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德惠市第二十四中学 孙东辉

马说. 韩愈. 德惠市第二十四中学 孙东辉. 学习目标. 1 、了解 “ 说 ” 这种文体的特点; 2 、积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 、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及托物寓意的写法; 4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说 ---- 是古代一种 议论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 韩愈 ,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 昌黎先生集 》 。.

dora-craig
Download Presentation

德惠市第二十四中学 孙东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马说 韩愈 德惠市第二十四中学 孙东辉

  2. 学习目标 •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 2、积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 3、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及托物寓意的写法; •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3. 说----是古代一种 议论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4. 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5.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6. 听读 朗读 精读 背诵

  7.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 读准字音 zhǐ rǔ 伯乐 祗 辱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策 邪 lè cáolì pián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yé cè

  9.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 1、通假字 ⑴ “祇”通 ⑵“食”通 ⑶ “见”通 ⑷“材”通 ⑸ “邪”通 积累文言字词 “只” 只是 “饲” 喂 “现” 表现 “才” 才能 “耶” 吗 表疑问

  13. 2、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1) 食马者 吃 同“饲”,喂 因为 不以千里称 (2)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14. 它,代指千里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表反问语气 恐怕、大概,表揣测 的,结构助词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马之千里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无意义,定语后置标志 它,代之千里马 无意义,不译

  15. 策之不以其道 (5) 执策而临之 驱使 ,动词 竹制的马鞭,名词 能力 虽有千里之能 (6)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16. 3.重点句子翻译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3)骈死于槽枥之间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17. (4) 不以千里称也 (5)一食或尽粟一石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因日行千里而著称 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18. (7) 才美不外见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9)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19. (10) 策之不以其道 (11) 食之不能尽其材 (1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0. (13) 其真无马邪 (14)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1. 结构 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写世有伯乐 的重要性 第1段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世无伯乐 的危害 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第2段 (反面) 第3段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 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22. 托物寓意 主旨 识才者 名马 识马 伯乐 只辱 骈死 不称 不饱 不足 不见 不以 不尽 不通 千里马 人才 食马者 不识马 不识才者

  23.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24. 感情 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看看作者的见解和感慨 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5.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②“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不可得” 既形象地描写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也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不平。 连用四个“不”字,极写“食马者”的 无知,表达作者的愤慨之情。

  26. ③“策之……,食之……,鸣之……, 执策而临之,曰……”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不仅形象生动地 刻画了统治者的丑态,而且表达了作 者对他们的辛辣的讽刺和抨击。注意:“策之”,“食之”都是动宾结构, 而“鸣之”的“之”无意义。

  27. ④文中有五个“也”字需要认真体会。“不以千里称也”④文中有五个“也”字需要认真体会。“不以千里称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是马也,虽有……” 表达了作者愤愤不平之意和无限痛 惜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愤怒谴责的感情 对统治者的深刻嘲讽 表停顿 提示下文内容

  28. 背诵课文

  29. 引申拓展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一个“人才”,怎样 才能做到人尽其才?联系实际, 谈谈自己的看法。

  30. 课堂练习 一、给加下划线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A.等候 B.等同,一样 C.等于 D.等级2、策之不以其 道A.道理 B.规律 C.方法 D.道德3、执策而临之A.面临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B C A

  31. 二、选出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二、选出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1、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定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B

  32. A 2、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当之不惠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33. 三、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B.(千里马)的才能外貌就显露不出来。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A

  34. C 2、鸣之不能通其意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 领会它嘶叫的意思。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 领会吆喝的意思。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 鸣的意思。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 意思。 

  35. B 四、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36. C 五、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