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383 Views
青少年父母關心二個問題:. 青少年越來越不跟他們了:青少年和他們的互動越來越少(疏離或轉型?) 青少年會不會變壞?:我要不要監督他們?(父母對青少年活動的瞭解與瞭解的方法). 青少年和他們的互動越來越少(疏離或轉型?). 青少年日常家庭互動的轉變 Changes in adolescents ’ daily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families from 10 to 18: disengag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一、研究目的. 青少年家庭關係發展改變的二個議題: 疏離( Disengagement )
E N D
青少年父母關心二個問題: • 青少年越來越不跟他們了:青少年和他們的互動越來越少(疏離或轉型?) • 青少年會不會變壞?:我要不要監督他們?(父母對青少年活動的瞭解與瞭解的方法)
青少年和他們的互動越來越少(疏離或轉型?)青少年和他們的互動越來越少(疏離或轉型?) 青少年日常家庭互動的轉變 Changes in adolescents’ daily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families from 10 to 18: disengag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一、研究目的 • 青少年家庭關係發展改變的二個議題: 疏離(Disengagement) 或轉型( transformation)
二、相關文獻 (一)傳統觀點:疏離 與父母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 individuation) 去依附(detachment)
(二)現代觀點:轉型 即使有疏離情形,但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只 是轉型,仍維持親近的關係 青少年晚期,親子關係增進
先前研究:Larson & Richards,1991 • 5-9年級(10-15歲) • 家庭互動時間減少約40% • 上述時間減少多半是在家庭團體活動方面,而花在獨處的時間增多,故非逃離家庭 • 家庭互動時,正向情緒狀態下降,男生在9年級時,正向情緒狀態增加
三、研究問題 (一)家庭互動的時間和情境有無改變? (二)在家庭互動中,青少年的主觀感受有無 改變? (三)什麼因素影響上述這些改變?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樣本 • 220位 中產與工人家庭青少年 • 10-18歲
(二)測量 1. Time Time 1: 5th–8th grade (10—14歲) Time 2: 9th–12th grade(13—18歲)
2. ESM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 一週內攜帶呼叫器,訊號響起,報告情境與經驗 每隔2小時隨機響1次,每天約7-8次 Time 1:7:30am-9:30Pm Time 2:平常7:30am-10:30Pm 週末8:00am-12:00Pm
報告內容 家庭互動:父母一起 獨自與父/母 手足 母與手足/父與手足 親戚 活動、談話主題、地點 主觀感受 自己 對他人是否友善的評估
3. 問卷 • 青春期狀態 • 家庭關係(衝突) • 生活情境變項(有無自己房間、電視、機車、工作等) • 年級
五、結果 (一)家庭互動時間、情境、互動內容的年齡變化 1. 互動時間 • 整體時間減少(圖1,p.748) • 家庭團體互動、親戚互動時間減少 • 手足減少一些 • 與父親獨自、母親獨自互動未減少
2.活動性質 • 休閒活動減少(-.87* * *,-.56 * * *)(表1,p.749) • 談話時間,尤其和母親的談話時間並未 減少(-.11) (3)若以談話時間來看,與母親獨自(1.49*) 或與母親手足一起的談話時間增加 (,2.45 * * *)(表2,p.749) (4)女生和母親談話中涉及人際議題增加
(二)主觀感受的年齡變化 1. 情感(圖2,p.750) 0:分界點,正代表增加,負代表下降 • 青少年早期下降,青少年晚期增加 • 在青少年晚期女生情感維持較低程度,但男生增加 (3)在談話時,青少年早期情感下降最明顯
2.知覺家庭成員友善程度 (1) 青少年早期知覺家庭成員友善程度下降,女生知覺家庭成員不友善比男生高
(三) 影響家庭互動年齡變化的中介變項 1. 青春期狀態對男生是中介變項, 對女生不是 2. 家庭衝突和家庭互動時間無關 3. 家庭中生活情境因素亦非中介變項,但離家的生活情境因素則是 4. 青少年早期,互動時間減少是因為在家獨自時間增加,只有高中,離家時間才增加
青少年會不會變壞?:我要不要監督他們?(父母對青少年活動的瞭解與瞭解的方法青少年會不會變壞?:我要不要監督他們?(父母對青少年活動的瞭解與瞭解的方法 Mothers’ and fathers’ knowledge of adolescents’ daily activities: Its sources and its links with adolescent adjustment
一、研究架構 憂鬱情緒 父母知識 違規行為 獲得知識方法 主動 被動孩子 被動配偶 被動他人 自尊
二、研究方法 (一)對象 • 95個家庭:父親、母親、青少年(10-17歲)
(二)測量 1.父母知識 電訪 2-3週5次(3次平日,2次週末) 父、母、子各3次 8個知識領域
問題: 一個事件是否發生? 計算: 0:不一致 1:一致,事件未發生 2:一致,事件發生 問題 如果發生,細節為何? 計算: 0:不一致 1:一致
計算: • 0(不正確)的次數加總 • 計算不正確的百分比 • 不正確的100-百分比
2.獲得知識方法 • 8 種方法 • 1:沒有因為這些方法而獲知 • 2: • 3:很常因為這些方法而獲知 • 主動 • 被動—孩子 • 被動—配偶 • 被動—他人
三、結果(一)父母對孩子活動的知識與獲得知識的方法三、結果(一)父母對孩子活動的知識與獲得知識的方法
(三)知識、方法與青少年適應 • 1.知識和母親知識預測違規行為 • 2.對於雙薪母親,主動和被動—他人間接影響青少年違規行為 • 3.對於家庭主婦,過於主動可能是為干預
問題: • 該不該監督青少年? • 適合用什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