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835 Views
台灣 政治 week17. 兩岸關係. 國內 的威脅. Susan Shirk 謝淑麗著,溫洽溢譯, 2008 , 脆弱的強權 — 在中國崛起的背後 ,台北 : 遠流;第三章 國內的威脅 (46-97 頁 ). 關於天安門事件:胡耀邦和趙紫陽相繼去職,後者對農業作出改革,農家有「要吃糧找紫陽」的順口溜,其政治實力在於四方周旋而非領袖魅力。 學生追悼胡耀邦,開始批評政府,上街抗議。國務院總理李鵬策動召開政治局會議,並在鄧小平家中開了一次非正式會議,爭取黨內強硬路線支持。.
E N D
台灣政治 week17 兩岸關係
國內的威脅 Susan Shirk 謝淑麗著,溫洽溢譯,2008,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第三章 國內的威脅(46-97頁)
關於天安門事件:胡耀邦和趙紫陽相繼去職,後者對農業作出改革,農家有「要吃糧找紫陽」的順口溜,其政治實力在於四方周旋而非領袖魅力。關於天安門事件:胡耀邦和趙紫陽相繼去職,後者對農業作出改革,農家有「要吃糧找紫陽」的順口溜,其政治實力在於四方周旋而非領袖魅力。 學生追悼胡耀邦,開始批評政府,上街抗議。國務院總理李鵬策動召開政治局會議,並在鄧小平家中開了一次非正式會議,爭取黨內強硬路線支持。
然北京市民都支持學生,人民日報更破天荒不顧禁令,報導學生示威情形。後黨中央仍宣佈戒嚴,召集軍隊。趙紫陽至天安門廣場向學生道歉,勸他們停止絕食,他著淚說:「我們來了,但是太晚了。」幾天後,趙去職並遭軟禁,由當時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代之。然北京市民都支持學生,人民日報更破天荒不顧禁令,報導學生示威情形。後黨中央仍宣佈戒嚴,召集軍隊。趙紫陽至天安門廣場向學生道歉,勸他們停止絕食,他著淚說:「我們來了,但是太晚了。」幾天後,趙去職並遭軟禁,由當時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代之。
六四凌晨,解放軍入城,坦克碾壓,機槍掃射,市民與學生死傷數千名。此後,中國領導懼談此事,全面禁止談論相關字詞,趙紫陽2005年去世時,甚至遭封鎖消息,限制追悼規模。六四凌晨,解放軍入城,坦克碾壓,機槍掃射,市民與學生死傷數千名。此後,中國領導懼談此事,全面禁止談論相關字詞,趙紫陽2005年去世時,甚至遭封鎖消息,限制追悼規模。
天安門事件教訓 天安門事件後,兩年內,柏林圍牆倒,蘇聯政權垮,中共接下來的所有領導人皆戰戰兢兢,其最高指標就是維穩。 鄧:「凡是妨礙穩定的,就要對付,不能讓步,…… 不用管外國的議論,動亂因素一出,我們就採取嚴厲手段盡快加以消除,以保證我們不受任何外來干涉……」 三個黨內維穩準則:避免領導階層公開決裂,嚴防大規模社會動亂,確保軍隊和黨同心同德。
第一課 避免領導層公開決裂 黑盒子 對國外或人民私自發佈黨內會議決議者,都面臨重刑。 中共領導層由九位政治局常委組成,胡錦濤第一,和江澤民一樣,都身兼三要職:中共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中共中央軍委會主席,總書記是真正權力來源。 黨機器內部有一套嚴格的任命與拔擢體制,人員都是共產黨員,這套體制易生侍從關係。
領導班子如何產生? 中共領導人如江和胡,都不用經過選舉。而是透過黨內有權力之群體的支持。黨章表示,這個群體即中共中央委員會,約兩百人,每年開兩次會;以及選出中央委員會的全國黨代表大會,約兩千人,每五年開一次會。 中央委員會委員出任中央政府、黨機器、各省辦公室、軍事辦公室等,職位全由領導任明。
中央委員會有權選舉領導人:政治局委員、常委、總書記。領導班子與中央委員會之間的權威路徑是雙向的「相互責任」。中央委員會有權選舉領導人:政治局委員、常委、總書記。領導班子與中央委員會之間的權威路徑是雙向的「相互責任」。 • 隨中國社會日趨現代化和分化,官僚組織和地方利益也會進入領導人─選舉人的侍從派系關係中。 • 中央各部會與各省競爭有利於他們的發展經濟政策。
控制聯盟 控制中國有兩股力量:槍桿和筆桿。 • 中共控制社會的機關有中央組織部(控制人事命令)、中央宣傳部(控制媒體與文化領域)、國家安全部和公安部(職司國內治安),此外尚有解放軍和人民武警,具政治獨立性。 • 如宣傳部,其力量之大,甚至能阻礙毛鄧發言,並在國際談判上對己方已同意的政策從中作梗。
外交決策 • 中國制定外交決策比國內政策更不透明。例行外交決策主要是由外交部的職業外交管所制定,很少到媒體注意。他們與其他國家外交官一樣都希望促進與他國的友好關係。但就對美日台的政治局常務委員而言,因事涉敏感,所以不會讓人知道。 • 江澤民時代,外事領導小組和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就是敏感政策的決策單位。胡繼任後,親自領導這兩個單位。
江澤民意外接班 • 江像是華國鋒類型的人物,較無毛鄧的才能和領袖魅力,只是技術官僚出身,再者,也非革命建國元老。他接班時,外界總認為無法撐多少年。 • 近身觀察,多人覺得江好浮誇,脫稿演出,情緒化。但他仍能夠透過黨機器給予的位置和拉攏派系,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因此也沒人能出面挑戰他,何況他還有強硬卻算忠實的朱鎔基協助,而當時李鵬已因鎮壓而聲名差,無法與之一較高下。
但江的權力終究無法擴及接班人的安排,胡錦濤實為鄧所挑選之接班人選,十年前即被排入接班梯隊:1992年,四十幾歲的胡就成為政治局常委,1998年又膺任國家副主席。但江的權力終究無法擴及接班人的安排,胡錦濤實為鄧所挑選之接班人選,十年前即被排入接班梯隊:1992年,四十幾歲的胡就成為政治局常委,1998年又膺任國家副主席。 • 中國今天的領導人已不向前人一樣是所謂的強人了。
胡錦濤步步為營 • 今日中國領導人已是制度化下的產物,政治局常委都差不多,不要犯大錯,基本上都有可能。胡心知肚明,被欽點後,領導位置已是囊中物。 • 胡城府深,記憶力佳,凡是照本宣科,令人感覺高深莫測。 • 任職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期間,於1998年底壓制西藏宗教和政治活動,鞏固了他在軍方和控制聯盟的位置。
胡為了鞏固領導位置,還是會發動一些意識型態鬥爭,對付政治局常委中的可能對手。胡為了鞏固領導位置,還是會發動一些意識型態鬥爭,對付政治局常委中的可能對手。 • 然而2005年他發動的意識型態運動中,黨員竟上網購買自我批判的文稿,導致黨規定自我批判必須用手寫。這也顯出市場機制是如何影響甚至壓制了共產主義。
避免公開決裂 • 網路的開放使得領導層內鬥更易被民眾察覺。好比,在老幹部鄧力群率領下,十七位高層領導再網路上聯名反對江澤民2001年七月主張容許私營企業資本家入黨的講話。2006年,以自由派作風聞名的一群退休幹部,在網路上張貼公開信,抗議黨關閉一家報社。
自鄧小平以來,黨中央就著力進行幹部退休制度,訂定強制退休年齡和任期限制,以降低領導層的不穩定風險。七十七歲的江先後辭去中共總書記和國家主席,這是中共立國以來第一次未經鬥爭或死亡而進行的權力交班。自鄧小平以來,黨中央就著力進行幹部退休制度,訂定強制退休年齡和任期限制,以降低領導層的不穩定風險。七十七歲的江先後辭去中共總書記和國家主席,這是中共立國以來第一次未經鬥爭或死亡而進行的權力交班。 但他也以此為籌碼,換得幾位心腹進入政治局常委,而江仍握有中央軍委主席一職。 政治局對涉貪高幹具有生殺大權,有助規範菁英競爭,確保黨內團結清廉形象。
上層領導分裂 表面上,中共領導集團風平浪靜。但二十年市場改革的政策共識後,新左勢力開始批評現今中國的不平等、社會動蕩和貪腐問題,這些力量後面都有幹部在撐腰。留洋經濟學家反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早就引起新左勢力和老幹部的不滿。 隨著網路和媒體的發達,菁英競爭勢必攤在陽光下的部份會越來越多。
第二課:嚴防大規模社會動亂 一心一意著眼於社會穩定: • 社會穩定是中共追求的目標,也是他們給人民的說詞。六四以降,蘇聯東歐共產政權接二連三垮台,還有各色革命,都讓中共不得不研究如何維穩。 • 以此為前提,他們其實嘗試滿足人民的許多需求,經濟上的、娛樂上的。但像超級女生這樣的節目,觀眾可以透過手機傳簡訊來票選心儀參賽者,卻也刺激了人民當家作主的脾胃。 • 而今網路與手機發達,示威相當容易,在文章作者看來,中共政權已經弱得超乎想像。
群眾示威抗議層出不窮 • 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抗爭,2002年春,朱鎔基在釣魚台國賓館與作者及一群美國國會代表及參議員進行對話,透露出對社會動亂的憂心。失業工人讓他牽腸掛肚。 • 群眾事件(超過一百人)從1993年的八千七百起,1994年一萬起、1999年三萬兩千起、2003年五萬八千起、到2004年七萬四千起。 • 紡織、製鞋、計程車司機、旅遊業者等都有重大示威。最強硬的示威群體:國企下崗工人、被苛捐雜稅的農民、土地遭徵收者。
族群騷亂 • 最暴力的集體行動是由西疆少數族裔和宗教團體所推動。1993年五月,上千藏人在拉薩滋事長達兩天,穆斯林維吾爾人對外宣稱,新疆發生多起的爆炸案是他們所為。整個九零年代,新疆即因激進暴動和恐怖主義而人心惶惶。2001年九一一後,北京當局在新疆密集實施「嚴打」。內蒙較平和,但中國還是企圖取消具蒙古意識的搖滾樂團演唱會。
工人騷亂 • 到目前為止,示威者多屬下崗工人而非在職工人,主要不滿離職的補償條件。而在職工人較年輕,易於組織,造成的政治和經濟傷害比較大。 • 2002年12月,近六千名冶金和機械廠下崗工人,訴請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的主管當局調高生活津貼,他們利用「有壓制就有反抗,有剝削就有鬥爭」的革命口號,高唱國際歌和國歌。
農村騷亂 • 獨裁者很少把農民視為嚴重政治威脅,畢竟散居鄉間,組織不易。中共領導人開始憂心,二十一世紀真有可能爆發從村叛亂。2004年十月,估計有萬名農民為了築壩計劃徵收土地的問題,包圍官署。富人和農村移民工的生活方式判若雲泥,讓民怨更加火上加油。幹部甌打人民,隨時可能引起眾怒,導致大量群眾攻擊公安單位。這些抗爭消息都會透過網路而走漏。
學生騷亂與民族主義 • 有些學生往往藉由把外國人當作發動示威的目標,來表達對國內政局的不滿。 • 中國國力增強,政府和民間單位都默默地加強了民族主義情感,與日本和美國的舊帳會被翻出來,趁特別事件而加以擴大。 • 學生在一些學術討論場合也會透過提問來表達自身民族主義的主張。 • 但中共政府也要小心,這些情緒也可能反過來針對政府,到時就要費神了。
中國共產黨的生存之道 • 認可抗議者:先表達和他們站在一起的立場,再行安撫。 • 吸收潛在的敵隊領導人:好比歡迎資本家入黨,以確保他們對政權的忠誠。 • 擴大個人自由:只要與政治無關,你們要表達什麼意見和改革,盡量向基層官員表達。 • 強化威壓:國安單位、鎮暴單位不斷強化。
以民為先的承諾:領導人訴住講話,給予「人民為先」或「和諧社會」等承諾。以民為先的承諾:領導人訴住講話,給予「人民為先」或「和諧社會」等承諾。 • 維持成長、訴諸民族主義 • 然而這些方式又能維持多久?如果經濟上的失業問題和金融問題等沒有解決,人民的不滿始終會引發成政治抗爭。
第三課:確保黨軍同心 新生代人民解放軍 • 解放軍自建國以來,一直是共產黨的核心力量。從當時技術落後但高人力高士氣的狀態,到現今配備彈道飛彈、潛艦、噴射戰鬥機等的高科技勁旅,是否有可能挾持整個國家呢?共產黨一直努力讓它與自己站在同一邊。
解放軍是中央委員會最龐大的集團,占其中百分之二十二,但解放軍將領不出席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已有超過十年的時間。解放軍領導人向中央軍委會主席效忠,但前提是中央軍委會主席身兼共產黨總書記。黨給軍自主性,軍才能成為「黨的領導這一原則的保護人」解放軍是中央委員會最龐大的集團,占其中百分之二十二,但解放軍將領不出席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已有超過十年的時間。解放軍領導人向中央軍委會主席效忠,但前提是中央軍委會主席身兼共產黨總書記。黨給軍自主性,軍才能成為「黨的領導這一原則的保護人」 • 任何有意角逐大位的領導人必須克服的最大障礙是爭取軍方支持
獎勵保護人 • 黨的領導人雖然要靠解放軍的護持,但並不意味著解放軍對領導人可以予取予求,用中國記者的說法,解放軍要的是「一大筆預算和厚禮」。改革開放後,中國軍隊的員額幾乎裁了一半,從1981年的四百五十萬人,2001年降為兩百三十一萬人。透過裁員,中國軍力反而壯大,不過軍方單位也被告知必須下海經商賺錢,以減輕國家財政預算的負擔。
將預算放在軍事現代化是重要趨勢,但仍無法與德日在二十世紀初全面建軍並走向戰爭相提並論。將預算放在軍事現代化是重要趨勢,但仍無法與德日在二十世紀初全面建軍並走向戰爭相提並論。 • 如許多專家相信,中國實質軍事預算是政府公佈數字的兩到三倍,總數在六百億美學到九百億美元,接近俄羅斯,但遠遜於美國軍事預算。
解放軍何以分得大餅 解放軍之所以享有預算大餅,部份原因是因今日中共領導人在政治上沒有那麼穩,所以必須盡可能滿足軍方的要求。江和胡已不同前代領導,皆無軍事訓練,很難指望軍方自動效忠。他們必須分出資源,才能依賴新生代和專業化的解放軍歸順。
中共領導人透過委由準軍事角色的人民武裝警察,職司國內治安的第一線功能,也降低解放軍在未來的天安門事件不願對平民百姓開槍或將槍口轉向文官領導人的風險。解放軍自然樂見加重人民武警的角色功能,因為八九年軍事鎮壓摧毀了軍方專業形象。中共領導人透過委由準軍事角色的人民武裝警察,職司國內治安的第一線功能,也降低解放軍在未來的天安門事件不願對平民百姓開槍或將槍口轉向文官領導人的風險。解放軍自然樂見加重人民武警的角色功能,因為八九年軍事鎮壓摧毀了軍方專業形象。
大炮與奶油 大炮與奶油雖未成為公眾議題,但已悄悄在政策精英之間展開。據北京調查,人民在2004年比去年更傾向支持軍事支出超過社會支出。中國的城市居民幾乎一致認為中國崛起和成為軍事大國是好事。 200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期間,解放軍首度覺得他們有必要在媒體上說明提高國防預算的合理性,為文支持提高國防預算,還引用網民說法,主張把國防預算提高到總支出的百分之十,理由是中國國防「建立在一個脆弱基礎上」。
鷹派軍方 • 中國軍方常口出威嚇之詞,好比朱成虎將軍說,美國若因台灣問題與中國衝突而使用傳統武器進行攻擊,中國將不惜動用核武。但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嘴巴說說罷了,在美國讀書的領導人子女不會允許發生核子戰爭。
國內政治與外交政策 • 中國領導人相信,若他們無法改善生活水準和降低失業率,他們會步上蘇聯同志的後塵。因此他們的外交政策會設法不影響經濟。 • 過去,外交政策很少成為黨內政治辯論的焦點,不過在未來,我們可以預見鷹鴿兩派之間不斷交鋒。
隨著媒體將外交政策攤在陽光下,中國決策者越來越難不從國內政治的角度來思考外交政策。中國媒體雖然尚未全面自由化,但還是存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並不斷壓縮黨檢查機制的底限,同時,網路也擴大左右輿論的力量。隨著媒體將外交政策攤在陽光下,中國決策者越來越難不從國內政治的角度來思考外交政策。中國媒體雖然尚未全面自由化,但還是存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並不斷壓縮黨檢查機制的底限,同時,網路也擴大左右輿論的力量。 • 諷刺的是,媒體自由化可能逼使領導人短視近利,譁眾取寵而傷害長遠的外交關係。
第七章 臺灣—攸關共產黨政權存亡的關鍵 Susan Shirk 謝淑麗著,溫洽溢譯,2008,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第七章 台灣—攸關共產黨政權存亡的關鍵(224-261頁)。
兩岸僵局的原因:把共產黨的存續和臺灣是否獨立兩個問題綁在一起。兩岸僵局的原因:把共產黨的存續和臺灣是否獨立兩個問題綁在一起。
2004年總統大選前的緊張氣氛:臺灣若是將來藉著公投獨立,中國怎樣才能不動武?2004年總統大選前的緊張氣氛:臺灣若是將來藉著公投獨立,中國怎樣才能不動武? 中國對美、日、臺三大問題的態度: 美-面子和國家利益 日-民族主義情緒 臺-政權存亡的關鍵
中國:領導人認為失去臺灣,共產黨就會垮台。中國:領導人認為失去臺灣,共產黨就會垮台。 • 臺灣:民主化,認同事實上獨立的人越來越多,積極追求法理獨立。 • 兩岸經濟日漸整合,政治卻漸行漸遠,中國以強硬威嚇的態度,來回應臺灣政壇的威脅,與中國人民希望政府硬起來的期待。
美國的角色 中國認為臺灣問題的關鍵在「中美關係」,利用美國作為促統防獨的工具。 中國高估了美國對臺灣政治人物的影響力,低估了美國對臺灣的好感度。 《臺灣關係法》:「用和平方式以外的辦法,包括抵制或禁運,來決定臺灣的未來,是對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的威脅,為美國嚴重關切。」
臺灣的重要性 為何中國甘冒與美國開戰的風險也要留住臺灣? 拜教科書和媒體之賜,中國人超關心臺灣的! 臺灣被中國塑造成是因家裡沒米吃而被分出去的童養媳,是一種恥辱,只有中國強大,完成統一,才能洗刷「百年恥辱」。
不只是領土大小的問題,而是尊嚴問題! • 有超過九成的民眾會因為臺灣問題被激怒。 (試想近來張懸、杜汶澤、安潔莉娜裘莉的例子,中國人民的反應程度?) • 中國政府的罩門/迷思:臺灣問題=統治正當性
政府精英以外的中國人民:顧對岸不如顧腹肚,經濟比較重要。政府精英以外的中國人民:顧對岸不如顧腹肚,經濟比較重要。 • 新的主權觀在政府裡說不得,會被罵漢奸。 • 「領導人是丟不起面子的。」中共對台的聲明都是說給國內聽、做給國內看的,其次才是對美國,再來才是對臺灣。
臺海危機過後 危機也是轉機:意識到軍事衝突的慘痛代價、認清彼此的底線。 柯林頓的「新三不」。 危機:中國的一大勝利? 危機反而讓臺灣確信美國的軍事相挺、讓李登輝與臺灣民眾繼續公開主張臺灣的主權。
江澤民的冒進 • 江追求歷史定位(有點耳熟),想以完成國家統一的領導人,名流青史。 • 統一大業:96年導彈演習、97年對臺工作領導小組、2000對台政策白皮書…….。 • 「強戰略」、「三個如果」:如果臺灣獨立或拖延統一協商或外國干預臺灣,就會對臺動武。
忍得一時,積極備戰 • 1999年李登輝的兩國論:中國全力備戰,發展解決臺灣的軍事實力。 •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和平統一悲觀,加速備戰,以武促統。 • 中國的上策「不戰而屈人之兵」:軍威日盛、臺灣經濟依賴中國日深,則統一大業指日可待。
蘿蔔更甜,棒子更硬 • 江澤民和胡錦濤都使用兩手策略,一方面加強軍備威嚇,一方面向臺灣伸出「友誼之手」。 • 懷柔政策也可以贏得華府的歡心,將兩岸緊張局勢歸咎給臺灣這「麻煩製造者」。 • 甜頭背後更重要的是「棒子更硬」,硬棒除了用來威嚇台獨人士,也是消弭國內對軟性政策的質疑。
經貿合作的「吸星大法」 • 自1979年中共改革開放以來,到2005年底,臺灣對中國出口已超過對美、日、歐洲的總和;常駐中國的人口也超過一百萬人。 • 中國提出優惠條件吸引臺資貿易和投資,政府也常常協助臺資在當地設廠,希望經濟整合的效應能達到政治統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