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85 Views
Ch.5 族群與種族 Ch.6 語言與溝通. Ch.5 族群與種族. ( 本章摘要 ) 一、族群與族群身分 二、種族 三、社會種族 四、階層化與「智力」 五、族群、國族、國族群體 六、和平共存 七、族群衝突的根源. 族群的基礎建立在文化的相似性與相異性之上。 「種族」是社會建構的,是由各個社會的人們所感知的對比而被界定的。 族群性質可以透過和平共存表現出來,也可透過歧視或暴力衝突。. 一、族群與族群身分. 在任何一個文化中,一個 族群( ethnic group ) 的成員具有一些共同的信念、價值、風俗習慣及道德規範。
E N D
Ch.5族群與種族 (本章摘要) 一、族群與族群身分 二、種族 三、社會種族 四、階層化與「智力」 五、族群、國族、國族群體 六、和平共存 七、族群衝突的根源
族群的基礎建立在文化的相似性與相異性之上。族群的基礎建立在文化的相似性與相異性之上。 「種族」是社會建構的,是由各個社會的人們所感知的對比而被界定的。 族群性質可以透過和平共存表現出來,也可透過歧視或暴力衝突。
一、族群與族群身分 在任何一個文化中,一個族群(ethnic group)的成員具有一些共同的信念、價值、風俗習慣及道德規範。 族群區別因素可能來自語言、宗教信仰、歷史經驗、地理上的隔絕、親屬關係、或是「種族」。 一個族群可能具有各種標記,包括一個集體名稱、共同祖先的信念、一種凝聚感,與一塊特定土地的連結關係。 族群身分(Ethnicity):認同於一個被社會所認定的族群,並且感覺自己是這個族群的一部分,也因為這項族群身分,而被其他的族群排除在外。
1.地位 • 用來指稱某人在社會上所佔據的任何位置,而不侷限於聲望。 • 社會地位:父母、教授、學生、勞工、黨員等。 • 天生賦予的地位(ascribed):很少或根本沒有選擇的地位。例如:年紀、性別等。 後天獲致的地位(achieved statuses):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藉由選擇、行動、努力與成就而來的,可能是正面或負面的。例如:外科醫生、大學生、罪犯等。
2.地位的轉變 有時候,某些地位,特別是天生地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例如:想跨越黑人與白人、男女之間的鴻溝。 某些地位並不是互相排斥的,稱它為「社會身分的情境轉換」。例如:同時是黑人與西班牙裔、同時是母親與參議員。
3.種族主義 以政治階級來區分少數群體和多數群體。 以一種生物基礎(獨有的血液或基因)將一個族群稱為種族,對於這個群體歧視,就被稱為種族主義。
二、種族 是一種文化類別。 大多數人都用生物的語彙來建立「種族」的概念 在種族與族群之間缺乏一個精確的界線之下,使用「族群」來描述社會群體,可能比使用「種族」更恰當。 例如:非洲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愛爾蘭裔美國人或西班牙裔美國人。
三、社會種族 • 社會種族(social races):被假定具有一種生物基礎的眾多群體,但實際上是由一種文化的任意選擇過程而界定的,而不是運用一種科學方法。 • 降格繼嗣:美國的種族 • 繼嗣關係(descent):依據祖先起源來指定社會身分。 • 降格繼嗣(hypodescent):將不同群體份子之間的一個婚姻或性交所生的孩子,自動地歸類在一種少數族群。 • 有助於將美國社會區分為許多群體,他們對於財富、權利與聲望具有不平等的取得能力。 • 非我族類:日本的種族 • 表行與流動性:巴西的種族
四、階層化與智力 在任何一個階層化(以階級為基礎)社會之中,在各種經濟、社會與族群之間,外顯行為的差異反映出他們不同的經驗與機會。 階層化社會是指在各個社會階層之間,具有財富、聲望與權力的明顯差異。
五、族群/國族/國族群體 國族(nation):共享著一種共同的語言、宗教、歷史、領域、祖先起源、或是系譜關係,無論住在一起或四散。 國家(state):一個政府,一個獨立自主的、中央化組織的政治單位。 國族國家(nation-state):一個自主的政治實體。
國族群體與想像的共同體 • 國族群體(nationalities):現在已擁有(或想擁有或重新獲得)一個自主的政治地位(自己的國家)的群體 • 用安德森的話說,國族群體是「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其成員並不夠成實際上面對面的共同體。他們只能想像自己全部屬於同一個群體,且參與這個群體的活動。
六、和平共存 • 實現和平共存的方式有三種:同化、複合社會、多元文化主義。 1.同化(assimilation): 一個少數族群可能經歷的變遷過程,當這個族群遷移到一個國家,在那裡有別的主流文化。 大熔爐模型(meltingpot):許多族群混入一個共同的國家融爐之後,放棄自己文化傳統。
2.複合社會(plural society): 同時具有族群對比、生態上的專門化(亦即,由每一族群運用不同環境資源),以及群體間經濟相互依賴的社會。 能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謀生,且不會互相競爭。 理想上,可以依賴彼此的活動,並彼此交換。
3.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 認為在一個國家之內維持文化的多樣性,是一種可以羧求的目標,而且是值得鼓勵的。 此觀念與同化具有鮮明對比,在同化觀點中,少數群體被期望放棄自己的文化,以主流社會的傳統取代。
七、族群衝突的根源 對於文化差異的認知方式,可能對社會互動帶來災害性的影響。 族群衝突的根源可能是政治、經濟、宗教、語言、文化、「種族」的。
偏見與歧視 偏見(prejudice):由於某個族群被假定的行為、價值、能力、特性,而貶抑他們的行為。 歧視(discrimination):傷害一個群體及其成員的政策與行為。
事實歧視:被人們所實行,但不是法律執行。例如:在美國,警方與法院對於涉及少數國族案件,往往草率處理。事實歧視:被人們所實行,但不是法律執行。例如:在美國,警方與法院對於涉及少數國族案件,往往草率處理。 • 法律歧視:成為法律的一部分。例如:美國南方的隔離政策、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
Ch.6語言與溝通 (本章摘要) 一、什麼是語言 二、動物溝通 三、非口語溝通 四、語言的結構 五、語言/思想與文化 六、社會語言學 七、歷史語言學
一、什麼是語言 語言,是可以口語或書寫的人類主要溝通工具。 與一般文化一樣,是透過學習傳遞,成為濡化過程的一部份。
二、動物溝通 靈長類的溝通系統就是呼喊系統(calling system),是由一組數量有限的聲音組成的。 猿類可透過口語以外的方式與人類交談:符號語言。
三、非口語溝通 語言是我們主要的溝通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臉部表情、身體站姿、手勢與動作 說話音量、語氣、音調、情緒等 各文化對於非口語溝通的解釋也不同
四、語言的結構 音韻學(phonology):對於口與語音的研究,在一特定語言中,哪些聲音是有意義的。 語法學(morphology):研究聲音如何組合而構成詞素(morpheme)。
語彙(Lexicon):包含一語言所有的詞素及意義的字典。語彙(Lexicon):包含一語言所有的詞素及意義的字典。 句法(syntax):在片語及句子中,字詞的安排順序。 音素(phoneme):使兩個發音相近的語音產生一個區別,分別代表不同意義。
五、語言/思想與文化 所有語言具有一個共同的結構基礎 所有人類都具有類似的語言能力與思考過程 混合語言(creole languages)-洋涇濱(pidgins)
薩比爾-霍夫假說:不同語言產生了不同的思 考方式 焦點字彙(focal vocabulary):對某特定群體格外重要的特殊語彙組合與區分 的方式 一旦某些事物變得普遍且重要,它們的名稱就會變得更簡單。 文化變遷造成了語言與思想的變遷
六、社會語言學 一個語言在一段時間所發生的變異是不斷進行的歷史變遷,至今仍繼續運作。 語言變遷不是憑空發生,而是在社會中發生。 新的說話方式與社會因素有所關聯時,就會被模仿、傳播出去。
語言的多樣性 雙語體(diglossia):無論是否處在雙語環境,我們都依據不同的情境改變說話方式。 我們常認為某些語言較粗魯或較文雅,這是一種社會層次的判斷,而不是語言學上的判斷。
七、歷史語言學 歷史語言學(historical linguistics):探討許多古代語言在當代的子語,來重建許多過去語言的特徵。 有些群體即使各自使用彼此沒有關聯的語言,也可能藉由貿易、通婚或戰爭而彼此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