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776 Views
第五章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 草鱼出血病 第二节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第三节 淋巴囊肿病 第四节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第五节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第六节 鲤春病毒血症 第七节 鳜爆发性传染病 第八节 斑点叉鮰尾病毒病. 病毒病的主要特点: 1) 潜伏期长,不易发现; 2) 发病快,不易控制; 3) 防治困难,无特效药。. 第一节 草鱼出血病. 1 、病原 草鱼呼肠孤病毒,又叫草鱼出血病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 —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E N D
第五章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 草鱼出血病 第二节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第三节 淋巴囊肿病 第四节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第五节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第六节 鲤春病毒血症 第七节 鳜爆发性传染病 第八节 斑点叉鮰尾病毒病
病毒病的主要特点: 1) 潜伏期长,不易发现; 2) 发病快,不易控制; 3) 防治困难,无特效药。
第一节 草鱼出血病 1、病原 • 草鱼呼肠孤病毒,又叫草鱼出血病病毒 • 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 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具双层衣壳,无囊膜,属dsRNA病毒,直径70-80nm
2、症状: • 红肌肉型:较小鱼种(7-10cm) • 红鳍红鳃盖型:较大鱼种(>13cm) • 肠炎型:大小草鱼
3、流行情况 (1)危害对象:草鱼,体长2.5~15cm的鱼种 (2)流行季节:6~9月 (3)水温:20~33℃时发生 (4)流行地区广 全国各地都有该病的流行。
4、诊断方法 [初诊]病鱼的体色发黑,体表及内脏各器官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病鱼严重贫血,鳃常呈“白鳃”。 [确诊]EM检查肾脏等部有无病毒粒子 ELISA、PCR
5、防治方法 • 预防: (1)彻底清塘; (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射; (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 (4)板兰根、大黄、黄芪、黄柏(1:1:1:1)食盐少量,粉碎拌料投喂,500g/100kg饲料,每日1次,连用5~7日(投喂前停食一天)。
治疗: • 板兰根210g、苦木90g、磺胺类药物40g、食盐160g,粉碎水溶拌料投喂500kg鱼体重,日1次,连用7日(投喂前停食一天)。
第二节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1、病原 •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 • 双RNA病毒科 • 病毒为正20面体,无囊膜,直径55-75nm
2、症状 • 食欲丧失,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 • 肛门多数拖着线状粪便,还可见到原地转圈游泳等异常的活动现象。 • 病理组织检查为胰腺广泛坏死。
3、流行情况 • 主要发病鱼类:鲑鳟鱼类(鱼苗-3月龄鱼) • IPNV宿主范围很广,如鲆、鲽、鳎、鳕 • 流行季节:春季,一般发病水温10~15℃
平头鲽 宽体舌鳎
4、诊断方法 根据外观症状初步诊断,取病鱼胰脏组织作切片、HE染色可诊断。免疫学、ELISA诊断。
预防 • 1.加强检疫工作,不将带有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的鱼卵、鱼苗、鱼种及亲鱼输入或输出。 • 2.发现疫情首先要封锁、销毁病鱼。被污染鱼池用浓度为200毫克/千克的有效氯消毒;被污染的工具用2%福尔马林或pH为12.2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消毒10分钟。
3.已有眼点鱼卵用浓度为50毫克/千克的10%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如水的pH较高时,则需用浓度为60~100毫克/千克的10%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3.已有眼点鱼卵用浓度为50毫克/千克的10%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如水的pH较高时,则需用浓度为60~100毫克/千克的10%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 • 治疗: • 疾病早期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剂(PVP-1)拌饵投喂,每天每千克鱼1.64~1.91克有效碘,连用15天,可降低死亡率。
第三节 淋巴囊肿病 1、病原 • 虹彩病毒科,淋巴囊肿病毒(LCD) • dsDNA病毒 • 呈正20面体,直径200~260nm
2、症状 • 病鱼的皮肤上、鳍上和眼球等处出现许多小疱状肿胀物。肿胀物大的直径3cm的白色细胞团块,这些肿胀物有各个分散的,也有聚集成团或联成片的严重患者密布于全身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肿胀物为皮肤结缔组织被病毒感染后巨大化的产物。
患病症状: 牙 鲆
患病症状: 许氏平鲉 鲈鱼
3.诊断方法:依外观初诊,以电镜观察确诊。 4.流行情况 • 已发生于100余种海淡水鱼类我国养殖的鲈鱼、真鲷、红斑笛鲷、石斑鱼、牙鲆、大菱鲆和东方纯等都曾发现过。此病在水温10—25摄氏度时为流行的高峰期,在我国全年均可发生。 5.防治:无有效方法
第四节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1、病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属弹状病毒属
2、症状及病理变化 • 狂游、打转等异常行为 •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 • 肛门处常拖有1条粘液便 • 肾脏和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腹部膨大,体壁充血、出血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体色发黑,腹部膨大,眼球突出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鱼苗卵囊肿大,体壁充血、出血
3、流行情况 • 主要危害鲑鳟鱼类的鱼苗,以摄食4周龄的鱼种为主 • 水温8~15℃流行 4、诊断 • 外观症状、病理切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五节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1、病原:艾特韦病毒或称艾格特维德病毒,属弹状病毒属
2、症状 主要特征:出血 • 急性型: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 • 慢性型:发生贫血鳃苍白,腹水,肝细胞变性、坏死,胞浆内出现包涵体 • 神经型:运动失常
3、流行情况 • 该病主要感染淡水养殖的鲑科鱼类 • 主要危害鱼种及1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5cm才发病。 • 该病流行始于冬末春初,在水温6~12℃时多发。
第六节 鲤春病毒血症 1、病原 • 鲤弹状病毒 • 亦称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
2、症状 • 鱼群聚集于出水口处 • 体色发黑,呼吸缓慢 • 病鱼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 • 有瘀斑性出血,皮肤及鳃上最多见 • 鳃的颜色变浅,呈淡红色或灰白色 • 腹部膨大 • 鳔壁有出血斑
3、流行情况 • 主要危害鲤鱼 • 流行于春季,水温在13~20℃时流行
第七节 鳜爆发性传染病 1、病原:鳜病毒或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毒 2、症状 全身体表充血、出血, 眼球突出,蛀鳍, 肝、脾、肾出血,甚至出现坏死灶。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鳜鱼的鱼种和成鱼,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发病季节为5-10月,发病率50%左右,死亡率50-90%。 4、诊断:病原分离鉴定与血清学诊断 5、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预防,发病后无有效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