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49 Views
解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原发性高血压. 一、概述 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 高血压. 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 95%. 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 5%. 继发性高血压. 肾性. 嗜铬细胞瘤. 妊娠高血压( 占妊娠妇女 8 –10% ). 柯兴氏综合症. 口服避孕药. 主动脉缩窄.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5%. 0.2%. 肾血管性. 肾实质性. 0.8%. 0.1%. 0.1%.
E N D
原发性高血压 一、概述 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
高血压 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95% 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5%
继发性高血压 肾性 嗜铬细胞瘤 妊娠高血压(占妊娠妇女8 –10%) 柯兴氏综合症 口服避孕药 主动脉缩窄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5% 0.2% 肾血管性 肾实质性 0.8% 0.1% 0.1%
中国高血压治疗现状 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7-489
中国高血压治疗现状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7-489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共识 • 高血压防治应符合循证医学原则 • 高血压治疗益处首先来自降压本身,治疗达标是关键 • 治疗决策应着眼于患者整体危险度而非仅仅血压本身 • 控制收缩压重要性不低于舒张压,收缩压控制在50岁以上者可能更重要,且更困难 • 不仅血压控制,靶器官功能和组织保护与异常的逆转,有着重要意义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7-489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共识 • 完整,正确的资料采集及血压测定是个体决策的重要基础 • 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础与有效措施 • 药物治疗应全面结合总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对多数尤其高危患者常不是对某药,而是某一组(联合)药物的适当选择 • 增加患者依从性,调动一线医生的积极性是关键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7-489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共识 关于药物治疗 • 大量研究证实,降压益处主要来自降压本身,各类降压药物均有作为初始用药或联合用药 • 当高血压合并多种其他情况时,需要联合用药,单独推荐某药物作为首先,是不恰当不可行的 • 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或疾病时,可以参考适应症,可能存在不同附加药效血或药代动力学优势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7-489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共识 关于药物治疗 • 降压达标时关键,但单一用药仅使30%-60%患者达标,2级高血压以上或高于目标值20mmHg以上的患者,常需联合用药。近年多数降压临床研究,多评价的时不同药物联合的效果 • 固定复方原先较少临床试验证据,但较方便,有利提高患者依从性,降压有效,可选用,期望进一步评价 • 有效平稳降压,24小时有效控制,可更好减少心血管事件。提出患者应尽快使用有效药物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7-489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一、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mmHg)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二、诊断性评估 包括三方面: 1. 确定血压值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 2. 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 3. 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诊断性评估 1. 家族史和临床病史 2. 体格检查 3. 实验室检查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二、诊断性评估 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主要用 以下三种方法: 1. 诊所血压 2. 自测血压 3. 动态血压 24h平均值 <130/80mmHg 白昼平均值 <135/85mmHg 夜间平均值 <125/75mmHg 夜间血压值比白昼血压均值低10-20%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三、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 ●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决策不仅根据其血压水平,还要考虑: ①有无其他危险因素; ②有无靶器官损害; ③有无并存的临床情况如心、脑、肾脏病变及糖尿病; (表2)并根据我国高血压人群的危险度分层标准 (表3)进行危险度分层和确定治疗方案.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血压(mmHg) 1级 2级 3级 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 SBP140-159 SBP160-179 SBP180 或DBP90-99 或DBP100-109 或DBP110 I 无其他危险因素 低危 中危 高危 II 1-2个危险因素 中危 中危 很高危 III ≥3 个 危 险 因 素 或 高危 高危 很高危 器官损害或糖尿病 IV 并存临床情况 很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必须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 10年内心血管疾病发病绝对危险性: <15%为低危, 15-20%为中危, 20-30%为高危 >30%为极高危 量化估计预后根据我国队列人群10年心血管发病的绝对危险。 (此标准与ESH相同)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的判断 若患者的SBP与DBP分属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3级 将120-139/80-89mmHg列为正常高值是根据我国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的结果。血压处在此范围内者,应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及早预防,以免发展为高血压。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四、高血压的治疗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四、高血压的治疗 治疗目标 <140/90mmHg 老年人:SBP<150mmHg 糖尿病或肾病者<130/80mmHg 治疗策略 检查病人及及全面评估其总危险谱后,判断病人分级。 -高危病人:必须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中危病人:酌情由临床医生决定何时开始药物治疗。 -低危病人:观察一段时间由临床医生决定何时开始药物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所有病人,包括需予以药物治疗的病人均应改变生活方式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四、高血压的治疗--降压治疗的原则 大多数慢性高血压病人应该在几周内逐渐将血压降到目标水平,这样对远期事件的减低有益。 推荐应用长作用制剂,其作用可长达24小时,每日服用一次,这样可以减少血压的波动。 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和防止靶器官损害,并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根据基线血压水平,有无靶器官损害和危险因素,选用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四、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通过降压治疗使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和肾脏病病死 亡率和患病率减低,降低血压使其达到相应病人的目标 水平。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四、高血压的治疗--降压药物的治疗原则 从当前的认识高血压的降压就采取以下原则: 1、从小剂量开始 2、使用长效药物(药效持续24小时)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 T/P>50%的药物还可增加治疗的依从性。 3、联合用药,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 治疗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开始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治疗后达到降压目标 有明显副作用 治疗3月后未达到降压目标 1、改用另一类药物或其他 类药 物的合并治疗 2、减少剂量,加用另一类 药物 高危及很高危 1.每个月随诊一次 2.监测血压及各种危险因素 3.强化各种改善生活方式的措施 中危及低危 1.每6个月随诊一次 2.监测血压及危险因素 3.强化各种改善生活方式的措施 1、若治疗后无反应,改另一类药 物或加用小剂量的另一类药物 2、若有部分反应,可增加剂量 或加用一种另一类药物或改用 小剂量合并用药 3、更加积极认真地改善生活 方式措施 处理难治的高血压 转到高血压专科诊断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药物治疗开始后病人的随诊 Chin J hyper vol 12 No.6 483-486
高血压管理的评价指标 • 高血压病人管理率 • 管理的高血压病人总数/辖区高血压病人总数 × 100%
高血压管理的评价指标 • 2. 高血压控制率 (血压控制“优良”人数+血压控制“尚可”人数)/应管理高血压人数) × 100% 血压控制“优良”:1年的血压测量值75%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血压控制“尚可”:1年的血压测量值50%控制在140/90mmHg以下