色系数。这样某个颜色就可以表达为:F =R(R)+G(G)+B(B) 当R =G =B 为标准白光,当R、G、B 各不相等时即为不同的颜色。 • CIE三刺激值:是指在三色系统中,与待测光达到色匹配所需的三种原刺激的量。

  7. 以三刺激值表示某个颜色时,这一点是三维空间的某一个点,较为抽象,所以人们通过R、G、B 引入一组红、黄、蓝的相对值,分别为r、g、b。r=R /(R + G + B)g=G /(R + G + B) b=B/(R + G + B) • 色品图:由于r + g + b =1,这些新的参数把原来的三维空间直角坐标改变成了二维平面直角坐标,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两个,第三个就可以计算出来。把r值对g值作图,该图称为色品图或色度图,r、g 值称为色度坐标。 • CIE1931—XYZ表色系统:CIE1931—RGB表色系统的r、g、b 是从实验得出的,可以用于色度系的计算,但是在计算中出现了负值,所以国际照明委员会在此基础上,以三个假想的原色光(X)、(Y)、(Z)建立起一个新的国际通用的色度学系统,称为CIE1931标准色度学系统,亦称之为CIE1931—XYZ表色系统。

  8. 在CIE1931—XYZ系统表色法中,某个颜色可表示为:在CIE1931—XYZ系统表色法中,某个颜色可表示为: F =X(X)+Y(Y)+Z(Z) • 经过计算,得出三个假想的原色光(X)、(Y)、(Z)三点落在r-g色度图中的坐标为: X: r=1.2750 g=-0.2778 b=0.0028 Y: r=-1.7392 g=2.7671 b=-0.0279 Z: r=-0.7431 g=0.1409 b=1.6022 • 这样CIE1931—XYZ系统既保持了CIE1931—RGB系统的关系和性质,又避免了计算时由于出现负值而引起的麻烦。

  9. (2)孟塞尔表色系统 • 色空间:每个颜色在色相、明度、彩度组成的圆柱坐标系中都对应着一点,并且在这个坐标系中,色相、明度、彩度在视觉上都是等间隔的,色卡间的色差与这个颜色空间中两个颜色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成比例。这样的空间称为色空间。 • 色立体:人们常按其中的坐标点,等间隔地做成许多色卡,由三个坐标方向上的色卡可以构筑成一个立体图形,又称色立体。

  10. 孟塞尔色立体 • 明度(V):圆柱坐标的中心轴,从V=0的黑到V=10的白; • 彩度(C):与明度轴垂直的圆形等明度平面上半径的大小。明度轴的彩度C=0,半径越大,即与明度轴距离越远,则彩度越高,即纯度越高。 • 色相(H):以围绕纵轴的环形结构来表示,常称为孟塞尔色相环。包括五种主要色相,即红(R)、黄(Y)、绿(G)、蓝(B)、紫(P)和五种中间色相,即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红紫(RP),以红、黄、绿、蓝、紫的顺序顺时针方向排列。每一种色相又分成10个等级,即从1到10。

  11. (二)色差与色差公式 • 色差:是指两个颜色在颜色知觉上的差异,它包括明度差、彩度差和色相差三个方面。 • 我国测色系统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涉及到的色差公式比较多,常用的有CIE LAB色差公式、CMC( )色差公式等。CMC( )色差公式已被推荐用于纺织品色牢度和色差计算以及蓝色羊毛标准分级的色差对照中。 • GB/T 8424.3—2001《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色差计算》规定了一个在相同条件下计算两个相同材料试样间色差的方法。该方法采用CMC( )色差公式进行比较,可提供一个总色差值 ,以表明在更接近均匀色空间中试样与标样间的色差,同时可得到色差的三个单独因数(明度、彩度和色调)。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12. (三)颜色与色差的测量方法 • 纺织品颜色测定主要有人工测色(目视评定)和仪器测量两类方法。人工测色具有直观性,但是测色结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仪器测量虽能较准确、客观、重复定量,却因结构差异使不同仪器间可比性不强,并很难反映颜色的复杂心理刺激作用。因此,两类方法都是颜色测量所不可缺少的。 • 人工测色:需要规定一些基本条件来增加测色结果的统一性和可靠性。 • 仪器测量:一个固体表面颜色的三刺激值可用公式计算,其中标准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x(λ)y(λ)z(λ),调整因数k和分隔间隔dλ以及光源的光谱能量S(λ)分布都是已知的,因此,只要测得物体的分光反射率ρ(λ),就可以计算出物体表面色的三刺激值。

  13. GB/T 8424.1—2001《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表面颜色的测定通则》规定了利用反射方法测定不透明或几乎不透明材料的颜色数据。 • 照明/观测条件: ①垂直/45(0/45): ②45/垂直(45/0): ③垂直/漫射(0/d): ④漫射/垂直(d/0): 其中:垂直——表示照明光束轴线(或观测方向)和样品表面法线间的夹角不超过10°; 45——表示照明光束轴线(或观测方向)和样品表面法线间的夹角为 0——表示照明光束轴线(或观测方向)和样品表面法线间的夹角不超过10°; d——表示漫射(积分球)。

  14. 颜色仪器测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方法: (1)分光光度法:测量物体反射的光谱功率分布或物体本身的光度特性,然后再由这些光谱测量数据通过计算的方法求得物体在各种标准光源和标准照明体下的三刺激值。这是一种精确测量颜色的方法。测色仪器为分光光度计。 (2)光电积分法:通过把探测器的光谱响应匹配成所要求的CIE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曲线或某一特定的光谱响应曲线,来对被测量的光谱功率进行积分测量。可由仪器的响应值直接给出试样和标样的三刺激值,测量速度快,也具有适当的测量精度。测色仪器有光电积分式色度计、色差计等。

  15. 二、纺织品白度与光泽 1. 白度的评定 (1)白色是一群颜色的总称,一般来讲,白色是明度高、彩度低,主波长约为470~570nm,亮度Y>70,兴奋纯度小于0.1的一群颜色。 (2)白度的评价方法: ①比色法:待测样品与已知白度的标准样进行比较以确定样品的白度。标准白度样卡(白度卡)通常分十二档,以嘧胺塑料或聚丙烯塑料制成,前四档不加增白剂,后八档加增白剂。目前我国没有白度卡,有少数是从国外引进的,应用不甚普遍。 ②仪器测量:先用分光光度计或滤色片或测色仪测定试样的光谱反射或三刺激值,然后计算白度值。由于此方法只提供相对评价而非白度的绝对评价,故仅适用于在等同仪器或已知其测量系数相当接近的仪器上测量试样并进行比较。 • 目视或仪器评定白度时,试样一般不宜太小,且应注意试样的透明度。通常试样应由多层组成,以防止影响试样背景的明度或试样的光谱反射率值。

  16. 2. 光泽的评定 (1)光泽:因反射光的空间分布而产生的物体表面的视觉特性。 (2)光泽的评定: ①感官目测评定 ②仪器定量测试 • 指标:对比光泽度——是指试样正反射光强度对漫反射光强度的比值。 • 光泽度的测定通常使用变角光泽仪,我国国家标准GB 8686—1988推荐使用国产的YG814型织物光泽仪。

  17. 三、纺织品色牢度 • 色牢度:是指纺织品的颜色对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各种作用的抵抗力。 • 色牢度试验:是让一小块有色纺织品试样受到人为的模拟作用后,根据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来评定色牢度等级。 • 由于棉、麻、毛、丝、化纤各种不同原料使用的染料不同,同时印染织物的用途不同,对染色牢度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在色牢度试验方法标准中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13组、80多个标准。其中比较常用的是耐磨擦、耐洗、耐汗渍、耐干洗、耐水、耐热压、耐光、耐刷洗、耐唾液等色牢度试验方法。

  18. 1.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的一般规定 (1)灰色样卡 • 灰色样卡:对印染纺织品色牢度进行评定时,用作对比的灰色标准样卡,包括变色样卡和沾色样卡。 • GB 250《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变色样卡是对印染纺织品色牢度进行评定时,用作试样变色程度对比标准的灰色样卡。变色样卡由五对无光的灰色小卡片(或布片)组成,根据可分辨的色差分为五个牢度等级,即5、4、3、2、1,在每两个级别中再补充半级,即4-5、3-4、2-3、1-2,合称为五级九档灰卡。每对的第一组成均是中性灰色,其中仅5级的第二组成与第一组成一致,其他各对的第二组成依次变浅,色差逐级增大。 • GB 251《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沾色样卡是对印染纺织品色牢度进行评定时,用作贴衬织物沾色程度对比标准的灰色样卡。沾色样卡由五对无光的灰色或白色小卡片(纸片或布片)组成,同样分为五级九档。每对的第一组成均是白色,其中仅5级的第二组成与第一组成一致,其他各对的第二组成依次变深,色差逐级增大。

  19. (2)蓝色羊毛标准 • GB 730《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光和耐气候色牢度蓝色羊毛标准》中规定了蓝色羊毛标准的原理和试验方法。 • 蓝色羊毛标准是以规定深度的八种染料染于羊毛织物上制成,共分八级。在光的照射下,1级褪色最严重,8级最不容易褪色。如果4级在光的照射下需要一定时间以达到某种程度褪色,则在同样条件下,产生同等程度的褪色,3级约需要一半的时间,而5级约需要增加一倍的时间。

  20. (3)试样准备与色牢度评定原则 • GB/T 6151《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试验通则》对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方法作了统一介绍。 ①取样与试样准备 • 试样:一小块备作试验用的纺织材料,通常是从一块能代表批量染色或印花纺织材料的大样上取得的。试样应在距整匹织物两端2m以外,离布边5㎝以外处取样,织物应平整无皱纹。印花布应包括同色位的全部色泽,若在一块试样中各种色泽无法取全时,可分别取数块同样大小的试样,使各种色泽均能包括。 • 组合试样:由试样与一块或两块经选定作为评定沾色用的贴衬织物所组成。 • 制备组合试样:可用两块单纤维贴衬织物也可用一块多纤维贴衬织物。用两块单纤维贴衬织物组合试样时,将试样夹于两块贴衬织物之间;用一块多纤维贴衬织物组合试样时,试样正面应与多纤维贴衬织物相接触。组合试样通常沿一短边缝合,但某些试验方法缝四边。

  21. ②标准贴衬织物的选择与使用 • 贴衬织物:一小块由单种纤维或多种纤维制成的未染色织物,在试验中用以评定沾色。 • 单纤维贴衬织物:一般是指单位面积具有中等质量的平纹织物,不含化学损伤的纤维、整理剂、残留化学品、染料或荧光增白剂。国家标准规定,单纤维标准贴衬织物主要有棉和粘纤贴衬(GB 7565)、毛贴衬(GB7568.1)、聚酯贴衬(GB 7568.4)、聚丙烯腈贴衬(GB 7568.5)、丝贴衬(GB 7568.6)、聚酰胺贴衬(GB 11403)、亚麻贴衬和苎麻贴衬(GB/T 13765) 。 • 使用两块单纤维贴衬织物时,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按各个试验方法中指定的类别选用。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次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贴衬织物应与试样尺寸相同(通常为40mm×100mm)。

  22. 多纤维贴衬织物:是由各种不同纤维的纱线制成,每种纤维形成一条宽度至少为15mm、厚度均匀的织条。多纤维贴衬织物:是由各种不同纤维的纱线制成,每种纤维形成一条宽度至少为15mm、厚度均匀的织条。 • GB 11404规定有两种不同的标准多纤维贴衬织物:一种是丝、漂白棉、聚酰胺、聚酯、聚丙烯腈、毛;另一种是丝、漂白棉、聚酰胺、聚酯、聚丙烯腈、粘纤,分别根据需要选用。 • 使用一块多纤维贴衬织物时,不可同时有其他的贴衬织物,否则会影响多纤维贴衬织物的沾色程度。

  23. ③色牢度评定原则 • 色牢度评定:根据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分别评定的。试样的其他可见变化,如光泽或收缩变化等表面影响,应考虑作为单独特性如实记录。 • 评定各种色牢度时,试样与样卡应放在同一平面上,并按同一方向排列。样卡放在评定者左方,试样放在评定者右方,眼睛离布面距离30~40㎝。评级时应在晴天并采用北昼光,或用一个等效的光源,照度等于或大于600lx。入射光与织物表面约为45°,观察方向大致垂直于织物表面。 • 评定色牢度级别时,是以试后样与原样之间以目测对比色差的大小为依据,以样卡色差程度与试样相近的一级作为试样的牢度等级。印花布的各种色泽以最低等级作为代表。只有当试后样和原样间无色差时,才能评为五级。贴衬织物的沾色程度不论是从处理浴中吸收染料或从试样上直接转移的颜色,都是以目测检验贴衬织物与试样接触的一面加以评定的,处理浴的颜色一般不需考虑。试验中的每种贴衬织物都要评定沾色,缝线针脚处可以不计。

  24. 2. 耐磨擦色牢度 • 耐摩擦色牢度:是指纺织品的颜色耐摩擦的能力,分为干摩擦和湿摩擦。有色材料的耐摩擦色牢度主要取决于浮色的多少和染料与纤维结合情况等因素。 • GB/T 3920-1997《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摩擦色牢度》规定了各种纺织品,包括纺织地毯及其他绒类织物耐摩擦色牢度的试验方法。 • 试验原理:将试样分别用一块干摩擦布和湿摩擦布摩擦,绒类织物和其他纺织品分别采用两种不同尺寸的摩擦头,摩擦布的沾色用灰色样卡评定。 • 试验:在耐磨擦色牢度试验机上进行。湿摩擦布必须用三级水浸湿,并使用轧液装置,使其含水量在95%~105%。摩擦结束后,在室温下晾干。 • 评定:去除摩擦布上的试样纤维,用灰色样卡评定摩擦布的沾色级数。

  25. 3. 耐洗色牢度 • 耐洗色牢度:纺织品的颜色耐皂洗的程度。 • GB/T 3921.1—1997至GB/T 3921.5—1997规定了五种耐洗色牢度试验,包括从温和到剧烈的洗涤操作范围。 • 原理:将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最后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 制备组合试样时,若使用两块单种纤维贴衬织物,则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由下表规定的纤维制成。

  26. 耐洗色牢度单纤维贴衬织物

  27. 4. 耐汗渍色牢度 • 耐汗渍色牢度:是指纺织品的颜色耐汗液作用的能力。 • GB/T 3922—1995《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试验方法》中规定:在含有组氨酸的酸、碱试液里分别放入一块组合试样,在室温下放置30min;取出试样,将其夹在两块试样板中间(试样受压12.5kPa);把带有组合试样的酸、碱二组装置放在恒温箱内,在37±2℃的温度下放置4h;展开组合试样,悬挂在温度不超过60℃的空气中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每一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与试样接触一面的沾色。 • 整个试验需要两个组合试样,单种纤维贴衬织物按标准规定。

  28. 5. 耐干洗色牢度 • 耐干洗色牢度:是指纺织品的颜色耐干洗剂作用的能力。 • GB/T 5711—1997《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干洗色牢度》规定了测定各类纺织品的颜色耐干洗性能的方法,该方法不适用于评价纺织品整理的耐久性,也不能用来评价纺织品的颜色耐干洗店所使用的去除斑渍操作的能力。 • 试验原理:将纺织品试样和不锈钢片一起放入棉布袋内,置于全氯乙烯内搅动,然后将试样挤压或离心脱液,在热空气中烘燥,用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试验结束,用透射光将过滤后的溶剂与空白溶剂对照,用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评定溶剂的着色。

  29. 6. 耐水色牢度 • 耐水色牢度:是指纺织品的颜色耐水浸渍的能力。 • GB/T 5713—1997《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中规定,将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在一起,浸入水中,完全润湿后挤去水分,置于试验装置的两块平板中间,承受规定压力(12.5kPa);带有组合试样的装置放入烘箱内,在37℃±2℃下处理4h;展开试样,悬挂在不超过60℃的空气中干燥。分别用灰色样卡评定干燥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 组合试样的制备方法与耐洗色牢度基本相同,单种纤维贴衬织物按标准规定。

  30. 7. 耐热压(熨烫)色牢度 • 耐热压(熨烫)色牢度:纺织品的颜色耐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的能力。 • GB/T 6152—1997《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热压色牢度》规定了测定各类纺织品的颜色耐热压和耐热滚筒加工能力的试验方法。加热装置由一对光滑的平行板组成,下平板上覆盖着石棉板、羊毛法兰绒和干的未染色棉布。 • 热压试验: ①干压:干试样置于规定温度和规定压力的加热装置中受压15s; ②潮压:干试样用一块湿的棉贴衬织物覆盖,加热装置中受压15s; ③湿压:湿试样用一块湿的棉贴衬织物覆盖后,加热装置中受压15s。 • 评定:试验后立即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用棉贴衬织物沾色较重的一面评定),然后试样在标准大气中调湿4h后再评定一次试样的变色。 • 加压温度:按照纤维类型和织物或服装的组织结构来确定。如为混纺品,所用的温度应与最不耐热的纤维相适应。通常使用三种温度:110℃±2℃;150℃±2℃;200℃±2℃,必要时也可采用其他温度。

  31. 8. 耐光色牢度 • 耐光色牢度:是指纺织品的颜色耐天然日光作用的能力。 • GB/T 8427—199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和GB/T 8428—1987《纺织品耐光色牢度试验方法 碳弧》分别规定了两种测定各类纺织品颜色耐相当于日光的人造光作用色牢度的方法。 • 试验时,将纺织品试样与一组蓝色羊毛标准一起在人造光源下按规定条件曝晒,然后将试样与蓝色羊毛标准进行变色对比,评定色牢度。 • 用氙弧或碳弧代替天然日光进行耐光色牢度试验,除了光源和曝晒条件有所不同之外,在试样制备、操作程序和评级等方面都与日光法比较相似。

  32. 四、织物起球性能: • 织物起球性能的试验有三种方法: GB/T 4802.1—1997《纺织品 织物起球试验 圆轨迹法》 GB/T 4802.2—1997《纺织品 织物起球试验 马丁代尔法》 GB/T 4802.3—1997《纺织品 织物起球试验 起球箱法》 • 圆轨迹法和马丁代尔法用于测定织物在受轻微压力下的起球性能,而起球箱法则用于测定织物在不受压力情况下的起球程度。

  33. 圆轨迹式起球仪 1—试样 2—刷子 3—重锤 1.圆轨迹法 • 圆轨迹起球仪的试样夹头与磨台质点相对运动的轨迹为圆。 • 试验原理:按规定方法和试验次数,利用尼龙刷和磨料或单用磨料,使织物摩擦起毛起球,然后在规定光照条件下,将起球后的试样对比标准样照,评定起球等级。 • 针织物和毛织物各有不同的标准样照,样照为五级制。5级为稍发毛无起球,4级为发毛轻微起球,3级为中等起球,2级为稍严重起球,1级为严重起球。此法适用于各类纺织织物。

  34. 2.马丁代尔法 • 采用马丁代尔型磨损试验仪,装在试样夹头上的试样和装在磨台上的本身织物摩擦时能绕各自轴心自由转动,试样夹头与磨面相对运动的轨迹为李莎茹(Lissa-jous)图形。 • 试验原理:装在磨头上的试样在规定压力下与磨台上的自身织物磨料相互摩擦一定次数后,在规定光照条件下,将磨过的试样对比标准样照,评定起球等级,以四块试样的平均值(级)表示试样的起球等级。 • 此法适用于大多数织物,对毛机织物更为适宜。 3.起球箱法 • 试验原理:把织物试样套在聚氨酯载样管上,放进能转动的内衬橡胶软木的方形木箱内,按规定方法和试验参数进行滚动,至规定转数后,取下试样,在评级箱内对比标准样照,评定起球等级,以四块试样的平均值(级)表示试样的起球等级。 • 此法适用于大多数织物,对毛针织物更为适宜。

  35. 五、织物勾丝性: • 勾丝性:织物中纤维和纱线由于勾挂而被拉出于织物表面的程度。 • 测试原理:将试样按规定的方法、时间、次数与钉锤或针筒进行接触,然后再与标准样照对比评级。分为1~5级,5级最好,1级最差。 • 检测方法:钉锤法、针筒法

  36. 钉锤式勾丝仪 1 - 试样 2 - 包毡 3 - 滚筒 4 - 链条 5 - 铜锤 6 - 突针 1、钉锤法 • 测试时,先将试样1缝制成圆筒形,套在由橡胶包覆,外裹有包毡2的滚筒3上。滚筒上方装有由链条4联结的铜锤5。当滚筒转动时,铜锤上的突针6不停地在试样上随机跳动,使织物勾丝。经一定转数后转筒停止转动,取出试样在评级箱内对照标准样照进行评定。 • 检测标准:ASTM D 3939—1997《织物抗勾丝性能试验方法·钉锤试验法》、GB 11047—89《织物勾丝试验方法》

  37. 2、针筒法 • 试验时,条形试样一端固定在滚筒上,另一端处于自由状态,当滚筒恒速转动时,试样周期性地擦过具有一定转动阻力的针筒,从而使试样勾丝。当达到规定转数后,取下试样并放置一定时间,然后在评级箱内对照标准样照进行评级。 • 检测标准:JIS L 1058—1995《机织物和针织物勾丝试验方法》、GB 11047—1989《织物勾丝试验方法》

  38. 六、织物刚柔性: • 刚柔性:织物的硬挺和柔软程度,属于弯曲性的一部分,它反映织物对弯曲变形的抵抗能力。 1、斜面法——评定厚型织物和毡制品等的刚柔性 • 指标:弯曲长度、抗弯刚度与抗弯弹性模量,其值越大,织物越硬挺。 • 检测标准:ISO 9073-7—1995《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7部分:弯曲长度的测定》、GB/T 18318《纺织品·织物弯曲长度的测定》、ASTM D 1388—1996(2000)《织物硬挺度的试验方法》。 2、心形法——薄型、丝绸和有卷边现象织物柔软度 • 指标:悬垂高度(又称作柔软度),其值越大,织物越柔软。 • 此外,也可在织物风格仪上测试弯曲刚性等指标。

  39. 七、织物悬垂性: • 悬垂性:织物因自重下垂的程度及形态。 • 检测标准:FZ/T01045—1996《织物悬垂性试验方法》 1、伞式悬垂法(又称圆盘法) • 测试原理:将一定面积的圆形织物试样置于一个直径较小的圆盘上,织物依自重沿小圆盘周围下垂呈均匀折叠状,圆盘上方照射平行光线,从而得到织物折叠水平投影图。根据织物试样投影面积和小圆盘面积之差与试样投影面积的比值计算出悬垂系数。 2、光电式悬垂性测定仪: • 快速测定,光电检测、直接读取悬垂系数。悬垂系数越小,织物较为柔软,悬垂性较好。 (动态悬垂性)

  40. 八、织物抗皱性: • 折皱性:在搓揉织物时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折皱的性能。 • 抗皱性:织物抵抗由于搓揉而引起的弯曲变形的能力。有时,抗皱性也理解为当卸去引起织物折痕的外力后,由于织物的急、缓弹性而使织物逐渐回复到起始状态的能力。从这个含义上讲,抗皱性也可称为折痕回复性。 1、垂直法——凸形试样 • 急弹性折痕回复角:较短时间(15s) • 缓弹性折痕回复角:较长时间(如5min)

  41. 水平法 1-试样 2-试样夹 3-刻度盘 4-弹簧夹 2、水平法——条形试样 • 试验时,试样1水平对折夹于试样夹2内,加上一定压重,定时后释压。然后,将夹有试样的试样夹插入仪器刻度盘3上的弹簧夹4内,让试样一端伸出试样夹外成为悬挂的自由端。经一定时间后,由刻度盘读出急弹性折痕回复角和缓弹性折痕回复角。 通常以织物正反两面经、纬两向的折痕回复角作为指标。 另外,还可进一步用折痕回复率来表示,它是织物的折痕回复角占180°的百分率。折痕回复率=〔折痕回复角/180°〕×100%

  42. 九、织物褶裥保持性: • 褶裥保持性:织物经熨烫形成的褶裥(含轧纹、折痕),在洗涤后经久保形的程度。 • 测定:目光评级法。试验时,先将织物试样正面在外对折缝牢,覆上衬布在定温、定压、定时下熨烫,冷却后在定温、定浓度的洗涤液中按规定方法洗涤处理,干燥后在一定照明条件下与标准样照对比。 • 评级:通常分为5级,5级最好,1级最差。

  43. 起拱变形试验 1-试样 2-半球体 3-夹持环 十、织物抗起拱性 : • 织物起拱变形试验:模拟服装穿着时肘部、膝部的变形残留情况,在织物风格仪上测量其变形值。 • 测试过程:将一接近于人体肘部或膝部骨骼尺寸的半球体2借螺旋作用顶被夹持环3所夹紧的试样1平面,使试样呈半球状伸张变形至设定高度(12mm),保持一定紧张时间后,退下半球体,再让试样回复一定时间后,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读取残留拱高,计算起拱残留率。 • 起拱残留率= 〔残留拱高/起拱高度〕×100% • 起拱残留率大,织物的抗张回复性较差,在服用中膝部和肘部容易产生残留变形。

  44. 压缩变形测试 1-试样 2-工作台 3-测头 4-试样台 十一、织物压缩变形及其回弹性: 1、测试过程: • 预置设定压强和设定空距(未放试样时,测头3到试样台4间的距离)→将单层试样1平放在试样台4上 • →开动电动机,测头3以定速下降,当试样平面上压强达到轻压强(如0.2kPa)时,测头3即自停,读取位移显示数用于计算表观厚度 • →再开动电动机,测头3继续下压,当试样平面上压强达到重压强(如5kPa)时,测头3再次自停,此时,读取又一位移显示数用作计算稳定厚度 • →使测头3回升,受压试样获得回复,直至设定空距时测头3自停→开动电动机,测头3重新下压,直至试样平面上压强重又达到轻压强时,测头3自停,此时,读取第三个位移显示数用作计算压缩弹性有关的指标。

  45. 2、指标 (1)表观厚度T0:试样厚度方向不发生明显变形,亦即轻压强(如0.2kPa)作用下测得的厚度。表观厚度大,织物手感较膨松(或丰厚)。 T0(mm) =Rf1- R01 式中: Rf1 ——试样台未放试样时,测头与试样台两工作平面接触压强达到轻压强时的位移显示数(mm); R01 ——试样台放上试样后,在轻压强作用下的位移显示数(mm)。 (2)稳定厚度TS:试样厚度方向变形趋于稳定,亦即重压强(如5kPa)作用下测得的厚度。稳定厚度大,织物手感较厚实。 TS(mm)=Rfh-R0h 式中:Rfh——试样台未放试样时,测头与试样台两工作平面接触压强达到重压强时的位移显示数(mm); R0h ——试样台放上试样后,在重压强作用下的位移显示数(mm)。 (3)压缩率:试样表观厚度与稳定厚度之差对稳定厚度之比的百分率。压缩率大,织物手感较膨松。 (4)压缩弹性率:试样在受压和回复过程中产生的回复量对压缩量之比的百分率。压缩弹性率大,织物在服用中,丰厚性的保持能力较好。 (5)比压缩弹性率:试样在受压和回复过程中产生的回复量对表观厚度之比的百分率。比压缩弹性率大,织物手感较丰满。

  46. 十二、织物尺寸稳定性 织物尺寸变化试验方法主要有以下一组国家标准: • GB/T 8628《纺织品 测定尺寸变化的试验中织物试样和服装的准备、标记及测量》 • GB/T 8629《纺织品 试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 • GB/T 8630《纺织品 洗涤和干燥后尺寸变化的测定》 • GB/T 8631《纺织品 织物因冷水浸渍而引起的尺寸变化的测定》 • GB/T 8632《纺织品 机织物 近沸点商业洗涤后尺寸变化的测定》 • FZ/T 20021《织物经汽蒸后尺寸变化的测定》

  47. 1. 试样的准备、标记和测量 (1)选样:距离布端 >1m (2)尺寸: • 幅宽>650mm:500mm×500mm • 幅宽<650mm:全幅试样;250mm×250mm (3)做标记:至少各作三对标记,每对的两个标记之间距离不小于350mm,且标记距试样边不小于50mm,各对标记相互均匀分开 (4)预调湿和调湿 (5)试样的处理和测量:处理后的试样重新进行预调湿、调湿之后,再次测量各对标记之间的距离,计算织物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化率。 • 伸长(-)、收缩(+)

  48. 2.织物经家庭洗涤引起的尺寸变化的测定 • 试验原理:试样按标准规定的程序使用一种全自动洗衣机洗涤并干燥,分别测量洗涤前后试样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标记间的距离,计算尺寸变化率(即缩水率)。 (1)仪器:全自动洗衣机,有两种类型: • A型洗衣机(前门加料、水平滚筒型洗衣机) • B型洗衣机(顶部加料、搅拌型洗衣机)。两种洗衣机各自有配用的翻滚型烘干机。 (2)洗涤 • 将做过标记并测量记录其初始尺寸数据的试样,与选定的陪洗物一同放入洗衣机,加足量的标准洗涤剂,选定需要的洗涤程序。 • A型洗衣机有10种洗涤程序,分别为1A~9A,第10种是仿手洗。 • B型洗衣机有1B~11B共11种洗涤程序。 • 两种洗衣机的试验结果不可比。

  49. (3)干燥:六种干燥程序: ①程序A——悬挂晾干,将脱水后的试样悬挂在绳、杆上,在室温静止空气中晾干。 ②程序B——滴干,将试样从洗衣机中取出,不脱水,悬挂在绳、杆上,在室温静止空气中晾干。悬挂时,试样的经(纵)向应处于垂直位置,制品按使用方向悬挂。 ③程序C——摊平晾干,将试样平放在水平筛网干燥架上,用手抚去折皱,不得拉伸或绞拧,自然晾干。 ④程序D——平板压烫,将试样放在压烫平板上,用手抚平折皱,根据试样需求,选择适当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直至烫干。 ⑤程序E——翻滚烘干,在洗涤和脱水程序结束时,立即将试样与陪洗物一起装入翻滚烘干机,按规定的要求直至将试样烘干。 ⑥程序F——烘箱烘燥,试样脱水后,把试样放在烘箱内的筛网上摊平,用手除去折皱,注意不要使其伸长或变形,烘箱温度为(60±5)℃,直至烘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