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任課教授 = 李昌雄 教授 通識類別 = 人文通識 + 社會通識 外交 一 蘇詣涵

任課教授 = 李昌雄 教授 通識類別 = 人文通識 + 社會通識 外交 一 蘇詣涵. 邁向專業之道:如何像專家一樣的思考與學習 On Becoming an Expert Learner with the Strategic,Self -Regulative, and Reflective Orientation . 《 學習專案 》. 當學習不再是孤島. 有了「方法」還要「操作」 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做中學,學中做。方法若沒有經過實際操作則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自己有這個問題 →→ 要多練習、多操作直到學習的新方法

dinh
Download Presentation

任課教授 = 李昌雄 教授 通識類別 = 人文通識 + 社會通識 外交 一 蘇詣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任課教授=李昌雄 教授通識類別=人文通識+社會通識 外交一蘇詣涵 邁向專業之道:如何像專家一樣的思考與學習 On Becoming an Expert Learner with the Strategic,Self-Regulative, and Reflective Orientation 《學習專案》

  2. 當學習不再是孤島 • 有了「方法」還要「操作」 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做中學,學中做。方法若沒有經過實際操作則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自己有這個問題 →→ 要多練習、多操作直到學習的新方法 變成熟悉的。不要放棄任何可以實際 操作的機會,畢竟,以我自己過去的 經驗來解析自己,我就是適合「操作 型學習」的人,所以,一定要勤勞地 動腦、動身體,才能將所學真正內化

  3. 當學習不再是孤島 • 三大軸心:  • 就像老師說的,很多人卡在第一步﹝訂定目標和策略﹞,我就屬於這種人,可能是因為接觸的事物不多,所以對很多事物都只有表面的認識(後面提到「加強困難的部分」),再加上在國高中時期放掉了很多學習才藝的時間,例如圍棋、羽球、鋼琴等,所以就算是興趣專長,也都接觸的不深。缺乏第一步驟,就難有接下來「自律」、「反思」的機會。但我在本次資料中至少學習到學習的三大軸心,相信未來在找到目標號後,可以將此模式套入並應用。

  4. 當學習不再是孤島 • 全局式學習的七大原則我找出幾個我需要加強的原則:※讓這個課題值得學習要克服這個原則,第一,必須找到完成目標的動力。然而我學習時常缺乏動力,是因為我找不到足以說服自己的理由努力,且若我能確切知道自己身處於全局中的哪個階段,我才能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也能有更有目標地的前進。第二,可以增加學習時的樂趣。將學習變有趣一直是我不擅長的事,我容易將學習視為嚴肅的任務,因此學習時總是戰戰兢兢;應該要換個角度、換個學習方式,例如:留給自己彈性時間、邊聽古典樂等、從有興趣但與課程相關連的事物下手等。

  5. 當學習不再是孤島 ※加強困難的部分我想這可以連結到老師之前說過的概念,要加強困難的部分就意味著要「踏出舒適區,踏進學習區。」這是吃力不討好的舉動,因此我不斷逃避,我常會自我催眠抑或自我滿足,總之,就是不願踏出舒適圈。 我想舉我學習羽球的經驗為例,當我能和他人進行基本對打時,我就甘於現狀,不再學習更複雜的技術 →→ 之前看到羽球比賽(外在刺激),選手的表現使我驚異,「原來羽球也可以這麼技術性!」那是我當下的心聲。之後,我也想體驗並學習羽球高階的技術,於是在考完指考的暑假,我約羽球實力很強的的同學教我,來政大後加入系羽,從基本功練起。在這個經驗中我發現,加強困難的部分雖然有些痛苦,但卻能更深入了解一件事物的內容,有時還能和所學的技能相呼應,有時更能糾正自己之前所不自覺的錯誤。 學習沒有外在刺激的狀態下也要常進行自省的動作。

  6. 我比別人更認真─ 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 刻意練習的要素: 1.專為提升表現而設計 •初期或長期需要指導者,如此才能量身打造出最能改進個人表現的練習程序。 •需要針對自己的程度,找出定義精確的改善項目,然後實行。 (厲害的人會分析自己的行為,切割出極為具體的層面,然後專注琢磨某個面向,直到改善為止;然後再琢磨下一個層面。) •表現層面的挑選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技巧。它具有困難度。 提區(Noel Tichy)提出說明:三個同心圓─舒適區、學習區(只有此區的活動才能帶來進步)、恐慌區。刻意練習選擇的是學習區裡難易適中的活動。 原來練習需要「設計」,看了老師提供的資料後才發現一般人認為的練習並不會帶來確切的效益。真正有效果的練習是需要設計過,且要切合自己的程度,還必須有貴人在旁協助、提點、啟發,才能發揮練習真正的效果。如果要精益求精,必須面對自身需要改進的種種項目,並切割出具體能實行的面向,一一去破解。人總是安於舒適(我就是如此),因此永遠重覆著能勝任、輕鬆的任務,如此一來,將永遠不會得到在學習區內的進步。我要鼓起勇氣,勇敢跨到學習區! 恐慌區 舒適區 學習區 ─才能帶來進步!!

  7. 我比別人更認真─ 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2.能多次反覆進行 頂尖者在練習時,同一個動作會反覆做到沉悶乏味的地步。 3.對練習成果的持續反饋 練習結果需要解釋時,就會需要指導者、教練或輔導等的角色或行為出現。 4.心智層面的高難度挑戰 刻意練習最重要的就是「專心致志」 練習時間無法拉長因為專注力會減退。 (要分割練習時間進行刻意練習) 5.毫無樂趣可言

  8. 行動學習 PART1 • 在專注聆聽他人陳述的練習中我發現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聆聽者很不容易。在對方說話的過程中,我的專注力有時會不自覺地飄散,而這只有在進行復述練習後才能發現,這就是「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吧。在覆述時我遇到的問題是,我會將事情的發生過程用我自己的觀點陳述﹝我會改變順序﹞,但如此一來,可能會造成他人聆聽時的錯亂。→→→ 我的練習partner提供我很好的說話模式。 他表示可以先敘述事情結果,讓聆聽者先對結果有印象,之後再進一步解釋前因,也可繼續接上結果;這樣可以讓聆聽者更了解整個脈絡。在敘述時我發生的狀況是,我會忘記我說到哪個部分,而事情經過的順序有時也會不順。 →→→ 敘述前應該先在心中打草稿,對要敘述的整個事件有先後概念,也要學習完全專注在敘述上。

  9. 行動學習 PART2 • 作業:找出老師進行的示範和我們小組演練的不同之處 1.老師的提問較全面性((了解過去 現在 未來的樣子)) 例如:老師詢問分享者未來的期望,用以提升此時的動力以及認清此時的自己。 2.老師運用大致了解→引導→找到→放大的基本框架去引導分享者。

  10. 行動學習小組 PART1 • 用引導的方式去了解「過去 現在 未來」自己的樣子。

  11. 行動學習小組 PART2 • 《行動學習小組運作步驟》 • 簡述演練經過:一開始無法抓到老師所期望的執行方式

  12. 行動學習小組 PART3 • 我在演練的過程中發現/遇到的問題包括: 1. 檢討問題時批判性不夠,常會加入太多的心得(我認為…)或藉口 2. 提問不夠緊湊 3. 有時問題會偏離所要引導的目標方向 4. 無法分辨"說故事"和"心得感受"的差別 5. 我的腦海中沒有老師所說的思考框架。因為如此,我沒有引導的思路可以一步步依循而引導分享者,所以問不出問題。→下次演練時,努力聽取分享者提供的資訊將之框架化,試著找到導引的脈 絡,也試著問問題。 6. 思緒有時會不集中

  13. 課外學習與課程結合-雲門舞集 轉換學習方式去增加學習能力或興趣 (前面提到「讓這個課題值得學習」) •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林懷民先生會不斷讓他的團員去學習”新的事物”,進而觀察他們的學習狀況,一面學習也一面調整,當然,也一面發現新的衝擊;當林懷民先生從團員身上找到他要的感覺或他覺得團員已能掌握精隨時,他會開始創作新的戲碼,呈現給大眾他們學習到了什麼。林懷民先生要團員們學習的”新的事物”似乎是隨機挑選的,他並沒有經過嚴密的計畫,例如學寫書法是為了要演出”行草”這部作品;相反的,他是隨機挑選”書法”這個項目讓學員們學習,然後再觀察他們學習的狀況時發現此主題可以以”行草”作品呈現。 所以他是使用 『不斷精進→發現擅長→成果(目標)』 而非老師所說的 『成果(目標)→努力達成』。

  14. 課外學習與課程結合-雲門舞集 我想,他不先訂定目標或許是因為藝術家喜歡隨性?但我相信他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因為經驗的累積可以在挑選學習項目時顯現。Q:最後,我的想法是,若經驗豐富或是已將計畫內化的時候,是不是可以不用outcome-based的學習方法呢?而若是經驗缺乏時,或者還在學習計畫方法時,仍可以使用"隨機"中找能力的方法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