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70 Views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在諸修行法門中 最受釋迦牟尼佛讚歎 也最鼓勵大眾修行的 就是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 若人專念彌陀佛, 號曰無上深妙禪; 至心想像見佛時, 即是不生不滅法。 ——《 大集經 》. ◇ 念佛即禪◇入門篇◇. 念佛,可以念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 但是為什麼鼓勵大家專念阿彌陀佛呢? 因為在漢譯的六百多部大乘經典中, 就有二百七十幾部是介紹阿彌陀佛, 可見在諸佛法門中, 最受釋迦牟尼佛讚歎,最鼓勵大眾修行的, 就是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 最受釋迦牟尼佛讚歎的 修行法門:念佛法門. 就是造了十惡五逆、定業不可轉,
E N D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在諸修行法門中 最受釋迦牟尼佛讚歎 也最鼓勵大眾修行的 就是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
若人專念彌陀佛, 號曰無上深妙禪; 至心想像見佛時, 即是不生不滅法。 ——《大集經》 ◇念佛即禪◇入門篇◇
念佛,可以念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 但是為什麼鼓勵大家專念阿彌陀佛呢? 因為在漢譯的六百多部大乘經典中, 就有二百七十幾部是介紹阿彌陀佛, 可見在諸佛法門中, 最受釋迦牟尼佛讚歎,最鼓勵大眾修行的, 就是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 最受釋迦牟尼佛讚歎的修行法門:念佛法門
就是造了十惡五逆、定業不可轉, 仍然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 阿彌陀佛的願力最適合娑婆世界的眾生, 也因此,大乘一切宗派, 沒有一宗一派反對念佛。 阿彌陀佛法門三根普被,不僅適合上、中、下每一種根器,而且所有的人都接引。
問題是:既然念佛絕對有用, 為什麼還要其他各宗? 難道其他各宗沒有用嗎?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根性不同。 進門修行時,適合從哪個地方入手, 就從哪個地方入手。 八萬四千法門:一切法門都是涅槃門
也有的人非常喜歡觀念、理論的探討, 那就可以讓他研究教典、讀誦經論, 漸漸也能解除自己的煩惱; 古代大師中就有因讀誦《華嚴經》、 《法華經》或《金剛經》而開悟的。 一切法門都是趨向解脫涅槃的成佛之道。 譬如有人修行禪定時很容易體驗,很快就能把雜念妄想祛除,那為什麼不用禪的方法接引他?
念佛要得念佛三昧,是在行住坐臥之中, 二十四小時都不離佛號。 但若沒有方法則不得要領, 會念得很吃力,整個心也是散亂的。 念的寫法是上「今」下「心」, 今心就是現在心, 每一個念頭都不離現在的心就叫作「念」。 如何「念佛」?
念佛,就像用繩子把心和佛號綁在一起, 或是用佛號把心和阿彌陀佛綁在一起。 所以,心要貼著佛號, 念念不離口,念念不離心, 甚至用你的全身來念佛。 現在的心可能是雜念、邪念、惡念、妄念,但我們用淨念或正念——就是佛號,加以替換、轉化。
如何以全身來念佛呢? 耳朵聽著念佛的聲音, 嘴巴跟著大家一起念,心則專注在佛號上。 念佛最好微微睜開眼睛, 閉著念比較容易產生幻境或妄念。 雖說眼睛睜開,但也不要去看任何人事物, 時時保持清醒,那麼眼睛也在念佛了。 一心念佛:任何聲音都與佛號相應
不論是鳥叫、風吹、雨滴的聲音, 或者是任何人、器物、機械的聲音, 都要把它觀想成念佛的聲音。 這樣我們的心心念念, 每一剎那都與佛號在一起。 止靜時,雖然口中沒有念,可是心還是在念。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聲音,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
《阿彌陀經》的往生條件很簡單,經上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也說到,如果用一天乃至七天的時間 持名念佛,而能念到一心不亂, 即能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三經:往生極樂世界的具體條件
《無量壽經》說往生有四個基本條件: 第一,發心出家為沙門; 第二,發無上菩提心; 第三,修一切功德; 第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上輩往生者必須具足四個條件, 中輩往生者可不出家,但須具足其他條件。 下輩往生者則至少要有第三和第四個條件, 否則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 但是什麼是少善根?什麼是少福德因緣?這一點必須從《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來補充。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佛說:「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 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觀無量壽經》又名《十六觀經》,修十六種觀行前,必須先修三種福業。
有人說:我實在沒福報,泥菩薩過河,自顧 不暇。這一生除念佛外,什麼也不想了! 如果是抱持這種心態,絕對去不了。 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佛國淨土, 一定要發菩提心,修一切功德。 再說「臨終十念」也不容易, 念佛要兼具信、願、行, 信心不夠、願心不足,臨終不一定念得出。 具足正行與助行正行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助行則是修一切善法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念佛即禪◇精進篇◇
蕅益大師強調,眾生現前的一念妄想心, 並沒有離開諸佛的法身, 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只是眾生心與煩惱相應,所以稱為煩惱心, 諸佛的心是智慧,稱為無上菩提心。 那麼諸佛的法身究竟在哪裡? 是在我們一切眾生的心想中。 念佛的時候,佛就在「念佛」這一念之中。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眾生現前一念心, 就能接通阿彌陀佛的無上菩提心, 這就是念佛的不可思議功德。 於是《觀無量壽經》鼓勵大眾: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因此當我們念阿彌陀佛時,阿彌陀佛一切功德都變成我們的功德。
我們觀阿彌陀佛,即是 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但不是長壽的意思; 如來是無始無終,眾生的法身也是無量壽, 如果能不被任何一個境界所限制, 即是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用阿彌陀佛的功德及 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來做觀想, 依然屬於阿彌陀佛的法門。 念佛三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念念與佛相應,雖然還沒有成佛, 可是已經不在生死中了。 心住於無住,念一句阿彌陀佛, 不是為了追求什麼,也不是為了期待什麼; 無論吃飯、做事、待人、接物, 無一處、無一時不在三昧中。 這個方法與禪修、參話頭、默照的方法固然不同,但結果相同;都是定慧均等、定慧不二。
修行的基本原則是鍊心, 把雜亂的妄想心鍊成清淨的三昧心。 菩提達摩祖師的禪修, 即是念佛法門裡的無相念佛。 禪宗經典中的《六祖壇經》,就曾引用 《觀無量壽經》、《法華經》,以及《文殊 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一行三昧。 念佛法門是所有法門之一而又涵蓋著一切法門
明朝末年,專弘淨土的蓮池大師, 在《阿彌陀經疏鈔》中, 將持名念佛分為事持、理持兩類。 事持是稱念彌陀名號, 理持則是念我們本具的清淨佛性。 念佛若能從「事持」進入「理持」, 即是一心不亂、明心見性, 就與禪宗的開悟完全相同。 自古以來,許多禪師也修念佛法門,譬如倡導禪淨雙修的永明延壽禪師。
「念佛禪」是一門深入,用念佛的方法 達成禪修的效果。修行必須從有相著手。 念佛禪從念阿彌陀佛名號開始, 但是不要觀想佛的模樣,只是不斷地持名, 慢慢就能進步到無相念佛, 修成念佛三昧。 念佛禪以念佛為根本從「有相」悟入「無相」
當身體、環境與佛號合而為一, 若興起「自己究竟是誰」的疑情時, 就可以開始參話頭「念佛的是誰?」 當話頭參得沒有力量時, 回到身體又是身體、環境又是環境時, 這時就老老實實地再念佛號。 所以,念佛禪以念佛為根本, 如果在念佛禪七中,一次話頭都沒有用上, 也沒有什麼關係。 念佛禪不是要念到「入定」,而是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
無相念佛有兩個層次, 第一,有佛號,但不執著、不期求, 就是念念念佛,一念不生。 第二,不一定有佛號,可是心與佛相應。 佛的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我智慧, 能念念相應就是無相念佛。 這正是我們提倡的人間淨土。 同時實現自心淨土、佛國淨土、人間淨土一念相應,一念是佛,一念見淨土念念相應,念念是佛,念念見淨土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延伸閱讀◆ 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 普賢菩薩行願讚 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 完全證悟:聖嚴法師說《圓覺經》生活觀 法鼓文化◎製作 佛法只有一味念佛法門包含大、小乘各宗各派所有一切法門都在念佛法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