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748 Views
第三章 复制 Replication. (P84). 1. 副教授. 第一节 复制原点、方向和方式. 一、 复制子 Replicon. 是 DNA 的一个复制单元。它包括 DNA 每条链 的一个复制起点序列和 一些终止序列 。. 2. 注意. 1.强调 “ 每条链 ” 的原因:. (1) A、B 两条链是互补关系,不相同。所以,两条链的起点 序列不一样 。 (2) A、B 两条链的 起点位置 有时 不同 。. 3. 2. 强调“ 一些终止序列 ”的原因:.
E N D
第三章 复制Replication (P84) 1 本章主编:聂理 副教授
第一节 复制原点、方向和方式 一、 复制子 Replicon • 是DNA的一个复制单元。它包括DNA每条链的一个复制起点序列和一些终止序列。 2
注意 • 1.强调“每条链”的原因: • (1)A、B两条链是互补关系,不相同。所以,两条链的起点序列不一样。 • (2)A、B两条链的起点位置有时不同。 3
2.强调“一些终止序列”的原因: • (1)DNA有线状和环状、平齐末端、粘性末端多种形式,所以终点序列形式多样性。 • (2)“终止序列”用于复制中。“终止子”用于转录中。 4
4. “复制起点” Origin • 即复制原点。 • (1)代号:“ori”,“oriC”,“O”。 • (2)原核生物“ori”有五点特征: (见P104) 5
(2)原核生物“ori”特征: ori • “ori”是一段较长的序列。 • 如E.coli的“ori”约245bp。 • 富含A/T序列; • 如G-细菌ori中,A/T占56%。 • 有正向重复序列; • 如G-细菌ori中,8-14次出现“GATC”。 • 有反向重复序列(即回文序列); 6
复制中,多次发动“ori”启动,以提高复制的速度。复制中,多次发动“ori”启动,以提高复制的速度。 ori 7
二、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 • 这是复制中的生长点(growing point),也是正在进行复制的DNA的Y状位点。 • 一般从“ori”开始出现复制眼时,就有两个复制叉产生。这两个复制叉的移动速度和距离不一定相同。 8
几种复制叉移动形式: 1. “单向复制”: • 一个复制叉移动完成整个复制过程的。 • 一般是环状DNA复制形式。 • 如质粒DNA的复制。 ori 9
2. “双向复制” • 又分为: • (1)双向对称复制 • 如原核生物E.coli的DNA复制。 • (2)双向不对称复制。 • 如枯草杆菌DNA复制。 E.coli的DNA复制。 10
如枯草杆菌DNA复制。 • 从“ori”开始,右边的复制叉移动了1/5,停止前进。 • 左边的复制叉开始移动,完成4/5的复制。 • 两个复制叉的移动特点: • 不同步(时差); • 不对称(距离差)。 ori 11
第二节 原核生物复制中的酶类 (P88) 12
一、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 • 1.原核生物(E.coli)DNA聚合酶Ⅰ: • 该酶的“核酸酶活性”与“在复制中的作用”是两个概念。要分清! 13
(1)DNA聚合酶Ⅰ的核酸酶活性: • 5’→3’聚合酶活性 • 3’→5’外切活性 • 5’→3’外切活性 • dNTP→dNMP+PPi(焦磷酸解活性) 14
识别、切除错误核苷酸。 切除引物RNA。 填补空缺的DNA。 总之,它是矫正、修复酶。 (2)DNA聚合酶Ⅰ在复制中的主要作用: 15
2.DNA聚合酶II • 至今了解甚少。 • (新书中报道:DNA聚合酶Ⅱ在修复中起作用。) 16
3.DNA聚合酶III • (1)酶III的核酸酶活性: • 与聚合酶I相同。 • 如聚合、外切、…… • (2)酶III在复制中的作用: • 是DNA复制延长中主要合成的酶。 • 更确切说:DNA天然聚合酶III (polIII*)起延长主要作用。 17
二、螺旋酶或解旋酶Helicases P94 • 1.:给DNA某种螺旋作用,增大DNA单链泡状结构,促进DNA两条链分开为单链。 • 2.注意:过去叫它“解链酶”,但现在不用了。 18
3.螺旋酶作用方式: • (1)螺旋酶III、rep蛋白。 • 沿着模板DNA3’→5’方向移动,分开DNA双链。需要SSB的帮忙稳定解开的单链。 • (2)螺旋酶I、螺旋酶II。 • 沿着模板DNA5’→3’方向移动,既能解开双链DNA,又能与单链DNA结合。 19
三、拓扑异构酶I、II(其中II酶即“DNA旋转酶gyrase ”) (P23、P94) • 1.主要功能: • (1)引入超螺旋,增大DNA单链泡状结构,便于酶、因子识别或结合DNA,有利于复制、转录、调控的起始。 • (2)引入超螺旋,缓解复制叉前进而造成的超缠现象。 • (3)引入超螺旋,使DNA在复制、转录中恢复双螺旋结构。 20
3.两种拓扑酶的区别: 21
四、引发酶Primase P97 • 1.酶作用:合成引物RNA,为DNA的合成起头。 • 2..本书认为:此酶是合成引物的酶,不要叫它“引物酶”。因为,引物酶是水解引物的酶。 • 3.引物(Primer):是一段RNA,可长达50-60nt,它能与DNA结合,也能让DNA聚合酶紧接其后延长DNA。 22
第三节 DNA复制的形式 一、滚环式复制 Rolling circle replication P108 24
一、滚环式复制 • 1.名称:也叫“σ复制”或 “共价延伸” 。 • 2.这种复制方式在下列生物DNA中有: • (1)噬菌体:M13、φ174、G4、λDNA后期基因复制。 • (2)细菌:E.coli DNA、细菌致育因子F。 • (3)真核生物:非洲爪蟾卵母细胞rDNA的复制。 25
(1)双链环状DNA的(+)链从“ori”处切刻开。5’-端离开环。(1)双链环状DNA的(+)链从“ori”处切刻开。5’-端离开环。 3.滚环复制过程: (+) (-) ori 5’ 26
DNA聚合酶以(-)链环为模板,从(+)链的3’-OH端共价延伸,合成子代(+)链DNA。DNA聚合酶以(-)链环为模板,从(+)链的3’-OH端共价延伸,合成子代(+)链DNA。 3.滚环复制过程: (+) (2) SSB覆盖在(+)链的5’-端单链上, (-) 3’ 5’ 27
(4)DNA聚合酶以延伸的单链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双链DNA。(4)DNA聚合酶以延伸的单链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双链DNA。 3.滚环复制过程: • (3)象拉卷尺一样,(+)链越拉越长。 (+) (-) 3’ 5’ 3’ 5’ 28
(5) 连接各岗崎片段,子代DNA形成线状或环状。 3.滚环复制过程: (+) (-) 3’ 5’ 3’ 5’ 29
注意 • (1)合成的双链线状DNA长短不一。有时为环状的几倍。 • (2)噬菌体: • 产生线状DNA时,容易整合到宿主DNA上,以溶源态生存。 • 形成环状DNA时,被衣壳蛋白包装后,就成为子代噬菌体了。 • φ174、M13、G4噬菌体基因只是单+DNA。它们先合成-DNA(见P112) ,再滚环复制大量单链环状+DNA(见P109)。 30
φχ174噬菌体滚环复制,就产生大量环状+DNA。 P109 图3-29 31
二、θ式复制 θ replication • 1.也叫“Cains 式复制”。 • 2 “J.Cairns”简介: • 他先是因为研究原核生物“半保留复制”,在60年代出名的科学家。 • 后来,他研究E.coliDNA复制时,采用3H标记的T ,经放射自显影和电子显微镜拍照,展示了“θ”形结构而得名。 (P87) 32
(1)单向复制。 (2)双向复制: 双向对称复制; 3. θ式复制类形: • 双向不对称复制。 33
注意 • 噬菌体DNA有两种复制形式: • (1)早期:复制 • (2)晚期:滚环复制。 • 见P111示意图3-31。 34
三、D环复制 D Loop synthesis • 1.这种复制形式,在下列生物中发现: • (1)哺乳动物的线粒体DNA; • (2)高等植物的叶绿体DNA。 • 过程见P103图3-23 35
2.发现:(P103) Terome 和Vinograd发现环状双链DNA中:(1)两条链合成子代DNA不同步。 (2)“ori”不在同一位置。 (3)有一条链象字母D一样鼓起了单链泡状结构(D loop)而得名。 36
3.D环复制过程: • (1)从OH开始,子代H’链先合成,亲代H链鼓起单链D环。 OH 重链H H 轻链L H’ L 37
3.D环复制过程: • (2)当H’链合成了67%时,从OL处开始,以单链D环为模板,合成L’链。 OH H’ H L L’ OL 38
3.D环复制过程: • (3))当H’链合成结束时,L’链才合成35%。 H’ L’ OL 39
3.D环复制过程: • (4)L’链合成完毕。D环复制全过程完成。 OH OL 40
四、跃进式复制Saltatory replication • 在某一时刻,因某种原因,一段DNA序列突然横向扩增,产生多个串联重复单位的现象。叫跃进式复制,也叫“基因扩增”(P338)。 • 如rDNA;真核生物的卫星DNA。 41
五、蝴蝶形复制 P125 • 如SV40病毒的DNA是双链环状,长度为5243bp。 • 复制中期,部分超螺旋没有展开,紧缠着。而已经复制的区域张开如同蝴蝶的翅膀。 • 复制后期会呈现连环结构,需拓扑异构酶解开两个子代DNA。 42
第四节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 一、半保留复制 • 1.最早证明者: • Taylor于1957年以蚕豆苗染色体为例,应用3H脱氧胸苷同位素和放射自显影技术,拍摄了“染色体半保留复制”图象。 • 他早于Cairns 证明“原核生物半保留复制”六年。 43
二、真核生物的复制原点: • 已知:真核生物DNA比原核生物DNA长许多。 • 原核生物DNA聚合酶复制速度竟然比真核生物的大103倍。 • 问:如何缩短真核生物DNA复制时间? • 答:采用多个复制原点同时启动方式……。 44
真核生物“ori”的特点: • 与原核有相似之处: • (1)富含A/T序列; • (2)有正向重复序列; • (3)有回文序列。 45
三、真核生物复制子特点: • 1.一条染色体上具有多个复制子。 • 2.同一染色体上,各复制子长度不同。 • 3.不同生长期,复制子数目不同。 • 如果蝇,生长旺盛期,细胞快速分裂,复制子数目可扩增十倍。 • 4. 每个“ori”在每个复制周期中只启动一次。 • 5.相邻复制子的终点是随机碰撞会合的。 46
四、核小体组装: (P126-129) • 1.规律: • 核小体中的DNA是以半保留复制形式合成的。 • 组蛋白是以全保留方式合成组装的。 组蛋白 DNA 48
2.实验证明: • 用环己亚胺、放线菌酮试剂作为组蛋白合成的抑制剂,加入正在复制的SV40病毒中。 • 发现复制叉上亲代组蛋白偏在有先导链的双链一边上。另一边双链DNA上光秃秃的。 先导链 49
问:为什么用“SV40”作为研究真核生物的代表?问:为什么用“SV40”作为研究真核生物的代表? • 答:SV40是动物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能形成核小体结构——微染色体, • 这是真核生物的特征。另外,SV40的复杂程度比真核生物小。 • 所以,科学家用SV40作为研究真核生物的代表。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