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k likes | 1.31k Views
心理健康教育课操作指导. 大连教育学院 李玉荣 E-mail : lyr326@yahoo.com.cn.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 目标: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是获得心理学知识 课程设置:不是按照心理学内在的知识逻辑体系设置,而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 教学目标: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方法、态度、观点、情感、能力、素质.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 活动性 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形式。
E N D
心理健康教育课操作指导 大连教育学院 李玉荣 E-mail:lyr326@yahoo.com.cn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 • 目标: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是获得心理学知识 课程设置:不是按照心理学内在的知识逻辑体系设置,而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 教学目标: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方法、态度、观点、情感、能力、素质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 • 活动性 • 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形式。 • 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把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烦恼、成长的需求融入到多种多样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思考、建构、衡量、比较、选择、反省、领悟,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 • 体验性 • 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灵魂。 • 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由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 • 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 • 体验促使主体将外在的东西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 • 互动性 •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在团体中,成员之间会产生交互作用,即彼此的认知、行为、态度和经验会互相影响。 •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互动性不仅是师生互动,更重要的是生生互动。 • 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通过观察、学习、沟通、反馈、模仿、感染等多元互动方式,推动着学生的成长。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 • 主体性 • 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生命线 。 • 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的外塑,而是依靠学生主体主动参与、深入体验和积极感悟内化的自我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是主体,学生在互动中,自我领悟、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达到心理素质的提高。 • 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 • 主题的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形式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 • 开放性 • 开放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开放性,就没有互动性、主体性、体验性。 • 人的开放; • 空间的开放; • 结论的开放性; • 团体氛围的开放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一、引入主题 • 这是一节课的开始部分。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引入话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是创设良好的团体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利用投影、录像、来信、新闻报道等形式呈现故事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以故事和事件中的疑问或其中隐含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主题。
《一心一意》《我是注意好娃娃》 • “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画城里看一个有趣的故事。” • 师生观看视频《小猫钓鱼》 • “哎呀,小猫怎么钓不到鱼啊?”(学生自由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板书,如三心二意,贪玩等) • 《学会赞美》 • 《甲方、乙方》电影片断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试验:他们先把一些青蛙扔进滚烫的开水锅里,只见大部分青蛙都立刻跳了出来逃命;第二次把一些青蛙放进盛满了凉水的锅里,这时没有一只青蛙往外跳;然后科学家悄悄地把水慢慢加热,开始,青蛙觉得很舒适,一个个仍然愉快地在水里游泳,后来温度慢慢增高,青蛙反而变得懒洋洋地只想睡觉,最后,温度继续增高,直到把青蛙都煮熟了,再也没有一只青蛙跳了出来。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试验:他们先把一些青蛙扔进滚烫的开水锅里,只见大部分青蛙都立刻跳了出来逃命;第二次把一些青蛙放进盛满了凉水的锅里,这时没有一只青蛙往外跳;然后科学家悄悄地把水慢慢加热,开始,青蛙觉得很舒适,一个个仍然愉快地在水里游泳,后来温度慢慢增高,青蛙反而变得懒洋洋地只想睡觉,最后,温度继续增高,直到把青蛙都煮熟了,再也没有一只青蛙跳了出来。
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 设计一两个操作简单,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的小游戏、手指操、唱唱跳跳等活动,由学生从活动的感受开始进入学习的主题。
学会合作:捉蜻蜓游戏 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是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在班级活动和学习生活中,大家经常用合作的方式获得很多成绩。其实合作就在我们身边。
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 以生动有趣、简洁有力的话作一个开场白。 如:《微笑学习》 教师直接抛出本课的主题:“学习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如何把这件辛苦的事情变成轻松愉快的事情呢?这是本课所探讨的问题。”
暖身活动 • 暖身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我介绍、相互介绍、名字串联、轻松体操、放松练习、小游戏等。 • 游戏“大风吹”。 • “大西瓜、小西瓜”。规则:教师说大西瓜时,学生做小西瓜的动作,教师说小西瓜时,学生做大西瓜的动作。(学生连续做) • 青蛙跳水。1. 全体围坐成圈。 2. 由主持人开始说:「一只青蛙」,第二人:「一张嘴」,第三人:「两只眼睛」,第四人:「四条腿」,第五人:「扑通!」第六人:「跳下水」。3. 继续下个人开始:「两只青蛙」,第二人:「两张嘴」,第三人:「四只眼睛」,第四人:「八条腿」,第五人:「扑通!扑通!」第六人:「跳下水」....。 • 兔子舞
暖身活动 • 暖身活动要简短,大概在2分钟左右结束,不要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 • 暖身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热情,在以肢体游戏作为暖身活动时要注意身热情不热的现象。 雨点变奏曲: 指尖相碰———“小雨” 拍肩———“中雨” 大力鼓掌———“大雨” 拍桌子———“暴雨”
暖身活动 • 暖身活动可以与导入主题活动合二为一。 • 暖身活动与分组活动的融合。 • “桃花朵朵开” 。游戏规则:全班学生随意站在教室内,教师说:“桃花桃花朵朵开。”学生说:“开几朵。”教师说:“开五朵。”学生以五人为一组组合在一起。 • “拼图分组”游戏,即教师按组数准备几幅图片,并将每张图片按每组人数分成几部分。学生随机抽取,各拥有图片的一部分,能够把图片完整拼好的就成为一组。
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二、开展主题活动 •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形式是活动。 • 一般来说,每次活动课都要设计一个或几个和主题密切相关,和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活动。 • 注意:教师的指导语要清晰、明确,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教师要适当运用辅导技巧,注重鼓励、促进学生人人参与,尽情投入到活动之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全班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掌握学生活动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或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不利于小组活动进程的个体行为表现,要及时发现并适当运用辅导技术予以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三、讨论分享 • 讨论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键环节。 • 所谓分享,是指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团体成员通过言语、动作、表情等途径彼此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各种感受、领悟和发现,以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成长的目的。
促进分享的有效策略 • 建立充满信任、理解、安全、接纳、真诚、自由、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 • 多鼓励与心理支持 • 制定规则 • 教师的点拨、引领与归纳、提炼
分享的话题 • 话题来自于活动 • 教师可以在分享前,围绕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讨论。 • 也可以不限定,就活动随便谈。 • 分享的方式 • 小组分享 • 全班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四、迁移运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把所获得的观点、方法和行为方式与学生自身联系。可以通过测验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来分析自身的情况,解决自身的问题,或者是运用新观点和新的行为方式进行一定的练习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五、总结深化 • 这是一堂课的结束阶段。其目的是将学生的体验、感悟、认知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 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请学生回顾本课,分享本课的感受和收获;第二,教师归纳、提炼,对本课的重点、学生应该明晰和掌握的观点、方法等做进一步的强调;第三,以名言警句、诗词诵读、歌曲齐唱等方式结束本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 在实际操作中,主题活动往往不只一个,因此,开展活动—讨论分享阶段将根据活动的多少循环进行,即引入主题—开展活动—讨论分享—开展活动—讨论分享……迁移运用—总结深化。
《学会合作》 大连市西岗区水仙小学 阎家祎 活动目标 1、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 2、通过训练,学生学会合作的方法和态度,形成初步的合作能力。
一、捉食指游戏(约3分钟) 活动规则: (1)请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围成一圈。每名同学伸出左手的手掌,掌心向下,伸出右手的食指抵住旁边同学的掌心。 (2)教师说一段话,当说到“合作”时,请同学迅速地捉住旁边同学的食指,同时自己尽力地把食指逃开,以免被同学捉住。 该段话为: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是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在班级活动和学习生活中,大家经常用合作的方式获得很多成绩。其实合作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也起到引入主题的作用。
2、手拉手,来合作(约7分钟) (1)合作猜成语 ①活动规则:请小组成员合作,依次用肢体语言表演成语,全班同学猜成语。例如:狐假虎威、九牛一毛、哭笑不得等。 ②请2-3名学生说说参与猜成语游戏的体会。 (2)成功源于哪儿? ①出示两组照片:a.六一表奖b.世界杯足球赛 ②请同学们分析这些活动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③请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引导、点拨,最后做适当的归纳、提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合作的意义,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的意识。
3、让纸风火轮转起来(约25分钟) (1)制作风火轮 活动规则: ①以小组为单位,请小组成员用规定数量的报纸在规定时间内粘合起来,制作成“风火轮”。 ②要求:风火轮内部可以容纳5名学生站立,并有足够的牢固度,确保可以行进5米。 ③请2-3名学生在全班分享将“风火轮”粘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2)让纸风火轮转动起来 活动规则: ①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者站立在风火轮中,哨响后,所有成员脚踩风火轮,手从头顶往前运送风火轮行进5米。
②行进途中,小组内任何一名成员的脚都不能踩到地面。若猜到地面,整组必须原地停留2秒,方可继续前进。②行进途中,小组内任何一名成员的脚都不能踩到地面。若猜到地面,整组必须原地停留2秒,方可继续前进。 ③风火轮如果断裂,整组必须原地修复后,方可继续前进。 计时规则:从小组队伍中第一名成员离开起点时开始计时,到最后一名成员到达终点线时终止计时。若因风火轮断裂或者某名小组成员落地,计时累计。 分享: ①小组分享:小组内每一名成员都要在组内,对如何使“风火轮”又快又好地到达终点进行分享。 ②全班分享:小组分享后,选择一名成员作为小组代表,将组内成员的感受进行总结,并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教师引导、点拨,最后做适当的归纳、提炼。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合作的过程,了解有效合作的方法,感受成功,享受合作所达到的愉悦情绪。
4、结束活动(约5分钟) (1)回忆本节课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总结与深化 教师提炼总结。 (3)呈现名言 人心齐,泰山移。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众人拾柴火焰高。 【设计意图】升华主题,使学生从情感上、理性上进一步体验、认识合作带给自己的愉快与收获。
《优美的距离》 沙河口区世纪中学 孙文毓 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交往的问题; 2、理解异性同学的交往分寸; 3、学会把握合适的尺度,与异性同学和谐交往。
1、游戏活动:汪洋中的一条船 分组:游戏分两组,每组8人,其中一组都是女生(或都是男生),另一组4个男生4个女生; 道具:准备两张同样大的报纸,每组一张; 规则:要求每组同学尽量都站在报纸上,两只脚均不可以在报纸外,其余同学要观察两组的活动过程; 分享:哪组同学的动作迅速,哪组站在上面的人多?异性同学之间和同性同学之间相比哪个动作更随意自在,哪组身体接触的紧密度更高? 【设计意图】轻松地引入异性交往的话题,启发学生关注异性交往的分寸问题。
2、评评说说 小组辩论:异性交往少与多。 全班分成两大组,两组代表抽取本组的辩论题目卡片,一组为男女生之间交往多;一组为男女生之间应交往要少。 准备片刻后,开始辩论。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辩论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理性地对待异性交往问题,理解和把握交往的细节与分寸,在双方的具体辩论中达到互相理解和认同的最终目的。
3、实践辨析 (1)给学生呈现初中生日常交往中的几个小片断,让学生分辨一下他们在男女同学交往中是否合适? (2)小组分享:你认为怎么才是合适的交往?结合自身经验,说说男女生交往中该注意的问题。 (3)互相交流后,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把辩论得到的认知提升归纳,上升到理论高度,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完整而全面地体会异性交往的尺度。
4、收获驿站 教师呈现如下交往原则,并引导学生谈谈交往心得。 处于青春期的男女生在日常交往中一般要注意如下细节: o举止文明大方,平等对待,尊重对方。 o多参加集体交往,避免或减少单独交往; o保持一定距离,; o文雅庄重,言谈举止有分寸,自尊自爱; o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 【设计意图】融合大家的看法,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5、结束本课 1、名家名言 “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俄)普希金 距离是一切美的源泉。--托尔斯泰 2、全体共唱校园歌曲:“蒲公英的春天” 【设计意图】进一步升华情感和认识,将交往的高度上升,激发学生健康大方,团结和谐的交往观念。
欣赏自我 西岗区五四路小学 崔欣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特点,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评价; 2、学生能够主动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3、学生体验欣赏自我带来的自信与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彩色卡纸
1、特点接龙(约2分钟) 活动规则:请全班学生按照座位的次序,依次说一个描述人特点的词汇,词汇可由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例如:两个字的“善良”“友好”;四个字的“聪明伶俐”“斤斤计较”等……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引入下一个活动。 2、我眼中的我(约5分钟) (1)请学生将自己的特点按喜欢和不喜欢的分类写在纸上。 (2)请2-3名学生在全班分享自己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列出自己特点时,不喜欢的特点多于喜欢的特点。
3、红色轰炸(约25分钟) (1)出示规则: ①以一位学生作为被轰炸者,其他学生作为轰炸者说出被轰炸者令人喜欢的特点; ②注意轰炸时要真诚,并且所说的特点是被轰炸者身上确实存在的; ③轰炸者和被轰炸者都要保持愉快、友善的表情,被轰炸者注意体会被轰炸时的感受。 (2)教师示范活动。教师作为被轰炸者站在讲台上,请学生作为轰炸者对教师进行红色轰炸。接受轰炸后,教师要真诚的与全班学生分享自己被轰炸时的感受。 (3)依次请2-3名学生作为被轰炸者,全班学生作轰炸者分别对其进行轰炸,并请被轰炸者分享感受。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红色轰炸。注意每个成员都要依次作为被轰炸者。
(5)分享。 ①小组分享:小组内每一名被轰炸者都要在组内,对自己被轰炸时的感受进行分享。 ②全班分享:小组分享后,选择一名成员作为小组代表,将全组成员的感受进行总结,并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教师引导、点拨,最后做适当的归纳、提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上令人喜欢的特点比自我评价得要多,并且产生自信与快乐的体验。 4、欣赏自我(约5分钟) 请学生把红色轰炸活动中被轰炸的特点写在卡纸上,制作属于自己的自我欣赏卡,同时仔细回想生活、学习实际,从中寻找自己身上令人喜欢的特点,也填写在自我欣赏卡中,写得越多越好。写好后,大声朗读自我欣赏卡上的这些特点。 布置作业:请学生将自我欣赏卡保存好,并且随时添加自己身上令人喜欢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主动发现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并通过大声朗读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强化。通过布置作业,练习与迁移自我寻找优点的习惯。
5、结束活动(约3分钟) • (1)回忆本节课 •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 (2)总结与深化 • 教师提炼总结:不管你让人喜欢的特点多还是少,你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什么理由不快快乐乐地接受自己,欣赏自己呢?但是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大,要让自己令人喜欢的特点越来越多,让自己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 • (3)呈现名言 •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设计意图】升华主题,使学生从情感上、理性上进一步体验、认识欣赏自我带给自己的自信与快乐。
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 • 活动设计主要包括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内容、形式、过程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选取;活动时间的安排等 • 活动内容设计是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实现活动目标。 • 活动形式设计是指这些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 • 活动环节设计是指各个活动先后顺序的安排,即活动流程设计
活动形式设计 • 游戏活动 特点:趣味性、虚构性、启迪性、社会性 教师自主创作:“你说我听” 借鉴他人,适当改进:“你比划我猜”“砸金蛋” 团体辅导游戏活动:“风火轮”、粘糖果、优点轰炸、汪洋中的一条船、信任圈、松鼠与大树、解开千千解等。 较简单的体育活动:三人四足跑、九人十足跑
活动形式设计 粘糖果:学生围成一圈,一边走一边说。 师:“粘糖果” 生:“粘哪里” 师:“粘手掌” 生:“粘几个” 师:“粘?个”
活动形式设计 优点轰炸: 一人坐中间,小组其它围坐一圈,说出他的优点。 分享:1、听了同学的赞美,有什么感受?(自信) 2、你赞美别人时,有什么感受?(学会赞美) 蜈蚣翻身: 组内成员手拉手站成一排,第一位成员依次从第二、三人拉手处,第三、四人拉手处……一直到队伍最后两位的拉手处钻过去,第二位成员、第三位成员……跟随前面的组员一直钻完所有的拉手孔。
活动形式设计 角色扮演 • 角色扮演是指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角色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对自我和人际关系等有所领悟和作出改变的一种辅导方法。演出者在亲自体验角色的过程中,澄清问题,同时又直观而形象地把问题呈现给观看者,使观看者受到启发。 • 哑剧表演、独白法、镜像法、创意情景法、比较法、角色辨论会、角色互换、魔术店、戏剧或短剧表演、心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