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第十一章:嬰幼兒評量的要點

第十一章:嬰幼兒評量的要點. 01.1A 前言. 心理計量模式與測驗技巧。 Bayley 量表 (BSID-II) 。 發展商數 vs. 日後表現。 嬰幼兒評量的五項要素。. 02.1B 評量的原則. Zero to Three 方案中的發展評量小組 幼兒發展評估指導原則 (Greenspan & Meisels, 1996, pp1722 ) 。. 02.1B 評量的原則.

dirk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章:嬰幼兒評量的要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嬰幼兒評量的要點

  2. 01.1A前言 • 心理計量模式與測驗技巧。 • Bayley量表(BSID-II) 。 • 發展商數vs. 日後表現。 • 嬰幼兒評量的五項要素。

  3. 02.1B評量的原則 • Zero to Three 方案中的發展評量小組 • 幼兒發展評估指導原則(Greenspan & Meisels, 1996, pp1722 )。

  4. 02.1B評量的原則 • 經由精心設計安排的過程,以便深入了解孩子的能力,資源、照顧及學習環境,幫助孩子發揮最大的潛能。因此,評量應是個持續進行、專業合作的系統化觀察歷程、包括形成問題、蒐集資料、分享觀察和結果解釋、構成新的假設。

  5. 03.2A相互依存的發展 • 每種發展能力並非獨立而是相互依存。 • 一些注重整體發展的評量工具,如功能性情緒評估量表(FEAS)、跨專業遊戲本位評量(TPBA)。

  6. 04.2C評量的程序 • 多元視角(polyocular vision) 。 • 完整的鑑定應由多位專業人員組合而成。 • 嬰幼兒發展評量(IDA, Infant-Toddler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

  7. 05.2C評量的程序 • 評量須有一定的順序。 • 首為與幼兒的重要他人建立相互信任及工作聯盟。 • 次為注重評量結果的實用性。 • 最後為建立信效度。

  8. 06.2D兒童與照顧者的關係 • 幼兒解讀外界知識與行為的基礎來自互動關係。 • 成功的介入方案往旺來自於對親子互動模式的觀察。 • 評量是為了促進互動,互動構成評量。 • 家庭關係與兒童發的中心。 • 例如嬰幼兒餵食與教導評估量表(Nursing Child Assessment Feeding and Teaching Scales)。

  9. 07.2E典型發展架構 • 發展里程碑的表現與時程。 • 最好是透過自然遊戲情境而非檢核表或量表。 • TPBA(Linder,1993) 。 • Segal & Webber(1996) 。 • Wieder(1993) 。

  10. 08.2F強調兒童的組織與功能性的能力 • 幼兒的評量與情境高度有關,且整合的能力重於特定技能。 • 情境發展的評量首重功能性能力。 • 例:木棍、桌子、狗、貓的分類。 • 功能性情緒評估量表:評量的核心能力包括兒童的自我規範、自我承諾、想像表徵能力、創造能力、邏輯能力。

  11. 09.2G鑑定現行展露的能力與優勢 • 特定能力的功能性表現比次數更有價值。 • 優勢能力與已具備能力更可協助設計有效的IEP。 • 例如嬰幼兒發展評量、功能性情緒評估量表、跨專業遊戲本位評量、自然遊戲觀察。

  12. 10.2H合作的過程 • 優良的評量來自親師間的合作品質。 • 捨棄強勢觀點,採多元共同觀點。 • 例如評估與規劃系統(AEPS)、文蘭適應行為量表(Vineland Scales of Adaptive Behavior)、明尼蘇達兒童發展調查表(Minnesota Child Development Inventory)。 • 家庭文化背景應公平的看待與解釋。

  13. 11.2I將評量視為早期介入方案的開端 • 過度仰賴傳統評量工具及其常模,易產生誤導。 • 幼兒評量的目的應該是用來發展新的假設。 • 新的證據→新的假設→收集新的資料。

  14. 12.2J將在評量視為持續的過程 • 再評量可幫助兒童安至於最少限制環境。 • 評量的過程會改變兒童的現行能力,現行能力改變時應就要改變評量的觀點。 • 評量處理的是一系列變動的變項。

  15. 13.1C幼兒評量的基本要素 • 評量的目標 • 評量的情境 • 評量的方法 • 進行評量的人員 • 評量與早期介入方案的結合

  16. 14.2K評量的目標 • 家庭變項亦為重要的預測指標 • Goldberhg(1997)的親子共同能力理論 • Berstein(1994)的研究 • Cardon(1991) 的研究

  17. 14.2K評量的目標 • Fowler & Cross(1986) 的研究 • Gorman & Pollitt(1996) 的研究 • Kemper等人(1994) 的研究 • Nord等人(1994) 的研究 • Kochanek等人(1991) 的研究

  18. 15.2L評量的情境 • 傳統標準化評量的問題 • 抽離式結構化評量情境的問題 • 評量情境的社會效度 • 以二種以上的工具來檢驗評量情境造成的影響。

  19. 15.2L評量的情境 • 評量訊息的理解與回應。 • 年幼者須依靠父母的轉述 • 多重步驟及複雜訊息 • 經驗與背景的差異 • 背景變項影響兒童怎樣被評量及影響評量的成果

  20. 15.2L評量的情境 • 生態行為分析 • Brook-Gunn(1996)等人的研究 • Cahan & Cohen(1889) 的研究 • Linder(1993)的TPBA

  21. 16.2M評量的方法-常模參照測驗的問題 • 測驗的內容對某些次團體是不恰當的 • 測驗工具的技術性缺陷 • 不利於低社經地位的受試者 • 評量的結果無關於早期介入方案的實施

  22. 16.2M評量的方法-常模參照測驗的問題 • 測驗工具的選用錯誤 • 評量者在實施測驗和計分上的錯誤 • 早期介入方案的建議和評量資料的吻合度很差 • 欠缺身心障礙兒童的常模樣本

  23. 16.2M評量的方法-傳統心理計量工具所受的批評 • 下限效應 • 上限效應 • 項目坡度 • 常模對照表 • 年齡常模或年級常模

  24. 16.2M評量的方法-傳統心理計量工具所受的批評 • 信度差異 • 橫跨多測驗測得的技能 • 內容的差異性 • 發行日期 • 常模樣的代表性

  25. 17.3A貝特發展量表(BDI) • 341個題目 • 五個發展領域 • 0~8歲 • 直接測驗或詢問家長 • 亦有篩選版

  26. 18.4A標準化 • 6 個月做為組距 • 每組約100人 • 平均每個月的樣本數為17人→太少

  27. 19.4B信度 • 對重度障礙較無幫助 • 計分過程複雜,導致計分亦產生錯誤

  28. 20.4C效度 • 僅有特殊兒童的樣本與效度,沒有高危險群兒童樣本的效度 • 領域內有聚斂效度,然領域間的區辨效度有問題

  29. 21.4D常模表 • 生日效應 • 偏態分佈未獲校正 • 百分等級或年齡常模的不一致

  30. 22.4E分量表 • 分量表與全量表缺乏內部一致性 • 與其他測驗間的相關係數,各分量表不一致。

  31. 23.4F標準參照 • 重度障礙兒童根據BDI測驗所發展出來的IEP與清中度智障兒童無太大差異,表示量表缺乏敏感度,以及需求範圍不夠廣。

  32. 24.4G摘要 • 標準常模參照測驗和醫療本位的評量工具一樣都有評量上的問題。

  33. 25.2N評量的成員 • 評量成員由二人(施測與受測)擴大為多專業團隊。 • 專業團隊仍存由盲人摸象,各說各話的問題。

  34. 26.3B發展追蹤與監督 • 小兒科醫生應為初篩的第一線 • 早期篩檢有助於早期介入的成功 • 篩檢量表的爭議

  35. 26.3B發展追蹤與監督 • 小兒科醫師未能正確使用發展評估工具,臨床判斷上仍有高比例的錯誤。 • Sharp(1992)的研究→被忽視的新病態 • 低轉介狀況相當嚴重

  36. 27.3C臨床鑑定 • 蒐集與評估功能性能力的方式 • 鑑定本位的評量 • 只憑藉評分者的直覺 • 專業人員的背景相當重要

  37. 27.3C臨床鑑定 • 嬰幼兒發展評量(IDA):六個實施階段、團隊成員廣部、至少二類專業人員參與評估流程,適用於高危險群兒童及障礙兒童;共享觀察的發現;團隊成員進行分工與角色分配。

  38. 28.2O評量與早期介入方案的結合 • 三個基本假設: • 動態階段 • 評量→假設→驗證 • 實際實施後才有價值

  39. 28.2O評量與早期介入方案的結合 • 真實評量 • 評量嵌入課程之中 • 五項未來趨勢

  40. 28.2O評量與早期介入方案的結合 • 以整合觀點來進行評估 • 挖掘另類要素 • 事先規劃介入用途 • 拉回幼兒所在的現場

  41. 28.2O評量與早期介入方案的結合 • 認識論─專注於「認識的證據」(evidence of knowing)」 • 找出成功與失敗的組型(pattern)

  42. 29.1D結論:嬰幼兒評量的社會效用 • 社會效用 & 處遇效用:對介入成果的助益程度 • 轉化常態化後所留下來的題目,只剩下一些合乎心理計量原則的項目,沒有太多的介入用途與教育用途 • 愈具備信效度的工具愈不具備療育效用

  43. 29.1D結論:嬰幼兒評量的社會效用 • 近年的趨勢為重視結果效度(consequential validity) • 結果效度的產生乃基於參與者對評量課程的反應 • 單一向度的介入方案必然是不足的,若要獲得長期的效益,必續進行多焦點的投資。 • 篩檢量表之爭議 • 小兒科

  44. 29.1D結論:嬰幼兒評量的社會效用 • 好的評量必定是聚合的運作(converging operations) ,亦即採用多樣化的評量方法評估每個個體的表現,且必須讓家庭主動參與、也必須收集家庭情境的資料。 • 篩檢量表之爭議 • 小兒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