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腔 棘 魚

腔 棘 魚. 矛尾魚 ,又名 拉蒂邁魚 ,是 矛尾魚屬 ( Latimeria )的 魚類 ,是唯一現存的 腔棘魚 。原以為腔棘魚已經全面 滅絕 ,但於 1938 年 瑪羅麗 · 考特內 - 拉蒂邁 ( 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 )在巡視漁民捕魚時竟發現了活生生的矛尾魚 L. chalumnae ,後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獲,故被稱為「 活化石 」。.

Download Presentation

腔 棘 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腔 棘 魚

  2. 矛尾魚,又名拉蒂邁魚,是矛尾魚屬(Latimeria)的魚類,是唯一現存的腔棘魚。原以為腔棘魚已經全面滅絕,但於1938年瑪羅麗·考特內-拉蒂邁(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巡視漁民捕魚時竟發現了活生生的矛尾魚L. chalumnae,後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獲,故被稱為「活化石」。

  3. 這條「活化石」腔棘魚(Coelacanth),體積龐大,魚身長1.3米,重51公斤(110磅),魚鰭像足部,在印尼熱門潛水勝地、北蘇拉西省的本納肯國家海洋公園,由漁民拉哈馬和兒子捕獲。拉哈馬捕獲罕見巨魚後,將牠放進一個鹹水池飼養,但牠17小時後死亡。專家指出,這條巨魚被打撈後仍能活了17小時已是奇機,因為腔棘這條「活化石」腔棘魚(Coelacanth),體積龐大,魚身長1.3米,重51公斤(110磅),魚鰭像足部,在印尼熱門潛水勝地、北蘇拉西省的本納肯國家海洋公園,由漁民拉哈馬和兒子捕獲。拉哈馬捕獲罕見巨魚後,將牠放進一個鹹水池飼養,但牠17小時後死亡。專家指出,這條巨魚被打撈後仍能活了17小時已是奇機,因為腔棘 • 魚活在60米的深海,被捕獲後通常只能活2小時。海洋生物家一度以為腔棘魚跟恐龍一樣,早於6,500萬年前絕種,直至1938年在南非東岸海域才被重新發現。澳洲著名的澳洲博物館魚類網頁指,現存的腔棘魚化石,最古老超過3.6億年,最後發現的化石有約8,000萬年歷史。

  4. 日本海洋科学家近日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万鸦老湾大约16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条罕见的腔棘鱼幼苗,并拍下了它的生活录相片段。日本海洋科学家近日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万鸦老湾大约16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条罕见的腔棘鱼幼苗,并拍下了它的生活录相片段。 •   腔棘鱼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古鱼类,大约3.6亿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因此它也是一种著名的活化石物种。从录相中可以看出,这条腔棘鱼大约有32厘米长,身体呈蓝色,上面有许多白色斑点。当时,它正在海底岩石间缓缓游动,在那里共呆了约20分钟。 •   据日本福岛海洋科学馆科学家岩田正光介绍说,“据我们所知,这是人们第一次拍摄到腔棘鱼幼苗的录相。对于我们来说,腔棘鱼现在仍然显得十分神秘。这条腔棘鱼看起来似乎是刚刚出生。”科学家们希望这次发现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这种罕见的鱼类,并找到养殖腔棘鱼的方法。科学家们是利用一种远程摇控车完成这次拍摄的。 •   此前,人们也曾经在一条怀孕的腔棘鱼体内发现过相近大小的腔棘鱼幼苗。科学家们认为,腔棘鱼的鱼卵是在母体内孵化,当它们出生时就已经完全成形。通常认为,腔棘鱼自史前时期以来几乎没有进化,因此它们也被称为活化石。此前人们一度认为腔棘鱼已经灭绝。直到1938年,人们在非洲南部海域首次发现了活着的腔棘鱼物种。

  5. 美國的科學家稱,他們目前已經將這塊擁有4億年曆史的魚化石命名為“休岫恩-阿克托普特瑞克斯”。這在在魚類考古發現史上尚屬首次,它填補了腔棘魚與四足動物之間的演化缺環。在科學家們看來,這塊腔棘魚魚鰭化石的結構類似于白鱘、鱘魚和鯊魚魚鰭中的分枝排列,這表明葉狀魚鰭的遺傳結構類似于原始的活輻鰭魚類的魚鰭結構。芝加哥大學有機生物學和解剖學副教授邁克爾-科茲説:“這此發現終結了有關葉狀魚鰭原始結構的激烈爭論,因為所有四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的祖先都是由原始的葉狀鰭魚類動物進化而來的。要搞清楚四足動物四肢的發展進化過程,就不應該僅限于研究距我們最近的、現存的魚類親緣——肺魚和腔棘魚——的魚鰭,因為它們所屬的種類過於特殊化了。”.美國的科學家稱,他們目前已經將這塊擁有4億年曆史的魚化石命名為“休岫恩-阿克托普特瑞克斯”。這在在魚類考古發現史上尚屬首次,它填補了腔棘魚與四足動物之間的演化缺環。在科學家們看來,這塊腔棘魚魚鰭化石的結構類似于白鱘、鱘魚和鯊魚魚鰭中的分枝排列,這表明葉狀魚鰭的遺傳結構類似于原始的活輻鰭魚類的魚鰭結構。芝加哥大學有機生物學和解剖學副教授邁克爾-科茲説:“這此發現終結了有關葉狀魚鰭原始結構的激烈爭論,因為所有四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的祖先都是由原始的葉狀鰭魚類動物進化而來的。要搞清楚四足動物四肢的發展進化過程,就不應該僅限于研究距我們最近的、現存的魚類親緣——肺魚和腔棘魚——的魚鰭,因為它們所屬的種類過於特殊化了。”.

  6.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進化生物學研究生馬特-弗裏德曼稱:“之所以説此次發現引人關注,部分原因在於人們一直認為腔棘魚類動物是原型的活化石。然而,這是一種普遍的誤解。如果你深入研究化石記錄,就會發現肺魚和腔棘魚其實是形態各異,相去甚遠的。迄今為止,許多生物學家都認為肺魚是四足動物進化的原型。然而,此次發現的化石表明,我們用來定義進化原型的魚類種類實在過於特殊化了,這意味著我們在鰭類骨骼進化的認識上存在誤解。想弄明白四肢的進化過程,就必須了解什麼是遺傳形態學。因此,我們開始重新審視後來進化為四肢的魚鰭的原始狀態。”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進化生物學研究生馬特-弗裏德曼稱:“之所以説此次發現引人關注,部分原因在於人們一直認為腔棘魚類動物是原型的活化石。然而,這是一種普遍的誤解。如果你深入研究化石記錄,就會發現肺魚和腔棘魚其實是形態各異,相去甚遠的。迄今為止,許多生物學家都認為肺魚是四足動物進化的原型。然而,此次發現的化石表明,我們用來定義進化原型的魚類種類實在過於特殊化了,這意味著我們在鰭類骨骼進化的認識上存在誤解。想弄明白四肢的進化過程,就必須了解什麼是遺傳形態學。因此,我們開始重新審視後來進化為四肢的魚鰭的原始狀態。”

  7. 化石“休岫恩”的發現還有力地支援了芝加哥大學尼爾-舒賓、馬可斯-大衛斯和蘭達爾-達恩近期所做的研究工作,揭示了魚類的魚鰭和四足動物的四肢在發展結構上的基因表達被保留下來了。弗裏德曼説:“有了這塊化石,我們就擁有了四足動物近親的保留結構,事實上其他魚類種群也有這種結構。這塊化石不僅填補了原始輻鰭魚類與四足動物之間的缺環,還使得科學家們不得不重新評估腔棘魚的特徵。‘活化石’是一個存在疑問的概念,很多時候化石看起來像是活的動物,因為我們對這種化石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一旦你開始深入研究這些化石,就會發現大量的差異。我們有幸發現了這塊化石,因為它是從好幾百英尺高的懸崖上跌落下來,落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岩石中。在這個4英寸長的標本中,可以清楚地看見長達18至24公分長的腔棘魚魚鰭。”化石“休岫恩”的發現還有力地支援了芝加哥大學尼爾-舒賓、馬可斯-大衛斯和蘭達爾-達恩近期所做的研究工作,揭示了魚類的魚鰭和四足動物的四肢在發展結構上的基因表達被保留下來了。弗裏德曼説:“有了這塊化石,我們就擁有了四足動物近親的保留結構,事實上其他魚類種群也有這種結構。這塊化石不僅填補了原始輻鰭魚類與四足動物之間的缺環,還使得科學家們不得不重新評估腔棘魚的特徵。‘活化石’是一個存在疑問的概念,很多時候化石看起來像是活的動物,因為我們對這種化石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一旦你開始深入研究這些化石,就會發現大量的差異。我們有幸發現了這塊化石,因為它是從好幾百英尺高的懸崖上跌落下來,落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岩石中。在這個4英寸長的標本中,可以清楚地看見長達18至24公分長的腔棘魚魚鰭。”

  8. 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四條腿的兩棲動物是如何從魚類進化而來並逐漸佔據了陸地的,這是地球生物進化史上最具里程碑的進化背後所隱藏的線索,因為正是這些兩棲動物為以後的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乃至人類的進化鋪平了道路。古生物學家把這種在古代魚類胸鰭發現的基因稱作Hox基因,它在鰭的進化中起著重要作用。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四條腿的兩棲動物是如何從魚類進化而來並逐漸佔據了陸地的,這是地球生物進化史上最具里程碑的進化背後所隱藏的線索,因為正是這些兩棲動物為以後的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乃至人類的進化鋪平了道路。古生物學家把這種在古代魚類胸鰭發現的基因稱作Hox基因,它在鰭的進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 他們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通過分子標記物追蹤這些基因在鰭內的活動,發現與陸地生物四肢中類似基因的活動相似。明年夏天,美國的科學家們將再次返回懷俄明州的化石發掘地,繼續蒐集更多的標本。發掘工作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環境保護機構出資贊助。

  9. 1938年,一位南非某小博物館的女性館長瑪裘麗(Marjorie Courtenay Latimer),結識一位漁船船長,她經常從船長那兒得到一些特別的生物標本,那年聖誕節前夕12月23號,她提早到碼頭去向船長及船員致意,她瞥見碼頭上一堆捕獲的鯊魚魟魚下方有一隻藍鰭的魚,她將它拉出,發現是一隻五呎長,泛出淡藍紫色光彩奇特美麗的魚,她不認識這隻魚,決定返回博物館鑑定,計程車司機還一度拒絕載運這隻惡臭具有五足的魚,經過瑪裘麗懇切請求,才將這隻魚帶回博物館。

  10. 瑪裘麗翻閱許多參考書籍,最後發現與化石記錄中的種類極為形似,尤其頭形及分成三葉的尾鰭,她畫一個簡單素描附文字說明寄給倫敦Rhodes大學的魚類專家史密斯(J.L.B.Smith)教授。但瑪裘麗任職的博物館董事卻認為這不過是一隻普通的鱈魚罷了。遺憾的是瑪裘麗只做了包埋標本,內臟全棄置了。1939年,經史密斯鑑定為古老的腔棘魚類後,經當地報紙披露,隨即震驚全世界。腔棘魚的故事未就此結束,史密斯想再得到第二隻標本做進一步研究,在原發現地非洲東岸搜尋,卻不可得。直到1952年,一位名為杭特的外地船長在非洲東岸Comoros島附近釣起一隻奇特的魚,這種魚常常被當地居民釣起。杭特聯絡史密斯,在歷經14年瘋狂搜尋之後,這位魚類專家才再度目睹第二隻腔棘魚。瑪裘麗翻閱許多參考書籍,最後發現與化石記錄中的種類極為形似,尤其頭形及分成三葉的尾鰭,她畫一個簡單素描附文字說明寄給倫敦Rhodes大學的魚類專家史密斯(J.L.B.Smith)教授。但瑪裘麗任職的博物館董事卻認為這不過是一隻普通的鱈魚罷了。遺憾的是瑪裘麗只做了包埋標本,內臟全棄置了。1939年,經史密斯鑑定為古老的腔棘魚類後,經當地報紙披露,隨即震驚全世界。腔棘魚的故事未就此結束,史密斯想再得到第二隻標本做進一步研究,在原發現地非洲東岸搜尋,卻不可得。直到1952年,一位名為杭特的外地船長在非洲東岸Comoros島附近釣起一隻奇特的魚,這種魚常常被當地居民釣起。杭特聯絡史密斯,在歷經14年瘋狂搜尋之後,這位魚類專家才再度目睹第二隻腔棘魚。

  11. 謝謝觀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