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24 Views
浙江çœå°å¦æ•°å¦å…çç级å¦ä¹ 简报(八). 2. 2012. â—. 在忙忙碌碌ä¸ï¼Œåœ¨ä¸çŸ¥ä¸è§‰ä¸ï¼Œâ€œå›½åŸ¹â€å·²ç»ä¼´éšç€æˆ‘们走过了一个多月的å¦ä¹ 。大家认真å¦ä¹ 课程;在ç级论å›ä¸å„å¦å‘˜ç§¯æžç ”讨教育教å¦ä¸çš„困惑和çƒç‚¹é—®é¢˜ï¼›åœ¨ç级留言ä¸è€å¸ˆå†™ä¸‹äº†å¦ä¹ åŽçš„æ€è€ƒå’Œæ„Ÿå—;在教师æäº¤çš„妿€ä½œä¸šä¸ç•™ä¸‹äº†å®¢è§‚的点评。虽然å¦ä¹ 是ç¹å¿™çš„,但我们累并快ä¹ç€ï¼›å¿«ä¹ç€å¹¶æ”¶èŽ·ç€ã€æˆé•¿ç€ã€‚. 1. contents. å·é¦–è¯. 温馨æç¤º. é‡è¦é€šçŸ¥. 妿ƒ…通报. 主 编:陈益. ç级之星. å¦ä¹ 感言. çƒç‚¹ç ”讨. 辅导教师è¯. 论å›è´´ —— 困惑. é‡è¦é€šçŸ¥. 1. 温. 馨.
E N D
浙江省小学数学六班班级学习简报(八) 2 2012 ●
在忙忙碌碌中,在不知不觉中,“国培”已经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一个多月的学习。大家认真学习课程;在班级论坛中各学员积极研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热点问题;在班级留言中老师写下了学习后的思考和感受;在教师提交的学思作业中留下了客观的点评。虽然学习是繁忙的,但我们累并快乐着;快乐着并收获着、成长着。 1
contents 卷首语 温馨提示 重要通知 学情通报 主编:陈益 班级之星 学习感言 热点研讨 辅导教师语 论坛贴——困惑
重要通知 1 温 馨 1.第五期视频答疑时间为:4月25日, 9:00——11:30分。 2.2份作业大家都已完成,如果还想继续写,请务必在28号前交起。 3.研修日志和发帖、回帖没完成任务的要抓紧时间喽。 提 示 第五周学习计划 ·继续学习必修或选修课程。 ·学习班级简报和学科简报有关内容。 ·提交第四篇研修日志。 ·网上交流、学习,并在班级论坛或学科论坛发表主题帖至少2个和回帖至少4个。
学 通 报 情
学 通 情 报
学 通 情 报
学 通 情 报
学 通 情 报
3 班 学习时间:徐幼平、陈钏、王永锋、 回 帖:王 瑛、陈 益、王永锋 级 发 帖:陈 益、王永峰、吴晓春 之 星 作 业:俞映红、石冬梅、俞伟高 我的教学故事:盛国阳、贾春波 研修日志:贾春波、吴晓春、陈继红、潘伟清、王永锋、 汪美萍、石忠富 备注:时间截止4月24日前
4 热点话题之一 应用题教学的支持点 辅导老师语:传统应用题按类型分类,在教学中运用类型结合数量关系。我们教师教学的主线是:分析数量关系。缺点是学生产生类化,套用类型。新教材打破类型界线,结合数和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其实大部分还是人为问题)。在新教材中,一节课练习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应用问题,这给老师带来一些困惑,教学中出现了这一题怎么做,那一题怎么做的教学现象。也就说,我们不知道教学应用问题的主线是什么。我们怎么教学应用问题?
王小荷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2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归根结底是四则运算意义问题,只要熟悉了意义,那就能将题目情节用数学语言表述,然后根据意义列出算式。 2012-4-12 18:08:37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俞红波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2012-3-22 16:50:02 小 大 第 3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很赞同王老师的,要重视对运算意义的教学。加、减、乘、除运算的意义是核心概念,要让学生积累数学原型,就容易分析数量关系了。 2012-4-14 22:02:20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郑辉龙 等级:学员 文章:35 注册:2012-3-27 10:51:36 小 大 第 4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是理解题意,近一半的学生不会是因为题目都没有看懂 2012-4-15 21:58:45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俞浩东 等级:学员 文章:31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5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本来只知道怎样把学生教会,看了贾老师提的问题以及其他同行的回复,使我深刻感受到,一切教学行为都要有教学思想作指导 2012-4-15 22:34:50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俞越东 等级:学员 文章:31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6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要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 2012-4-16 14:26:20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徐幼平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7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zjwangxiaohe 于 2012-4-12 18:08:37 在大作中提到归根结底是四则运算意义问题,只要熟悉了意义,那就能将题目情节用数学语言表述,然后根据意义列出算式。 赞 2012-4-16 14:31:49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章亚芳 等级:学员 文章:43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8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还有很多学生凭的是感觉,从生活实际联系数的运算而来的直觉 2012-4-17 11:57:21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张少英 等级:学员 文章:36 注册:2012-3-22 16:50:02 小 大 第 9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我认为意义的理解非常重要,就像我们一年级的问题解决无非是加或减,不管他题目怎么变但最终还是离不开一个主线,当总数不知道,求总数就要用加法做,把它们合起来;当总数知道求部分数,就要用减法做,用总数减去部分数 2012-4-17 12:19:26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魏小江 等级:学员 文章:30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10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应用题; 思路;向孙悟空学习,路就在脚下。 2012-4-17 14:47:23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赵杰 等级:学员 文章:30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11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从生活实际联系数的运算而来的直觉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特别在一年级学生适合。 2012-4-18 13:52:56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袁春梅 等级:学员 文章:17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12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 新教材打破类型界线,结合数和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其实大部分还是人为问题)。在新教材中,一节课练习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应用问题,这给老师带来一些困惑,教学中出现了这一题怎么做,那一题怎么做的教学现象。”是啊,如贾老师所说,新教材应用题没有一条主线,我们老师不知道怎样教,学生许多时候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我感觉只有那些真真理解的学生才能做得出。至于这样让学生做到真正理解,我平时比较关注让学生读题,其他真的没有一个好方法呢! 2012-4-18 14:27:18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潘佳英 等级:学员 文章:28 注册:2012-3-22 16:50:02 小 大 第 13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要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 很同意!! 2012-4-18 16:24:58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潘佳英 等级:学员 文章:28 注册:2012-3-22 16:50:02 小 大 第 14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关键还是要会分析数量关系吧 2012-4-18 16:43:38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章毅明 等级:学员 文章:30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15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是理解题意,近一半的学生不会是因为题目都没有看懂 。问题是对于中差生,如何指导他们读懂题意。
周良 等级:学员 文章:36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16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应用题就是把生活中一些问题搬到数学课堂中来解决。我觉得解决应用题的基础应该是让学生熟悉生活中的事例,然后来帮组学生理解题意,最后解答。 2012-4-18 18:10:56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贾春波 等级:版主 文章:187 注册:2012-3-23 16:50:00 小 大 第 17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zjpanjiaying 于 2012-4-18 16:43:38 在大作中提到关键还是要会分析数量关系吧是啊,分析数量关系肯定是重要的。但是一节课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数量关系。那怎么办?要学生一种数量关系的模型不是靠一两个题目就能建立了?怎么来处理这个矛盾呢? 2012-4-19 14:59:41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何钟梁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18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不是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吗? 2012-4-20 13:51:33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何钟梁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19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我是真教不来了,求教大家该怎么教。 2012-4-20 13:52:39举报| 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
4 热点话题之二 如何教学比较大的计量单位? 辅导老师语:看了胡国英老师提出:“对于平方千米、公顷这样比较大的面积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面积单位的概念?”我很有同感,大的计量单位,除了面积单位中的“平方千米、公顷”以为,还有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等。这些我们无法再让学生来直接感受,学生有缺乏生活经验,如何教好这些大的计量单位,不知道大家有什么高见?
下面是我08年教学“吨”后的一个课堂随笔。080909 悲剧仍然在延续【认识吨的后感】 吨、千克、克这些都是刻画物体世界质量多少的单位,认识这些内容最为重要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的情境中选择正确、合适的单位。不要出现一个书包重5吨,一个鸡蛋重50千克等这些不好笑的笑话。然而,很多的老师(包括自己)在教学中通过讲一讲(实际情境)、看一看(幻灯)、做一做(题目的换算)、想一想(想像)就期望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这些质量单位,结果可想而知,两个字“白搭”。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果能提供一些1吨的物质,比如“25千克的一袋米,40袋米堆在一起”;“一吨的水”;“一吨的钢铁”等,让学生实地观察,这些实际体验给学生建构起1吨的质量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会留下终身的记忆。而我只能为学生提供一袋25千克的大米,只能让他们来抬一抬,然后通过这个想像一下。但与前者相比,效果犹如天壤之别! 我虽然不能回忆起自己学习吨、千克、克这些质量单位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的数学老师没有带我去看过大约1吨重物体,也没有让我去体验过稍小物体的重量,因此自己的质量观念很差。可悲的是,现在的我好像也没有为学生提供1吨重的物体,为此我感到心痛,悲剧仍在延续!有人说,教材不是提供了主体图吗?一头牛是500千克,两头正好1吨吗?没错这一个建构1吨的质量情境,但这是一个好的情境吗?问问现在有几个学生看见牛呢?何况是一头500千克的牛呢?有的学生可能在想牛有几个角?什么样子的?等其他问题。 计量单位为何难以掌握,究其原因是学生看到这些计量单位无法在头脑中正确的形成这些计量单位的表象(或者说是实际情境),有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当然有些计量单位的数量是超出了学生想象能力。出现这种情况是学生头脑中原本的表象不够!首先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为了悲剧不再延续,我想建议学校建立一个数学园。在这个数学角中建立一个“一个单位的刻度角”,为学生提供一些“一个数量单位”的实物,如有长度单位区、质量单位区、容积单位区、体积单位区、时间单位区等等。
赵华英 等级:学员 文章:56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2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老贾是良师,真正树立了服务学生的教育观!我想要培养学生的量感,关键是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常常结合生活实例来理解抽象的单位量感,就能具体化一些 2012-4-5 10:56:27举报| 回复| 引用| 王瑛 等级:学员 文章:87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3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建议学校建立一个数学园,这想法不错 2012-4-5 11:11:20举报| 回复| 引用| 何兰兰 等级:学员 文章:31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4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很有同感,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抽象概念时,如何让学生能亲身体会感受,是我们老师要思考的。 2012-4-5 14:34:53举报| 回复| 引用| 陈小芳 等级:学员 文章:33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5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我虽然不能回忆起自己学习吨、千克、克这些质量单位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的数学老师没有带我去看过大约1吨重物体,也没有让我去体验过稍小物体的重量,因此自己的质量观念很差。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这句话我要铭记在心。 2012-4-5 21:19:04举报| 回复| 引用|
石忠富 等级:学员 文章:31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6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千克和吨的认识确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内容,其实有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去描述一吨有多少重,所以教起来常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生活是我们数学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多留意生活中的数学,把生活情境,生活中的常识引到数学课堂中来,想必能走出数学课上许多尴尬的场面。 2012-4-5 21:51:53举报| 回复| 引用| 梁惠丽 等级:学员 文章:39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7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建立一个数学园的想法很好,可要让它变为现实并非易事。使学生形成“吨”的重量观念比较困难,就是要我说出“操场上一堆沙重量大约有几吨”也很难回答上来。所以也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看看、拎拎成袋的大米、面粉等,指出多少袋的重量是1吨,从而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吨”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012-4-5 21:59:13举报| 回复| 引用| 吴涌岚 等级:学员 文章:47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8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贾老师的建议真不错!说实在,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的跟没经历过的反映出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上学期,认识千米,一个班在我的带领下绕着操场认真走一千米进行计时;还有一个班没有抽出时间走过,只是大致从一百米的时间推算出一千米大概要二十多分钟,结果,从考试中,有一道选择题,一千米要走多长时间?亲身走过的班级正确率比只是大致推算出来的班级就高多了。 2012-4-5 23:05:12举报| 回复| 引用| 盛国阳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6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9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大计量单位的教学,常常为众多一线教师所不愿展示的“风景”,究其原因,教学的重点侧重于计量单位的感受,而不是方法的“探究”。而“千米”“吨”“公顷”这些大计量单位,又不能在课堂上“很实在”的让学生进行感受,所以“纸上谈兵”“空口白话”这些现象在课堂中比比皆是。 2012-4-6 13:04:34举报| 回复| 引用| 俞越东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10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老贾的建议好,行动起来,我们教学也方便些,哈哈。
胡国英 等级:学员 文章:30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11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看了老师们的不同建议,感觉真不错!建立一个数学园挺好的,可惜目前不太可能.还是像梁惠丽说的那样,从拎面粉大米开始吧! 2012-4-6 13:37:47举报| 回复| 引用| 陈伟 等级:学员 文章:34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12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汤老师曾经提示我们:量感应从感量开始。 2012-4-9 13:58:20举报| 回复| 引用| 梁灏 等级:学员 文章:35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13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我顶顶:在这个数学角中建立一个“一个单位的刻度角”,为学生提供一些“一个数量单位”的实物,如有长度单位区、质量单位区、容积单位区、体积单位区、时间单位区等等。————这建议好,值得推广 2012-4-9 20:21:12举报| 回复| 引用| 杨珊珊 等级:学员 文章:29 注册:2012-3-22 16:50:02 小 大 第 14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老贾是良师,真正树立了服务学生的教育观!如何让学生能亲身体会感受抽象概念,是我们老师要思考的。 2012-4-12 19:40:49举报| 回复| 引用| 王春生 等级:学员 文章:41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15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在大家的倡议下,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吧,呵呵呵。老贾的文章,人气挺旺的。呵呵
王益平 等级:学员 文章:33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16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尽力而为了,比如“吨”,就让学生的体重来说话,分而解之。千米,就让学生去跑步体验吧。 2012-4-16 22:11:31举报| 回复| 引用| 叶正辉 等级:学员 文章:26 注册:2012-3-22 16:50:02 小 大 第 17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计量单位为何难以掌握,究其原因是学生看到这些计量单位无法在头脑中正确的形成这些计量单位的表象 2012-4-16 22:13:04举报| 回复| 引用| 梁灏 等级:学员 文章:35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18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顶起 2012-4-17 20:58:00举报| 回复| 引用| 王小荷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19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如果学生有过深刻的认识过程,那么何愁学生学不了? 2012-4-18 12:34:13举报| 回复| 引用| 周良 等级:学员 文章:36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20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吨”是学生最难理解的。有时老师也说不清楚,没有直观的东西让学生去体会。要是学校里或县里有数学乐园来帮组学生掌握知识,那我想肯定会很受欢迎的。 2012-4-18 18:33:41举报| 回复| 引用|
贾春波 等级:版主 文章:187 注册:2012-3-23 16:50:00 小 大 第 21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王老师说的很好,关键是怎样才是让学生经历深刻的过程?量感起于感量! 2012-4-19 14:54:27举报| 回复| 引用| 贾春波 等级:版主 文章:187 注册:2012-3-23 16:50:00 小 大 第 22 楼 个人展示| QQ | 邮箱| 主页 | 发短信| 加为好友 zjwangxiaohe 于 2012-4-18 12:34:13 在大作中提到 如果学生有过深刻的认识过程,那么何愁学生学不了? 王老师说的真好!但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有过深刻的认识过程?量感始于感量! 2012-4-19 14:56:08举报| 回复|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