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诊法.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问诊.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 迟速崩闭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寒 热. 恶寒发热 —— 恶寒重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 但寒不热 —— 新病恶寒和久病畏寒 但热不寒 —— 壮热、潮热、微热 寒热往来 —— 无定时 有定时. 汗. 无汗 表证无汗 者,多属风寒表证

dix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诊法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2. 问诊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 迟速崩闭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3. 寒 热

  4. 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 但寒不热——新病恶寒和久病畏寒 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 寒热往来——无定时 有定时

  5. 无汗 • 表证无汗者,多属风寒表证 • 里证无汗出,多因津血亏虚,化汗无源或阳气虚损,化汗无力所致

  6. 有汗 • 表证有汗出者: 多见于风邪犯卫表证和风热表证。 • 里证有汗出者: 多见于里热证,如风热内传或寒邪入里化热等 可见于里虚证,如阳气亏虚,肌表不固,或阴虚内热,蒸津外泄

  7. 特殊汗出 自汗 汗出不已,动则加重 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战汗 先恶寒战栗,继则全身大汗

  8. 局部汗出 头汗 半身汗 手足心汗 心胸汗

  9. 疼 痛

  10. 问疼痛部位 头痛 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在阳明经 后头连项痛,病在太阳经 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 巅顶痛,病在厥阴经

  11. 胸痛:多与心肺病变有关 胁痛:多与肝胆有关 腰痛:腰为肾之府,腰痛多见于肾的病变 四肢痛:多因风、寒、湿邪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所致,亦有因脾胃虚损,水谷精气不能运于四肢而发作者。

  12. 问疼痛性质 胀痛——气滞 刺痛——瘀血 冷痛——寒邪阻滞经络;阳气亏 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 灼痛——火邪窜络所致者,为实 证;阴虚火旺

  13. 问疼痛性质 绞痛——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 邪凝滞气机 重痛——湿邪困阻气血 隐痛——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 失养所致 掣痛——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

  14. 饮食口味

  15. 食欲食量 食欲减退——湿邪困脾;食滞胃脘;脾胃虚弱 厌 食——伤食;肝胆脾胃湿热 食欲过强——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胃阴不足,虚火上扰 偏 食——虫积 食量变化——胃气渐复;疾病逐渐加重

  16. 口渴饮水 反映着人体内津液的盛衰及输布状况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 口渴而不多饮,若见于急性热病 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证 大渴引饮,小便量多,伴食欲旺盛、身体消瘦者,为消渴

  17. 口味 口苦,多见于热证,尤其是肝胆实热的病变 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多属肝胃蕴热 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 口淡乏味,多见于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犯胃者

  18. 睡 眠

  19. 失眠 一、虚证: 营血亏虚,或阴虚火旺,或心胆气虚,以致心神失养 如心脾两虚、血不养心的心悸失眠 心肾阴虚、虚阳上扰的心烦不寐等

  20. 失眠 二、实证: 由于痰火食积等邪气干扰以致心神不安者 如胆郁痰扰的失眠 食滞胃脘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21. 嗜睡 嗜睡亦称“多寐”、“多眠睡” 机体阴阳失衡,阳虚阴盛,或痰湿内盛 头目昏沉而嗜睡者,多由痰湿困遏、清阳不升所致 神疲欲寐、闭眼即睡、呼之能醒或蒙胧似睡者,是少阴心肾阳虚之征。

  22. 二 便

  23. 性状 颜色 气味 时间 便量 排便次数 排便时的感觉 兼有症状

  24. 妇 女 经、带、妊、产

  25. 月经 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邪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肝郁或瘀血 月经后期:寒凝气滞,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月经先后无定期:肝气郁滞,脾肾虚损,瘀血积滞

  26. 月经 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血热内扰,气虚不摄,瘀血阻滞冲任 月经过少:血虚,寒凝,血瘀,痰湿阻滞等所致 崩漏:热伤冲任,瘀血阻滞,脾气亏虚,肾阳虚衰,阴虚火旺 闭经: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瘀气滞,阳虚寒凝,痰湿阻滞

  27. 月经 色质异常 经色淡红质稀,为血少不荣,属虚证 经色深红质稠,属血热内炽,为实证 若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兼小腹冷痛者,属寒凝血滞 经色暗红有块者,为瘀血内阻之象

  28. 月经 痛经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者,多属气滞血瘀 小腹冷痛,遇冷则缓者,多属寒凝 行经或经后小腹隐痛,伴腰酸痛者,多因气血亏虚,胞脉失养所致

  29. 带下 色、质和气味 带下色白而清稀者,多属寒湿证 色黄或赤,黏稠臭秽者,多为湿热证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者,多属脾虚湿注

  30. 带下 色、质和气味 带下色黄黏稠臭秽,或伴有外阴瘙痒,多属湿热下注。 带下色赤,淋漓不断,微有臭味者,多属肝经郁热。 带下晦暗,质稀薄多,腰腹酸冷者,多属肾虚。

  31. 小 儿 外感 饮食 惊吓等

  32. 切 诊

  33. 切诊 按诊;脉诊

  34. 按诊 按肌肤 按脘腹 按手足 按腧穴

  35. 脉诊 原理 全身脏腑气血的情况,都可以从寸口脉中反映出来 一是因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大会,而五脏六腑的经脉气血会合于肺; 二是因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相通,所谓“气口亦太阴也”,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源于中焦脾胃,脾胃为脏腑气血生化之源

  36. 脉诊 部位 • 寸口,即掌后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 •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左 候心、肝、肾 右 候肺、脾、肾

  37. 脉诊 方法 • 取坐位或半坐位 • 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位,直腕仰掌 • 三指定位(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长相适应) • 三种不同的指力(举,按,寻)

  38. 脉诊 方法 • 内外环境安静 • 切脉者呼吸均匀、平静,精力集中于指下 • 每次诊脉的时间不应少于一分钟

  39. 正常脉象 “平脉”、“常脉” 从容和缓 流利 节律整齐 一息四-五至 • “有胃”——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 • “有神”——脉象和缓有力 • “有根”——在尺部沉取,脉象从容不迫,应指有力

  40. 常见病脉及主病 浮 脉——轻取即得 重按反减 主表证 沉 脉——轻取不应 重按始得 主里证 迟 脉——脉来缓慢 一息脉动不足四至 主寒证 缓 脉——应指徐缓 一息脉动四至 主湿证 脾虚 正常人

  41. 常见病脉及主病 数 脉——脉来急促一息脉动来五至以上 主热证 虚 脉——举之无力 按之空虚 应指软弱 主虚证 实 脉——脉来坚实 三部有力 来去俱盛 主实证 滑 脉——往来流利 应指圆滑 如盘走珠 主痰饮 食积 实 热 孕脉

  42. 常见病脉及主病 涩 脉——细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气滞 血瘀 伤精血少 芤 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失血 伤阴 洪 脉——脉形宽 状如波涛 来盛去衰 主气分热盛 细 脉——脉细如线 应指明显 按之不绝 主气血两虚 寒证 痛证 湿证

  43. 常见病脉及主病 濡 脉——浮而细软 主诸虚 湿 弦 脉——形直体长 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 疟疾 痰饮 诸痛 紧 脉——绷紧有力 如绳转索 主寒证痛证 宿食 代 脉——脉来迟缓力弱 时发歇止 止有定数 主脏气衰微 痹证 痛证

  44. 常见病脉及主病 结 脉——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 寒痰瘀血 气血虚衰 促 脉——脉来急促,数而时止 止无定数 主阳盛实热 实邪阻滞 脏气衰微

  45. 相兼脉 复合脉 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因素脉象相兼出现

  46.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