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 likes | 931 Views
第 2 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一、商业 1. 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 (1) 春秋战国 ① _________ 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②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 _______ 。 (2) 秦汉: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3) 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 _____ 和飞钱相 继问世。. 官府控制. 大商人. 柜坊. (4) 宋元:繁荣 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 ___ ___”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②元代: _____ 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E N D
一、商业 1.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 (1)春秋战国 ①_________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②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_______。 (2)秦汉: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_____和飞钱相 继问世。 官府控制 大商人 柜坊
(4)宋元:繁荣 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___ __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②元代:___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进一步繁荣 ①城镇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_____。 ②区域间_____________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___________实力最强。 交 子 大都 商品 长途贩运贸易 徽商和晋商
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东、 民居 西 长安城 严格的管理 坊、市 直接 夜 监管 早市 市
(2)城市发展 ①北方:长安、_____、开封、_____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 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临安、_____、_____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 一益二”说法。 洛阳 大都 扬州 成都
3.官方外贸 (1)表现 ①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_________,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_______管理。 ③宋元:_________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___ ___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④清朝:实行海禁和“_________”政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___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市舶使 海外贸易 泉 州 闭关锁国 十三行
(2)特点 ①形式:以_________为主,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 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清朝时期渐趋萎缩。 朝贡贸易
问题1:有人认为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北宋前后城市功能有了重大的变化。这种说法对吗?问题1:有人认为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北宋前后城市功能有了重大的变化。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正确。 (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问题2:何为朝贡贸易?它有何特点? 提示:(1)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2)特点: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井田制的瓦解 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_____,土地_________进一步发展。 2.税制改革 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_________, 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的合法性。 3.法律确认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 ___。 私田 转让关系 按亩收税 土地私有 封建土地私有 制
三、“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商周及后来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_______、影响农业生产 甚至危及_________等问题。 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_________,确保赋役征派 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劳动力 政权统治 小农经济
(2)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首倡“_________”,提出农本商末。 ②西汉时期:实行货币官铸、___________、官营贩运、物价 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____ _________,而工贾皆其末也”。 (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_____________的 发展。 重农抑商 盐铁酒专卖 农为 天下本务 资本主义萌芽
2.“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外市 场 倭寇 资本主义萌芽 官方主持 海禁 抗清斗争
问题1:有人认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一观点对吗?问题1:有人认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一观点对吗? 提示:不正确。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问题2:闭关锁国政策就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问题2:闭关锁国政策就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提示:不正确。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海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我国古代官方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封建的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我国古代官方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封建的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
●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主题 1 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探究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对城市商业是如何管理的? 提示:禁止居民沿街开设店铺,城市内划定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市”中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交易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材料二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 (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席…… ——《东京梦华录》
探究2:材料二反映出北宋的商业管理发生哪些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商业管理的什么趋势? 提示:(1)变化:不禁夜市,打破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域限制。 (2)趋势:商业管理日趋开放和自由。
材料三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探究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示: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点:专业性强,分布密集。 影响: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互动探究】 材料一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史实,就宋朝经济是“商业革命”和“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两种观点加以评析。探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史实,就宋朝经济是“商业革命”和“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两种观点加以评析。 提示:材料一的观点: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政府的监控有所松弛;农村集镇兴起;海外贸易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二的观点: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宋代的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的进步;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促进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材料二的观点: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宋代的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的进步;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促进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
一、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四大特点 1.发展过程艰难曲折,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受到自然经济的制约,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另一方面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商业经济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后,随着封建统治的衰落而逐渐衰落。 2.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秦汉时期,政府对商业交易活动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到唐宋时期,政府控制减弱,时空限制逐渐被打破,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最初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 4.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主要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的增多、行业分工细致,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成为主要交易内容。
二、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手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一同来中国访问。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陆续西传。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备选要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1.政治方面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方面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国家政策 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放松了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 货币、金融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特别是纸币的流通。
主题 2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及影响 材料一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雍正帝 探究1:材料一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思想?历代封建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何在? 提示: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直接目的:保护农业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材料二 中国从战国时代起,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因为商鞅变法成功,秦因此富强,汉代遂也继承这一思想,并逐渐发展为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加以推行……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对商人的看法也有变化,认为工商皆是本业,不应歧视它们。商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提高。
探究2:有人认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简要评价这一结论。探究2:有人认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简要评价这一结论。 提示:材料二中秦国的富强、宋代以后商人地位的提高,以及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和晋商、徽商的兴起等,都说明这一政策并没有完全阻碍工商业发展,只能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商业发展。所以这一结论是不全面的。
材料三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探究3:材料三中,古代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原因何在?分析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探究3:材料三中,古代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原因何在?分析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1)自然经济高度发达,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人口众多。 (2)英国已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科技水平落后;英国海外贸易发达,中国经济保守封闭。 (3)科技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
一、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统一并且不断发展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奉行以农为本的重农政策,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封建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价 1.原因 (1)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以及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3)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2.评价 (1)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巩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的心理。
高频点1古代商业的发展 1.(2012·江苏单科·T3)以下关于“市” 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 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选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反映市坊界限打破,符合图中北宋情形。A、B、C和图片反映的商业信息不相符。【解析】选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反映市坊界限打破,符合图中北宋情形。A、B、C和图片反映的商业信息不相符。
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选B。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是松江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有这句话可以为证。【解析】选B。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是松江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有这句话可以为证。
1.(2012·福建文综·T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2.(2012·安徽文综·T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