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841 Views
電擊傷 昆蟲咬傷 動物咬傷 蛇咬傷 水母刺傷 熱傷害 低體溫. 高山症 潛水伕病 吸入性傷害 放射性傷害. 環境醫學. 電擊傷. 嚴重度取決於電流強度 , 電阻 , 接觸時間 , 電流種類 ( 直 / 交 ), 電流路徑 骨頭與皮膚為高電阻 ; 肌肉 , 血管 , 神經 , 與潮濕之皮膚為低電阻 交流電可引發 VF (R-on-T 現象 ) 及骨骼肌僵直性痙攣而黏住. 電擊傷害手至手經胸傳導死亡率高 ; 頭至腳垂直傳導心肌受損程度大 心跳停止 : 直流電導致 Asystole ( 可自然恢復 ); 而交流電導致 VF
E N D
電擊傷 昆蟲咬傷 動物咬傷 蛇咬傷 水母刺傷 熱傷害 低體溫 高山症 潛水伕病 吸入性傷害 放射性傷害 環境醫學
電擊傷 • 嚴重度取決於電流強度, 電阻, 接觸時間, 電流種類 (直/交), 電流路徑 • 骨頭與皮膚為高電阻; 肌肉, 血管, 神經, 與潮濕之皮膚為低電阻 • 交流電可引發 VF (R-on-T 現象)及骨骼肌僵直性痙攣而黏住
電擊傷害手至手經胸傳導死亡率高; 頭至腳垂直傳導心肌受損程度大 • 心跳停止 : 直流電導致 Asystole (可自然恢復); 而交流電導致 VF • 呼吸因腦幹抑制, 呼吸肌痙攣或痲痺而停止 (亦可自然恢復)
雷擊 (1-20 億伏特, 200 安培) • 死亡率高達 30%; 70% 有嚴重之後遺症高 • Flashing over : 閃電瞬間通過身體外部, 存活率高 • 大量傷患之逆向檢傷:先救無脈搏者(給予 BLS);心跳及呼吸可自己恢復 (後者較慢)
動物咬傷 • 常見咬傷包括人、狗、貓。 • 動物口腔含大量厭氧細菌,視傷口大小、受傷位置及深度,來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清創及住院。
狗咬傷 • RATS ( rabies, antibiotics, tentanus,soap ) • 大部份狗咬撕裂傷傷口經過 irrigation 及debridement 都在急診縫合。 • 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 aureus)
貓咬傷 • 貓口腔細菌為巴斯德桿菌 (Pasteurella multocida), 有很高的感染率,所以除了一般傷口處理外,都會給予抗生素。 • Penicillin 是常用抗生素。
蛇咬傷 •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統計,所有動物咬傷中死亡率最高者,即為蛇咬傷,可見其在國內的重要性。 • 台灣的蛇類約有55種,其中毒蛇有19種,無毒蛇有36種,毒蛇中陸蛇有14種,海蛇有9種 。
一般臨床上比較常見,流行病學上比較重要的毒蛇,主要為青竹絲(赤尾鮐)、龜殼花、百步蛇、眼鏡蛇(飯匙倩)、雨傘節、及鎖鍊蛇等六種陸蛇。 • 一般無毒蛇咬傷,多半較不嚴重,只要視為輕傷治療即可;但如被毒蛇咬傷,則應視為急症,如不緊急處置,則會有生命危險。
毒蛇咬傷的特癥 • 典型的毒蛇咬傷會有兩個顯著的毒牙痕 • 但是眼鏡蛇及雨傘節咬傷就常常沒有明顯的毒牙痕
臨床症狀 • 蛇毒分為出血性蛇毒及神經性蛇毒 • 台灣常見的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的蛇毒即屬於出血性蛇毒 • 眼鏡蛇、雨傘節則屬於神經性蛇毒 • 鎖鍊蛇性則以出血毒為主但亦有神經毒的症狀
神經性蛇毒傷口較少出現明顯的腫痛(如雨傘節咬傷,傷口常不痛,也不腫) • 眼鏡蛇咬傷,傷口則常會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神經毒毒蛇咬傷,常在10-15分鐘內,即會自咬傷處出現麻木的感覺,如未予以治療,可在咬傷2-72小時內,漸漸產生昏迷、呼吸肌痲痺而致死亡。
毒蛇咬傷的現場處理 • 以前常使用的傷口切開目前已不建議使用 • 以前常使用的緊綁止血帶的方法目前已不建議使用
目前對於毒蛇咬傷的現場處理原則 • 穩定生命徵象(神經毒毒蛇咬傷,呼吸衰竭可能很快即發生,如及時予以人工呼吸,則可能及時挽救病人的生命) 。 • 將病患移開毒蛇,以防止重覆咬傷 • 保持冷靜, 減少活動 • 除去手環或戒指等束縛物 • 固定傷肢並使之低於心臟
目前對於毒蛇咬傷的現場處理原則 • 不要使用冰敷或止血帶,不要局部切開傷口,不要喝酒,不要用不潔的水清洗傷口。 • 儘速送醫
治療毒蛇咬傷所用的抗蛇毒血清,目前國內共有四種 • 綜合抗出血毒蛇毒血清(對抗青竹絲、龜殼花咬傷) • 綜合抗神經毒蛇毒血清(對抗眼鏡蛇、雨傘節咬傷) • 抗百步蛇蛇毒血清 • 抗鎖鍊蛇蛇毒血清
水母刺傷 • Stinging cells called nematocysts • 被水母刺傷治療原則是趕快離開水面。 • 用海水沖洗傷口,不可用清水沖洗。 • 傷口不可抓,以免傷口感染。 • 輕度傷口可用類固醇軟膏。 • 嚴重者併過敏反應者應送醫治療。
昆蟲咬傷 • 大多數的昆蟲咬傷,只引起輕度的腫痛 • 用水和肥皂清洗傷口。 • 用紗布將傷口覆蓋,並阻止病患搔抓傷口。 • 用冷敷以減少腫脹和癢的感覺,但不要在傷口上直接用冰敷。
過敏徵侯時,則應維持其生命現象立即送醫 • 咬傷部位有灼痛和癢的感覺 • 全身性水腫。 • 全身有蕁麻疹。 • 呼吸困難 • 噁心、嘔吐、暈倒、休克、昏迷。
常見之昆蟲咬傷 • 蜂螫傷 • 蜘蛛 • 蠍子 • 蜈蚣
蜂螫傷 •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統計,所有昆蟲咬傷中發生最頻繁者,即為蜂螫傷。 • 大多數蜂螫傷只產生局部反應,少數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反應 • 過敏的症狀通常一次會比一次嚴重
蜂螫傷的臨床症狀 • 局部反應:局部紅、腫、熱、痛或有輕度搔癢。 • 毒性症狀:一般超過十個以上的蜂螯比較會產生毒性症狀,主要有口惡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 • 過敏反應:只要一隻叮咬,不管大蜂、小蜂螯傷,都可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
若先前有被蜂螯的記錄,下次如再被螯到,有35-60% 的機會會造成過敏性休克。 • 延遲性過敏反應:一般在蜂螫後10-14 天產生,其主要症狀包括發燒、淋巴結腫大、關節痛、皮膚起疹、頭痛及全身無力等。
現場治療局部反應的治療 • 如刺針留在皮膚上,可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不要用手去壓擠,以免注入更多的毒液。 • 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清洗傷口,並蓋上紗布。 • 用冷敷,以減少腫脹及癢,但不要在傷口上直接用冰敷。
如症狀嚴重,則應穩定生命徵候,將螫傷部位放低,並立即送醫。如症狀嚴重,則應穩定生命徵候,將螫傷部位放低,並立即送醫。
現場治療-過敏反應的治療: • 將螫傷部位放低 • 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 • 如呼吸困難,給氧氣,必要時給予人工呼吸 • 治療休克,保持溫暖
如過敏嚴重,應給予注射腎上腺素.如 Ana-Kit 或 Epi-Pen (內含治療過敏性休克最重要的藥物--腎上腺素,只要用手輕輕一按,藥物很快即可進入體內)以備不時之需。 • 傷口及腫脹部位可予以冷敷 • 立即送醫
預防 • 預防勝於治療,對蜂螫過敏的症狀,通常一次比一次嚴重 • 請專業人員去除居家附近的蜂巢 • 戶外不要赤腳或穿脫鞋 • 在戶外避免穿花色或鮮亮的衣服 • 避免使用香水髮膠等含香料的物品 • 在戶外儘量穿長袖、長褲並戴手套
蜘蛛 • 大多數的蜘蛛,在口器內具有毒腺,但其毒性通常只能危害小動物或昆蟲 • 可怕的蜘蛛中,最有名的就是黑寡婦蜘蛛 • 台灣有一種紅背蜘蛛,和黑寡婦蜘蛛是同一屬的蜘蛛,他們都具有強烈的神經毒
紅背蜘蛛 • 常見的症狀包括血壓升高、臉部潮紅、出汗、口歪眼鈄、肌肉疼痛、抽搐、噁心、嘔吐等,嚴重時可致呼吸肌痙攣,呼吸衰竭而死亡。一般這些症狀會在咬傷後十分鐘至二小時內出現。
絲蜘蛛 • 人們被咬傷時常沒有察覺被咬傷(因其咬傷初期常不痛,沒有感覺)但數小時後,則會產生嚴重的腫痛,甚至發生壤死,潰瘍等症狀。
蜘蛛咬傷現處理原則包括: • 穩定生命徵象,注意休克處置 • 用彈繃固定傷肢,使之比心臟低。 • 可用冷敷減少腫脹,但不要直接冰敷。 • 立即送醫
蠍子 • 蠍子的腹部最末節有螫刺,內接毒液腺,被螫傷時局部會產生強烈的痛覺,如火燒一樣。 • 蠍毒液為神經毒,其中毒症狀為噁心、嘔吐、瞳孔擴張、心跳加快、血壓上升、抽慉等。 蠍毒液為神經毒,其中毒症狀為噁心、嘔吐、瞳孔擴張、心跳加快、血壓上升、抽慉等。
台灣本島及附近小島也有蠍子的蹤跡,然根據台北榮總毒物中心的登錄國內被蠍子螫傷的病患,通常只有局部劇痛及紅腫等局部症狀,但國外則有死亡的報告。台灣本島及附近小島也有蠍子的蹤跡,然根據台北榮總毒物中心的登錄國內被蠍子螫傷的病患,通常只有局部劇痛及紅腫等局部症狀,但國外則有死亡的報告。
蜈蚣 • 蜈蚣前端第一對附肢特化為毒爪,用來刺殺獵物。蜈蚣的毒液呈酸性,被蜈蚣咬傷時可以氨水來沖洗傷口 • 根據台北榮總毒葯物諮詢中心的登錄國內蜈蚣咬傷的病患,通常只有局部的紅腫,劇痛等症狀,而國外有死亡的報告。
法定傳染病 • 使嚴重度不同在指定時間內向當地衛生局通報
紅色者需立即通報;藍色者需24 小時內通報;黑色者需一週內通報。
熱傷害 • 熱痙攣 ( Heat cramps ) • 熱衰竭 ( Heat exhaustion ) • 熱中暑 ( Heat stroke )
熱痙攣 • 主要以肌肉痙攣表現,患者以換氣過度及流汗表現。 • 有正常體溫。 • 常常是因過度劇烈運動引起。 • 休息、喝水或送醫補充點滴。
熱衰竭 • 極度疲勞,明顯流汗。 • 噁心、嘔吐、頭痛。 • 體溫正常或稍高。 • 休息、送醫補充點滴。
熱中暑 • 真正急症 • 要馬上處理、把患者帶離熱源,用冷水沖澆皮膚,用 ice packs 放置患者腋下及腹股溝。 • 高體溫,一般退燒藥物 ie: ASA and acetaminophen 幫助不大。
顫抖可用藥物控制 ( valium ) • 給予氧氣,呼吸衰竭給予氣管內插管。 • 點滴補充,生命徵象監視。
低體溫 • 正常人體溫度 ( 37℃ oral = 37.5℃ rectal = 36.5℃ axillary • 34℃-36℃- mild hypothermia • 30℃-34℃- moderate hypothermia • <30℃- severe hypothermia
高危險族群 • 老人- lose their ability to sense cold • 嬰兒- high surface area and mass ratio • 中風、喝酒、藥物。
臨床表徵 • 意外及環境因素 • 1 Nonimmersion hypothermia • most common presentation • 2 Immersion hypothermia • water temp < 16-21℃
代謝因素 • 不同原因引起的低血糖 • 新陳代謝率降低 • 1 腦下垂體機能不足 • 2 甲狀腺功能不足 • 3 腎上腺功能不全
中樞神經、下視丘功能不全 • 頭部外部 • 腦部腫瘤 • 中風 • Wernicke’s encephalopathy
藥物 • 酒精 • CNS depressants- narcotics, benzodiazepines, barbiturates
其他 • 糖尿病引起之酮酸中毒 • 嚴重外傷 • 皮膚缺損、嚴重燙燒傷 • 敗血症
處理原則 ( Rewarming ) • Passive rewarming • Active external rewarming • Active core rewar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