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91 Views
98 學年度第二學期. 教育部顧問室 98 學年度 第 2 學期通識教育課程計畫 【A 類 】 基 礎 暨 其 他 通 識 課 程 結案成果報告 台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尼采廳. 課程名稱: 老人(生命)與傳播. 任課教師:臧國仁(政大新聞系教授) 協同教師:蔡 琰(政大廣電系教授) 教學助理:黃嘉文(廣電碩三) 網站維護助理:楊癸齡(新聞碩一) 另有新聞系碩一梅衍儂協助. 兩位任課教師. 共同主持「 老人傳播研究群 」近十年 已在學術期刊發表「 老人傳播 」相關論文近十篇 任教年資合計 逾 40 年 過去曾開授此課一次( 2008 ) 助理背景 :
E N D
98學年度第二學期 教育部顧問室98學年度 第2學期通識教育課程計畫 【A類】基 礎 暨 其 他 通 識 課 程 結案成果報告 台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尼采廳
課程名稱:老人(生命)與傳播 任課教師:臧國仁(政大新聞系教授) 協同教師:蔡 琰(政大廣電系教授) 教學助理:黃嘉文(廣電碩三) 網站維護助理:楊癸齡(新聞碩一) 另有新聞系碩一梅衍儂協助
兩位任課教師 共同主持「老人傳播研究群」近十年 已在學術期刊發表「老人傳播」相關論文近十篇 任教年資合計逾40年 過去曾開授此課一次(2008) 助理背景: 黃嘉文與楊癸齡長期參加「老人研究群」,配合度佳 梅衍儂首次擔任研究生教學助理,積極認真
一、緣起(本課背景) 有鑑於老齡社會已然降臨,台灣及其他國家紛在大學開設「老人」相關學程,唯獨「老人傳播」仍未受到重視; 但「老」的意義不斷改變,年輕人對「老人」所懷之「刻板印象」卻影響其與老人(包括親人)互動之主動性; 更重要之處,則在於每個年輕人都要面對的未來「自我」,從「現在」就開始瞭解其意涵當能協助其正視「老齡」與自己的互動關係,健康地、正面地、樂觀地處理「老之將至」。
二、課程內容(一) 六個主題: 主題一:老人研究的歷史、核心概念(如:「老」 是什麼?老人理論如何看待「老齡」) 主題二:老人溝通現象一:老人的語言溝通特徵 主題三:老人溝通現象二:老人的媒介形象 主題四:老人溝通現象三:老人與大眾媒介的互動 主題五:老人溝通現象四:老人與生命現象(生老 病死之討論) 主題六:老人溝通現象五:老人與敘事
二、課程內容 (二) 共欣賞五部老人電影: 「金池塘」(On golden pond,美國電影); 「愛你在心眼難開」Something’s gotta give(美國電影) Young@Heart(美國紀錄片) 「送行者」(日本電影) 「蝴蝶阿嬤」(台灣紀錄片,描繪花蓮「拔仔庄社區劇團」老年成員的生命故事)
三、本課教學情境 國內外各大學皆無類似課程,本校於2008年首次開授此課 相關教材俱無(英文教科書迄今僅有兩本),倚賴任課教師自行發展 本課開設為「校通識」,修課學生來自各院,對「傳播知識」認知深淺不一,且各院教學方式相異甚大
四、任課教師之教學理念與宗旨 強調「程序化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與「從做中學」之培養 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共同建構互動環境(co-construction) 注重「敘事智能」(narrative intelligence)之增進
-- 程序化知識之意 任何知識之傳授,不僅應由教師提供陳述性知識(理論),更應加強「如何做」(how-to)與「做中學」之機會,而非僅是背誦、記憶; 本課因而由教師全程授課六次,次週即由同學分組依上週所授分組報告,延伸所學。
-- 共同建構之意 教師與學生之角色乃課程內容之「共同建構者」; 雙方不復是「上對下」的講述者與聽講者,而是對課程之協同創建者; 知識學習的主體應是「人」(學生)而非外(他)物(如知識) 世間並無「老人傳播」此一實體存在,一切均係師生共同創見與認定。 本課因而特別重視學生參與課程之建構,共同完成一學期的學習之旅。
-- 敘事智能之意(含以下三者) 「敘事知識」: 「了解外在世界之能力」(亦即轉述真實事件之本領) 「敘事思考」: 「編排故事的能力」(編排老人故事之本領) 「敘事想像」: 「審視未來並有所預期的能力」(自省與改進之能力 ) 本課因而要求同學分組完成平時報告一以及學期報告一,並需於期中與期末分以口頭及書面方式進行報告。
本課學生必須學習 「敘事知識」:從教師講述中學習其與真實世界日常生活之關連(如瞭解老人如何與他人溝通); 「敘事思考」:瞭解此些關連後將課程內容「重新安排」並再(轉)述給他人(同課程者); 「敘事想像」:審視其(老人傳播)與自身生命的互動關係。
五、教學實踐活動(執行策略) 提昇學生敘事智能:練習搜尋相關理論資料、閱讀研究文獻、講述並分享所得 培養反思能力:自行選擇分組與學期報告主題進而延伸討論並提供批判見解 共同建構:教師及同學共同建立富含互動之教室學習社區 改變教師角色:建立討論氛圍,鼓勵學生加入教學環境並建立其學習自主與主體性
六、具體課程設計 教師授課:共六次,分別講授一個主題; 主動學習:學生分組後輪流根據上述主題提出分組報告,其旨在於回應前述「敘事智能之培養」; 課外討論: 非報告組每隔週需撰寫「網路回應」,延伸各次報告組之討論問題; 期末作業:各組同學並需於期末提出「學期報告」,自行根據有興趣主題提出書面與口頭報告,此乃回應「程序化之教學」。
增進程序性 知識之傳授 教學者與學習 者共同建構 教育核心在於 培養敘事智能 教學理念 教師角色在 討論氛圍 加強蒐集資訊 及呈現能力 學生與教師 共同投入教學 教學策略 撰寫期末 報告 隔週輪流報告 自選主題 分組報告取代 考試 教學活動 情境考量 無現成教科書,各週 大綱皆由教師自擬 學生必須同時提出 口頭與書面報告
七、教學助理之貢獻(工作任務) 教學助理一: 「課內會談」:隔週聽取「預備報告組」之提案,協助其選擇主題進行分組報告; 「課外回應」:隔週在網路回應「非報 告組」,強化修課同學之相關知識; 教學助理二: 以「網路服務」為主,除按規定於第三週架設網路完畢外,並每週按時上網整理「回應」,另也負責錄影記錄,隨即放在教學網站供所有同學閱覽
教學助理二:架設網站、閱讀網站回應、定時錄影教學助理二:架設網站、閱讀網站回應、定時錄影 教學助理一協 助預備組準備 教師與助理 課後隔週 與報告組 檢討, 非報告組則 上網回應 教師與助理 再回應 教師隔週上課 同學隔週 輪流報告 教師事先閱讀 書面報告並 上網回應 以供同學預覽 助理隨堂上課 t
八、執行成效評估(網路成效) 相關討論共 348篇(十八週),每週平均 19.3篇,含學生上課前之書面報告、非報告組之回應、課程助理之再回應、教師之再再回應等; 教師每週撰寫之大綱共38篇,每週平均2.11篇,包括書面大綱、口頭教材大綱、各週提醒、隔週閱讀資料、相關新聞剪報或資料等。
九、執行成效評估(教學評量) 92.4分(2008年為90.4分),較任課教師授課近二十年(1987-2005)平均評量分數85.55分(共78科)略高,亦較政大(82.44分)、傳播學院(82.26分)、新聞系(82.86)所有教師之學年平均評量分數高(以上數字為2006年公告結果); 同學「同意度」最高題項為「本課教師很好」、「老師與同學間的溝通足夠」; 十八週全勤率為:48.7% (2008年為36.7%)。
十、執行成效評估(教學評量) 本課優點(摘錄):內容充實,主題有趣;老師書面豐富令我汗顏;討論機會多,有很多分享;此課「生命力」十足且活潑,老師分享的不僅是自己的生命,也時時更新新知;有收穫的通識課,不想缺課。 本課缺點(摘錄) :時間控制可更精確; ppt太長,太單調;建議「組內互評表」;老師和助教應盡量給同學意見或導正報告方式;本課傳院色彩濃厚,尤其表現在作業上;以通識課而言,作業有點多;夫婦倆太閃了。
三次報告成績表現 期末報告:寫得比說得好、期末比期中好;心得比分析好。
十一、結論與檢討(一) 任課老師認真,樂於與同學們互動,也喜開放討論,不限制所學; 同學們對課程內容尚感滿意,一學期共看了五部精彩老人電影,但也感於老師過度認真、資料過多、懶於接觸; 修課同學有三分之二同學來自傳院,建議「撤回」傳院開課,乃因free-rider 太多; 本課是否「負擔頗重」(尤對通識課而言),恐仍見仁見智;
十一、結論與檢討(二) 兩位同學在期末作業後分別寫下心得: 希望大家修了這堂課都會更懂得和家中長輩相處,或是多付出一點關心給我們常常以為和我們很不契合,很有代溝的長輩們; … 聽了幾位老人的生命故事後,我覺得我會更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也想和他們一樣,老了的時候可以這樣侃侃而談。
十一、結論與檢討(三) 某位同學在評量裡所寫最棒: 每次上課都有不同體悟,甚至因此變得成熟些,對生命價值有了不一樣的解釋,成績評估不再重要。
感謝蔡琰老師的協同教學, 並向教學助理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