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9

第四章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理论为基础,探讨致病因素的特性与致病特点,阐明疾病发展的病理变化与物质基础,以及病机间的彼此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形成、演变、转归的机制所在,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节 病 因. 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病因学说主要研究的是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更主要的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 一、六 淫. “ 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可引申为不正常、异常。.

dirk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病因病机

  2. 病因病机学说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理论为基础,探讨致病因素的特性与致病特点,阐明疾病发展的病理变化与物质基础,以及病机间的彼此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形成、演变、转归的机制所在,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病因病机学说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理论为基础,探讨致病因素的特性与致病特点,阐明疾病发展的病理变化与物质基础,以及病机间的彼此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形成、演变、转归的机制所在,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3. 第一节 病 因

  4. 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 病因学说主要研究的是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更主要的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

  5. 一、六 淫 “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可引申为不正常、异常。

  6.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 • 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来是指自然界的六种气候,简称“六气”。 • 气候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而发生了因风、寒、暑、湿、燥、火而引发的外感疾病时,六气就被称为“六淫”。

  7. 六淫致病的特征 • 具有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 具有季节性,常因季节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 • 具有区域性,常与居住地区或环境有关。 • 具有独立性与相兼性,既可一种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两种以上相兼侵犯人体致病。 • 具有转化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8. (一)风 • 风是春天的主气。 • 风邪为病,春季多见,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9.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 • 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 •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开张。 • 易伤阳位是指风邪伤人易犯人体上部头面和肌表。 • 故风邪致病多见头痛、项背痛、汗出恶风等临床表现。

  10. 风善行而数变 •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其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 数变是指风邪有致病迅速和病情变化无常的特点。 • 若痹病中之“风痹”,即以游走性关节疼痛为临床特征。 • 风疹起病急骤,旋即波及他处,此起彼落,发无定处,即为风邪数变特点的体现。

  11. 风性主动 • 风邪致病往往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症状。 • 临床所见的眩晕、震颤、惊风、抽搐等,每与风邪相关。

  12. 风为百病之长 •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六淫之中的寒、暑、燥、湿、火又多依附于风邪而侵入人体,故称风为百病之长。

  13. (二)寒 寒为冬天的主气。 寒邪为病,以冬季多见。

  14. 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 若寒邪伤表,卫阳郁遏,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 若寒邪直中脏腑,中阳受损,则脘腹冷痛,四肢不温。

  15. 寒性凝滞,主痛 • 寒邪束表,则头痛身痛。 • 寒伤中阳,则脘腹冷痛。 • 寒邪阻滞经络,则肢体关节冷痛。

  16. 寒性收引 • 寒邪侵袭人体,易使气机收敛,筋脉肌腠收缩挛急。 • 寒侵肌表,可使腠理毛窍闭塞,证见恶寒、无汗、粟粒。 • 寒客经络关节,可见经脉拘急,肢体屈伸不利。

  17. (三)暑 暑是夏天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

  18.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暑邪为病,可出现身热、面赤、烦渴、汗多等火热炎盛之象。

  19.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暑邪伤人,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易伤津液。 • 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脱而致气虚,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晕倒,冷汗肢凉,不省人事,称为“中暑”。

  20. 暑多挟湿 • 除见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同时伴有头身困重,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

  21. (四)湿 • 湿是长夏主气。 • 长夏正当夏秋之交,湿气最盛,故多湿病。 • 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之外,还与工作、生活环境有关。

  22.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湿性重浊 • 重,是沉重、重着之意。 • 浊,即秽浊不清。 • 湿邪致病,有肢体沉重,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特点。

  23. 湿性粘滞 • 粘,即粘腻。 • 滞,即停滞。 • 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症状,如舌苔垢腻,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畅等。 • 二是病程,即湿邪不易速去,病程较长,迁延难愈。

  24.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 • 常见胸闷脘痞,小便短赤,大便不爽等。湿邪阻遏脾阳,则脾失健运。 • 水湿泛于肌肤,则为水肿。 • 脾不升清,水湿渗于肠间则为泻泄。 • 湿邪流注经脉,经络阻滞,则肢节疼痛沉重。

  25. (五)燥 • 燥是秋天的主气,故又称秋燥。 • 燥邪致病 • 初秋尚热,挟有火之余气,多为温燥 • 深秋已凉,近于冬寒之凉气,多为凉燥。

  26.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燥易伤津 • 症见口唇皱裂,舌红少津,干咳少痰等。 • 燥而偏热,称为“温燥”。 • 燥而偏寒,则为“凉燥”。 • 燥易伤肺 • 症见鼻燥咽干 千咳无痰,大便于惧等。

  27. (六)火 • 火为热之极,二者程度不同,性质则一,故火与热常并称。 • 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化热成火。

  28.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火性炎上 • 证候特点 • 出现高热,面赤,烦渴,脉洪数等症。 • 火热之邪上炎而扰动神明,出现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临床表现。 • 消灼津液 • 出现烦渴引饮,舌干少津,小便短赤等症。

  29. 生风动血 • 灼伤脉络 • 火热入于血分 • 聚于局部,营血阻遏,可化腐成脓。

  30. 二、疫 疠 疫疠,又称温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故名疫气。

  31. 疫疠非单纯一种,疫气不同,所致疾病也多种多样,病状一般较为剧烈。疫疠非单纯一种,疫气不同,所致疾病也多种多样,病状一般较为剧烈。 • 不同疫邪,专袭人特定的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常多人发病,相互染易,甚至引起瘟疫流行。 • 疫疠的传染方式各异,有从呼吸感染,有从饮食而入,有从肌表而受,其发生与流行,往往与自然界气候的特殊变化和环境卫生条件有关。

  32. 三、七 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二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

  33. 突然、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突然、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 七情致病直接影响内脏,故属内伤病因。 • 七情致病有直接选择性伤及五脏和影响气机的特点。 • 七情致病损伤五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内脏有不同的影响。

  3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 阐明了情志因素所伤脏腑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 大怒虽可伤肝,也可伤脾,因肝旺则乘脾。 • 忧思虽可伤脾,也可伤心,因“心主神明”。

  35. 情志病中,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 • 《素问·举痛论》谓“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 气机郁滞, 日久不愈,可见气病及血而为瘀血,或郁而化火生热,或津聚为痰等。

  36.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七情不仅可以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 • 豁达乐观,可使五脏安和。 • 气机调畅,则促进疾病向愈。 • 忧思郁怒,损伤五脏,影响气机,可使病情恶化。

  37. 四、饮食、劳逸

  38. (一)饮食 •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 饮食失宜,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 大病后,余邪未尽,脾胃虚弱,饮食更应有节制,否则可因伤食导致复发,即所谓“食复”。

  39. 饮食不节 • 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则损伤脾胃

  40. 饮食不洁 • 不洁饮食,可引起胃肠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若误食有毒食物,可出现食物中毒。

  41. 饮食偏嗜 • 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易致脾困纳呆 • 过食生冷,易伤脾胃阳气,使寒湿内生。 • 偏嗜辛辣,可使胃肠积热。

  42. (二)劳逸 正常的劳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不会致病。只有在过劳或过逸的情况下,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43. 过劳 过劳是指过度劳累。 • 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 • 劳神过度则伤心脾,易损伤脾气,耗伤心血。 • 房劳过度则伤肾,性生活不节,易致肾精耗伤。

  44. 过逸 过逸是指过度安闲,懒于运动。 • 《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久卧伤气”,即是对过度安逸可以致病的经验总结。

  45. 五、痰饮、瘀血 痰饮与瘀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但又能倒果为因,作为一种病邪,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而引起疾病。

  46. (一)痰饮 •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 稠厚的叫痰 • 清稀的叫饮

  47. 痰饮的形成 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影响了水液的正常输布,水湿凝聚而成。 • 痰饮的致病特点 • 致病广泛多端。 • 症状复杂怪异。

  48. 痰饮可随气而行,既可阻遏气血运行,又可影响脏腑经络功能。痰饮可随气而行,既可阻遏气血运行,又可影响脏腑经络功能。 • 痰病根据所在部位不同,常有不同见症。 • “溢饮”:饮泛肌肤,可见水肿、身痛而重。 • “悬饮”:饮留胸胁,引起咳嗽气促、胸胁胀痛。 • “支饮”:饮在膈上,咳喘气逆不得平卧、面部浮肿。

  49. (二)瘀血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称为瘀血。

  50. 瘀血的形成 • 造成血液运行不畅的原因有气虚、气滞、血热、血寒等。 •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 寒则血凝,热则血涸,故偏寒偏热,也是形成瘀血的条件。 • 跌仆损伤,离经之血留于体内不能消散,也形成瘀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