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724 Views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 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 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日益高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清末 “ 新政 “ 和 ” 预备立宪 “ 的破产.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E N D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 革命的旗帜 •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 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日益高涨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 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个社会要求为其背景的。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也不例外,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 • 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后,同年9月又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此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 入侵西藏的英军 • 日俄战争
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迫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日益高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间,新设立的民族资本厂矿达800家,资本额超过1.6亿元。 •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起的。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1909年孙中山在伦敦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章太炎像 • 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黄兴像
1905年赴欧考察各国宪政的五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合影 •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 • 预备仿行立宪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正如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正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正如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正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 载沣像 • 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 总之,不论是“新政”措施还是预备立宪,推行的结果却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这是清政府始料未及的。
(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 •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许多先驱者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 • 孙中山的革命历程 孙中山像 • 一九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宋庆龄与孙中山在东京喜结良缘。 • 弃医从政,立志救国 • 上书遭拒,思想觉悟 • 建立组织,筹划起义 • 伦敦蒙难,声名鹊起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 章炳麟 孙中山像 • 邹容
陈天华及其所著《猛回头》《警世钟》 • 邹容及其所著的《革命军》
蔡元培组织光复会 孙中山 宋教仁 (二)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黄兴组织华兴会 •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画)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画) • 前左一为黄兴,左四为宋教仁 •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总理为孙中山;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 三民主义学说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 三民主义 孙中山像 • 孙中山三民主义手稿 • 民族主义 • 民权主义 •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核心主张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即“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 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 民权主义 • 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 民生主义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社会革命 •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民报发刊词 •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社会革命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甚至宣称,“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只有劝告清政府主动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而推行君主立宪,才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出路。 •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社会革命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惟有实行土地国有之政策”。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会革命只会导致大动乱。 • 《民报》第三号号外发表《〈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同改良派展开激烈论战。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社会革命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 一、武昌起义的胜利与潜在危机 • 二、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诞生 • 三、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是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是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像 一、武昌起义的胜利与潜在危机
黄兴文武全才,既有彪炳一代的功勋,又有斐然成章的文采,著有《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楹联以赠联、挽联为主,偶有题名胜古迹联。黄兴文武全才,既有彪炳一代的功勋,又有斐然成章的文采,著有《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楹联以赠联、挽联为主,偶有题名胜古迹联。 黄兴诗选一首《咏鹰》 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 可怜此豪杰,岂肯困樊笼? 一去渡沧海,高扬摩碧穹。 秋深霜气肃,木落万山空。 气壮山河——黄兴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与妻书》(林觉民) • 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发动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 • 广州黄花岗起义是辛亥革命之前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 七十二烈士墓 老照片——壮哉,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清政府在铁路利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 揭露清政府出卖铁路的宣传画
四川保路同志会主要领导人同盟会会员吴永珊(1878--1966)。在成都血案后,在他的领导下,四川荣县独立。吴永珊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四川保路同志会主要领导人同盟会会员吴永珊(1878--1966)。在成都血案后,在他的领导下,四川荣县独立。吴永珊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 • 左图为《舆论时事报》刊登湖北农民热心路事,积极参加保路运动的图画,右图为成都“保路死事纪念碑” 老照片——保路运动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武昌起义纪念章 • 湖北军政府 • 武昌起义的胜利,给了革命党人以极大的鼓舞,但革命党人对自己掌握政权的能力缺乏坚定的信心,我们都知道的在起义胜利后竟然推出黎元洪作为大都督,尤其是武昌起义的爆发,为袁世凯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使革命在胜利的凯歌声中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武昌起义的领导人 • 1911年10月11日革命军攻入湖广总督衙门 • 共进会会长——孙武 • 文学社社长——蒋翊武 老照片——武昌起义之一
武昌起义军和他们的大炮 • 武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 镇压武昌起义的湖广总督瑞澄 • 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张振武 老照片——武昌起义之二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二、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诞生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 •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 《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 《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 清帝退位诏书 • 孙中山谒明孝陵与官员合影
这样,《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样,《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中,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912年1月孙中山与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们 1912年1月,孙中山与中华民国陆军部成员 三、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 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 第二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第四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职,图为谒明孝陵归来 第五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 一、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 • 二、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屡挫屡奋 •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3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3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像 • 袁世凯是取代清王朝的共和政府第二任总统,第二年他想成立新的封建制王朝以失败而告终。 •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一、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 • 迫于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和一些革命派的压力,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袁世凯废除了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任命亲信组阁,控制了政府的实权。 袁世凯像 1 • 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各列强国的承认 2 • 经济困窘,几乎寸步难行 3 • 在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 4 •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威胁要武力讨伐
孙中山等与唐绍仪合影 •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孙中山像 • 袁世凯在得到这些许诺后,即加紧“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 袁世凯像
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 • 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以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再次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 正如一个曾经参加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者邹永成所言:轰轰革命几十年,志灭胡儿着祖鞭,不料袁猴筋斗出,共和成梦我归天。 袁世凯像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为什么这样说呢?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为什么这样说呢? 袁世凯像 总之 首先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 其次 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最后 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军阀们公然进行抵制复辟活动 • 袁世凯下令1916年为洪宪元年 • 1917年6月张勋复辟 • 段祺瑞部讨逆军在紫禁城东门与辫子军交战 • 张勋复辟失败后,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会情景 • 张勋率辫子军进北京 老照片——回首历史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2 1 •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 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3 • 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 • 联俄联共 4 二、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屡挫屡奋
孙中山起初也一度受到袁世凯的欺骗,表示“十年不预政治”,以修铁路、发展实业为己任。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孙中山起初也一度受到袁世凯的欺骗,表示“十年不预政治”,以修铁路、发展实业为己任。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1 孙中山像 •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孙中山像
蔡锷 • 1915年12月,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李烈钧等发动护国运动,25日云南宣布独立,接着分兵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兵,讨伐袁世凯。接着,贵州、广西、陕西宣布独立,全国出现了反袁斗争的高潮,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2 • 李烈钧 蔡锷像 • 1915年12月25日,即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次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 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袁世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