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666 Views
诊法.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问诊.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 迟速崩闭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寒 热. 恶寒发热 —— 恶寒重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 但寒不热 —— 新病恶寒和久病畏寒 但热不寒 —— 壮热、潮热、微热 寒热往来 —— 无定时 有定时. 汗. 无汗 表证无汗 者,多属风寒表证
E N D
诊法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问诊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 迟速崩闭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 但寒不热——新病恶寒和久病畏寒 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 寒热往来——无定时 有定时
无汗 • 表证无汗者,多属风寒表证 • 里证无汗出,多因津血亏虚,化汗无源或阳气虚损,化汗无力所致
有汗 • 表证有汗出者: 多见于风邪犯卫表证和风热表证。 • 里证有汗出者: 多见于里热证,如风热内传或寒邪入里化热等 可见于里虚证,如阳气亏虚,肌表不固,或阴虚内热,蒸津外泄
特殊汗出 自汗 汗出不已,动则加重 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战汗 先恶寒战栗,继则全身大汗
局部汗出 头汗 半身汗 手足心汗 心胸汗
问疼痛部位 头痛 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在阳明经 后头连项痛,病在太阳经 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 巅顶痛,病在厥阴经
胸痛:多与心肺病变有关 胁痛:多与肝胆有关 腰痛:腰为肾之府,腰痛多见于肾的病变 四肢痛:多因风、寒、湿邪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所致,亦有因脾胃虚损,水谷精气不能运于四肢而发作者。
问疼痛性质 胀痛——气滞 刺痛——瘀血 冷痛——寒邪阻滞经络;阳气亏 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 灼痛——火邪窜络所致者,为实 证;阴虚火旺
问疼痛性质 绞痛——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 邪凝滞气机 重痛——湿邪困阻气血 隐痛——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 失养所致 掣痛——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
食欲食量 食欲减退——湿邪困脾;食滞胃脘;脾胃虚弱 厌 食——伤食;肝胆脾胃湿热 食欲过强——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胃阴不足,虚火上扰 偏 食——虫积 食量变化——胃气渐复;疾病逐渐加重
口渴饮水 反映着人体内津液的盛衰及输布状况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 口渴而不多饮,若见于急性热病 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证 大渴引饮,小便量多,伴食欲旺盛、身体消瘦者,为消渴
口味 口苦,多见于热证,尤其是肝胆实热的病变 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多属肝胃蕴热 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 口淡乏味,多见于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犯胃者
失眠 一、虚证: 营血亏虚,或阴虚火旺,或心胆气虚,以致心神失养 如心脾两虚、血不养心的心悸失眠 心肾阴虚、虚阳上扰的心烦不寐等
失眠 二、实证: 由于痰火食积等邪气干扰以致心神不安者 如胆郁痰扰的失眠 食滞胃脘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嗜睡 嗜睡亦称“多寐”、“多眠睡” 机体阴阳失衡,阳虚阴盛,或痰湿内盛 头目昏沉而嗜睡者,多由痰湿困遏、清阳不升所致 神疲欲寐、闭眼即睡、呼之能醒或蒙胧似睡者,是少阴心肾阳虚之征。
性状 颜色 气味 时间 便量 排便次数 排便时的感觉 兼有症状
妇 女 经、带、妊、产
月经 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邪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肝郁或瘀血 月经后期:寒凝气滞,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月经先后无定期:肝气郁滞,脾肾虚损,瘀血积滞
月经 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血热内扰,气虚不摄,瘀血阻滞冲任 月经过少:血虚,寒凝,血瘀,痰湿阻滞等所致 崩漏:热伤冲任,瘀血阻滞,脾气亏虚,肾阳虚衰,阴虚火旺 闭经: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瘀气滞,阳虚寒凝,痰湿阻滞
月经 色质异常 经色淡红质稀,为血少不荣,属虚证 经色深红质稠,属血热内炽,为实证 若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兼小腹冷痛者,属寒凝血滞 经色暗红有块者,为瘀血内阻之象
月经 痛经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者,多属气滞血瘀 小腹冷痛,遇冷则缓者,多属寒凝 行经或经后小腹隐痛,伴腰酸痛者,多因气血亏虚,胞脉失养所致
带下 色、质和气味 带下色白而清稀者,多属寒湿证 色黄或赤,黏稠臭秽者,多为湿热证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者,多属脾虚湿注
带下 色、质和气味 带下色黄黏稠臭秽,或伴有外阴瘙痒,多属湿热下注。 带下色赤,淋漓不断,微有臭味者,多属肝经郁热。 带下晦暗,质稀薄多,腰腹酸冷者,多属肾虚。
小 儿 外感 饮食 惊吓等
切诊 按诊;脉诊
按诊 按肌肤 按脘腹 按手足 按腧穴
脉诊 原理 全身脏腑气血的情况,都可以从寸口脉中反映出来 一是因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大会,而五脏六腑的经脉气血会合于肺; 二是因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相通,所谓“气口亦太阴也”,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源于中焦脾胃,脾胃为脏腑气血生化之源
脉诊 部位 • 寸口,即掌后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 •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左 候心、肝、肾 右 候肺、脾、肾
脉诊 方法 • 取坐位或半坐位 • 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位,直腕仰掌 • 三指定位(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长相适应) • 三种不同的指力(举,按,寻)
脉诊 方法 • 内外环境安静 • 切脉者呼吸均匀、平静,精力集中于指下 • 每次诊脉的时间不应少于一分钟
正常脉象 “平脉”、“常脉” 从容和缓 流利 节律整齐 一息四-五至 • “有胃”——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 • “有神”——脉象和缓有力 • “有根”——在尺部沉取,脉象从容不迫,应指有力
常见病脉及主病 浮 脉——轻取即得 重按反减 主表证 沉 脉——轻取不应 重按始得 主里证 迟 脉——脉来缓慢 一息脉动不足四至 主寒证 缓 脉——应指徐缓 一息脉动四至 主湿证 脾虚 正常人
常见病脉及主病 数 脉——脉来急促一息脉动来五至以上 主热证 虚 脉——举之无力 按之空虚 应指软弱 主虚证 实 脉——脉来坚实 三部有力 来去俱盛 主实证 滑 脉——往来流利 应指圆滑 如盘走珠 主痰饮 食积 实 热 孕脉
常见病脉及主病 涩 脉——细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气滞 血瘀 伤精血少 芤 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失血 伤阴 洪 脉——脉形宽 状如波涛 来盛去衰 主气分热盛 细 脉——脉细如线 应指明显 按之不绝 主气血两虚 寒证 痛证 湿证
常见病脉及主病 濡 脉——浮而细软 主诸虚 湿 弦 脉——形直体长 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 疟疾 痰饮 诸痛 紧 脉——绷紧有力 如绳转索 主寒证痛证 宿食 代 脉——脉来迟缓力弱 时发歇止 止有定数 主脏气衰微 痹证 痛证
常见病脉及主病 结 脉——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 寒痰瘀血 气血虚衰 促 脉——脉来急促,数而时止 止无定数 主阳盛实热 实邪阻滞 脏气衰微
相兼脉 复合脉 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因素脉象相兼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