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吳玉山 「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

吳玉山 「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 April 27, 2006 學生報告. 摘要. 該文以選票極大化策略模式 , 以及戰略三角理論來分析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大選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 由於台美中三方在國內政治上都對台海局勢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 因此美國和海峽兩岸間的相對政策距離存在不斷變動的形勢 . 作者據此認為民進黨的獲勝 , 對兩岸關係衝擊不大 , 唯有三方國內政治條件都有改變之後 , 方對台北威脅增加. Outline. 分析架構引用的原因 分析架構的介紹與對兩岸關係影響的討論 結論. 分析架構引用的原因.

Download Presentation

吳玉山 「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吳玉山「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吳玉山「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 April 27, 2006 學生報告

  2. 摘要 • 該文以選票極大化策略模式, 以及戰略三角理論來分析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大選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由於台美中三方在國內政治上都對台海局勢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因此美國和海峽兩岸間的相對政策距離存在不斷變動的形勢. 作者據此認為民進黨的獲勝,對兩岸關係衝擊不大, 唯有三方國內政治條件都有改變之後, 方對台北威脅增加.

  3. Outline • 分析架構引用的原因 • 分析架構的介紹與對兩岸關係影響的討論 • 結論

  4. 分析架構引用的原因 • 兩岸關係的理論探討可以採取三個面向為觀察的方向, 其中又總共包含了十個途徑, 做為這三個面向的分析角度. • 由於討論的題目是分析台灣大選結果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因此國內政治面向中的選票極大化模式自然是分析重點. 另外, 由於美國在兩岸間扮演「非自願樞紐」的角色, 因此在國際環境的面向上, 台美中三邊的戰略三角理論則被拿來理解大選結束後的互動走向.

  5. 分析架構的介紹與對兩岸關係影響的討論 • 選票極大化模式-台灣大選的各政黨與候選人的大陸政策移動 『選票極大化』意指政黨政策向選民偏好的峰點趨近, 以獲取最多選票的考量. 因此, 在勝選考慮之下, 國內各政黨的大陸政策就必然因此而發生移動. 此移動的策略模式就是在此主要關注的焦點.

  6. 根據各大民意調查發現, 統獨認同議題上, 呈現常態分布情形, 並以統獨立場居中(永遠維持現狀和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的民眾恆佔最大比例. 而對大陸的利益面向上, 也呈現常態分布, 而認為經濟和安全並重的民眾為多數. • 各主要政黨依據其原本立場, 向中間選民的偏好方向靠攏, 除建國黨還停留於道德訴求與意識形態的階段而沒有移動.

  7. 由圖上可以看出, 各組候選人分別向中間選民的取向提出兩岸關係的政策, 以爭取最多選民的認同與支持. • 各組候選人皆以提升經濟利益的重要性為政策主軸, 並對李前總統的戒急用忍政策加以批判. 另外, 選後陳總統持續其「新中間路線」為施政主軸, 以期獲得政治極大化的政策位置. *作者對此一看法我個人以為有部份盲點未能釐清, 將於結論部份提出討論. *於後另注連戰的連十條, 陳水扁的陳七條以及宋楚瑜的兩岸政策.

  8. 選票極大化的延伸-隨選舉週期而擺盪的美國對華政策選票極大化的延伸-隨選舉週期而擺盪的美國對華政策  美國對華政策的特色: 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交錯, 對比與衝突. 現實主義著重世界均勢維持, 強調美國戰略與經濟利益; 而理想主義則根基於美國立國精神, 標榜維護人權價值的信念. 這兩個主義一直都在爭奪美國外交政策的主導地位.  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的消長, 和該國總統大選周期相關. 一般言之, 在大選時理想主義高漲, 則現象是對台北友善, 對北京強硬; 而在選間期, 執政者以國際政治利益為考量要素, 則對華政策以現實主義抬頭, 於是華府朝向北京傾斜.

  9. 選票極大化的延伸-北京的對台政策變動   北京對台政策的考量主要在民族主義與經濟需求為著眼點. 在民族主義上堅持中國統一, 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 並且不放棄以武力統一中國的立場; 在經濟需求上則力求經濟成長, 維護穩定安全, 並與西方和台灣和平相處的環境. 基本上這兩方面也是相互牽制.   中國大陸的政體是共黨專制, 而沒有多黨競爭的選舉壓力.   中共的五年一期全國黨代表大會, 提供了挑戰領導階層的平台, 可視為民主選舉體制的「不完全攻能替代物」. 因此, 在經濟表現情況良好時, 中共領導人往往在黨代表大會召開期間採取對台強硬的政策, 而黨代會落幕後, 則較有可能採取溫和的對台策略.

  10. 台美中的戰略三角關係-各國國內政治對其影響台美中的戰略三角關係-各國國內政治對其影響 • 台美中三角關係可視為羅曼蒂克型戰略三角(romantic triangle).其中美國扮演的是「樞紐」角色, 而台灣和中共則為「側翼」. • 作者認為美國所扮演的是一種「非自願的樞紐角色」-質疑!!

  11. 結論 • 由於台美中三邊都各有自己的週期性權力挑戰的機制, 因此在台海政策上, 就會有週期性或寬或鬆的情形存在. • 作者認為在大選展開期間由於選票考量, 台灣的候選人會將政策朝向民意多數的偏好調整, 美國則因向人民訴諸理想主義而傾向台灣. 若此同時中共當局執政者的權力處於穩固階段, 則台灣與美國, 和台灣與中共間的戰略距離拉近, 此時對台海和平安全有正面影響. 反之在台美在執政期間, 且面臨中共黨代表大會召開時, 台灣的執政黨的政策將反映其偏好, 美方則因現實主義抬頭而靠攏北京, 中共當局則突顯民族主義的訴求, 此時若台灣執政黨立場偏向台獨或拉升自我主體意識, 則美國與中共間的戰略距離拉近, 反之台美間的距離拉遠, 台灣與中共則互相敵視, 此時的台海局勢則傾向不安.

  12. Questions: 1. 作者認為各政黨候選人會將兩岸政策朝民意集中的區域調整, 總的而言, 這是無庸置疑的. 但是, 在所謂民意集中的區域的理解上, 各政黨候選人的認知就不盡相同, 這決定了政策左右移動的距離. 比方就連戰提出的大陸政策, 其通篇就務實態度提出兩岸接觸方法, 無未明確觸及「兩國論」. 雖然連戰的談話對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表示肯定, 認為是務實的自我定位, 符合兩岸政治現狀, 但會後陸委會主委蘇起則解釋說,這帶有「一個中國, 各自表述」的涵意. 這意味著連戰所理解的中間區塊並不接近於「兩國論」的區塊, 反而認為「兩國論」過於激進, 無法滿足中間選民的需要. 2. 這項研究雖指出選民認同修正了政黨與候選人的政策走向, 但卻忽略了選民既有成見的影響. 這可以由連戰在選舉後期提出的大陸政策中看出, 其企圖站住的應是I, IV 象限的中間區塊, 以獲取選票的最大利益. 事實上, 我認為各組候選人的策略考量也應是如此, 否則反而會有更多損失.

  13. 附錄 • 連戰的十項大陸政策: 第一 以汪道涵訪台為基點,盡快實現雙方領導階層的會晤,以確 立台海和平的共識,進而安排兩岸中期的高峰會議。 第二 建立兩岸對等的官方溝通管道,以便直接有效處理問題與開 展各項合作。 第三 在兩岸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 ,依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範,檢討兩岸經貿的關係,放寬兩岸投資與貿易的限制,協商開放雙方直接的通郵、通商與通航。 第四 擴大境外航運中心的功能,以及建立兩岸經貿特區,優先協商開放金馬與大陸沿海地區商務與航運的往來,進而建立金馬福建的和平區。 第五 針對兩岸協力互助,參加國際組織活動,積極進行對話,兩岸應以宏觀的眼光看世界,結合雙方的力量,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第六 協商建立兩岸軍事互信,如演習通報、查證與互派觀察人員,並 建立雙方領導人的熱線。 第七 簽署兩岸和平的協定,以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創建台海和平區,確保兩岸繁榮發展以及亞太地區的區域安全。 第八 開展兩岸民主與經濟建設的交流,縮短雙方在民權與民生方面的差距,共謀兩岸人民的福祉。 第九 完善兩岸交流的秩序,針對因為交流衍生的問題,雙方面應該認真地協商,確立制度化的解決之道。 第十 維護台商的權益,關心台商的各種情況,促成兩岸簽署投資保障協定。 另外, 連戰於今日發表大陸政策的同時, 也提及了「兩國論」。他特別強調,國家統一前,雙方對「一個中國」 的看法自然各有不同。連戰表示,李登輝總統在七月九日有關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的談話,是務實的自我定位,符合兩岸政治現狀,也符合雙方分治、互不隸屬的法律現實。陸委會主委蘇起則在會後 解釋說,這帶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涵意。 -- 2000年2月17日 BBC NEWS

  14. 陳水扁的大陸政策 88, 11, 15 跨世紀中國政策白皮書 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p9212/mpp01.htm 陳七條 2000年1月30日,陳水扁於「江八點」提出五週年時所提出內容: 1. 堅持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的原則。 2. 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宣告獨立或變更國號的問題,也沒有兩國論入憲的問題。 3. 推動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建立全方位互動機制。 4. 在和平解決、平等對待的前提下,任何議題都可以進行協商與對話。 5. 台灣願意扮演積極角色,協助中國現代化、民主化。 6. 以世界貿易組織模式,尋求兩岸平等參與國際社會、共存共榮。 7. 為建立互信、增進了解、積極推動兩岸領導人互訪。

  15. 宋楚瑜的兩岸政策 • 過去也有人提出兩岸簽訂互不侵犯協議的主張,但如果只是台灣方面的片面要求,國際幫助會減少;在當前的國際情勢下,台灣難免會處於較不利的環境,因此他才提出「國際見證」的構想。 • 此一構想並不是希望國際勢力介入或干預,而是強調台海情勢,關係到整個東亞安全體系的穩定,如果將台海情勢納入國際安全體系之下,由國際社會共同見證,則推動兩岸簽署互不侵犯協議的可行性會更高。 • 台海情勢很顯然關係到鄰近區域的安定,包括日本整個貿易,以及美國、東協的關係都會受台海安定的影響。因為在政治現實上,對方(中共)大,我們難免受不利的影響,如果能讓國際社會認定這裡的局勢會影響到區域穩定,則國際社會必然會共同來維護這裡的安定。 • 兩岸應降低敵對的緊張狀態,提高合作關係,不要再侷限於以往傳統的統獨爭議,而應有更寬廣的討論空間。至於兩岸關係最終解決方式,應在長期之後,由台灣人民做最後的判決。 • 在評論自己的兩岸政策和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的異同點時,宋楚瑜提出「準國際關係」的觀點。他強調,中國大陸和台灣先後加入WTO之後,雙方處於一種特殊的情況,絕對不是「國內關係」,不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但雙方也不是百分之百所謂「國與國關係」。在國際社會,台灣享有獨立主權地位,並願意繼續與國際社會往來;換言之,台灣與中國大陸「互不隸屬,主權獨立」,此一概念是架構於兩岸的政治現狀與國際現實之下。 • 未 來台灣的領導人要有誠心和信心,提出降低台海緊張情勢的具體做法,在尊嚴、對等、維護台灣人民權益福祉的前提下,與中共展開全面的政治對話和相互往來。他 強調,台灣海峽安定的兩個前提,一是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任何影響台灣二千二百萬人民福祉,影響台灣前途的決定,必須由全體民眾決定,因為這是 民主的機制。 • 台海發生任何戰爭,不僅影響台灣人民福祉,也影響東亞地區的穩定;因此,在國際社會見證之下,兩岸簽署互不侵犯協議,有助於協議的執行和它的成效。如果能建立這樣的機制,可讓台灣安心的推動和平,不僅台灣民眾可享有和平的果實,同時為整個區域帶來繁榮與安定。 • 宋楚瑜並 重申他支持台灣納入TMD體系的立場。支持包括TMD在內,任何有助於加強台灣防禦力量、確保台海安定的做法;但並不表示他主張軍備競賽,而是界定於防衛 的力量,任何軍事擴張,不僅對區域的繁榮進步沒好處,反而可能擦槍走火,造成不必要戰爭,但我們一定要確保中華民國主權的完整和全民的生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