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第四章 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 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一、生理学理论. 生物进化论和复演论( 1 ) 1859 年,达尔文(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的 《 物种起源 》 一书发表,进化论的观点推动了人们对行为个体发展过程的研究; 达尔文认为,生物本身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存活,物种的生存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达尔文的学说可以给我们的青少年工作和研究一个视角,即从生物进化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行为;可以给青少年社会工作一个命题,即如何帮助青少年适应环境,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生物进化论和复演论( 2 )

dinah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2. 一、生理学理论 • 生物进化论和复演论(1) • 1859年,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物种起源》一书发表,进化论的观点推动了人们对行为个体发展过程的研究; • 达尔文认为,生物本身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存活,物种的生存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达尔文的学说可以给我们的青少年工作和研究一个视角,即从生物进化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行为;可以给青少年社会工作一个命题,即如何帮助青少年适应环境,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3. 生物进化论和复演论(2) • 被称为青少年研究鼻祖的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霍尔(G.Stanley Hall 1846—1924)是进化论的坚定拥护者,他代表着青少年理论中复演论的顶峰; • 《青年期》是霍尔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第一本研究青少年的专著,在方法上广泛运用问卷法,在理论上则是运用生物学上的复演学说来解释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变化。 • 复演论认为,婴幼儿期是在重现人类发展初期的“似猴”阶段,感官与动作的探索对个体的发展最为重要;儿童期则是狩猎时代的再现;少年期是人类进化中农牧社会的反映;青年期则是狂暴与冲突,风暴与压力并存的阶段,复演着20世纪以来人类所处的骚乱状态。 面对儿童的工作,对应的理念为爱;面对少年的工作,对应的理念为虔诚;青年时期充满不安和躁动,要以服务为理念进行工作;

  4. 生长顺序和时间理论 • 生长顺序和时间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人类生理发展的类型、时间以及青春期发展的变异和差异; • 英国生物学家丹纳(J.M.Tanner )是生长顺序和时间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以英国的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哈本顿成长研究”,重点探讨青少年,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生理发展的顺序、类型和变异的情况; • 认为青少年工作者需要了解和熟悉青少年各个时期生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帮助青少年对自己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生物体行程正确认识;要认识青少年生理发展的差异性,帮助青少年克服成长中的不安与焦虑;

  5. 发展螺旋论与遗传学说 • 发展螺旋论本身具有遗传学的渊源,认为生命过程关系到一系列不断发展的有条不紊的渐进组织,每一个组织都根源于遗传体质,每一个组织都依赖另外的组织,每一个组织都变得越来越变异和专门,所有组织的基本计划可以从基因中找到——那些导致结构变异的基因,以及那些支配行为的发展的年月顺序的基因; • 代表人物: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格赛尔(A.Gesell 1880—196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做了大量的青少年发展研究工作;

  6. 发展螺旋论与遗传学说 • 主要观点: 1.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规则的自然发展历程,差异是由“遗传编码“的差异造成的,遗传所引导的成熟才是成长的基本机制; 2.成长是像螺旋一样,具有前进和后退的律动现象。顺境与鼓励可能促进青少年的发展,挫折和问题也可能造成青少年发展停滞; 3.各种基因组合影响着人的心理、行为、人格、智力、性取向等等多方面发展,因为遗传编码是多重的、世代的、独特的,其间会有变异和违常,这就造成了青少年发展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7. 格赛尔的成熟阶段描述 • 10岁期间,儿童开始不大关心自己,他们比九岁以前更容易与人相处,自己也更显快乐; • 11岁期间,儿童对自己的描述恶劣起来,他们的自我肯定降低,而父母也有类似的评价,即认为孩子确实不如10岁听话; • 12岁时,儿童试图得到朋友的肯定,找寻自我,不愿意大人们仍然把他们当成小孩; • 13岁期间,儿童开始在意个人仪表,越来越急于修饰自己,他们的兴趣日益广泛,努力地寻求着内在的自我; • 14岁时,儿童通过和他的比较来寻求自我,喜欢和他人相似,特别在意自己是否受朋友欢迎,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走入群体,形成一定的团伙; • 15岁至16岁的儿童通过自我和他人的观念和理想中寻求自我,非常喜欢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喜欢与他人争论讨论问题;

  8. 生物学理论对青少年工作的启示 • 青少年的生长是与时间相关、有规律、有顺序的过程,各个器官都有发展的先后顺序和速度——掌握青少年生长的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青少年正常发展,从青少年自身的内在成长因素找到解决青少年成长发展问题的正确有效方法; • 青少年的发展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变异——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结合、正常发展和变异发展现象并存的过程,青少年的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灵活运用各种辅导方法,促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优先发展特长,各方面协调发展; • 青少年问题有社会的原因,也有生理发展的原因,二者都不容忽视——器质性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生理的发展使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了可能,同时,青少年的发展一定是外在环境的产物,社会性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处理青少年问题需要二者兼顾;

  9. 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 • 人格学习理论(1) • 人格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得拉(A.Bandura)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大于所处的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环境与认知状态一样,决定着人的行为,用函数表示为B=f(PE)其中,B指人的行为,P指个人的一切内在事件,尤其是认知状态,E为环境; • 一个过程——观察学习的过程:人的学习不但要经过自身的体验,还要通过观察学习的过程而来,被观察者是观察者行为的楷模。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为注意、保持、再生和增强;

  10. 人格学习理论(2) • 两个概念——自我系统和自我效能的概念: • 自我系统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它具有知觉、评判、规划行为的功能,强调认知对行为学习的作用; • 自我效能是对自我行为成功程度的自我评判,即在特定情景中,对自己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的知觉和成功程度的评价。这种评价同时涉及到两种期望:一是效能期望,即完成一件事的信心;二是结果期望,即对个人行为结果的预测; • 两个重要观点——自我规划和模仿——自我规划是指设立终极性目标,以促进青少年自觉学习,规划分为三个阶段:诱发改变、类化、维持;模仿则是通过楷模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模仿的结果,如赏酬、惩诫等,会直接影响观察者在今后行为中取舍;

  11. 人格认知理论(1) • 人格认知理论又称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源论,代表人物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 1896—1980),1923年至1929年间,他系统调查儿童的道德判断、日常生活事件、使用的语言等,形成了著名的认知发展论; • 这一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基模和适应。基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思考与动机的基本模式,基模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适应是指当个体碰到新的情景,会用基模去解释这一情境,而后将解释结果融入原有的基模之中,从而引发基模的改变,促进个体的成长,个体知识的形成和获得是适应的结果;

  12. 人格认知理论(2) • 皮亚杰的最大贡献便是建立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共分四个时期; • 感知动作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模式; • 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时期,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重要作用,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但还没有所谓“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变得能进行真正的、与客体直接相联的运算了,说明物理现象原因的能力已得到显著提高; •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在这一时期,一般儿童不再受他(她)直接看到、听到的东西的限制,也不再受他(她)手头问题的限制。他们现在已经能够想象问题(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条件,并能设想出在因素的不同联合的条件下可能合乎逻辑地产生什么情况的假设

  13.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要点 1) •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包含两个学派,分别是以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荣格(C.G.Jung)为代表的人格派;—— • 1、无意识理论 : • 人的心理是有意识和无意识构成的。意识只是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小部分,而无意识是水面下的冰山。 • 无意识又可以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人集中注意力努力思考后可以回忆起来的东西。潜意识是个体不能知觉的精神生活,由原始冲动、本能以及一些出生后一些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构成,本人没有意识到,但却是一切心理疾病产生的心理基础。 • 荣格(C.G.Jung)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扩展到了整个人类群体范围内来讨论。他把无意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无意识,一部分是集体无意识。

  14.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要点2)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要点2) • 2.人格结构理论: • 将心理功能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最原始、最基础的,类似生物本能的活力,是冲动的直接表达; •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它采用社会所允许的方法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使本我的冲动与现实环境想调节,并协调超我的要求与本我的冲动,按照现实性原则行事.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调节着内部机能之间产生的冲突,体现出个体对现实的考虑。 • 超我是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道德和规范等内化为自身心理人格中的部分。超我相当于良心这个概念,只有达到了超我,人格的机能才真正完备起来;

  15.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要点 2) •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存在,很多行为受制于不自觉的潜意识; • 弗洛依德理论强调,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认同作用对其社会化有重大影响,接受认同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心理历程,缺少这一环节,会造成个体发展过程的减慢、停滞甚至倒退; • 对个体成长和适应的研究中,一直很重视人的早年生理经验,认为儿童时期,个体会逐渐形成调节自我需要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会伴随个体走过一生;

  16.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要点3)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要点3) • 3、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心理平衡受到干扰时,自我为了保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即化解本我、超我和现实的矛盾冲突,所运用的心理策略和手段。★自我防御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压抑—把意识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出意识之外,使其不为自己所觉察,本我的强烈的冲动被压抑到无意识领域中去,使这些欲望的外现表达被控制。压抑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和行为推向别人或者周围的事情上,使在自己这里被压抑的东西在别的人或者事情上体现出来; • 转移-找另一个目标作为替代品,从而安全地释放压抑来满足冲动; • 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者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有意识地作出相反方向的行为。 • 升华—把原来的冲动和欲望,以社会许可的思想行为表达出来,使人能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而并不压制它们的表达。 • 合理化—通过歪曲现实来为需要得不到满足进行开脱,从而保护自尊心。

  17.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应用) • 这一理论提示我们,要重视青少年的认同作用,协助他们了解社会现实,体会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实践,以使自己的自我判断更能适应现实要求; • 要关注青少年期的心理冲突,协助青少年个体建立发抒情绪的渠道,缓解冲动,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各种心理挫折; • 要适时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性的教育,使其在积极适应的程度上形成对两性关系的正确认识;

  18.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人格派(理论要点) • 人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各要素之间的作用错综复杂。从横向上看,可将其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或称为主观意识、主观无意识、客观无意识; • 人格动力,即个人的心理能量系统。这种系统能量遵循等值、均衡两个分配原则,进而构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流动方向,一为适应环境下的前行流动,反之为退行流动。后者会激活无意识心理; • 人格的具体成长包括两种相互交织的趋势,其一是构成全部精神活动的个体化,其二则是将个性的东西进行整合,两个过程都会受到遗传、父母、教育、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19.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人格派(应用) • 要重视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因为生理的变化会产生心理的革命,也就会启发精神的诞生,这一过程主要在儿童期完成; • 青少年发生的问题并不完全与外部环境有关,其归因有可能是内心精神上的困境,对青少年要全面关注; • 要推动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必须调动其心理动力,即从青少年发展的动力、原因入手,解决青少年的发展的问题;

  20. 马斯洛的人本理论 • 人格的人本理论以马斯洛(A.H.Maslow)为代表,他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说明人的本质特性、内在感情以及他们的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与人类经验相关的一切方面。基于这种理念,马斯洛提出,人发展的本质在于需求,并具体阐述了不同的需求层次: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 这一理论反映出青少年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方向,青少年的高层次需要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理论去解释和揭示青少年各种行为的内因。在青少年工作中,要满足或主动迎合一些必要的需求,引导青少年需要的正确发展方向;

  21.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 罗杰斯(Carl Rogers)是人本主义学派的开创者,人本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 “以当事人为中心”(client-centered treatment): 1.强调咨询者与当事人之间所建立的关系。他认为这种关系是一种专业的关系,真诚、倾听、关注和无条件的爱是建立的关系的重点。 2.强调动员当事人自身的潜力,而不是靠挖掘潜意识或改变行为,他认为当事人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改自己。 • “自我”理论: 1.认为自我是人格的连续性、稳定性所赖以产生的最小单元。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现实自我,指的是人对于自我现状的知觉;一个是理想自我,指人对自己将要成为怎么样的人的理想 ; 2.认为人格结构的平衡一致,不是指人格各个部分之间、或特质与行为之间、或过去与现实机能之间的平衡一致,而是指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平衡一致 ; 面对崇尚自我,生存压力又格外突出的当代青少年,罗杰斯心理学的一些论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2. 发展任务的理论(1) • 这一理论的侧重点在于规定不同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任务。 • 此派理论的代表者认为: 在个体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人需要发展一套相应的技能、知识、功能和态度来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因而,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如儿童期、少年、青年期、中年期及老年期都有不同的任务需要完成; • 最著名的一种观点是由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提出的,他代表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民主价值,具体将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并为每个成长阶段提出六至十个任务; • 发展任务理论的一个重要根据是如果青少年在完成每项任务时都能得到成功,那么他们就会得到快乐,并为社会所承认,这些成功为完成今后的任务打下牢固的基础;未能完成任务的个体可能会感到不快乐,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在完成今后的任务时有可能遇到困难;

  23. 发展任务的理论(2)▼六至十二岁的儿童期的九项任务: • 学习普通游戏中所需的身体技能, • 对自己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生物形成全面的看法, • 与同龄伙伴处好关系, • 学做适当的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 • 学习文化和数字, • 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概念, • 发展道德和价值观念, • 获取个人独立, • 对社会集团和社会制度形成个人看法。

  24. 发展任务的理论(3)▼青少年的发展任务: • 与同龄男女青少年形成更成熟的关系; • 充当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 • 了解自己的体格并有效地使用之; • 从父母或其他人那里获得情感上的独立; • 获得经济独立的保障; • 选择和准备职业; • 发展公民能力所需要的智力技能; • 进行对社会负责的行为; • 形成指导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 准备结婚和家庭生活;

  25. 发展任务的理论(4)▼青年的发展任务: • 选择配偶; • 学会与婚姻伙伴共同生活; • 建立家庭; • 扶养孩子; • 扶持家庭; • 从事一个职业; • 承担公民义务; • 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社会集团;

  26. 道德发展论(理论要点 1) • 柯尔伯格(L.Kohlberg)的五条基本原理: • 系列性原理——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一个体发展中的不变的顺序或系列; • 普遍性原理——道德发展各阶段的不变顺序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它适用于一切国家及不同性别; • 整体结构的原理——道德发展的各阶段共同形成了一个结构性整体; • 角色承担的原理——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代表了角色承担能力方面与社会观点方面的质的不同; • 认知前提原理——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思维发展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

  27. 道德发展论(理论要点 2) • 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 • 循规前期的层次——道德的发展位于前道德水平,儿童道德发展一般处于这一阶段; • 这一时期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惩罚与服从倾向明显的阶段,儿童的行为动机为逃避惩罚进而遵守规范,其判断依据是自身的行为能否受到奖赏; 第二,工具、目的及互换进入思考范围的阶段,儿童的行为动机为争取互利,为获得奖励而遵守规范,判断依据是自身的行为是否真的对自身有利。这一时期里,儿童的道德特征明显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28. 道德发展论(理论要点 3) • 循规期的层次——个体的发展处于传统道德行为水平,是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阶段; • 这一层次的两个发展阶段依次为: 第一,青少年尝试和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以获得奖赏的阶段,其行为动机是避免别人的谴责,判断依据是权威人物的奖赏; 第二,权威维持的阶段,个体的行为动机为避免受到法律或规定的制裁,判断依据则转化为社会的规则。这一层次水平上,青少年道德的特征开始表现为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自我不再是思考的起点;

  29. 道德发展论(理论要点 4) • 循规后期的层次——个体的发展处于原则性道德行为水平,是人的道德发展相对成熟阶段; • 这一层次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为: 第一,民主契约道德阶段,个体的行为目的在于赢得社区公民的尊敬,个人的身份与规范已然挂钩,判断的依据变成了契约的规定和人们的共识; 第二,普遍伦理道德阶段,个体的行为动机是避免良心的谴责,判断依据则为公认的伦理原则。这一发展层次的个体,已将最积极的民主伦理原则内化为不自觉的意识,其行为表现具有深入的社会化特征;

  30. 道德发展论(应用)▼柯尔伯格的理论在青少年工作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很高; • 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 • 理论指出,好的道德教育应重点应用共通的正义原则,并刺激青少年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 在工作方法上,提出在辅导青少年道德发展过程中,组织他们讨论道德两难的问题,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将直接参与青少年道德取向的形成;

  31. 心理学理论对青少年工作的启示 •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其顺利实现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关键,是个体与他人以支持性、竞争性甚至是解构性的方式产生互动,这不可能离开一个人诸多心理要素,知觉、认知、情感、人格等的发展; • 心理学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青少年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发展规律性; • 有关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指导理论,它在基础理论和工具理论两方面都有重要的位置;

  32. 三、社会学方面的理论 •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基本概念(1) • 角色—— • 角色是指在某一类型的社会制度中,某一社会成员被社会所期待的行为; • 角色是人社会性的集中表现,可用来解释、评价社会行为的可预测性; • 角色在社会性行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定势,学习充当各种角色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 青少年行为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会表现为角色的错乱或错位;

  33.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基本概念(2) • 角色冲突—— • 角色冲突是指某一种角色的有效表现和另一种角色的有效表现的直接冲突; • 一个个体往往担任着多重角色,对这些角色调适不力而产生的冲突往往是产生社会问题,包括个人问题的重要根源; • 青少年在学习充当各种社会角色时,也会遇到各种直接的、间接的角色冲突,并会在冲突中不断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

  34.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基本概念(3) • 角色紧张—— • 角色紧张是个体在对某种特殊角色的相关行为的期待无法一致时,产生的心理状况,它是产生社会不适应问题的重要原因,通常发生在与某种角色相关的行为上; • 青少年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学习对各种角色的适应,角色的紧张是经常发生的,缓解这种紧张,帮助其积极、自如地适应各种角色,是社会工作者的责任; •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就会遇到角色紧张,如在保护服务中同时执行为青少年服务和社会控制两种功能,很多人经历了角色紧张;

  35.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基本概念(4) • 互动—— • 互动可分为合作性互动、竞争性互动和冲突三种; • 合作性互动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互相促进、不断达到新的状态,反映了人际间正面的、促进性的影响; • 竞争性互动则是指社会生活中,双方通过在各方面的竞争产生激励,进而促成的互相影响的状态; • 冲突则是社会中的个人或团体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冲突,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性的平衡; • 影响互动的因素主要是由规范以及由规则不协调而造成的冲突; •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个体及团体间的互动是随时随地存在着的,没有团体间的互动,就没有青少年的正常发展,这种互动对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6.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基本概念(5) • 规范—— • 规范,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维持这个社会秩序的工具,它是经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以及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形成的一种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价值、传统、文化及适应能力,规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教导、学习、适应社会规范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青少年对于社会规范的态度,不仅会直接影响他对社会的适应,而且会引发青少年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冲突,发生社会性发展不良的问题; • 所以,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调动和激励青少年对于社会规范的学习和适应,帮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和适应能力;

  37.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基本概念(6) • 社会群体—— • 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合成体,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单位; • 初级社会群体这个概念是库利首先提出来的。库利认为初级群体,是指成员间有面对面地交往和合作的群体,它建立在和谐和友爱的基础之上,并成为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在库利看来,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里; • 初级社会群体对青少年成长意义重大,它为青少年提供了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和实现社会化的最基本的条件,家庭、邻里组成的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初级社会群体;是引发青少年诸多问题的源头,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介入区域; • 同龄社会团体对青少年影响巨大,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

  38.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基本概念(7) • 家庭—— •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最小细胞,家庭是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 社会学者巴贝尔(Baber)和阿尔林(Allen)认为,家庭是最具权利的社会化机制之一,这是因为家庭是人们建立有关劳动的性别领域的信念,学习有关性别规则,经历性别、阶层及种族体系如何以个人及深入的形式产生作用。因此,青少年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常常是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父母角色是否称职。

  39.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基本概念(8) • 家庭具有多种功能—— • 生育子女并使之社会化; • 经济合作的功能; • 给与个人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 提供个人亲密的人际关系; • 休闲娱乐个人发展的功能;

  40.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 基本概念(9) •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青少年的发展—— • 权威教养型的家庭,包含高程度的父母接纳和合理程度的父母控制,以温暖和负责任的方式鼓励子女依年龄做适度的独立,但同时会使用合理的亲职权威管教子女,向子女解释父母管教的规则,并与其协商,其结果子女会有高度的自我接纳和个人控制,易学会以合理与负责任的态度表现个性; • 独断教养型的家庭,强调以控制的方式约束子女,常使用威胁、体罚、控制子女物质资源的方式管束子女,极少与子女协商作解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会形成依赖、顺从、叛逆、敌对等态度,会十分依赖外在权威; • 宽容溺爱教养型的家庭,能对子女予以接纳和反应,但却给予过度自由,导致孩子无法制止本身负向、不合理的行为,这样的青少年不会遵守规则,自我接纳与自我控制能力低; • 宽容冷漠教养型的家庭:对子女的需求漠视,不作反应,子女会自卑与自我拒绝,欠缺生活方向,更易逃学或出走;

  41.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 基本概念(10) • 社区—— • 从人的行为的角度而言,社区实质上是一种影响人行为的重要社会结构,具有控制社区成员的行为价值观和规范的功能; • 德国学者托尼斯(Ferdinand Toennies)认为,社区是人们基于亲族、邻里或共有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没有注明,但具有凝聚力的关系等而形成的自然的集结; • 影响青少年个体的所有社会环境因素,如家庭、社会地位、社会文化、学校等都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于社区中,生活在不同社区环境中的青少年,在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个人行为、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 • 对于青少年来说,社区的社会影响功能大于成年人; • 有意识地运用社区资源为青少年成长服务,是实现青少年在社区里健康成长的关键问题之一;

  42.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 基本概念(11) • 组织—— • 也可称为团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为达到成员的共同目标而形成; • 组织存在的要素——一定的,经过挑选的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彼此合作的集体;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的章程;权威的领导;一定的物质基础; • 青少年受周围组织的影响一般要高于成年人。在组织中,青少年会表现出适应、社会化、社会控制或社会冲突以及沟通等各种行为,并通过这种体验来学习适应社会;

  43.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关的 基本概念(12) • 青少年在组织中的学习—— • 适应——青少年通过与组织达成一致,逐渐学会面对和适应外部环境,这一过程一般会通过接受团体规则、处理与其他成员的关系等方式进行; • 社会化——三个阶段:顺从,个人还不相信或接受团体的观点以前,就会遵从团体;认同,个人接受团体的观点,将其作为认同的对象;内化,团体的观点被采用来解决个体的问题,并由此真正成为个人的信念; • 控制——接纳或抑制成员入会的资格,帮助青少年学习规范,养成自律的能力; • 沟通——沟通和冲突可以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协商及相互认知; • 平等地位——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组织,会促进个体在心理、情感上的飞跃式发展;

  44. 默顿的越轨理论(1) • 默顿(Robert King Merton),哥伦比亚大学的荣誉终身教授。他的越轨理论从一个新鲜的视角,揭示了关于社会中的越轨现象的一些规律性,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界中关于越轨理论的经典理论: • 根据人们对于目标和达到目标手段的不同选择,默顿归纳出了五种行为模式,并且得出了社会失范将会导致越轨行为的增加的结论 : 1.从众方式 ——从众的适应方式,主要是社会中一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并且在工作中非常认真努力的人,他们对于社会中的普遍的文化目标采取的是一种认同的态度,并且他们可以通过一种社会所认可的、制度化的途径来达到社会认定的文化目标。这类人不会产生越轨行为。 2.创新方式 ——这类人对于社会普遍的价值规范和文化目标采取认同的态度,并且愿意为这个目标而付出自己的努力,但是他们不像第一类人那样去墨守成规,他们不愿意为一些社会既定的规则所限制,而喜欢用新的手段、不同的途径去达到他们所认同的社会文化目标。这类人就可能产生一些对社会规范的违反行为,也就是越轨行为。但是他们对于社会整个目标体系还是采用一种认同态度的。

  45. 默顿的越轨理论(2) 3.仪式主义——社会中也存在这样的一类人,他们与创新方式的人相反,对于社会的文化目标,他们是不认同的,然而他们在行为上,并没有采取一种反抗或者抵抗的行为,而仍然是按照社会中的既定的规范行事。他们与第二类人一样,也存在着目标与手段的断裂,虽然他们在行为上没有出现什么具体的越轨行为,但是在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认同上,他们存在着根本的不认同,这也是一种越轨 ; 4.逃避主义——社会中总是存在着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对于社会的整合目标不认同,同时他们也无法通过合法手段去达到社会目标,最终他们对于社会目标以及制度化的手段都采取不接受的态度,而远离这个社会。如一些酗酒成性、吸毒成瘾、看破红尘和遁入空门的人。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对于社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的一种抵制和拒绝。他们采取一种消极的越轨行为。 5.造反行为 ——造反行为是人们对于现存的目标和手段的一种否定和拒绝的情况下,采取新的目标和新的手段的一种适应方式。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越轨行为

  46. 默顿的越轨理论对青少年工作的意义 • 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的一些反社会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越轨行为; • 对于不同青少年的不同的越轨行为,应该具体分析他们产生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了解他们的个人价值体系和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来了解他们对于社会目标体系和他们达到目标的手段的可能性; • 从较深的层次上去理解青少年越轨原因,才可能从深层次来帮助越轨青少年从一种反社会、反生活的消极状态中彻底解脱出来;

  47. 科塞的冲突理论(1) • 冲突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大流派,马克思、齐美尔、达伦多夫(K.Dahrendorf)、科林斯等等都是冲突流派的开创者。 科塞的冲突理论强调冲突对事实系统的整合性与适应性功能,认为冲突提高了社会系统,是社会系统的关键部分的整合:

  48. 科塞的冲突理论(2) • 1、认为产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是不平等系统中被统治者对现存的稀缺资源分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或者是被统治者的相对剥夺感与不公正感上升。 他认为,合法性的撤消本身并不一定就会产生冲突,人们首先要在情感上被唤起。当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突然超过实现这些期望的条件时,他们才会突然被唤起去寻求冲突。 唤起的程度受他们对现存体系的承诺、由此产生的内在的约束程度和系统中社会控制的程度与本质的影响;

  49. 科塞的冲突理论(3) • 2、指出,在亲密的关系中,既包括爱也包括着恨。亲密就意味着会有大量发生怨恨、愤怒的机会存在。所以冲突、不和睦就是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并不一定是不稳定或破裂的信号。 内部的冲突有时候还可以起到减压阀的作用;

  50. 科塞的冲突理论(4) 3、认为冲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真实的冲突和非真实的冲突。 在真实的冲突中,个人或群体简单地利用冲突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来获得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这种冲突被认为是理性的,从制度意义上可以解释的。当个人或群体无须经过斗争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放弃冲突。 而非真实的冲突,无论是否得到承认,它们都会自行了结。非真实的冲突是缓和紧张、肯定人们认同的方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