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  文 / 李会会

  它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世界一样,有亲情,有爱情;它们的生活跟我们的生活一样,有喜怒,有哀乐。原本,它们才是地球的主人,它们曾经与我们一起甘苦患难,但在人类社会日益发展的同时,它们却逐渐从我们身边消失,而我们只能通过铁笼与壕沟去试图了解它们。我们的喧闹掩盖了它们的欢歌,高楼大厦占据了它们的家园,我们和它们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我们想象着一个新世界,在那个新世界里,怀孕的小母蛇悠闲地晒着太阳,蜜蜂欣喜若狂地探寻花海,蛙鸣大声地传达平安的信息。人从花海中过,同情在左,关爱在右。我们和它们共同分担着风雨,在阳光下比邻而居。

dewitt
Download Presentation

◇  文 / 李会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它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世界一样,有亲情,有爱情;它们的生活跟我们的生活一样,有喜怒,有哀乐。原本,它们才是地球的主人,它们曾经与我们一起甘苦患难,但在人类社会日益发展的同时,它们却逐渐从我们身边消失,而我们只能通过铁笼与壕沟去试图了解它们。我们的喧闹掩盖了它们的欢歌,高楼大厦占据了它们的家园,我们和它们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它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世界一样,有亲情,有爱情;它们的生活跟我们的生活一样,有喜怒,有哀乐。原本,它们才是地球的主人,它们曾经与我们一起甘苦患难,但在人类社会日益发展的同时,它们却逐渐从我们身边消失,而我们只能通过铁笼与壕沟去试图了解它们。我们的喧闹掩盖了它们的欢歌,高楼大厦占据了它们的家园,我们和它们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我们想象着一个新世界,在那个新世界里,怀孕的小母蛇悠闲地晒着太阳,蜜蜂欣喜若狂地探寻花海,蛙鸣大声地传达平安的信息。人从花海中过,同情在左,关爱在右。我们和它们共同分担着风雨,在阳光下比邻而居。   去年清明节前后,我们成立了家乡野生动植物调查实践活动小组,遍访寿光各处有代表性的生态区域,寻找我们儿时的玩伴,寻找奶奶们故事里的主角,在近两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市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了寿光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调查之后,我们为这个平时为我们所忽略的世界感到震撼。在这个世界里,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会给同学们提供一个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关注人类生存的契机。本刊将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的调查结果以及所想、所感形成文字奉献给大家。   在“阳光下比邻而居”是我们为本刊起的刊名,也是我们的美好愿望,愿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 ◇ 文/ 李会会 封面 上页 下页 封底 退出 目录

  2. 〖童趣·昆虫〗——大千世界的精灵昆虫 大千世界中的精灵——昆虫 ………… 刘天翔 1 蝈蝈:轻音乐演奏家 ………………… 李春桥 1 蜻蜓水边嬉戏 ………………………… 刘佳佳 2 斗蟋蟀:难忘的童趣 ………………… 李清英 2 土鳖:模样虽丑身价不俗 …………… 李明智3 屎壳郎:大自然的清道夫 …………… 张梓良 3 蝉的故事:回味起许多童趣 ………… 刘振雪4 蝗虫:餐桌上的美味 ………………… 袁诗雅 4 奇妙的水黾 …………………………… 赵建林 5 很多昆虫面临绝迹 …………………… 葛文豪 5 巨淀湖畔 昆虫的天堂……………… 孙艳华 6 〖野生·美味〗——美味野生植物调查 “麻雀”攀上枝头与“凤凰”叫板 … 刘润之7 婆婆丁:青黄不接它来救命 ………… 李晓敏 7 荠菜:野菜中的“平民皇后” ……… 孙晓婷 8 野生菌菇:遥远的绝响 ……………… 张凯峰 8 马扎菜:可入药的美味 ……………… 张 岩 9 野大豆:寿光野生植物中的“大熊猫”刘蕊 9 苦菜:“忆苦思甜饭”的主角 ……… 耿梦璇10 我市常见有毒野菜 …………………… 籍晓梅 10 〖贫瘠·倔强〗——寿北盐生植物调查 在贫瘠的盐碱地上倔强生长 ………… 杨彤彤 11 柽柳:盐碱地绿化主力军 …………… 姜玉莹 11 盐角草: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耐盐植物 孟德光 12 珊瑚菜:根似人参 只成追忆……… 李晓雯 12 曾经救命的黄蓿菜 …………………… 籍学敏13 〖区域·生态〗——弥河小区域生态调查 绿海躁动江湖无声 …………………… 李凯亮 14 钓鱼者说,这里鱼儿成群 …………… 孙华杰 14 成群的蝌蚪,孩子的玩伴…………… 赵满圆 14 迁徙路上的白鹭身影 ………………… 孟德光 15 两只蜻蜓的激情嬉戏 ………………… 苏 妮 16 马虎铃铛:美味的良药 ……………… 李玉琦 16 日渐稀疏的青青菜 …………………… 李佳怡 17 罕见的爬行动物——蜥蜴 …………… 籍易铭17 9种无毒蛇遍布寿光各地……………… 杨慧敏 18 阳光下比邻而居 ——家乡野生动植物调查 4月5日出版 2008年第4期 (总第28期) 社长:籍易铭 主编:李晓雯 编委:李凯亮 李玉琦 主办:爱心文学社 出版:爱心出版社出版 日期:2008年4月5日 编辑:《爱心》期刊社 发行:爱心书局 邮编:100084 电话:5634459 地址:嘉信街1号 网址:http://www.blej.com 电子邮箱:blej@163.com 刊号:ISBN 7-5328-5261-X 定价:10.00 元 封面 上页 下页 封底 退出 目录

  3. 〖童趣·昆虫〗——大千世界的精灵昆虫 1   如果要在生物界评选出最庞大的家族,那么非昆虫莫属。在这个“虫丁兴旺”的大家族里,成员种类高达1000万种,但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00多万种,其它的我们还都不认识。我国的昆虫有50多万种,但是只有5万种有自己的名字,还有太多太多的昆虫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着 我们去命名。   寿光境内有着种类繁多的昆虫,已确定名称的有323种,分别属于13目109科。其中受国家保护的有益昆虫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昆虫有怪螳属所有种、蓟马、柳粉虱蚜、凹头叩甲,三色红瓢虫。新蝎蛉、蜜蜂、双翅多刺蚁、半目大蚕蛾、等16 种。列入国家检疫对象的昆虫有杨干象、透翊蛾、美国白蛾、梨园蚧、苹果锦蚜、锈色粒肩天牛、双条衫天牛、柳蝙蛾等。   另外,寿光还有像浙江豹蛛、美国白蛾、黑尾大叶蝉,花斑蚊等昆虫“外来户”,约20余种。   这些大千世界中的精灵舞动在弥水两岸,与我们比邻而居。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挑选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几种昆虫,进行了采写,其中有“外来户”美国白蛾、大袋蛾以及花斑蚊,以及今年造成灾情的云斑天牛、杨雪毒蛾,常见的蟋蟀、蜂类、虻类、蝉类、蜻蜓类、螽斯类,还有一些可以入药的昆虫。(◇ 文/刘天翔)   “蝈蝈叫,夏天到”。蝈蝈也叫螽斯,雄虫在夏日炎炎之时,常引吭高歌,铿锵有力。是昆虫“音乐家”中的佼佼者。每到夏秋季节,我市农村集贸市场常可见到骑自行车叫卖蝈蝈的小贩。天气越热,叫得越欢。蝈蝈在民间饲养广泛,深得爱好者的青睐。   据镇西苑市场附近常年出售蝈蝈的孙大爷介绍,寿南地区的蝈蝈佳品居多,带笼蝈蝈通常为2—3元一只。饲养蝈蝈并不难,它的食性很杂。在野外,主食植物的茎、叶、瓜果,偶尔也会捕食小型昆虫,甚至捕捉蝗虫为食;人工饲养极易,通常用玉米秆,篾片编织笼为好,并悬挂于通风处,避免日光曝晒。因为它们有相互残杀的习性,故每笼一只,不能混养。在饲养中只要荤素搭配得当,一定会养得体壮善鸣。素食主要喂以柿子椒、南瓜花、葱、丝瓜、青菜等。荤食可用蛋黄、肉糜、肝粉等混合喂养。入冬以后,装入葫芦,贴身保暖,通常可以养到来年春节前后。将饲养笼挂在阳台或庭院向阳处,便可以听到它响亮的鸣叫声,犹如身处大自然。(◇ 文/摄 李春桥)

  4. 〖童趣·昆虫〗——大千世界的精灵昆虫 2   初秋时节,在弥河边中华牡丹园内,我们发现有大量蜻蜓上下翻飞,在河边垂钓的人们头顶上不停飞舞,颇为壮观,一直到天空下起雨为止,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牡丹园管理处的刘大爷称,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市生态环境转好有关。近年来,我市进行了水环境 的综合整治,弥河周边水质转好,蜻蜓在水中产卵,幼虫的成活率提高。同时,蜻蜓是一种湿地昆虫,是蚊子的天敌,即使它再多也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是值得保护的昆虫。   刘大爷还介绍说,蜻蜓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在2亿多年前的石炭纪,蜻蜓已成为天空最早的统治者。在寿光常见的蜻蜓分为两类,差翅亚目和束翅亚目。差翅亚目前后的翅膀不一样,后翅的基部比前翅宽,上面的脉纹序理也不尽相同,停在枝叶上,翅膀平伸向两侧的,是人们平常所说的蜻蜓。另外一类束翅亚目被俗称为“豆娘”,它们身体两侧的翅膀,无论形状,大小,纹路都一模一样。偶尔停在枝头,它们的翅紧紧地合拢,竖在背上。(◇ 文/刘佳佳)   斗蟋蟀,是我们儿童时代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又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玩意,许多成年人也很入迷。   蟋蟀,又名促比织,取自它的叫声就像古时的织布的机杼声。过去,有这么一首吟蟋蟀的诗:“蟀盆起自半闲堂,海国争雄举若狂。我爱秋声廉低听,早将促织报村娘。”   诗的前半首描绘的就是当时的斗蟋蟀(又名“蟀猎” 、“打蟀”)的举世欲狂的情景,诗人对此颇有非议,所以接着说:我爱听蟋蟀的叫声,只是因为它们能不断的给正在勤劳织布的村妇们鼓劲啊!   过去,不论在城乡,颓垣败瓦和杂草丛生之处触目可见,那就是蟋蟀生长的地方。只要在夜间带上灯火,小心拨开草丛,常常可以捕捉到蟋蟀。   不过捉蟋蟀也很讲究技术,既不能让它受惊,更不能让它有丝毫受损,加上蟀洞旁多有蛇穴,捉蟀者必须十分注意。捉来的蟋蟀只要小心地把它盛在瓦盆里,盖上个留了气孔的盖子,饲以白米饭,到找到了对手时,就把两头雄蟋蟀放进同一个盆里,用绑上毛发的小棍子撩拨它的触须,把它惹怒,两头蟋蟀就会不顾死活地缠斗在一起,观赏性相当强。(◇ 文/摄 李清英)

  5. 〖童趣·昆虫〗——大千世界的精灵昆虫 3   前些日子,张振方家在拆除自家老屋时,拆出了一窝俗称“土鳖”的大个土元,引来村民纷纷观看,我们调查小组了解情况后也迅速赶到现场。   我们看到,三个大“土鳖”颜色黑红,体长近2厘米,正在张振方爸爸手心上爬来爬去。张 爸爸介绍,他准备拆了自己家的老屋盖新房,没想到把七个土鳖给扒了出来,土鳖被扒出来后,被鸡给啄了四个去,只剩下三个逃脱了性命。张爸爸说,自己小时候也见过土鳖,但是这么大个的还是第一次见。   对昆虫颇有研究的王伯伯介绍,土鳖又称地鳖、土元,属于昆虫纲、蜚蠊目、蜚蠊科,地鳖亚科。南朝人陶宏景称它们“形扁如鳖,故名土鳖,有甲不能飞,小有臭气”。能入药,有破淤血,通月经的功能。   据镇医院的老中医介绍,我市昆虫中药资源丰富,昆虫中可以入药的有蜻蜓、蚱蜢(稻蝗)、虻虫、土蜂、蝉蜕、土鳖、蟋蟀、蝼蛄等。(◇ 文/摄 李明智)   漫步在乡间小道,常可发现滚动着的粪球。仔细瞧瞧,原来是两只昆虫正在搬运着它们的“宝贝”。它们的行为十分奇特,一只在前头拉,一只在后面推,一拉一推间,粪球向前方慢慢滚动。此种情景,充满情趣。这种灵巧滑稽的小昆虫,就是通常所说的蜣螂或屎壳郎,也有称它为粪金龟或牛屎龟的。   在我们当地民间俗语中,有许多关于屎壳 郎的,例如“屎壳郎趴公路上,冒充小轿车”, “屎壳郎趴车辙里,充那硬的”、“屎壳郎掉 尿罐儿里,找挨呲” 等等。   实际上,屎壳郎虽然行为不雅,却是益虫, 为造福人类作出了贡献。澳大利亚是世界养牛 王国,由此而造成大量牛粪堆积如山,既毁坏 了大批草地,又滋生了大量带菌的苍蝇,传染疾病,造成灾难。而澳洲本地的蜣螂只会清除袋鼠的粪便。为此澳政府派出专家到世界各国去寻觅能除牛粪的蜣螂。1979年,一位昆虫学家来到中国求助,从我国引去了中国特有品种——神农蜣螂。此虫一到澳大利亚,立即投入战斗,在清除牛粪中大显身手,战果辉煌,一举成功,为当地人民作出了贡献。(◇ 文/摄 张梓良)

  6. 〖童趣·昆虫〗——大千世界的精灵昆虫 4   盛夏炎暑,蝉鸣能给人带来野趣、宁静和凉意。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还会使人追忆起儿时的情景。夏季,当一阵雷雨过后,树根周围的地面即可发现一些圆圆的洞穴,这就是蝉的幼虫“知了龟”出土的地方,碰上好运气,还能抓到几只。   每每听到蝉鸣我便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每年一到夏季,雨水增多,村里村外,便有许多蝉,在村子周围响成一片。傍晚,是“知了龟”出洞的时候,小伙伴们顾不上吃饭,就仨俩一伙,去捉“知了龟”。拿着手电,在村旁路边的树下,看到树下有小洞,用手一抠,便知里面有没有。用小刀把洞挖开,或用细树枝“钩”,将其俘虏。 地将蝉从“面筋”上摘下来,撕去翅膀,穿在早已准备好的针线上;尽管此时又累又热,但得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小伙伴们将捉住的蝉放在书包里,带到课堂上,冷不丁叫了起来,引起哄堂大笑,课堂秩序乱了,挨批自然是逃不掉的。   现在长大了,不再做烈日粘蝉的事,心中竟有些怀念。可每到夏天,听到蝉鸣,时常会想起有趣的童年。 (◇ 文/刘振雪)   最有趣的莫过捉蝉,午后,骄阳似火。蝉“知了、知了”唱个不停。影响人们休息,却给小伙伴带来无限乐趣。我们拿起竹竿,粘上面筋来到村外林阴大道上,循声而往,把竹竿偷偷向目标探去,在阳光的映照下,蝉翼上的脉络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竹竿慢慢地向蝉翼靠拢,猛地一伸,蝉“吱”的一声被粘住了!忙把竹竿放下来,小心 蝗虫虽然好吃,其大量繁殖会造成巨大危害。从2000年开始,我市蝗虫每年的破坏面积达到2万亩。2003、2004两年,为治理蝗虫,我市请省农业厅利用飞机喷药。其中2003年喷洒面积3万亩,效果不错;2004年受灾面积减少到1万亩;近几年,没有发生蝗灾。 自汉代以来,寿光地区有确切记载的蝗灾有37次。不知从何时起,治蝗之余,人们将捕到的蝗虫做为食品,经腌制、晒干或油炸后在集市上卖,名为“蝗米”、“旱虾”。农村儿童捉来蝗虫后,将其埋进烧饭的灶膛,利用熄火后的余灰炙烤片刻后扒出,外焦里嫩,香酥味美。 ◇ 袁诗雅

  7. 〖童趣·昆虫〗——大千世界的精灵昆虫 5 一场空。经过一翻思考,我决定采用声东击西地办法把它制服。我和伙伴们同心协力,伙伴先用捕网逗一逗它,它迅速地滑向别处,这时,我早已用捕网堵住了它的退路,它一头钻进了我设的圈套里。哈哈,总算逮到了。   回到家,我开始研究起来:水黾的长相跟大蚊子区别不大,只是多了六条细长的脚。因此,我断定,它的轻功秘密一定就在这六只脚上,仔细观察这些脚,形状有点像“T”字形长长的,细细的。再看看脚的尽头,长着一些毛刺。   最后,我通过查资料,才了解。水表面张力能使一些本会沉入水中的东西神奇地在水面上展现“轻功”。安然无恙地站在水面上。(◇ 文/赵建林)   记得小时候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一丝风也没有。我和伙伴们相约来到池塘边的树阴下乘凉。   无意中,我瞧见在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有几只水黾,像滑冰似的,用六只稍有点弯的脚在水面上表演“轻功”。顿时,我对这种奇妙的水黾的奇特能力产生了兴趣。我想:六只脚的水黾竟然能踩着水,在水面上来去自如地走着,不会沉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迫切地想解开这个谜。我拿起捕蝉网,想逮几只水黾带回家研究研究。可不管我怎么扑,最后还是竹篮打水—— “捕食性步甲,以前常常在砖缝中、土坷垃中见到,现在基本上也见不到了。”刘叔叔说,过去在寿光城里的老房子的屋檐下,大马蜂窝常常见到,现在随着旧城区的改造和居民区的开发,马蜂基本上失去了生活的场所。蜂类中的农家蜜蜂、树蜂、土蜂都几乎绝迹。还有不属于昆虫类的蜘蛛,数量和种类都在急剧减少。 刘叔叔说,昆虫物种的大量减少,并不是一件好事。在生物圈的食物链中,昆虫是作为很重要的一环存在着的,它们给很多的动物提供了食物,给花草树木的传播繁衍提供了途径,它们的减少,必然会引起整个生物圈的危机,很多动物要么改吃别的食物,要么随之灭亡,久而久之,这种危机必然会影响到人类。(◇ 文/葛文豪) 在昆虫调查期间,我们曾专门去逛超市,原因是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在寿光的大街小巷、林场麦田,以前的许多常见昆虫几乎绝迹。反而是在超市或农产品市场,还能够看见专门养殖出售的金蝉、蝗虫、豆虫、蝎子等。 为此,我们走访了昆虫专家刘世杰叔叔,他介绍说,我市原先的很多常见昆虫如蝎子、跳蚤、虱子、臭虫、各种蜂类,都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原因在于园林绿化、路面硬化和农药的大量喷洒,同时人们的居住地卫生条件改善,使得很多昆虫的栖息、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因此它们的绝迹也成为一种必然。

  8. 〖童趣·昆虫〗——大千世界的精灵昆虫 6   巨淀湖有万亩芦苇,初秋时节,远远望去,翠绿色的芦苇连着天,接着水,微风过处,碧浪起伏。巨淀湖位于牛头镇,面积2.5万亩,是寿光最大的湿地,被称为“寿光之肾”,担负着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任,这里是昆虫的天堂。   沿芦苇荡外围绕湖而行,地面上的芦苇枯秆叶很厚,踩上去,“咯吱,咯吱”响个不停,一些小昆虫被惊起,钻过缝隙,快速地四散逃去。而远处的草丛中,不被惊扰的昆虫歌声此起彼伏,演奏着昆虫天堂的欢曲。   这些昆虫大多为蟋蟀,肉食性蜘蛛类。被俗称为“油葫芦”的蟋蟀个个“膀大腰圆”,显示了巨淀湖“优越”的生活环境。据说,在过去芦苇收割的时节,当地人常常来这里捕捉一些“油葫芦”。 回家后用油一炸,香酥无比,只需吃上一口,你便会明白“油葫芦”的含义。   如今,为了要保护湿地的环境,潍坊市有关单位每年派飞机打两次药,所以这种昆虫已经不能食用。情况类似的还有蝗虫,原来在巨淀湖边的饭店,油炸蚂蚱、蟋蟀是一道特色菜,“如今都知道打了药,已经没人吃了。”一位守湖的老大爷讲。 在近湖边的水面上,我们看到一些水黾急速地划动着,这种昆虫俗称“担杖钩子”,可以在水面随意行走而不沉。资料显示,水黾在水面上每秒钟可滑行100倍于身体长度的距离,也就是说,一位身高1.8米的人必须以每小时400英里的速度游泳才能追上它们。   物竞天择,昆虫的天堂里也时时演绎着杀戮的惨剧。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下,一只大黄蜂在专心致志地猎杀一只小小的“扁担钩”蝗虫,却没有注意到身后的食虫虻悄然逼近。或许,作为一个昆虫世界中鲜有敌手的猎者,黄蜂根本没有将自己与“猎物”联系在一起,它身处险境,还浑然不觉。   趁着黄蜂带着“扁担钩”行动稍缓,食虫虻直扑上去。黄蜂注意到了食虫虻的偷袭,紧拍了几下翅膀,放弃“扁担钩”,试图逃跑。但食虫虻的速度很快,它用长腿缠住了黄蜂。被擒的黄蜂和食虫虻一同撞到地面,疯狂地翻滚着,不甘就擒的黄蜂奋力地拍动着翅膀抽打着对手的头部,身体急速扭动试图挣脱对手控制,尾部的螯针不停地刺出,但身体被对手所控制,毒针一次次地无功而返。   食虫虻不急不躁,小心应对着黄蜂的反击,寻找着对手的破绽,而黄蜂已阵脚大乱。突然,食虫虻对准黄蜂的胸部,将短剑般的刺深深刺人它的身体,可怜的黄蜂逐渐安静起来……食虫虻带着它的猎物消失在芦苇荡中……(◇ 文/摄 孙艳华)

  9. 〖野生·美味〗——美味野生植物调查 7 约占到我市野生植物总量的一成。   在野生动植物调查中专家向我们介绍,辨别野生植物能否食用的最科学的方法是经过权威检测,但是也有一些简单的辨别方法,比如,取植物的幼嫩部分用舌尖嚼尝,如有苦涩、辛辣及其它怪味就不能食用;将植物切一小口,撒少许盐巴,如果植物的切口不变颜色,可放心食用。(◇ 刘润之)   自从神农尝百草开了个头,野菜就上了咱的食谱,一晃就是悠悠好几千年,在茹毛饮血,食不粟腹的原始时代,老祖宗们吃点野菜也是没有办法,可令人不解的是,现在的野菜居然比旧社会还火,每年春天,挎着小篮的城市老太太好歹没把市区仅有的绿地给挖惨了。在大大小小的饭店里,也可见到野菜的身影,翻翻各大饭店的菜谱:炒红苋菜、苦菜素什锦、蕨菜鸡丝、鸭烩仙人掌、荠菜水饺……不胜枚举,这“平头野菜”大有攀上枝头与“凤凰”叫板之势。   据调查,我市有野生植物150余种,多数可以食用,其中有些还是美味的菜肴,但还有很少一部分野生植物带有毒素,不能食用,这些有毒的植物   张老师说,那时候,一上午的时间能挖到一篮子婆婆丁就是很不错的收获了,弄回家后拌上点棒子面蒸一蒸,吃一口,苦味中浸满菜香,饥肠辘辘的肠胃立马熨帖起来。张老师还说,为了采到足够充饥的婆婆丁,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背阴的冰雪还没完全化光时就得下手,落在别人后面就没有自家的份了,有时为了一株婆婆丁,年幼的他还会和同龄的孩子们拳脚相向。 ◇ 文/摄 李晓敏   作为一种妇孺皆知的植物,蒲公英在寿光有一个极富感情色彩的名字:婆婆丁。   在通往巨淀湖的乡间小路旁,我们见到了大片开着花的婆婆丁,植株足足有一人多高,在微风的吹拂下,白色棉絮状的婆婆丁花不断地和母体撕扯开来,飘飘悠悠的飞向远方。   调查中,上口一中退休的张老师说起挖婆婆丁的日子就滔滔不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缺吃少穿的困难时期,吃不上饭的时候,就是这极不起眼的婆婆丁救了很多人的命。记得每年春天刚刚到,我就带着小铲子,跟着哥哥去坡地里找婆婆丁,在枯草丛中找到鲜嫩的婆婆丁后,用小铲子从婆婆丁的根部横插进去,切断婆婆丁的根,然后将其拿起来,轻轻地敲一敲,或者甩一甩,弄掉土,放在筐子里。”

  10. 〖野生·美味〗——美味野生植物调查 8   现在,民间仍流行着“到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每当清明时节,大人孩子们都会涌到田间地头寻找野生荠菜,回家拌上鲜肉做荠菜水饺,鲜美清香,可口无比。 (◇ 文/摄 孙晓婷) 《诗经·邺风》中有这样的诗        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其中的“荠”,就是荠菜,“甘如荠”,自然就是说荠菜的味美,作为一种普遍且味道不错的植物,荠菜被誉为野菜中的“平民皇后”。   暑假里,在巨淀湖畔调查时,我们在湖边老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几棵嫩荠菜,它们正倔强地挺着嫩绿饱满的叶儿,蓬勃地生长着,老人对我们说:“现在这个时候,荠菜很少见了,春天的时候,荠菜才长得多,生得快,湖边上,田地里,沟沿上,山坡里,一大片一大片的。”   说起吃荠菜的故事,老人对我们说:“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是每年春天,我都提着竹篮子,到坡地里拔荠菜。回来后,择好洗净,放锅里用水焯一下,捞出来把水挤干,可以掺上一点粮食蒸窝头、贴饼子。我最喜欢吃的是把荠菜煮开,放点豆面,做成菜豆腐,吃起来软乎乎、滑溜溜的,清爽上口。”   在野生植物调查中,野生菌类植物并未被列入事先的计划,在一次弥河行中,我们却意外发现了一株野生菌菇。这是一株褐黄色的菌类植物,形状像伞,摸上去软绵绵的。     当地的一位老农告诉我们,前几天刚下了场大雨,许多野生菌类植物顺雨而生,至于这种菌类植物的确切名称,他也说不上来。     我们只能沿途边走边打听它的“身世”。终于,在调查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位大娘告诉我们,这种菌类的俗名叫“毛窝”,以前,每当大雨过后,沟沟坎坎里都生出许多,用其做汤味道鲜美,以前经常全家出动冒着小雨到沟沟里采摘。后来我们查询得知,此种菌类一般喜阴暗潮湿的环境,多生长在草 木本植物的根部或者枯叶中。这位大娘遗憾地对我们说:“现在即使下了大雨,这种菌菇也已经不多见了。”   无独有偶,在巨淀湖调查时,我们又在马粪堆上发现了一簇野生菌菇,茎细,伞很薄,我们拿着它向湖边老农请教时,老农说,这种蘑菇很脏,不能吃,以前巨淀湖附近的草棵子里有一种直径七八厘米的大野菇,叶片很厚,茎很粗很结实,采回家后煮汤喝,根本不用啥作料,单单放点盐,出锅后味道就鲜美无比,只是现在也不多见了。   我们后来了解到,我市目前可见的菌类多为人工培植的,而野生菌菇由于生存环境的大面积“缩水”,数量大幅度减少,老辈人记忆中鲜美可口的“毛窝汤”,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 文/张凯峰)

  11. 〖野生·美味〗——美味野生植物调查 9                        马扎菜,学名马齿苋,有着                      厚厚的叶片,红红的枝茎,是一                      种生命力特别强的菜,即便把它挖出来,放在太阳下晒几天,它也不会死,只要有泥土和水,照样能活下去。   马扎菜营养丰富,是菠菜营养价值的数倍,而且含多种稀有元素,无污染。马扎菜最简单的吃法是经水燎熟,然后放上盐、酱油、醋、捣碎的蒜泥,以及香油味精等佐料,就是一道可口的美味。如果用马扎菜包大蒸包,只要洗净切细再加上猪肉就可以了,有荤油的马扎菜包子会更香。用马扎菜做春卷也别有凤味,嫩马扎菜头一厘米左右,打入鸡蛋,加入味精、食盐,拌匀,小火用油慢煎,出 锅后撒上胡椒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在严寒的冬天里也能吃到马扎菜,你可以把马扎材燎熟晒干,放在不透气的塑料袋里,挂在干燥的地方储存。等待了冬天,就可以拿下来放在水里泡透,然后再放水里煮过,同样放上猪肉荤油粉条之类调好,包出的蒸包同样味道鲜美别具一格。人们喜欢吃的马扎菜,还是一味辛凉解表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止痢的作用。(◇ 文/摄 张 岩) 历经多日寻访后,我们终于在巨淀湖的一个小岛上发现了野大豆——在这次调查中,要找到大片生长的野大豆实在非常困难。在茂密的芦苇周围,在杂草中间,这里的野大豆有的单株生长,有的成片生长,其茎叶与普通人豆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巨淀湖畔的一位老人说:“虽然它长得跟大豆一样,但是结出来的豆粒却非常小,只有绿豆粒一样大。” 野大豆全身是宝。种子富含蛋白质、油脂,除供食用外,还可榨油和药用,有强体利尿、平肝敛汗之效,茎叶可作优良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有专家认为:大豆的野生起源就是野大豆。当然,这一说法目前还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野大豆拥有的耐盐碱、抗寒、抗病害、营养丰富等许多优良性状,已成为改良大豆的重要种质资源,却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地开荒、放牧、农田改造、兴修水利以及建设等原因,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野大豆自然分布区日益缩减。在寿光的野生植物群体中,野大豆已经像大熊猫一样珍贵。1999年,野生大豆被列入国家三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文/刘蕊)

  12. 〖野生·美味〗——美味野生植物调查 10   如果让上了岁数的寿光人给耳熟能详的美味野菜排排位次,苦菜绝对会以超高人气位列前三名。   与婆婆丁相比,苦菜的苦味要浓得多,如果没有心理准备,还真接受不了,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打心眼里喜欢“这一口”,春天的时候,他们到野外挖来苦菜洗于净了蘸甜面酱吃,味道清淡爽口,非常不错。苦菜可以独立做成一道主菜,也可以入汤,还能做其它菜的伴侣,怎么吃都能让人回味无穷。陆游赞苦菜曰:“解渴黄粱粥,尝新自苣齑”,诗中的“自苣齑”就是腌酸的苦 菜。苦菜苦味适中,苦里回甘,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吃下口,回味悠长。   也许就因为它的苦味吧,在“文革”期间,苦菜可是大出了“风头”。老人们说,那时兴吃“忆苦思甜饭”,就是用苦菜蘸大酱啃地瓜面子,或者用苦菜加上麦麸和糠皮,做成满满的一大锅粥,一家人一人一大碗,希望以此记住旧社会的苦,感念新社会的甜。有老人回忆,吃“忆苦饭”最盛的时候,苦菜是抢手货,地里的苦菜全被采光了,要到很远的西洼(指广饶县境内)才能采到。   苦菜不及婆婆丁“泼辣”(方言,生命力旺盛的意思),适宜生长在山坡、林边及阴湿沟谷草丛中,其植株比婆婆丁纤细,生长的时间比婆婆丁晚,大约婆婆丁将被采尽时,苦菜才可采食。或许这也是大自然“刻意”的安排吧?让美味的野菜按先后生长出来,在饥饿的年月中,穷人才总会有的吃。(◇ 文/摄 耿梦璇) 野胡萝卜:学名蛇床子,根在幼苗时为灰色,长大后成浅黄色,与常见的胡萝卜极相似。野胡萝卜的幼苗无臭味,长成后臭味很大,叶和根都有剧毒。 野芹菜:叶像芹菜叶,夏天开花,全棵有恶臭味,全株均有毒,花的毒性最大,吃后恶心、呕吐,手脚发冷、四肢麻痹,严重的可遭成死亡。 苍耳子:生长在田间路旁和洼地。三四月份长出小苗,幼苗像黄豆芽,成年后粗大,叶片呈心脏形,周围有锯齿,秋后结带硬刺的种子。全棵有毒,幼芽及种子的毒性最大,误食能致命。 曲菜娘子:冬季根不死,春天 出芽,长出小苗。叶狭长较厚而硬, 边有锯齿,大部分叶子贴着地面生长,秋后抽茎。杆很小,上有白毛。幼苗容易和曲曲菜相混,但曲曲菜叶较宽而软,锯齿也不明显,若不慎食用曲菜娘子,脸都会变肿。(◇ 文/籍晓梅)

  13. 〖贫瘠·倔强〗——寿北盐生植物调查 11   资料显示,我们居住的陆地,在远古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是一片汪洋。后来陆地上升,海水干涸,但海水里的盐分仍旧留在了土壤里。这些盐碱,是植物生长的大敌。然而,总有些植物在盐碱地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成为盐碱地上特有的风景。   在寿光21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103个科,130个属,411种植物茁壮地生长着,它们在各个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方式装点着莱乡的富庶,在这些绿色精灵中,野生植物约占1/4,有150余种它们是寿光市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及其气候特点,寿光形成了独特的滩涂植被类型,南北野生植物资源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咸淡水分界线以北,因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含盐量和水分含量不同,形成了沼泽植被,滨海盐生植物和人工植被。沼泽植被仅在河滩和低洼地生长;盐生植被分盐生草甸和典型草甸两类,盐生草甸以碱蓬、苜蓿莱为主,其次为柽柳,补血草、羊角草、茵陈蒿等,典型草甸以菊科的蒿类,禾本科的獐茅、马绊草为主。(◇ 文/杨彤彤)                          过了营里镇,在羊田                        路侧就能见到红褐色的柽                        柳,它们就像两条丝带缠          绕在羊田路两侧。这里的柽柳有的枝干有碗口那么粗,高        二三米,枝条像喷泉一样向周身垂下来,就像一个大力士持刀      而立;有的则只有指头般粗细,高不过米许,就像穿着彩衣的宫廷 仕女。在柽柳的背后,在农田的沟壑,在盐田的缝隙,生长着野菊花、青青菜、白茅、打碗花、补血草、狗尾草、茵陈蒿等众多的野生植物。柽柳为它们挡着风雨。   柽柳,当地人称作红荆条,枝细长柔软,常常下垂,有点像柳树。柽柳的老枝柔软坚韧,经常被当地老百姓作为编筐的原料。嫩枝和叶可以入药,也可用作牲畜饲料。   柽柳有很强的抗盐碱能力,能生长在含盐 碱0.5%到1%的盐碱地上,是改造盐碱地的优 良树种。前几年,我市北部各镇公路两旁搞绿 化,栽种的就是柽柳。因为它不仅抗盐碱,容 易繁殖和栽培,有防风固沙的本领。   梁简文帝曾咏诗赞曰:“凌寒竞枝节,负 雪固难亏。无惭云母桂,讵减珊瑚枝。” (◇ 文/摄 姜玉莹)

  14. 〖贫瘠·倔强〗——寿北盐生植物调查 12   走进寿北,一望无垠的盐田,就像一块块铺在地面上的明镜。偶尔遇到一片树林;林子里的主要树木——刺槐。就像暮年的老人,伛偻着枝干。皱起的树皮像是在诉说对盐碱的不适,在盐田的夹缝里,在泛着白光的盐碱地上生长着世界上最著名的耐盐植物——盐角草。   盐角草高度一般在10到30厘米之间,茎直立生长,全株苍绿色。附近的村民偶尔会用它来饲养家 畜,但是利用的并不多。“它含盐分太多,家畜都不喜欢吃。”因为“不喜欢”所以这种缺 少人类破坏的植物,肆无忌惮地生长,年复一年地从春开的幼苗,到秋天变成细褐色直至枯萎。   然而,盐角草特别的生态特征引起了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在作为生物柴油原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利用。因为盐角草是不长叶子的肉质植物,植物体内含有92%以上的水分,所含的灰分可达鲜重的4%,就是这些灰分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 (◇ 文/摄 孟德光) 有一种野生植物被列入湿地野生植物目录,它学名叫珊瑚菜,由于它的根长长地长在沙土里,状似人参,因此当地百姓又称之为北沙参。然而,就是这种在海滩生长的很少有人注意甚至很多人都不认识的植物,在刚刚被引起关注的时候,在寿光沿海海滩几乎已经绝迹。 种籽成熟时,种籽就随风飘落,而且落地就可生根。另外,它的大量生长对周边的有害植物的生长也能起到很强的抑制作用。(◇ 文/李晓雯) 在羊口镇的一些村庄调查时,我们询问村民是否见过这种植物,得到的答案多数是否定的。一位老大爷告诉我们,这东西多年来一直在海滩生长着,但是不多,谁也没拿它当回事,原因是老一辈少一辈谁也不知道它有啥用,近十年来,没再见过这种植物。 老人或许不知道,俗名北沙参的这种植物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一种非常贵重的中药材。 尽管珊瑚菜在我市已非常稀少,尽管它也和沙滩上的大多数野草一样,不被人关注,但长期以来,当它存在的时候,它的作用却是无可替代的。它的生态作用是防风固沙,因为它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生长速度也很快,每到

  15. 〖贫瘠·倔强〗——寿北盐生植物调查 13 们村有一位农民老杨,四十多岁,是个单身汉。靠给人家担水维生。一担水收二分钱,生活很困苦。一次听见老杨跟邻居们聊天说,为了把肚子撑饱,他每顿晚饭用一小把米熬一大锅粥,使劲地喝,喝完了马上睡觉。他干的是重体力活,粮食不够吃只能用这种办法维持体力。一次他给我们家担完水刚出门,奶奶从饽饽篮子里拿出一块黄蓿菜做的饽饽塞给我说:快给老杨送去。我人小,黄蓿菜饽饽举在手上沉甸甸的。喊着‘老杨,我奶奶叫我给你块饽饽’一路追出去。憨厚的老杨不好意思从小孩手里接饽饽,低着头只顾往前走。我甩开小腿紧跑几步,把黄蓿菜饽饽扔进他后边的大水桶里。”   寿北人民就这样靠一半粮食一半黄蓿菜,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黄蓿菜是盐碱地的特产,是一种含碘的野生植物。叶子可炒,可拌,可做笼包。现在很多人还会在春天的时候刻意到田野里采黄蓿菜食用,但由于近几年大量的盐田和滩涂开发,黄蓿菜的生长面积也在锐减。(◇ 文/摄 籍学敏)   黄蓿菜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种野生植物。在寿北的公路沟里,在盐田的荒地上,在海边的防潮坝上,在小清河岸数十里的滩涂上,我们都能轻易地发现它。   春夏两季是它茁壮成长的季节,在它占有的天地里,像一幅绿绒覆盖着地面,可一到秋季,它又像山林的枫叶一样逐渐变红,红中还透着紫光,特别是在大面积黄蓿菜生长的地方,进入秋季一片姹紫嫣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秀美诱人。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天然红地毯”。   吃黄蓿菜长大的人们,最懂得日月悠长,苦难悠长。以往遇上荒年,寿光北部人民多以此度荒,黄蓿菜也因此在人类的生存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孙仲春主编的《寿光史略》中有如下记载:“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乙巳,山东大旱,麦欠收,豆全无……年既饥荒,人情骚动……糠则升量,黄蓿菜一斤钱四十,榆皮一斤钱三十,故榆树无一有皮者。”据说,当时20斤黄蓿菜就能买一个18岁的丫鬟。在饥荒的年景,黄蓿菜曾经像粮食一样被作为主要食物流通,因此也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自然灾害,中国遭遇了罕见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就成了宝贝。寿北人民除了依靠大海恩赐的鱼虾蟹外,还有漫荒遍野的黄蓿菜可济饥馑,黄蓿菜也成了宝贝。   调查中,羊口镇宅科村的村民黄伯伯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小故事:“那时我

  16. 〖区域·生态〗——弥河小区域生态调查 14   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弥河的改造力度,使弥河常年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重大改善,久违了两岸居民视线的诸多野生动植物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依计划,我们来到了东方村附近的弥河河道,对弥河内的野生动植物进行了小区域调查。由于该地段没有进行大的河道改造工程,还大规模的保留着古河道的风貌,调查结果令人惊喜。(◇ 文/李凯亮)   地毯般黄绿色的黄蒿和开着白色小花的白蒿铺满了弥河河坝;一溜速生杨向北蜿蜓而去:缓缓流淌的河水在流经东方村的朔庙旁时,带走了千年传唱的传奇……   流经我市的弥河素来被我们称为寿光的母亲河。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弥河基本上以干涸为主,生态环境并不理想。   这段弥河水并不深,有的地方清澈见底,能够清楚地看到里面游着的鱼儿。河边的几位老人指给我们看:“看,那些翻水花的就是鲤鱼,在河边经常看到鲤鱼跳出河面。”一位河边钓鱼者说:“这里鱼儿成群。主要有鲢鱼、鲫鱼、鲶鱼、草鱼等。”据了解,弥河里现有20多种鱼类。 2007年6月15日《寿光日报》曾刊登,一位读者在弥河里捉住了两条怪鱼。读者描述说,这两条怪鱼形体呈梭形,头呈三角形,前尖后宽,尾上翘,嘴在下方,腮孔较大。渔业部门鉴定认为,这两条鱼是鲟鱼的一种,叫史氏鲟。俗称灰鲟。灰鲟能进入弥河,从侧面说明了弥河生态的好转。   虽然弥河里的20多种鱼类大都不属于国家保护的品种,但是很多人直接在弥河里用鱼网捕鱼。而被捕捞上来的小鱼,有一部分是小鲫鱼、小鲢鱼等,它们还有进一步生长的空间。附近居民担心,无限制的捕捞幼鱼,会严重破坏弥河水里的生态平衡。(◇ 文/孙华杰)   我们在弥河附近调查时,看到河边有很多小孩弯身在浅水里找东西。我们也去看了看。浅浅的河水清澈见底,无数的小蝌蚪成群地在水中摆动着尾巴,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多蝌蚪了,一下子,让我想起上小学时,放学后,去池塘边捞蝌蚪喂 养的事。就是这些可爱的蝌蚪,引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执意要捞些回去养。只是我,对于这些可爱的小生命,不再有非分之想了,看看也就罢了,没有去学那些小孩和其他同学,或玩或养的把蝌蚪收集在纯净水瓶里。根据河边钓鱼的老大爷介绍,这里蝌蚪成群与弥河生态环境好转有密切关系。(◇ 文/摄 赵满圆)

  17. 〖区域·生态〗——弥河小区域生态调查 15   这些白鹭是在迁徏过程中途经我市的。根据牧羊人的描述,我们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几只白鹭漫步在河边或浅水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时候,它轻轻地涉水漫步向   “看,那里有一只大鸟。”眼快的同学看到一只浑身白色、嘴巴尖尖的鸟儿正缩着脖子站在浅水里,两只细长的脚边一层层的波纹散开去。“白鹭!”我们齐声喊叫起来,有同学开始取出相机拍照。   或许是因为我们打扰了这里的宁静,这只白鹭抬头看了看河滩上的偷拍者,长啸一声,拍拍翅膀,离地而起,越过新建的东方大桥向南飞去了,在空中留下一个优美翱翔的背影。   正在我们遗憾的时候,加两只白鹭飞进我们的视线。它们在空中互相亲呢,然后隐进了树林深处。河滩上的牧羊人说:“近几年的秋天,这里经常会有这种白色的大鸟来这里。今天早上它们还在这边的河滩上,大约聚集了五六十只。”我们来的并不是时候,没有看到聚集成群的白鹭。 前,眼睛—刻不停地望着水里活动的小动物,然后突然地用长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将食物准确地啄到嘴里。有的白鹭则站在水边,悠闲地与同伴搭讪……   据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市很多地方经常看到大量白天鹅等侯鸟群体迁徙的景观。但由于气候、植被、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后的很长时间里,大量候鸟迁徙的场面非常少见了。   近几年来,弥河日益改善的环境吸引了大量以前难以见到的的鸟类在这里驻足。据调查,2007年6月,有人在纪台大桥附近发现了几只平常很少见的水鸟,后来人们告诉他们,那些水鸟是野水鸭;2006年9月,上口镇北楼村有人说,该村西河堤下的沼泽地里,有几百只“白色大鸟”经常活动。林业局的有关同志认为这些“大鸟”可能是白天鹅或者是豆鹰。2006年5月,弥河附近的居民发现了30多只黑水鸡在水中嬉戏…… (◇ 文/孟德光)

  18. 〖区域·生态〗——弥河小区域生态调查 16   东方大桥下的河水缓缓而流,河塘四处散布,这里已经成为适合多种野生动植物生长的乐园。在草丛里一走动,各色各样,大小不一的蚂蚱四处乱蹦开;草丛中的蟋蟀不停地鸣叫;一只青蛙“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去了,溅起的水花久久不能散去……   两只蜻蜓飞临我们的面前,它们似乎一点也不惧怕我们这些入侵者。一只身体呈红色,稍小,一只通身蓝色,稍大。它们在水面上嬉戏着。它们一会儿两头相向,显示出亲昵的状态;一会儿红色的蜻蜓背向而去,蓝色的蜻蜓紧紧地追在后面;一会儿两者又在空中打着圈儿盘旋向上飞去,像是在跳芭蕾舞……   蜻蜓是益虫,它们几乎生来就是专门捕捉害虫的,专门把蚊子、苍蝇和其他小昆虫作为自己的食物。一种俗称为“青头楞”的绿色大蜻蜓,一天能毫不在乎地吃掉二千只左右的蚜虫等小飞虫。蜻蜓的雌虫在交配后的产卵现象很有意思,每在水面点一下,就产一次卵,动作很快。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蜻蜓点水”。   蜻蜓的幼虫叫水虿,在水里要经过一年到七八年的时间才能羽化成虫。蜻蜓的寿命只有水虿的十分之一,仅仅能活一个月到八个月左右。据观察,弥河里的蜻蜓颜色各异,大小不一,寿光境内所有的蜻蜓种类,比如豆娘、箭蜓、银蜻蜓等,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 文/苏妮)   蜻蜓以蚊子、苍蝇及其它小飞虫为主食,是蚊子的天敌,蜻蜓的幼虫水虿特别爱吃蚊子的幼虫——孑孓,一只水虿一年能吃3000多只孑孓,蜻蜓每小时可吃84只蚊子或40只苍蝇,所以蜻蜓是蚊子的天敌。我们应该保护蜻蜓。   要保护蜻蜓的首要做法就是要保护其赖以维生的水域环境。简单提供以下几项原则:1.保留天然的池塘、沼泽和溪流环境,不要随意填平或开挖。2.水域中的水生植物不要任意清除。3.不让水质受到污染。4.不放生不属于该水域的外来动物。(◇ 文/苏妮) 在弥河小区域调查中,我们最大的发现就是找到了一种叫做“马虎铃铛”的野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中它是百姓眼中的上等美味。 原来,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白面很少,全国提倡种地瓜,而地瓜粉比较散,加水和面后不容易成团,这时,加入晒干压细的马虎铃铛粉,不容易和成团的瓜干粉就“乖乖”地和成一团了,且口感劲道,又不像别的草有邪味,因此吃过的老人们都忘不了:“瓜干面里掺马虎铃铛,比掺棒子面还香!” 更重要的是,马虎铃铛还有帮助消化的作用,老人们说,那时候生活条件差,一些人经常吃了东西胀得难受,此时,食用一点马虎铃铛,就能缓解。(◇ 文/李玉琦)

  19. 〖区域·生态〗——弥河小区域生态调查 17   除了河坝上大面积生长的黄蒿和白蒿,河滩上还大面积的生长着一种植物,叫拂子茅。从褐色的花穗迎风摇曳,满满的铺满河滩。   在高高的拂子茅中间,零星的生长着几株细叶黑三棱。周围还有野菊花、苍耳、蒲公英、马扎菜、地丁、艾蒿等野生植物。我们拉出一块3米×3米的地带进行了调查后发现,在9平方米的区域内,共生存有16种野生植物。   弥河河道和两岸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成为人们在春天挖野菜的好去处。这里不仅有白蒿、黑三棱等中草药资源,还有苦菜子、曲曲菜等人们喜闻乐见的野菜。   在河坝顶部 的一条羊肠小道 旁,我们看到了—株青青菜。牧羊人说,青青菜正在弥河河道和两岸日渐稀疏。他说:“前几年河岸上的梨园里大片的生长着青青菜,后来梨园改建成了现在的蔬菜大棚,青青菜逐渐丧失了生长的家园。” 在困难时期,青青菜帮人们渡过了难关。它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能作     为一种药材用来     止血。牧羊人给我们讲述了他与青青菜有关的故事:小时候给生产队里割牛草,经常免不了割破手碰破皮的,每当流血的时候,他们就随手拔棵青青菜,在手心里揉 揉,挤出汁来,按到伤口上,一会儿血就止住了,特灵。“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野生动植物世界就是另外一个江湖。 (◇ 文/摄李佳怡) 2006年6月份,有人在弥河附近发现了只奇怪的动物,它形如壁虎,背上带刺,模样挺奇特。后来,经过省动物学会专家鉴定,才知道,这只动物名叫草原沙蜥,俗称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   后来,这只变色龙被送到有关单位研究,此后,再也没有发现过变色龙的踪迹。据省动物学会专家介绍;这是我省第一次发现这种原产于西南高寒地带和荒漠地区的动物。它们如何跋山涉水来到我市,到现在还是一个谜。据猜测,很有可能是有人当作宠物来养,后将他们放生或者逃脱后,被发现的。   后经了解,我市现有5种爬行动物,分别是蛇、蜥蜴、壁虎、鳖、乌龟,其中鳖和蛇中的部分品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冷血”是爬行动物的显著特征,而蛇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外,表面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者甲,体温不恒定;冬眠、卵生等习性也是爬行动物的特征。 (◇ 文/籍易铭)

  20. 〖区域·生态〗——弥河小区域生态调查 18   我们在草丛中走着,心里有些许期待和恐惧。突然,前面一位同伴喊叫了起来:“蛇,蛇!”我们快步走到跟前,仗着人多势众,有一个同伴甚至用随身带着的竹竿挑逗它,它半个身子盘   蛇,寿光人称蛇为“长虫”、“圣虫”,在很多老人的眼中,它们一直是神秘、灵异的象征,尤其是在几十年前的农村,蛇无论大小都是万万动不得、碰不得的。   然而这种情况在近些年开始发生变化。2006年7月份,《寿光日报》曾报道了某镇一 着,头部抬了起来,骄傲地吐着血红的芯子,与我们对视着;大约2分钟后,这条土黄色的小蛇从我们面前快速溜走。   “小时候们经常逮蛇玩。”34岁的马叔叔告诉我们,他老家在上口镇,小时候每次去拔草总能碰上蛇,大胆的孩子趁蛇不备,捏着它的尾巴一把把它提溜起来,然后上下抖动数下,或者两手抓住蛇的中间部分,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撸,几 村民经常捕食蛇的事情,据后来了解,该村民的行为并不是个例。2000年左右,我市一些饭店就以蛇肉为“招牌菜”,很多人到野地捕蛇,送到饭店卖钱。   好在,2003年的一场“非典”使人们开始认识到,野生动物的身上携带一些致命病菌,极容易在人类中传播,此后,这种吃蛇的恶习才得到有效遏制。   我们弥河之行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找蛇的踪迹。弥河纪台大桥附近的一片低洼地带中,长满了蒺藜、狗尾草等野草,一些黄色的小花点缀其中,在这里乘凉的东方村老农告诉我们,这些杂草丛生的潮湿地带,就是蛇的乐园,它们晚上出去寻找食物,白天一般在草丛里或者在平坦的地面上盘起身子晒太阳,只要在草里多走一会儿,肯定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次之后,蛇就失去了爬行功能。“蛇身上有很多关节,它就靠着这些关节爬行,经过抖动或者被撸后,造成蛇关节脱节,蛇也就瘫痪了。”   其中一位老人告诉我们,现在百姓把家中出现的蛇统称为家蛇,而且被尊称为宅神,其实传说中地道的宅神应该是纯白色的,平常人无缘看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每逢搬迁的时候,人们都要烧香磕头请宅神暂时回避,等搬进新房子的头一件事情也是虔诚地请宅神回家居住,保护一家老小的平安。此说虽带有迷信色彩,但足以看出老百姓对蛇的敬重。(◇ 文/杨慧敏)   据林业部门的专家介绍,寿光境内有赤链蛇、黑眉锦蛇、黄脊游蛇、红点锦蛇、棕黑锦蛇、枕纹锦蛇。虎斑游蛇、双斑锦蛇、水游蛇等9种蛇,我市的蛇都是无毒的,因为捕食老鼠,它们对人类是有益的动物,其中红点锦蛇、棕黑锦蛇、双斑锦蛇、水游蛇都是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科学价值的野生动物,这些蛇分布广泛,尤其是以弥河沿岸和北部碱洼地带最多。   蛇的药用历史十分悠久,在《神农百草经》和《百草纲目》 中都有记载,蛇的胆、脂肪、内脏、血及所生的蛋、蜕下的蛇 蜕等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全身无废物。(◇ 文/杨慧敏)

  21. 封面设计:赵满圆 责 编:籍易铭 美 编:徐雪军 刊号:7-5328-5261-X 定价:10.00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