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2

水力学实验

水力学实验. —— 水力学教研室. 实验 2.1 验证液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一 .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加深理解水静力学基本方程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 。 2. 加深理解基本概念;观察静止液体中任意两点的测压管水头。 3. 测量液体表面压强 , 且观察真空现象。 4. 学习测量液体比重.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三:实验原理及计算公式. 在重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的液体基本方程为. 对于有自由表面的液体. 液体表面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时称无压。. 液体表面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时称正压。. 液体表面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时称负压 。. 式中.

Download Presentation

水力学实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水力学实验 ——水力学教研室

  2. 实验2.1 验证液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3.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加深理解水静力学基本方程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 。 2.加深理解基本概念;观察静止液体中任意两点的测压管水头。 3.测量液体表面压强,且观察真空现象。 4.学习测量液体比重

  4.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5. 三:实验原理及计算公式 在重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的液体基本方程为 对于有自由表面的液体 液体表面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时称无压。

  6. 液体表面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时称正压。 液体表面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时称负压。 式中 -单位质量液体相对于基准面所具有的位置水头 -单位质量液体所具有的压力水头 -液体的容重 -液体内任一点的静压强 -液体表面的压强 -大气压强 -液体内任一点到液体表面的距离

  7.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 1.熟悉仪器,记下测点的位置高度。 2.把调压有机玻璃筒放到适当的位置,开通阀12,调节水箱内的水位与调压有机玻璃筒内的水面齐平,测出并记下相关数据。 3.关闭阀12,把调压有机玻璃升高到一定的位置,待稳定后,分别读出并记录相关数据。 4.打开阀12,待密闭水箱内的液面稳定后,关闭阀12,然后把调压有机玻璃筒降低到一定的位置,待稳定后,读出并记下相关数据。 5.把调压有机玻璃升到合适的位置,打开通气阀,试验结束。清理现场。

  8. 实验4.4 文丘里流量计实验

  9.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文丘里流量计测流量的原理及其简单构造。 2.找出压差和流量的关系,率定文丘里流量计,从而确定文丘里流量计的系数 u 。

  10. 二:试验设备及量测仪器

  11. 三:试验原理 文丘里流量计是在管道中常用的流量计。包括三个部分。对理想流体,由于端面的变化会产生压差,在Q不同时,压差也步同,其关系如下: 其中 d0-收缩段前管道直径(cm) d1-喉道直径(cm)

  12. 试验中只要测得H即可求得通过的流量。但是在实际液体中,由于粘滞力的存在,水流通过文丘里流量计时有能量损失,故实际通过的Q一般比Q0稍小,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上式应予以修正,实际流量与理想流体情况下的流量之比为流量系数,即试验中只要测得H即可求得通过的流量。但是在实际液体中,由于粘滞力的存在,水流通过文丘里流量计时有能量损失,故实际通过的Q一般比Q0稍小,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上式应予以修正,实际流量与理想流体情况下的流量之比为流量系数,即 文丘里流量计的率定,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测定 u 值。因此实际通过的流量表示为:

  13. 1.记录有关数据。 2.检查比压计装置是否水平,如不水平可用底脚螺丝校正。 3.检查比压计两液面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如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则需排气调整。 4.打开流量调节阀门,放入最大流量,待流动稳定后,记录比压计的读数,测量流量。 5.调节阀门,改变流量(逐渐减小),重复上述步骤5-8次。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4. 五:注意事项 1.改变流量时,需要待稳定之后(至少3-5分钟)方可记录数据。 2.试验中如果使用的是水银比压计,计算时要换算称水柱高。其关系如下:

  15. 实验5.1明渠流速的测量

  16.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毕托管的构造和测速的基本原理。 2.掌握毕托管测量点流速的方法。 3.测定闸下出流 收缩断面处的流速分布。

  17. (1)实验水槽(2)测针 (3)毕托管 (4)斜比压计 (5)可上、下移动的活动支架 二:实验设备仪器

  18. 水在流动过程中总是遵循机械能转化与守恒定律,但对每一种具体的水流情况,她的三种机械能之间究竟怎么发生转化,这就取决于水流的具体的边界条件。水在流动过程中总是遵循机械能转化与守恒定律,但对每一种具体的水流情况,她的三种机械能之间究竟怎么发生转化,这就取决于水流的具体的边界条件。 三:实验原理 当水流受到迎面物体的阻碍,被迫向周边分流时,在物体表面上受到水流顶冲的A点(如图5-12)所示水流的流速为零,叫做水流的驻点。在驻点处的水流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压能。 图5-12

  19. 简单的毕托管就是一根弯称90度的开口的细管。测量某点的流速时,将弯管的一端放在A点,正对来流方向,如图5-12所示。这时由于受水流顶冲,管内的水面上升至H高度。A点为驻点,H包括了A点在未受毕托管阻碍时动水压强水头 与该点的动能转化而成的压能,即A点的流速水头 ,这样 如果把A点原来的动水压强水头( )也测出来,则

  20. 1.熟悉设备,记录相关数据 。 2.按照要求检查系统有无气泡。 四:试验方法与步骤 3.打开进水阀,放水入明槽中,使槽内保持适当的水深。 4.把毕托管连同毕托勺仪器放入水中,细心拿开勺,开始量测,待流量稳定后记录斜压差计读数。 5.调节毕托管的位置,测出并记录相关数据。 6.测量断面的水深,记录量水堰水位读数。 7.实验完毕后,将毕托管放入盛水的毕托勺中,检查斜压差计的水面是否在同一水平明上。如果不在,说明测量过程中已进气,应重新排气,重做实验。

  21. 五:注意事项 1.在测量点流速时毕托管探头应正对水流方向。 2.试验过程中,毕托管头部不能露出水面以免进气。

  22. 实验3.1水流的能量转换实验

  23. 一:实验目的 1.水流在管内作恒定流动的情况下,当管道断面改变时,观察动能与势能的变化: 2.测定各断面单位质量水体的位置水头( )、 压强水头 ( )和流速水头( ),从而加深对伯诺里方程的了解。

  24. 主要的实验仪器包括:台秤、秒表、集水箱。 二:实验设备

  25. 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在重力场中沿管作恒定流动时,液体流动遵循伯努力能量方程: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在重力场中沿管作恒定流动时,液体流动遵循伯努力能量方程: 三:试验原理 (3-5) 即单位质量流体的位置势能、压强势能、和动能的总和沿流线为一个常数。式中Z 为位置水头;P/r为压强水头;Z+P/r为测压管水头; 为流速水头。 实际上,流体都具有粘性,水流也不例外,它在流动过程中有能量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实际的粘性流体,伯努力方程为:

  26. 1.熟悉试验设备,记录各断面尺寸及测点位置。1.熟悉试验设备,记录各断面尺寸及测点位置。 2.关闭阀门K1,慢慢开启阀门K1,观察各点上的测管水面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否则需要排气调平; 3.开启K1,调节流量,稳定后(3-5分钟)记录各测压管读数,并用重叠法测量流量(流量要求测两次,相对误差不超过0.1%); 4.改变K1开度,重复实验步骤3。 四:试验步骤

  27. 1.阀门开启一定要缓慢,并注意测压管中水位的变化,不要使测压管水面下降太多以免空气倒吸入管路系统,影响试验进行;1.阀门开启一定要缓慢,并注意测压管中水位的变化,不要使测压管水面下降太多以免空气倒吸入管路系统,影响试验进行; 2.阀门开启后一定要待流量稳定后才能读数; 3.流速较大时,测管水面有跳动现象,读数时一律取平均值; 4.试验结束时,关闭阀门K1,检查测管水明是否保持齐平,如不齐平,表示有气泡阻塞,使试验结果不正确,要赶走气泡后重做。 五:注意事项

  28. 实验4.1 流动流态实验

  29.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流动的层流型态和紊流型态,观察液体层流时的流速分布,从而对粘性流体的流动获得感性认识。 2.通过实验理解判定流动型态的无量纲参数Re(雷诺数)的物理意义,量测下临界雷诺数,并找出不同流态的阻力规律。

  30. 1.水箱;2.一根长玻璃管;3.两根测压管;4.一个量筒;5.秒表;6.有控制阀的染色水瓶。1.水箱;2.一根长玻璃管;3.两根测压管;4.一个量筒;5.秒表;6.有控制阀的染色水瓶。 二:试验设备及仪器

  31. 1.流动现象 由于水流流态的可视性,在管中装置一着色喷射装置,观察流速变化时,流动的特性。水流流速升高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次看见不同的流态,分别如下图(a),(b),(c) 三: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

  32. 2.计算公式 式中 Re-雷诺数 V-管路中的平均流速 d-管路的直径 v-运动粘滞系数 V-集水量 T-集水时间

  33. 1.试验前准备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记录已知数据,管径与水温 (2.)开启进水阀,关闭流量调节阀,使水箱充满水并保持溢流,3-5分钟后便可稳定。 (3)检查测压管水面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不在的话说明系统有气泡存在,排气后方可调平。 2.流动型态演示 (1)慢慢开启流量调节阀,使通过微小流量,保持水流稳定,然后打开染色水阀,避免任何干扰震动,这时染色水成直线流动,水流作层流运动;

  34. (2)轻轻地调大调节阀,逐步增大管内流量,可以观察到:染色线开始波动,呈现断裂卷曲,逐渐形成漩涡,最后极度紊动,色线扩散看不见了,此时管内水流已成紊流流态。(2)轻轻地调大调节阀,逐步增大管内流量,可以观察到:染色线开始波动,呈现断裂卷曲,逐渐形成漩涡,最后极度紊动,色线扩散看不见了,此时管内水流已成紊流流态。 (3)在确定管内水流为紊流流态时,进行反调上述过程,即轻轻地逐渐调小调节阀门,可以观察到紊流向层流转变过程,稳定的水色线出现时,水流恢复到层流。 3.下临界雷诺数的测定 (1)制造紊流流态,稳定后记录相关数据; (2)逐渐调小流量,重复上述步骤(1),要求紊流区7-8点,层流区4点; (3)试验完毕,依次关闭颜色阀门、调节阀门,检查两测压管水面是否齐平。

  35. 五:注意事项 1.水箱内应始终保持溢流; 2.开启阀门要轻且缓; 3.调节阀门只允许向一边旋转,不能逆转; 4.注意避免任何扰动; 5.测流量时要求时间尽量长一些。

  36. 实验4.2 管流的沿程阻力实验

  37. 1.深入了解圆管在流动下的水头损失变化规律,学会整理经验公式的方法;1.深入了解圆管在流动下的水头损失变化规律,学会整理经验公式的方法; 一:实验目的 2.学会测定管路沿程阻力系数的方法,并找出它的变化规率。

  38. 二:实验设备及测量仪器

  39. 对于均匀断面的水平管路,沿程水头损失由下式给出:对于均匀断面的水平管路,沿程水头损失由下式给出: 三:实验原理及计算公式 式中

  40. 1.熟悉试验设备,记录有关数据,安装好比压计,检查液面是否齐平;1.熟悉试验设备,记录有关数据,安装好比压计,检查液面是否齐平; 2.打开K1,使流量达到比压计的最大量程,待稳定后记录数据; 3.逐渐关闭流量控制阀,使比压计的值等值下降,做15次,每次都是待稳定后读数; 4.实验完成后,关闭流量调节阀,检查比压计是否进气,看两测压管内液体是否齐平。若不平需排气后重做实验。 四:试验步骤

  41. 五:注意事项 1.试验前应先了解泵房内水塔平水槽是否由溢流; 2.由于水流紊动的原因,比压计液面由微小值跳动,当流速较大时尤为显著。这时可读上下跳动范围的平均值,或者由二人同时测读比压计左右两管液面。如果时间允许,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42. 实验4.3 管路局部阻力实验

  43. 1.掌握管路中侧定局部阻力系数的方法; 一:试验目的 2.把测定的突然扩大局部阻力系数值与理论计算值比较,把转弯处局部阻力系数数值与经验计算值比较。

  44. 测量仪器:(1)斜比压计、(2)量水堰、(3)跟踪式水位仪。测量仪器:(1)斜比压计、(2)量水堰、(3)跟踪式水位仪。 二:试验设备

  45. 1.管路中的突然扩大能量损失 三:试验原理及计算公式

  46. 2.九十度弯头

  47. 1.熟悉设备仪器,试验流程,记录有关数据; 2.检查比压计液面是否齐平,不齐平说明有气泡,需要将气泡排除,直到两侧液面齐平为止; 3.慢慢流量调节阀,使流量在比压计的量程范围内为最大,待稳后记录相关数据; 4.把斜压计最大读数分成5份,调节流量使比压计读数按0.2最大量程等幅下降,重复5次,每次记下相关数据。 5.实验完成后,关闭调节阀,检查比压计两液面是否齐平,若不平,排气后重做实验。 四:试验步骤与方法

  48. 五:注意事项 记录比压计的读数时,注意不要把次序搞错,沿水流方向,h1为干扰前的测点, h2为干扰后的测点。

  49. 实验5.2 水跃实验

  50. 1.观察水跃的水流现象,了解水跃类型及其结构的基本特征;1.观察水跃的水流现象,了解水跃类型及其结构的基本特征; 2.验证矩形平底渠道闸下出流(或溢流坝泄流)的水跃理论; 3.运用动量原理估算水流对闸门(溢流坝)的水平力;运用比能原理估算在水跃区间的水头损失和损失功率。 一:试验目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