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823 Views
德育原理.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精品课程.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上):哲学基础. 第一节 何以需要道德哲学 道德教育之所以需要道德哲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道德哲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对道德教育的最终决定意义。 其次,道德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问题的解决需要求助于道德哲学。 第三,道德教育研究的现状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上):哲学基础. 第二节 道德哲学的贡献 一、道德哲学可以通过何种途径对道德教育产生影响。
E N D
德育原理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精品课程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上):哲学基础 第一节 何以需要道德哲学 道德教育之所以需要道德哲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首先,道德哲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对道德教育的最终决定意义。 • 其次,道德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问题的解决需要求助于道德哲学。 • 第三,道德教育研究的现状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上):哲学基础 第二节 道德哲学的贡献 一、道德哲学可以通过何种途径对道德教育产生影响。 • (一)可以利用哲学的方法、发挥哲学的批判功能解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对各种道德教育的计划、理想和实施手段进行理智的批判性检验,从而提出可供参考的模式和建议; • (二)通过对道德、道德教育领域基本概念的澄清以及对道德、道德教育性质的广泛讨论,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上):哲学基础 第二节 道德哲学的贡献 二、根据道德哲学已经取得的成果讨论其对道德教育的贡献 • (一)道德哲学的“公设” • (二)道德哲学的“共同问题”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上):哲学基础 第三节 当代几种主要道德教育哲学理论 一、杜威实用主义道德教育哲学 • (一)关于道德教育目标——“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三)关于教师 • (四)评价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上):哲学基础 第三节 当代几种主要道德教育哲学理论 二、存在主义道德教育哲学 • (一)关于道德教育目标 •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三)关于教师和学生 • (四)评价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上):哲学基础 第三节 当代几种主要道德教育哲学理论 三、分析哲学的道德教育观 • (一)理论特点 • (二)评价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上):哲学基础 第三节 当代几种主要道德教育哲学理论 四、新托马斯主义的道德教育观 •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 •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及有关内容 • (三)评价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上):哲学基础 第四节 道德哲学的局限 道德哲学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承诺道德教育事业的全部使命,对道德哲学的作用范围的大致匡定: • 首先,道德哲学可以对有关道德问题的各种立场加以澄清,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就道德教育的各种假设和理论基础进行论证并确定某种计划的合理性,但不承担确定善恶、是非标准的责任。 • 其次,道德哲学对世界独特的把握方式决定了它不承担对某种特定的道德生活进行统计和测量的任务。 • 第三,道德哲学可以对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加以理性的把握,把心理学的事实纳入一个理想的框架,从而提供应当如何的实践原则。 • 第四,道德哲学主要运用哲学的方法和传统影响道德教育,它不单独承诺为特定地点、时间的道德教育实践提供具体的教学原则的使命。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上):哲学基础 教学重点 • 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 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贡献及其局限 • 几种主要道德教育哲学理论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道德发展概述 • 一、什么是发展 • 二、道德发展的性质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一、国外几种主要道德发展理论 •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 • (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 • (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二、国内道德发展研究 • (一)概观 • (二)国内道德发展研究举隅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一、道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 • 二、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的动力 • 三、道德发展乃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 四、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 五、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发展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四节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一、心理学与道德教育 • 二、个体道德发展与学校道德教育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教学重点 • 国外几种主要的儿童到的发展理论 • 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下)——社会学基础 第一节 概 论
第三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下)——社会学基础 第二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社会学理论 一、涂尔干的道德社会学思想 • 1、关于道德的本质 • 2、关于道德的作用 • 3、关于道德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下)——社会学基础 第二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社会学理论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三、对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评价 • (一)关于涂尔干的社会道德观 • (二)关于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下)——社会学基础 教学重点 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社会学理论
第四章 道德教育经验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德育及其现代意义 一、中国传统德育的嬗变历程 • (一)先秦时期: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发轫 • (二)汉唐时期:中国传统德育的制度化 • (三)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德育的深化发展 • (四)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德育的衰微 • (五)传统德育的近代转换
第四章 道德教育经验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德育及其现代意义 二、中国传统德育的基本特点 • (一)德育——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 • (二)成圣成贤的德育理想与目标 • (三)内省自察、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与德育方法论
第四章 道德教育经验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德育及其现代意义 三、中国传统德育的批判继承 • (一)对待传统德育的两种不同观点 • (二)继承与批判的理由 • (三)继承什么 • 1、传统德育的理论基础 • 2、传统德育内容 • 3、传统德育方法
第四章 道德教育经验论 第二节 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及启示 一、欧美国家德育变革的历史线索 •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传统道德教育的源头 • (二)中世纪:传统道德教育的极端形态 • (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现代道德教育思想的萌芽和传统道德教育的残余、变种 • (四)19世纪至20世纪初:传统教育的衰微和新教育的萌生时期
第四章 道德教育经验论 第二节 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及启示 二、欧美国家德育的主要特征 • (一)强烈的个人价值倾向 • (二)世俗性和宗教性并存 • (三)重认知、重理性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价值 • (四)浓厚的主体性特征
第四章 道德教育经验论 第二节 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及启示 三、欧美国家德育批判 • 第一,重视学校道德教育,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 • 第二,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主体特征 • 第三,强调核心价值。 • 第四,把加强、深化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作为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先导
第四章 道德教育经验论 教学重点 • 中国传统德育的基本特点 • 中国传统德育的批判继承 • 传统德育方法 • 欧美国家德育的主要特征 • 欧美国家德育批判
第五章 道德教育模式论 第一节 几种主要德育理论模式 一、当代道德教育理论流派、学说和模式 • (一)按照当代道德教育的研究领域或学科领域来划分,把各种道德教育理论分别划归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中去。 • (二)模式分类法 • (三)根据认识论即对道德发生发展的根本看法来分类
第五章 道德教育模式论 第一节 几种主要德育理论模式 二、“强硬派”、“温和派”和“折衷派” • (一)强硬派:一种古老的道德教育传统 • (二)温和派:一种激进的道德教育思潮 • (三)折衷派:当代道德教育的中间路线 • 1、弗兰克纳的折衷主义道德教育哲学 • 2、霍尔的“中间路线”
第五章 道德教育模式论 第二节 几个主要国家的学校德育模式 一、美国的学校德育 • (一)美国学校德育的历史 • (二)美国学校德育的现状 • (三)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
第五章 道德教育模式论 第二节 几个主要国家的学校德育模式 二、英国的学校德育 • (一)英国学校德育的历史回顾 • (二)英国学校德育的现状 • (三)英国学校德育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道德教育模式论 第二节 几个主要国家的学校德育模式 三、日本的学校德育 • (一)日本德育的历史回顾 • (二)日本德育的现状 • (三)日本德育的特征
第五章 道德教育模式论 第二节 几个主要国家的学校德育模式 四、新加坡的学校德育 • (一)新加坡学校德育的背景 • (二)新加坡德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三)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基本特征 • (四)新加坡学校德育的成功与失误 • (五)启示
第五章 道德教育模式论 教学重点 • “强硬派”、“温和派”和“折衷派” • 美国学校德育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 新加坡的学校德育基本特征及启示
第六章 道德教育理念论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人本化理念 • 一、人本化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 • 二、人本化道德的内涵 • 三、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
第六章 道德教育理念论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理念 • 一、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提出的依据 • 二、贯彻这一理念的要求
第六章 道德教育理念论 第三节 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理念 一、生活化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 • (一)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批判 • 1、道德教育的科学化 • 2、道德教育的理想化 • 3、道德教育的成人化 • 4、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 • (二)道德教育与生活的本体性关联
第六章 道德教育理念论 第三节 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理念 二、生活道德教育的基本思路 • (一)在性质上:凸显生活性 • (二)在目的上:实践道德生活 • (三)在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 • (四)在方式上:通过实际的生活 • (五)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主体间的对话
第六章 道德教育理念论 第四节 道德教育的民主性理念 一、提倡民主性道德教育理念的依据 二、民主性道德教育理念的贯彻要求 • (一)反对文化权威主义 • (二)师生的民主对话关系 • (三)学校管理民主化
第六章 道德教育理念论 第五节 道德教育的终身化理念 一、提出道德教育终身化理念的依据 • (一)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终身化是终身教育的应有之义 • (二)道德教育的终身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 (三)道德教育的终身化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
第六章 道德教育理念论 第五节 道德教育的终身化理念 二、终身化道德教育理念的贯彻 • 首先,要真正树立终身发展、终身教育观念 • 其次,要搞好衔接,注意不同时期的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 再次,道德教育的终身化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六章 道德教育理念论 教学重点 • 道德教育的人本化理念 • 主体性理念 • 生活化理念
第七章 道德教育目的论 第一节 道德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德育目的 • (一)目的 • (二)教育目的 • (三)德育目的 二、德育目的与德育手段 • (一)目的与手段 • (二)德育目的与德育手段
第七章 道德教育目的论 第二节 道德教育目的的价值结构 一、价值与教育价值 • (一)价值 • (二)教育价值 二、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 三、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四、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
第七章 道德教育目的论 第三节 道德教育目的的不同形态 • 一、神学目的论 • 二、中心目的论 • 三、社会中心目的
第七章 道德教育目的论 教学重点 • 道德教育目的的价值结构 • 道德教育目的的不同形态 • 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
第八章 德育课程论(上) 第一节 德育课程概述 • 一、什么是“课程” • 二、德育课程:一种特殊的课程形式
第八章 德育课程论(上) 第二节 德育课程中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 一、道德教育是否可以作为一门学科来开设 • 二、关于道德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三、道德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的关系
第八章 德育课程论(上) 第三节 道德学习与德育课程 • 一、影响学生道德学习的自然、心理因素 • 二、影响学生道德学习的教育因素 • 三、影响学生道德学习的社会因素
第八章 德育课程论(上) 教学重点 • 德育课程 • 道德教育是否可以作为一门学科来开设 • 影响学生道德学习的教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