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101-1 台 灣當代社會分析 社會與媒體的關聯 : 媒體眼中的台灣社會 ( 一 )

101-1 台 灣當代社會分析 社會與媒體的關聯 : 媒體眼中的台灣社會 ( 一 ). 授課教師:林蓬榮 教學助理: 謝家弘、羅紫君、薛靜怡 時間: 2012/11/5 地點:大葉大學 管理學院 B504 、 J217 課程網站: http://ge.dyu.edu.tw/1011society/. 本課程獲教育部顧問室 101 學年第 1 學期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補助. 態度決定一切. 台灣社會的新聞媒體. 民國 77 年元月,政府解除對新報紙登記發行的限制後,新聞事業才開始蓬勃發展

dia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101-1 台 灣當代社會分析 社會與媒體的關聯 : 媒體眼中的台灣社會 ( 一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01-1台灣當代社會分析社會與媒體的關聯:媒體眼中的台灣社會(一)101-1台灣當代社會分析社會與媒體的關聯:媒體眼中的台灣社會(一) 授課教師:林蓬榮 教學助理:謝家弘、羅紫君、薛靜怡 時間:2012/11/5 地點:大葉大學 管理學院B504、J217 課程網站:http://ge.dyu.edu.tw/1011society/ 本課程獲教育部顧問室101學年第1學期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補助

  2. 態度決定一切

  3. 台灣社會的新聞媒體 • 民國77 年元月,政府解除對新報紙登記發行的限制後,新聞事業才開始蓬勃發展 • 截至民國91 年底為止,國內報紙登記家數為474 家,雜誌為8,140 家

  4. 媒體、個體與社會 互動關係 我 有色眼鏡 媒體 社會

  5. 台灣社會的新聞媒體-平面媒體 • 平面媒體 • 書籍、報紙、雜誌、小冊及單張、摺頁(林逸潔,2000) • 我國歷史上最初的報紙叫做「邸報」,屬於官 方的新聞信,專向各地藩王、諸侯傳報朝廷的詔令章奏等消息。 • 清嘉慶20 年(西元1815 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以及美籍教士米憐,在南洋麻六甲創辦「察世俗每月統計傳」,最早的中文雜誌。

  6. 台灣社會的新聞媒體-平面媒體 • 蘋果日報 • 蘋果日報、動新聞、爽報、壹電視、壹網樂、壹級購、壹週刊 • 中國時報報系 • 中國時報、中時晚報(停刊)、工商時報、時報週刊(停刊) 、中時電子報、時報出版、中天頻道 • 聯合報系 • 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停刊) 、民生報(停刊) 、星報(停刊) 、聯合新聞網、聯合知識庫、聯經出版、寶瓶文化等

  7. 台灣社會的新聞媒體-平面媒體 自由時報 英文報紙《台北時報》(Taipei Times) Yes123求職網

  8. 台灣社會的新聞媒體-電子媒體 • 電子媒體 • 廣播、電視 • 台視、中視、華視、民視、年代新聞、中天新聞台、三立新聞台、東森新聞台以及TVBS-N • 網路媒體 • 新聞入口網站、新聞網、電子報

  9. 什麼是議題 • 人們關心的事物 • 認為國家目前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或政府應立即解決的問題。 • 政策的選擇性 • 具爭議性的議題 • 造成政治意見分歧的原因

  10. 議題的類別 • 與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 • 通貨膨脹或石油危機等。 • 與個人只有部分關係的。 • 都市犯罪率。 • 距離每一個人都很遙遠的。 • 越南難民問題。

  11. 議題設定理論(Agenda setting theory) • 1922年李普曼指出媒介在形成人們對公共事務認知及對外在世界經驗了解的重要性。 • 科恩提出以下假設:報紙多半不能告訴人們想什麼,但他卻告訴讀者該想些什麼。 • Long (1958)認為「報紙是社會議題的設定者,決定人們談甚麼話題、怎麼看待事件、以及怎麼處理問題」 • 美國70年代初期,麥堪思和簫(McCombs & Shaw,1972)對傳播媒介的議題設定理論提出第一份實證研究,使得媒介效果研究走向另一條新的道路 • Rogeres 及Dearing(1988)在回顧議題設定提出,全方位的議題設定過程應當是公眾議題、媒介議題及政策議題三者互動的

  12. 議題設定理論的內涵 • (一)議題設定的過程 • ☺由蕭唐納所提出的議題設定過程模式,把「議題設定」視為閱聽人的社會學習以產生社會共感的過程。在此一過程中的變項包括: • 1、記者應報導那些事件?強調的程度有多大? • 2、閱聽人的興趣? • 3、易得性如何?

  13. 各電視台的議題設定(安碧芸,1995)

  14. 新聞議題與電視台之關係(安碧芸,1995)

  15. 議題建構理論(Agenda building theory) • Lang & Lang在一次政治競選期間或其他事件,人們會從媒體上學到什麼是重要的議題。 • 人們對環境的認知大半缺乏親身經驗,而是都多半來自大眾傳播媒介的報導,因此多為「二手的真實」。

  16. 議題建構 • 第一步 媒介強調某些事件、活動、團體、人物。 • 第二步 這些被引起注意的事件仍要加以整理,貼標籤,它們必須與某些問題與民眾的關懷連結 • 第三步 媒介將事件或議題符號連結,使事件或議題成為整個政治事件中的一部分 • 能夠明言要求的發言人出現在媒體上 他們之間也必須競爭媒體對他們的注意力 

  17. 媒體眼中的台灣社會 • 媒體宛若有色眼鏡, 拿媒體眼鏡看社會(媒體建構世界) • 拿掉媒體眼鏡看世界(真實台灣社會) • 透過媒體眼鏡看台灣社會=二手傳播

  18. 建構的世界-KUSO

  19. 建構的世界-台灣眼中的韓國

  20. 建構的世界-KUSO

  21. 建構的世界-KUSO

  22. 台灣媒體發展 • 台灣於1980年代解嚴前之新聞媒體,因多由中國國民黨及政府持有,媒體成為統治者打擊異議份子及遂行言論管制及意識型態宣傳之工具,而當時的媒體監督機構主要也只單純地探討媒體內容,而從未針對媒體結構進行批判。 • 1987年解嚴及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新聞局的改造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成立使政府控制媒體的情況不再,據無國界記者組織的世界評比,台灣於2007年在新聞自由排名上首次超美國和日本。

  23. 台灣媒體亂象-社會看媒體 • 商業媒體眾多,這般激烈競爭造成媒體亂象叢生。原以為可以藉這樣多元化競爭提升媒體素質,帶給大眾更寬廣的視野、更優良的資訊;但是,事實與理想總是背道而馳,不但不是良性競爭還變成了惡性循環。 • 為了增加收視率、訂閱率所帶來的商業利益,而盲目的追求獨家報導、娛樂八卦、刻意討好及迎合大眾內心的欲望。因此,隨著播報品質每況愈下,人民的言行、素質也大幅滑落。

  24. 台灣媒體亂象-社會看媒體 • 媒體在從前帶給社會大量的知識及產生豐富的生活。但如今電視一打開,社會方面是殺人放火、暴力、血腥…,在娛樂方面則是緋聞滿天飛、藝人私生活大公開… • 文化、藝術、人文…等只能擠在所剩無幾的版面中。這樣的現象在壹週刊、蘋果日報登台後更加嚴重,從他們的訂閱率可知越聳動的報導越是有人看,所以其他媒體就大幅跟進,拼個你死我活而使得報導更加空洞。

  25. 媒體與閱聽人的關係

  26. 新聞事件一 • 美狂牛症震撼彈!美牛瘦肉精修法 立院急喊卡 美國再度驚爆本土狂牛症,連帶影響瘦肉精美牛闖關台灣進度!立法院委員原排定審查攸關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是否解禁的「食品衛生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但因一早外電傳出狂牛症消息,經朝野黨團協商,修法急喊卡、臨時決定休息不開會,將待國安、行政單位查證相關訊息後,再重開審查。

  27. 新聞事件一 台灣人對美國牛肉雖有解不開的心結,卻抵擋不了美食的誘惑。很多人刻意不吃美國牛肉,但是,一想到某美式牛排餐館,就食指大動

  28. 新聞事件二 • 台灣不能只剩一種聲音(旺旺)學者反對旺中案今趁亂通過

  29. 新聞事件三 • 民調 王建民爆發緋聞,會不會影響台灣球迷對他的支持? 對建仔外遇事件,批評和支持他認錯者各半,《蘋果》語音民調顯示,516名受訪者中,對於此事爆發後會否影響對建仔的支持? 41.47%認為「當然會,此舉影響形象」,45.74%認為「不會,投球跟這無關」,也是看法兩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