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初三数学后阶段复习应关注的问题

初三数学后阶段复习应关注的问题. 纵观历次中考,了解试卷特点. 1 、坚持基础性 , 注重考查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技能 2 、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注重与实验探究有关内容的考查 4 、能力立意,试卷难度稳定(难度值控制在 0.7-0.75 ) 5 、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分天下 6 、应用题在统计与概率、几何与行程、函数与不等式方案等问题来体现 7 、压轴题均能在课本上找到原型. (四)知识内容上的注意点 1 .数与代数

diep
Download Presentation

初三数学后阶段复习应关注的问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初三数学后阶段复习应关注的问题

  2. 纵观历次中考,了解试卷特点 1、坚持基础性,注重考查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技能 2、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与实验探究有关内容的考查 4、能力立意,试卷难度稳定(难度值控制在0.7-0.75) 5、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分天下 6、应用题在统计与概率、几何与行程、函数与不等式方案等问题来体现 7、压轴题均能在课本上找到原型

  3. (四)知识内容上的注意点 1.数与代数 (1) 避免繁琐的运算。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因式分解仅限于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且指数是正整数。 (2)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所加强。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3) 方程(组)问题。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不涉及三元一次方程组,不涉及二元二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解一元二次方程不涉及根的判别式,也不涉及韦达定理。 (4) 不等式问题。会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较难把握的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5) 函数问题。对比提法: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表达式”,“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4. 2.空间与图形 (1) 操作性问题。要注意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到探索过程,考试中要恰当地体现这个过程。 (2) 画图问题。①利用平移、旋转、对称设计图案,考试不能很复杂。②画三视图的把握:“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简单”的界定:2~3个基本几何体的组合或简单的“空心”几何体。③尺规作图:掌握基本作图(线段、角、角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四边形;还有作圆。“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的要求可以放低一点。 (3) 几何证明。证明题的难度与“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课标》第43页)的论证难度相当。圆以及相似形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体现在“说理”之中。

  5. 3.统计与概率 (1) 对有关术语不要求严格表述,课标中甚至没有提到“样本容量”的概念。 (2) 数学命题尽可能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相联系,不要变成数字游戏。 (3) 注意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4) 重视实验概率的教学,尽管实验考试很困难,概率的计算限于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涉及简单的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不能太复杂。 4.课题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考试中,对课题学习的要求将更多地渗透在综合知识的运用、以及开放型、探索型之类的试题中。

  6. 一、紧扣课本,注重基础 1、较大比例的基础试题,大部分来源于课本原型 1、方差公式的遗忘 2、平均数的比较

  7. 案例 评析:该题所考查的是两圆的位置关系,但没有沿用传统的那种纯粹计算或判断的 试题形式,而把两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巧妙地呈现在一个图形中,形式较为新颖。

  8. 案例 评析:对因式分解的考查多见于代数的变形、几何的推理等过程中,原型直接考查了 分解因式的基本技能,而该题构思新颖,将常规的多项式因式分解与密码的设计联系 起来,把单纯的技能考查转换为技能运用的考查,题目背景生动有趣,让考生深刻地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9. 案例 评析:这样一道选择性的客观试题,它考查的数学知识内容实际上是一些最为基本的 数学知识,学生只要通过对于图形的观察,运用面积割补的办法,进行比较,或通过 所熟悉的剪纸情境,得到一些特定图形的信息,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的形式和 原来的完全不同,活泼新颖。

  10. 案例 评析:本题改变了传统应用题的呈现模式,通过新颖、活泼的对话形式创设问题 情境,给出已知数据,考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此题解法较多,有利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在考试中进行充分的发挥。

  11. 二、题型分析,训练思维 • 中考第16题剖析:同学们很喜欢去猜测第16题的题型、思维方式等等。不外于几种思路 • 1、数字规律 • 例如(1)定义运算:当n为奇数时,结果为3n+5,当n为偶数,结果为n/2K,若n=449时,则第449次的结果是什么

  12. 2、归纳法 电子跳蚤游戏盘(如图)为△ABC,AB=8,AC=9,BC=10,如果电子跳蚤开始时在BC边一的P0点,BP0=4。第一步跳蚤跳到AC边上P1点,且CP1=CP0;第二步跳蚤从跳到AB边上P2点,且AP1=AP2;第三步跳蚤从跳回到BC边上P3点,且BP2=BP3;……跳蚤按上述规则跳下去,第2003次落点为,则P3与P2003之间的距离为

  13. 4.观察下面的点阵图形和与之相应的等式,探索其中的规律:4.观察下面的点阵图形和与之相应的等式,探索其中的规律: • (1)请你在④和⑤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相应的等式: • ① 4×0+1=4×1-3; • ② 4×1+1=4×2-3; • ③ 4×2+1=4×3-3; • ④___________________; • ⑤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2)通过猜想,写出与第n个图形相对应的等式。 • 答:(1)④4×3+1=4×4-3 • ⑤4×4+1=4×5-3 • (2)4(n-1)+1=4n-3

  14. 把长为3cm、宽为n㎝的长方形(n为正整数)分割成尽可能少的若干个小正方形。例如,当n=5cm时,此长方形可分割成如下图的4个小正方形。把长为3cm、宽为n㎝的长方形(n为正整数)分割成尽可能少的若干个小正方形。例如,当n=5cm时,此长方形可分割成如下图的4个小正方形。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n=16时,可分割成几个正方形? • (2)当长方形被分割成20个正方形时, 求n的所有值; • (3)一般地,n﹥3时,此长方形可分割成多少个小正方形。 答:(1)8个正方形; (2)52、53、60; (3)当n=3m(m﹥1)时,此长方形可分割成m个小正方形; 当n=3m+1(m﹥1)时,此长方形可分割成m+3个小正方形; 当n=3m+2(m﹥1)时,此长方形可分割成m+3个小正方形;

  15. A B D C E A 图12-1 B D C 图12-2 E A B C D F 图12-3 • 如图12-1至图12-3中,△ABC的面积为a。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如图12-1, 延长△ABC的边BC到点D,使CD=BC,连结DA.若△ACD的面积为S1,则S1=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 (2)如图12-2,延长△ABC的边BC到点D,延长边CA到点E,使CD=BC,AE=CA,连结DE.若△DEC的面积为S2,则S2=(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并写出理由; • (3)在图12-2的基础上延长AB到点F,使BF=AB,连结FD,FE,得到△DEF(如图12-3).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3,则S3=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 (4)像上面那样,将△ABC各边均顺次延长一倍,连结所得端点,得到△DEF(如图12-3),此时,我们称△ABC向外扩展了一次.可以发现,扩展一次后得到的△DEF的面积是原来△ABC面积的倍.扩展次后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ABC面积的倍. • 答:(1)S1=a; • (2)S2=2a; • (3)S3=6a • (4)7倍. 7n倍.

  16. 案例 评析:这样的几何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种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对于 所给几何图形的观察与认识,寻找运动过程中存在的数学规律,可以发现在变化过程 中,其中有些关系是不变的,有些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包括数量和形状,也包括 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试题所要求探索的规律,没有严格的规定与限制,完全是开放 性的,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17. 案例 评析:该题的立意新颖,一改过去的固有模式,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判断、猜想、 证明,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8. 案例 评析:该题选用了几乎每个学生都较熟悉的摞碗的背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解决这样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9. 案例 评析:该题的背景是日常的生活情景,考查学生从图形获取有关信息,观察、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统计的知识与思想的能力,设问合乎情理,其最后的 解答不是单纯的操作性计算所能完全解决的,需要运用科学的态度和统计的思想加以 分析研究。

  20. 三、综合模拟、应用拓展 应用题在统计与概率、几何与行程、函数与不等式方案等问题来体现

  21. 某商业公司为指导某种应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对三月份至某商业公司为指导某种应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对三月份至 七月份该商品的售价和成本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每件商品的售价M(元)与时间t(月)的关系可用一条线段上的点来表示(如图1),每件商品的成本Q(元)与时间t(月)的关系可用一条抛物线的一部分上的点来表示(如图2)。 (说明:图1、图2中的每个实心黑点所对应的纵坐标分别指相应月份的售价和成本。) 请你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回答: (1)每件商品在3月份出售时的利润(利润=售价-成本)是多少元? (2)求图2中表示的每件商品的成本Q(元)与时间t(月)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你能求出三月份至七月份每件商品的利润W(元)与时间t(月)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请写出计算过程,不要求写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若该公司共有此种商品30000件,准备在一个月内全部售完,请你计算一下至少可获利多少元?

  22. 锻炼未超过1小时人数频数分布直方图 人数 没时间 原因 其它 不喜欢 • 为了增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某市教育部门提出了让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工程.某校搞了一个随机调查,调查内容是:“每天锻炼是否超过1小时及锻炼未超过1小时的原因”,随机调查了720名学生,所得的数据制成了如下的扇形统计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不喜欢没时间其它原因锻炼未超过1小时人数频数分布直方图人数根据图示,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 (1)“没时间”的人数是   ▲ ,并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 (2)2007年某市中小学生约32万人,按此调查,可以估计2007年全市中小学生每天锻炼未超过1小时的约有   ▲ 万人; • (3)如果计划2009年该市中小学生每天锻炼未超过1小时的人数降到3.84 万人,求2007年至2009年锻炼未超过1小时人数的年平均降低的百分率是多少?

  23. 红星农场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小麦、玉米、黄豆三种农作物套种在一起,这种种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土地每亩的总产量.下表是这三种农作物的亩产量、销售单价及其种植成本的对应表:红星农场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小麦、玉米、黄豆三种农作物套种在一起,这种种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土地每亩的总产量.下表是这三种农作物的亩产量、销售单价及其种植成本的对应表: 现将面积为10亩的一块农田进行套种,为保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比例,要求小麦的种植面积占整个种植面积的一半. (1)设黄豆的种植面积为亩,如果今年三种农作物的总销售价为16489元,那么黄豆的种植面积应该为多少亩? (2)在保证小麦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玉米、黄豆的种植面积均不得低于一亩,且两种农作物均以整亩数种植,三种农作物中的种植亩数,有哪几种种植方案? (3)设三种农作物的总利润为元,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请问在(2)种植方案中,采用哪种套种方案,才能使总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总利润=总销售价-总成本)

  24. 四、压轴题剖析 •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cm,AD=3 cm,现有两个动点P,Q,它们同时从A点出发,其中点P沿A • 不断循环运动,速度为0.25 cm/秒;点Q沿 • 不断地循环运动,速度为0.2 cm /秒. • 试问: (1)当点P第一次回到时A点时,Q点在那条边上运动,距离C点多远? • (2)当Q点第一次回到A点时,P点在那条边上运动,距离B点多远? • (3)两动点出发后多少秒时,第一次出现PQAC? • (4)两动点出发后多少秒时,第一次出现PQ∥AC?

  25. 如图,已知M是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MP上运动(不运动到M、B两点),分别以AP、PB为边,作正方形APCD和正方形PBEF,连接DP、PE和DE,设DE和CF交于点O,AB=4,AP=x,⊿DPE的面积为y.如图,已知M是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MP上运动(不运动到M、B两点),分别以AP、PB为边,作正方形APCD和正方形PBEF,连接DP、PE和DE,设DE和CF交于点O,AB=4,AP=x,⊿DPE的面积为y. •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 (2)若⊿DPE的面积为3时,求CO/OF的值; • (3)是否存在x的值,使以D、P、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DCO相似?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6. 谢谢! 林金云 Jzljy@wz.zj.c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