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合乎道,至于德 —— 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

合乎道,至于德 —— 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田保华 2010.6.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道德课堂的提出. “ 应试本位 ” 的教学观 “ 知识本位 ” 的课堂观 “ 分数本位 ” 的评价观. 学校教育误入“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 表 现 : 课堂“灌”、作业“滥”、 考试“多”、管理“死” 。 结 果: 学生主体地位丧失,生命活力缺失。 少的是积极、愉快、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 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

dor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合乎道,至于德 —— 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合乎道,至于德——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合乎道,至于德——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田保华 2010.6

  2.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3. 一、道德课堂的提出 “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 学校教育误入“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

  4. 表 现: 课堂“灌”、作业“滥”、 考试“多”、管理“死”。 结 果: 学生主体地位丧失,生命活力缺失。 少的是积极、愉快、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 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

  5. 恶 果: 高碳、高消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师生苦、师生累 扼杀了鲜活的生命形式; 恶化了师生的生存状态。

  6. 观 点: 对学生、对教师皆不人性,不道德。 出 路: 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 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 让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符合道德要求, 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活力。

  7. 二、道德课堂的理念 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 道即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 德之目标,即国家的培养目标。

  8. 教 育: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道德标准: 教人做人,使人向善,使人向上。

  9. 《道德经》: “道”:即天道,即自然规律; “德”:即人德,即人的行为准则。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从事于德者同于德。

  10.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1. 道德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

  12. 课堂道德: 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

  13. 悟: 左边是竖心旁,即用心的意思; 右边是“吾”,即自我。 合在一起,即为自我顿悟、醒悟。

  14. 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学习(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不断的感知、感悟、积累的过程。 有体验才有感知和感悟,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悟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悟的多了,就能积累一种境界和高度;有了高度以后,自然流露出来的心态,就是最好的教育。

  15. 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让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16. 道德课堂的本质: “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构建道德课堂就是在养心,是在养我们教育者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

  17. 三、道德课堂的构建 教师:变体力劳动为智力劳动 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 境界:生生互学 师生互动 百般自然 融合通达

  18. 1、把握课堂方向: 有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 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 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避免教师使命的缺失; 既要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19. 四个坚持: • 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 • 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 • 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 • 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20. 2、回答三个问题: 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必须回答好: 你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学习目标) 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学习策略) 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学习结果评价)

  21. 必须提高三种基本能力: 设计教学的能力 实施教学的能力 评价教学的能力

  22. 必须把握三个前提: 把握学科思想 掌握学科知识体系 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23. 3、实现五个转变: • 讲堂变学堂 • 教室变学室 • 教材变学材 • 教案变学案 • 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24. 5% 讲授 10% 阅读 视频 20% 30% 演示 分组讨论 50% 75% 实践 90% 相互教、并快速使用 Learning pyramid-学习金字塔 Average Retention Rate - from 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in Bethal, Maine USA “金字塔”给我们的启示 平均保留记忆率 (美国国家培训实验室)

  25. 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点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点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

  26. 可以做这样一个计算: 如果学生完全听老师讲,获得的知识应占11%。课后24小时的保持率占5%。则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保留的是11%×5%=0.55%。这0.55%的知识是多少?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在学生脑子保留更多?

  27. 答案很明确: 让我们老师的付出,能得到提高学生成绩的更多回报。我们不应该实现“五变”吗?

  28. 4、解读课程标准: 准确解读课标、整合教材、科学设置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行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如果不进行学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将是一句空话。

  29. 理想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30. 实 质: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化开 发或者二次开发) 观 点: 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会带领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

  31. 5、创新课堂模式: 教育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32. 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从而构建“对话文化”;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从而构建“对话文化”;

  33. 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质疑文化”;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质疑文化”;

  34. 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合作文化”。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合作文化”。

  35. 6 让教学“回家”: • 变 “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 实 质: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 • 核 心: 学习观和学习方法的变革 • 教的定位:提示学、指导学、组织学、提高学、欣赏学

  36. “先学后教”: 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 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学 “先学”:一条教学规律 “后教”: “以学论教”,是对“学”的超越和再创造 目的:“少教多学”

  37. 让学生“会学”: 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这就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因此,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讲究指导策略,提高指导水平,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飞跃!

  38. 结束语: 构建道德课堂: 我们共同的责任、共同的追求 我们追求的道德课堂目标: 低碳高效的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 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 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课堂

  39. 不妥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