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98 學年度第二學期

98 學年度第二學期. 教育部顧問室 98 學年度 第 2 學期通識教育課程計畫 【A 類 】 基 礎 暨 其 他 通 識 課 程 結案成果報告 台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尼采廳. 課程名稱: 老人(生命)與傳播. 任課教師:臧國仁(政大新聞系教授) 協同教師:蔡 琰(政大廣電系教授) 教學助理:黃嘉文(廣電碩三) 網站維護助理:楊癸齡(新聞碩一) 另有新聞系碩一梅衍儂協助. 兩位任課教師. 共同主持「 老人傳播研究群 」近十年 已在學術期刊發表「 老人傳播 」相關論文近十篇 任教年資合計 逾 40 年 過去曾開授此課一次( 2008 ) 助理背景 :

donal
Download Presentation

98 學年度第二學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98學年度第二學期 教育部顧問室98學年度 第2學期通識教育課程計畫 【A類】基 礎 暨 其 他 通 識 課 程 結案成果報告 台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尼采廳

  2. 課程名稱:老人(生命)與傳播 任課教師:臧國仁(政大新聞系教授) 協同教師:蔡 琰(政大廣電系教授) 教學助理:黃嘉文(廣電碩三) 網站維護助理:楊癸齡(新聞碩一) 另有新聞系碩一梅衍儂協助

  3. 兩位任課教師 共同主持「老人傳播研究群」近十年 已在學術期刊發表「老人傳播」相關論文近十篇 任教年資合計逾40年 過去曾開授此課一次(2008) 助理背景: 黃嘉文與楊癸齡長期參加「老人研究群」,配合度佳 梅衍儂首次擔任研究生教學助理,積極認真

  4. 一、緣起(本課背景) 有鑑於老齡社會已然降臨,台灣及其他國家紛在大學開設「老人」相關學程,唯獨「老人傳播」仍未受到重視; 但「老」的意義不斷改變,年輕人對「老人」所懷之「刻板印象」卻影響其與老人(包括親人)互動之主動性; 更重要之處,則在於每個年輕人都要面對的未來「自我」,從「現在」就開始瞭解其意涵當能協助其正視「老齡」與自己的互動關係,健康地、正面地、樂觀地處理「老之將至」。

  5. 二、課程內容(一) 六個主題: 主題一:老人研究的歷史、核心概念(如:「老」 是什麼?老人理論如何看待「老齡」) 主題二:老人溝通現象一:老人的語言溝通特徵 主題三:老人溝通現象二:老人的媒介形象 主題四:老人溝通現象三:老人與大眾媒介的互動 主題五:老人溝通現象四:老人與生命現象(生老 病死之討論) 主題六:老人溝通現象五:老人與敘事

  6. 二、課程內容 (二) 共欣賞五部老人電影: 「金池塘」(On golden pond,美國電影); 「愛你在心眼難開」Something’s gotta give(美國電影) Young@Heart(美國紀錄片) 「送行者」(日本電影) 「蝴蝶阿嬤」(台灣紀錄片,描繪花蓮「拔仔庄社區劇團」老年成員的生命故事)

  7. 三、本課教學情境 國內外各大學皆無類似課程,本校於2008年首次開授此課 相關教材俱無(英文教科書迄今僅有兩本),倚賴任課教師自行發展 本課開設為「校通識」,修課學生來自各院,對「傳播知識」認知深淺不一,且各院教學方式相異甚大

  8. 四、任課教師之教學理念與宗旨 強調「程序化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與「從做中學」之培養 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共同建構互動環境(co-construction) 注重「敘事智能」(narrative intelligence)之增進

  9. -- 程序化知識之意 任何知識之傳授,不僅應由教師提供陳述性知識(理論),更應加強「如何做」(how-to)與「做中學」之機會,而非僅是背誦、記憶; 本課因而由教師全程授課六次,次週即由同學分組依上週所授分組報告,延伸所學。

  10. -- 共同建構之意 教師與學生之角色乃課程內容之「共同建構者」; 雙方不復是「上對下」的講述者與聽講者,而是對課程之協同創建者; 知識學習的主體應是「人」(學生)而非外(他)物(如知識) 世間並無「老人傳播」此一實體存在,一切均係師生共同創見與認定。 本課因而特別重視學生參與課程之建構,共同完成一學期的學習之旅。

  11. -- 敘事智能之意(含以下三者) 「敘事知識」: 「了解外在世界之能力」(亦即轉述真實事件之本領) 「敘事思考」: 「編排故事的能力」(編排老人故事之本領) 「敘事想像」: 「審視未來並有所預期的能力」(自省與改進之能力 ) 本課因而要求同學分組完成平時報告一以及學期報告一,並需於期中與期末分以口頭及書面方式進行報告。

  12. 本課學生必須學習 「敘事知識」:從教師講述中學習其與真實世界日常生活之關連(如瞭解老人如何與他人溝通); 「敘事思考」:瞭解此些關連後將課程內容「重新安排」並再(轉)述給他人(同課程者); 「敘事想像」:審視其(老人傳播)與自身生命的互動關係。

  13. 五、教學實踐活動(執行策略) 提昇學生敘事智能:練習搜尋相關理論資料、閱讀研究文獻、講述並分享所得 培養反思能力:自行選擇分組與學期報告主題進而延伸討論並提供批判見解 共同建構:教師及同學共同建立富含互動之教室學習社區 改變教師角色:建立討論氛圍,鼓勵學生加入教學環境並建立其學習自主與主體性

  14. 開心上課

  15. 六、具體課程設計 教師授課:共六次,分別講授一個主題; 主動學習:學生分組後輪流根據上述主題提出分組報告,其旨在於回應前述「敘事智能之培養」; 課外討論: 非報告組每隔週需撰寫「網路回應」,延伸各次報告組之討論問題; 期末作業:各組同學並需於期末提出「學期報告」,自行根據有興趣主題提出書面與口頭報告,此乃回應「程序化之教學」。

  16. 增進程序性 知識之傳授 教學者與學習 者共同建構 教育核心在於 培養敘事智能 教學理念 教師角色在 討論氛圍 加強蒐集資訊 及呈現能力 學生與教師 共同投入教學 教學策略 撰寫期末 報告 隔週輪流報告 自選主題 分組報告取代 考試 教學活動 情境考量 無現成教科書,各週 大綱皆由教師自擬 學生必須同時提出 口頭與書面報告

  17. 七、教學助理之貢獻(工作任務) 教學助理一: 「課內會談」:隔週聽取「預備報告組」之提案,協助其選擇主題進行分組報告; 「課外回應」:隔週在網路回應「非報 告組」,強化修課同學之相關知識; 教學助理二: 以「網路服務」為主,除按規定於第三週架設網路完畢外,並每週按時上網整理「回應」,另也負責錄影記錄,隨即放在教學網站供所有同學閱覽

  18. 教學助理二:架設網站、閱讀網站回應、定時錄影教學助理二:架設網站、閱讀網站回應、定時錄影 教學助理一協 助預備組準備 教師與助理 課後隔週 與報告組 檢討, 非報告組則 上網回應 教師與助理 再回應 教師隔週上課 同學隔週 輪流報告 教師事先閱讀 書面報告並 上網回應 以供同學預覽 助理隨堂上課 t

  19. 八、執行成效評估(網路成效) 相關討論共 348篇(十八週),每週平均 19.3篇,含學生上課前之書面報告、非報告組之回應、課程助理之再回應、教師之再再回應等; 教師每週撰寫之大綱共38篇,每週平均2.11篇,包括書面大綱、口頭教材大綱、各週提醒、隔週閱讀資料、相關新聞剪報或資料等。

  20. 九、執行成效評估(教學評量) 92.4分(2008年為90.4分),較任課教師授課近二十年(1987-2005)平均評量分數85.55分(共78科)略高,亦較政大(82.44分)、傳播學院(82.26分)、新聞系(82.86)所有教師之學年平均評量分數高(以上數字為2006年公告結果); 同學「同意度」最高題項為「本課教師很好」、「老師與同學間的溝通足夠」; 十八週全勤率為:48.7% (2008年為36.7%)。

  21. 十、執行成效評估(教學評量) 本課優點(摘錄):內容充實,主題有趣;老師書面豐富令我汗顏;討論機會多,有很多分享;此課「生命力」十足且活潑,老師分享的不僅是自己的生命,也時時更新新知;有收穫的通識課,不想缺課。 本課缺點(摘錄) :時間控制可更精確; ppt太長,太單調;建議「組內互評表」;老師和助教應盡量給同學意見或導正報告方式;本課傳院色彩濃厚,尤其表現在作業上;以通識課而言,作業有點多;夫婦倆太閃了。

  22. 三次報告成績表現 期末報告:寫得比說得好、期末比期中好;心得比分析好。

  23. 十一、結論與檢討(一) 任課老師認真,樂於與同學們互動,也喜開放討論,不限制所學; 同學們對課程內容尚感滿意,一學期共看了五部精彩老人電影,但也感於老師過度認真、資料過多、懶於接觸; 修課同學有三分之二同學來自傳院,建議「撤回」傳院開課,乃因free-rider 太多; 本課是否「負擔頗重」(尤對通識課而言),恐仍見仁見智;

  24. 十一、結論與檢討(二) 兩位同學在期末作業後分別寫下心得: 希望大家修了這堂課都會更懂得和家中長輩相處,或是多付出一點關心給我們常常以為和我們很不契合,很有代溝的長輩們; … 聽了幾位老人的生命故事後,我覺得我會更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也想和他們一樣,老了的時候可以這樣侃侃而談。

  25. 十一、結論與檢討(三) 某位同學在評量裡所寫最棒: 每次上課都有不同體悟,甚至因此變得成熟些,對生命價值有了不一樣的解釋,成績評估不再重要。

  26. 感謝蔡琰老師的協同教學, 並向教學助理致謝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