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522 Views
前赤壁赋. 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了两篇 《 赤壁赋 》 这是第一篇,称为 《 前赤壁赋 》 ,又称 《 赤壁赋 》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导入课文.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E N D
前赤壁赋 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了两篇《赤壁赋》这是第一篇,称为《前赤壁赋》,又称《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导入课文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令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多才多艺的苏东坡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对北宋古文革新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文学作品有《范增论》、《贾谊论》、《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苏诗各体皆工,尤长七言,甚至“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 ,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如《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晓景〉》。 苏词创立豪放一派,突破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爱、离愁别绪的内容与格调,又是一大革新,代表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在绘画创作及理论方面,苏轼也有贡献,他曾评价王维的诗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在《文与可画筼筜(yúndāng)谷偃竹记》中提出的“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成为文艺创作的经典理论。他第一个使用“士人画”的名称,特别看重文人画,对文人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苏轼具有的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和革新精神,在书法艺术中也体现出来,并且取得卓越的成就。他在书法作品中抒发他的才情学识,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个性情绪的触发都在作品的笔画中表现出来。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竹石图卷
东坡坎坷的身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幼年受其父熏陶。既长,更是“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祐二年,苏轼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六年,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其父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提出“欲速则不达”,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苏轼不满意变法,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新进官僚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故而于元丰二年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几个月后,苏轼侥幸被释。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折,也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在黄州,他写出一些著名的散文和词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元丰八年神宗病崩,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司马光发生分歧,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故于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七月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至宋高宗时追赠为资政殿学士,推为文章之宗,又崇赠他为太师,谥曰文忠。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壬戌(壬戌年。天干地支纪年,不译。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ǐ;地支:子丑行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秋,七月既望(阴历每月十六日。既,过了;望,阴历每月十五日),苏子(苏子我)与客泛舟(乘船游览),游(游览)于赤壁之下(介词结构后置)。清风徐(缓缓)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通“嘱”,劝人饮酒)客,诵(朗诵)明月(“明月”,即《诗经》中的《月出》)之(这)诗,歌(吟唱)窈窕之(这)章。少焉(不一会儿),月出(升起)于(从)东山之上(介词结构后置),徘徊于斗牛(星宿xiè名:斗宿、牛宿。宿:古人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笼罩、弥漫)江(江面),水光(水光一片)接天(与天相接)。纵(任)一苇(小船。比喻船小如一片苇叶)之所(何处,什么的地方)如(飘往),凌(越过)万顷(广阔江面)之茫然(旷远的样子)(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浩浩(江面浩渺)乎(词尾,然,的样子)[ 小船 ] 如冯(píng通“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的地方)止(停留);飘飘乎(词尾,然,的样子,地)如遗(离开)世(人世)独立(独自一人,无牵无挂)(遗世独立,已为成语),羽化(像生出翅膀)而(承接,不译)登(飞升)仙(仙境)。
由景生情(乐) 举酒属客,诵明月、歌窈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幽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拟人移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壮阔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景——清幽壮美之景 情——超然旷达之情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在这时)饮酒乐甚,扣(敲着)舷(船舷,船的两边)而歌之(调节音节,衬音,不译)。歌曰:“桂棹(桂树做的棹。棹zhào:划船工具,形似桨)兮(啊)兰桨(木兰做的桨),[ 船桨 ] 击(划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 [ 船 ] 溯(逆流而上) [ 于,在。省略句 ] 流光(月光浮动的水面)。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我的)怀(心)(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望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所谓“香草美人”手法)兮 [ 在 ] 天(天边遥远的)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有一位会吹洞箫的客人),倚(循、依,按着)歌(歌曲的声调和节拍)而(来)和(hè唱和)之(我的歌)。其(洞箫)声呜呜(拟声词,不译)然(词尾,地),如怨(怨恨)如慕(思慕),如泣(抽泣)如诉(倾诉)。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延绵不断)如缕(好像细长的丝缕)。舞(使……起舞)幽壑(深渊)之(的)潜蛟(潜藏的蛟龙),泣(使……悲泣)孤舟(孤独小船)之嫠妇(lí寡妇)。
由乐而悲 质疑:因景而乐,由乐而歌,这首歌抒发什么情感,在篇中起何作用?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谁?为什么“予怀渺渺” ?联系身世思考? “美人”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联系作者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身处“江湖之远”,作者思“美人”而不得见,渗透着被贬后的苦闷失意、怅然若失的情怀。——自然由歌而悲,引出客吹洞箫,依歌而和的悲凉、幽怨。 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加重伤感,渲染悲情
学生齐声朗读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qiǎo容色变得忧愁悲切的样子),正(使……正;正一正)襟(衣襟)危(端正)坐而问客曰:“[ 曲调 ] 何为(宾语前置,为何,为什么)其(疑问语气)然(这样,这样悲凉)也(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诗句)乎?西(状语,向西)望[ 是 ] 夏口,东(状语,向东)望[ 是 ]武昌,山川相缪( 通“缭”,盘绕,缭绕,环绕),郁乎苍苍(郁郁苍苍。乎,助词,不译),此非孟德之(主谓之间)困于周郎(被动句。被周瑜打败)者(的地方)乎(吗)?方(正当)其破(打败)荆州,下(攻下)江陵,顺流而东(动词,东下)也,舳舻(舳zhú,船尾或船后掌舵处;舻lú船头或船前划桨处。舳舻,借代船只,战船)[ 连接 ] 千里,旌旗蔽(遮蔽)空,酾酒(shī斟酒)临(面对)江,横(横拿着)槊(shuò长矛)赋诗(吟诗),固(确实)一世(代)之雄(英雄)也,而今安在(宾语前置,在哪里)哉?况吾与子(您)渔(捕鱼)樵(打柴))于江渚(江中和小洲)之上(介词结构后置),侣(意动,以……为伴侣)鱼虾而友(意动,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一只。形容船小)之扁(piān)舟(小船),举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páo葫芦)以相属(zhǔ 通“嘱”,劝酒)。寄(寄托)蜉蝣(蜉蝣一般的短促生命)于天地,渺(渺小) [ 得如同 ] 沧海之一粟(小米)。哀(意动,以……为悲哀)吾生(生命)之(的)须臾(短促),羡长江之(的)无穷。挟(xié与……结伴)飞仙以(来)遨游,抱(伴着)明月而长终(永世长存)。知[ 这种生活] 不可乎(助词,调节音节)骤(多次)得(得到),[ 把自己的忧思 ] 托(寄托)遗响(洞箫的余音)于悲风(在悲凉的秋风中。介词结构后置)。”(在悲凉的秋风中,把自己的忧思寄托在洞箫的余音中)
借客之口再写悲情 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先扬)而今 安在哉? (后抑)——人生无常之感慨 吾与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悲的原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客述箫声悲的原因,实则作者心迹袒露——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学生齐声朗读第三段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苏子我)曰:“客(您)亦知夫(那)水与月 [ 的道理 ] 乎?逝者(流逝的江水)如(就像)斯(这,这样)[ 不停地流 ] ,而 [ 长江 ] 未尝往(流走)也;[ 时 ] 盈(满)[ 时 ] 虚(缺)者(的月亮)如(也像)彼(那长江流水),而卒(最终)莫(没有)消长(消损和增长)也。盖(假设语气)将(要)自(从)其(那)变(变动)者(的一面)而(来)观(看待)之(事物),则天地 [ 间万事万物 ] 曾(竟,连……都,连 [一瞬 ] 都)不能以(通“已”,停止)一瞬(眨眼);自(从)其(那)不变者(的一面)而观之,则物(万物)与我皆无尽(永恒)也,而 [ 我们 ] 又何(为什么)羡(羡慕)[ 长江之无穷 ] 乎(呢)?且夫天地之间,物(万物))各有主(主宰),苟(如果)非 [ 属于 ] 吾之(主谓之间)所有(有的东西),虽(即使)一毫而莫取。惟(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听到)之(它)而(就)为(成为)声,目遇(看到)之而成色(颜色),取(取用)之(它们)无(没人)禁,用(享用)之(它们)不(不会)竭(用完),是(这是)造物者(大自然)之(的)无尽藏(宝藏)也,而吾与子之(主谓之间)所共适(共同享用的)。” 客喜而(地)笑,洗盏(洗净酒杯)更酌(重新斟酒)。肴(菜肴)核(借代果品)既尽,杯盘狼藉(凌乱)。相与(互相)枕(枕着)藉(靠着)乎(于,在)舟中,不知东方之(主谓之间)既(已经)白(动词,发白)。
由情入理(乐) 喻——水:逝者如斯,未尝往; 月:盈虚者如彼,莫消长 理——自变观之,天地不能以一瞬(天地宇宙瞬息万变) 自不变观之,物与我皆无尽(我和万物都是永恒) 而又何羡乎?——针对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态度——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造物者之无尽藏,吾与子共适 (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 理解:由于苏轼从庄子相对主义出发,不同意把“吾生之须臾,长江之无穷”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
转悲为喜 呼应开头 “苏子与客泛舟” ——“相与枕藉乎舟中” “月出于东山之上”—— “东方之既白” “举酒属客 ”——“洗盏更酌,杯盘狼籍 ” 质疑:前后“乐”有何不同?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山水之乐 “客喜而笑,相与枕藉,不知东方之既白”——精神得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
学生齐声朗读第四、五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全文感情线索分明: 乐(1段)——悲(2、3段)——乐(4、5段) (写景 —— 抒情 —— 议论) 全文情景理水乳交融: 由景生情(景,1;情,2、3)段——由情入理(4段)
赋的体裁和苏轼这篇文赋特点 • 大赋(汉)—— 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 小赋(汉)—— 抒情咏物 • 骈赋(魏晋南北朝)—— 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 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 文赋(宋)——打破声律字句的限制,加入散文特点,能够自由挥写。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 《前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继承了汉赋“主客问答”的表现手法。主客间的发问和解答,互相辩驳,代表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旷达。 同时,作者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先由眼前的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绩和人生短暂的悲叹,又宕开去,以旷达的态度自我宽慰。全文如行云流水。
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前赤壁赋》 背诵、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 梳理课文中词语、词类活用、句式 完成《学生学习用书》和《课课练》相关练习
同学们让我们走近苏轼! http://www.cdyz.he.cn/yuwen/ReadNews.asp?NewsID=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